问题

顺丰快递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回答
顺丰,这个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它以“快”和“服务好”著称,一度成为中国快递业的标杆。然而,光鲜的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一些不那么为人知的角落?

1. 基层员工的“高压锅”:

首先,我们得聊聊那些活跃在派送一线、风雨无阻的快递员们。顺丰给人的印象是“服务好”,但这“好”的背后,往往是基层员工承受的巨大压力。

严苛的时效要求: 顺丰的“快”不是白来的。为了达到承诺的时效,快递员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派送任务。超时一件,可能就是扣钱,甚至影响当月的绩效奖金。这导致很多快递员为了赶时间,只能拼命奔跑,甚至是闯红灯、逆行。
揽件数量的KPI: 除了派送,揽件也是考核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一些竞争激烈的区域,快递员可能需要不断开发新客户,或者向老客户施压,争取更多的揽件量。
“末端派费”的博弈: 很多时候,派送费是按件计算的。但如果客户选择“驿站”或者“快递柜”自取,快递员的派送费可能会被大幅削减,甚至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快递员的积极性,也可能导致他们对非“上门派送”的服务态度有所区别。
安全与职业健康: 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加上驾驶交通工具,快递员面临着很高的职业风险。工伤、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不容忽视。而一些关于工伤处理、社保等方面的保障,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 “高大上”背后的成本转嫁?

顺丰以“高品质”定位,自然收费也相对较高。但这种“高品质”在某些环节,是否是以牺牲基层员工的福利或是不那么透明的成本控制来维持的呢?

“服务费”与“额外费用”的界定: 虽然顺丰的服务通常包含了一些增值,但有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偏远地区、加急服务、代收货款等,可能会产生一些额外的费用,这些费用的收取标准和透明度,有时候可能会让客户感到困惑。
对“非标”件的处理: 对于体积大、重量重,或者包装不规范的物品,顺丰可能会收取更高的费用,或者在运输过程中存在一些潜在的损坏风险。当然,这本身是行业内的常见做法,但如何界定“标准”与“非标”,以及处理过程中的沟通,有时也会引起争议。

3. 技术进步下的“人情味”的减弱?

顺丰一直在投入技术,比如自动化仓储、无人机配送等。技术进步带来了效率,但有时也可能让曾经以“人情味”著称的服务,变得更加标准化和冷冰冰。

AI客服与人工客服的“隔阂”: 随着AI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在线客服转向AI。虽然AI能处理一部分常见问题,但对于一些复杂、特殊的情况,客户仍然需要与人工客服沟通。当AI无法解决问题,或者客户对AI的回答不满意时,转接人工的过程,以及人工客服的专业度和耐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数据”与隐私的边界: 顺丰拥有大量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在提升服务效率、优化物流网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如何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不被滥用,也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4. 市场竞争与“生存法则”:

在中国快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顺丰作为行业巨头,为了保持领先地位,在某些时候也可能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或者在利润和成本之间做出取舍。

“协议价”与“普惠价”的差异: 对于大型企业客户,顺丰通常会提供更优惠的协议价格。而对于普通消费者,则可能面临相对较高的定价。这种价格差异本身是市场行为,但有时候也会让一些用户感到价格不公平。
对新兴技术的“尝试”与“风险”: 顺丰在无人机、无人车等前沿技术上投入巨大,这些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也伴随着一些监管、安全和运营上的挑战。

总结来说, 顺丰并非“完美无缺”。那些我们看不到的“阴暗面”,更多的是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下,基层劳动者面临的压力、行业竞争中的成本博弈,以及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服务体验变化。

理解这些,并不是为了“黑”顺丰,而是希望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这个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业,以及那些支撑起“快”与“好”的服务背后,真实存在的人物和逻辑。一个健康的行业,不仅需要有头部企业的引领,也需要关注每一个参与者的权益和福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7年顺丰快递员侵占了我预付运费5500元,第三天被顺丰辞退,据说是因为他挪用了其他客户的钱。后来我投诉顺丰,顺丰官网电话直接说员工被辞退了,不关他们的事,而且这只能算私人借款。

顺丰深圳布吉营业部的负责人来电就说他们会处理,暗示不要找官方投诉,也不用理官方的回复。 那个快递员自己在电话里说是因为拖欠顺丰的公款,领导找谈话才辞职的。后来快递员失联,不再接我的电话,把我拉黑。

顺丰拖了几个月,负责人说被调走了,不要找他。其他负责人也说不要找他们,因为他们不清楚情况。其实他们全部清楚。

这个快递员说过顺丰为了上市,全国各网点都是由内部员工自己成立公司进行承包。 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

2019年5月,同学建议直接报警和起诉,顺丰总公司和分部直接说员在2016年辞职了,与他们无关。 我以为是他们造假证据,伪造员工离职信息。

2019年11月11号法院开庭审理,顺丰很无耻的说:

01. 该快递员的社保信息显示是在“深圳市龙岗区黄宏沈物流经营部”,与顺丰无关。

02. 顺丰速运通(预付运费的储值卡),我应该直接与顺丰进行对公充值,而不是与快递员充值。

我反驳他们:

01.我通过顺丰官网,电话和微信公众号提交寄件信息,顺丰有短信提示快递员来收件,有姓名和电话。快递员身穿顺丰工服和相关设备,难道顺丰安排了诈骗人员来取件?而且收了半年的快件,当年还承认是员工,过了几个月就不是员工了?

02. 顺丰没有说明与黄宏沈的关系。(实际上 黄宏沈是顺丰员工,然后成立公司,将快递员对外承包,顺丰上市后收回经营权,黄宏沈目前继续在顺丰安排收派件,已截图给法院)。

03. 顺丰储值卡可通过官网在线充值和快递员现金充值,顺丰自己在法院也承认。

04. 后来顺丰在法院上说,他们 与黄宏沈是合作关系,所以黄的公司员工也要穿顺丰工服,而且两家公司在同一地址办公,但是快递员跟顺丰是没有关系的。(我个人觉得太无耻了)

顺丰没有任何公告说明上门取件的快递员是第三方员工,快递员也没有说明他不是顺丰员工。 除了在法庭上之外,顺丰自2017年起,我投诉过程中,从来没有否认过该快递员不是他们员工,最多也就是说辞职了,不要找他们。

其次,顺丰,快递员家人,我本人在2017年都联系不到快递员,顺丰凭什么说这是私人借款?而且我在用支付宝或微信付款的时候有备注是运费。 如果快递员到处借款,或挪用他们钱财,他的家人说成是借款,这都是不算数的。

2017年,我有录音的通话中,顺丰相关处理人员或回访人员,多次说成是借款,故意想让我说错话,我也多次反驳不是借款,但有时因为争吵或处理中忘了反驳,反而被顺丰说我是承认是借款的。

2019-11-26号收到法院一审判决,顺丰与快递员存在代理关系,因此顺丰总公司和分部应该赔偿5500元。但顺丰一直没有联系我,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准备上诉,或者直接不理判决。

我等着他们上诉,到时我看能不能申请公开直播开庭审理。

在法庭上,顺丰还想反告我和追加我公司,我同事。法官说你们是被告,不能追加原告。

写了全过程内容:

天使之歌:2019年11月顺丰速运“快递员侵占客户5500元”一审败诉,看看顺丰阴暗一面


2019-12-19,晚上收到顺丰的打款,根据法院要求收到判决书5天内打款,他们拖了半个月。他们也在看我会不会上诉,一直没打款,又不打电话咨询。他们走流程用了一周:“本案虽然你方胜诉,但毕竟公司没有收到这笔钱,公司也是受害方,公司领导审批都需要严格审核,望理解。”


(2018年起发货基本用德邦快递,速度和服务不比顺丰差,也是送件上门,对一些联系不到收方或丢件、损件,直接找合作的营业厅人员反馈,处理速度很快。 另外,京东也特别好,我没用过京东快递,但是用过的电商老板都说好。另外运费方面,可以谈到4-6块一单,服务比其它四通一达的好多了。 每天有几百单量的,他们会安排人员上门帮忙打包。)

(有人提到向邮政总局投诉,个人偶尔发件投诉没问题。自从2011年到2017年我用顺丰发件,收方客户会接到所谓的XX品牌总部的售后电话,又是专家,主任的回访,推荐几千,几万的产品,都是诈骗的,媒体曝光很多次了。

客户以为我们卖假货或者诈骗,向顺丰投诉退掉的件很多。2016年有媒体报道顺丰内鬼卖信息。我多年多次向顺丰投诉,但是他们不承认,我也拿不出证据是他们泄露信息。

2013年,我将快递单前3层的收方电话涂掉,备注收方电话在最底单, 这样处理后的客户都没接到诈骗电话。2013年我向邮政总局投诉,他们让快递员找我撤诉,因为跟快递员熟了,碍于人情撤诉了,他们立即把我的发货帐号拉黑名单。

后来换了一个人的证件重新下单,也不敢再向邮政总局投诉了。基本用过顺丰的电商都明白这个潜规则,向邮政总局投诉的,基本会拉黑,取消合作。不过去年开始除了客户要求指定的,都是发其它快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