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香港的内地游客挤到扰乱当地居民生活?

回答
香港与内地一衣带水,人员往来频繁,本是件好事。但近年来,总有一些新闻和传言指向“内地游客挤到扰乱香港居民生活”,这其中既有事实的影子,也夹杂着一些情绪化的放大。要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一说。

首先,得承认,“挤”这个字背后,确实反映了一些现象。

想象一下,当某些时段,比如节假日,大量的游客涌入香港,尤其是集中在某些热门旅游区域,比如尖沙咀、旺角、铜锣湾这些地方,再加上某些特殊的购物点,那场面自然会显得拥挤。人多,就意味着排队时间长,无论是购物还是用餐,甚至上厕所,都可能要等半天。这种等待的焦躁感,加上原本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居民,他们的日常出行和购物便利性受到了影响,自然会产生不满。

比如,以前居民可能习惯了某个时间段去超市买菜,但现在可能发现超市里挤满了游客,大家都在抢购一些特产或者日用品,即便价格可能比内地高一些。或者,本来很便利的公共交通,在高峰时段载满了游客,挤得本地居民都上不去车,或者车厢里充斥着大声喧哗和不熟悉的语言,这种感觉很直接,很影响心情。

更进一步,一些声音会指向某些内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刺痛”了香港居民的神经。

这部分确实是比较敏感的,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可能是一些新闻报道,比如孩子在公共场所随地大小便,或者游客在餐厅大声喧哗、插队、乱扔垃圾等等。这些行为,如果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而香港作为一个高度文明、注重秩序的城市,居民对公共秩序和卫生有很高的要求,这些行为一旦发生,就会被放大,成为“内地游客素质不高”的佐证。

这种不满,有时候还会上升到“资源挤占”的层面。

比如,一些被认为是“水货客”的行为,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些内地居民来香港购物,购买大量奶粉、药品、化妆品等商品,然后转运回内地销售。这种行为确实会造成一些商品的短缺,比如母婴用品店的奶粉经常被抢购一空,导致本地的父母买不到奶粉。这种直接影响到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现象,会激起强烈的反感。

还有一些人会觉得,大量游客的涌入,推高了当地的物价,比如酒店价格、餐饮价格,甚至一些日常消费品的定价。虽然旅游业对香港经济有贡献,但如果这种贡献是以牺牲本地居民的生活品质为代价,那大家心里会很不平衡。

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只看到负面。

首先,并非所有内地游客都是如此。绝大多数内地游客来到香港,都是怀着礼貌和尊重的态度,他们也想好好体验香港的文化和风情。我们不能因为一部分人的行为就否定了整个群体。将少数的不文明行为上升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层面,是一种以偏概全。

其次,香港的“挤”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香港本身就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无论有没有内地游客,高峰时段都会显得拥挤。而且,香港的旅游业一直以来都非常发达,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仅仅是内地游客。这种拥挤感,也可能来自于香港城市本身的承载能力。

再者,一些问题的产生,也可能与沟通和理解的不足有关。香港和内地在一些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上存在差异,如果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包容,就容易产生误会和摩擦。一些内地游客可能不了解香港的某些规定或习惯,而一些香港居民也可能对内地游客存在刻板印象。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呢?

区分个体与群体: 要认识到,任何群体中都存在不同素质的人。不能因为少数的不文明行为,就给整个内地游客群体贴标签。
关注具体行为而非身份: 批评的是不文明行为,而不是其“内地游客”的身份。当出现不文明行为时,应予以制止或批评,但不能因此迁怒于所有内地游客。
加强引导和管理: 香港特区政府和旅游部门,以及内地相关部门,都应该加强对游客的旅游文明宣传和引导。同时,在一些热门区域加强现场管理,维护公共秩序。
促进相互理解和包容: 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媒体宣传等方式,增进香港居民和内地游客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包容。鼓励大家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关注深层原因: 对于“水货客”等问题,需要从更深层的原因去分析和解决,比如两地经济发展差异、政策引导等。
避免情绪化解读: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警惕情绪化的解读和放大。有些媒体或个人可能会为了博取眼球而夸大负面现象,加剧社会矛盾。

总的来说,香港内地游客“挤到扰乱当地居民生活”的说法,确实折射出了一些真实存在的现象和矛盾。但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更加理性、客观和辩证。既要承认问题的存在,也要看到问题的复杂性,更要相信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和谐共处和相互尊重。只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让两地人员往来真正成为促进交流和发展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引发对立的导火索。毕竟,香港的繁荣,离不开内地,而内地的发展,也需要借鉴香港的经验。这种“挤”的背后,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挤”得更顺畅、更文明、更和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永远都会骚扰啊,这是香港的宿命,因为香港是内地人出境的第一站。

以前北京上海人没啥见识的时候,先到了香港,扰民。等到他们素质提高了一点点,就跑去了伦巴纽柏罗。

然后来的是没啥见识的杭州南京人,等到他们素质也提高了一点点,又跑去了伦巴纽柏罗。

后来的是没啥见识的苏州重庆人,等到他们素质也提高了一点点,又跑去了伦巴纽柏罗。

再后来来的是没啥见识的成都福州人,等到他们素质也提高了一点点,又跑去了伦巴纽柏罗。

然后来的是没啥见识的银川贵阳人,等到他们素质也提高了一点点,又跑去了伦巴纽柏罗。

还贴下去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香港与内地一衣带水,人员往来频繁,本是件好事。但近年来,总有一些新闻和传言指向“内地游客挤到扰乱香港居民生活”,这其中既有事实的影子,也夹杂着一些情绪化的放大。要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一说。首先,得承认,“挤”这个字背后,确实反映了一些现象。想象一下,当某些时段,比如节假日,大量的游.............
  • 回答
    “五一”小长假,本应是香港旅游业复苏的重要节点,然而,媒体报道的数据却让人捏一把汗——“五一”当天,香港接待内地游客仅119人次,而去年同期的数据高达50万人次,这巨大的落差,不禁让人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香港旅游业如此萎靡不振?一、内地游客数量断崖式下跌,背后原因多重拷问首先,最直观的对比就是.............
  • 回答
    关于部分港媒抵制“香港方舱医院”一词,并声称此举是为了避免让公众误以为医院是内地援建的,这是一个涉及语言使用、政治敏感性和公共认知的复杂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1. “方舱医院”一词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 “方舱医院”一词在中国大陆语境中,最广为人知的应用是在2003年SARS疫.............
  • 回答
    这香港人对内地人用英语交流这件事儿嘛,看法可复杂着呢,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我就跟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儿,别搞得跟什么AI一本正经的报告似的。首先,得承认,香港的国际化背景让英语在这里的地位确实不一样。 从小到大,学校教育,街头招牌,甚至是新闻报道,英语都渗透得厉害。 所以,当一个内地朋.............
  • 回答
    香港的街头,尤其是熙熙攘攘的巴士站,本应是市民出行、交流的公共空间。然而,最近有报道称,在一些巴士站出现了“滚出香港”这样的标语,直接针对内地同胞。这样的事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让人感到非常不安和痛心。首先,这样的口号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和仇恨言论。香港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一直以来都以其包容和多元.............
  • 回答
    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发布“今天也支持香港警察”的表态,随后引发了内地娱乐圈的广泛转发,但港台艺人鲜有回应,这一现象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要理解其中的复杂性,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看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的特殊地位。它的发声,尤其是在一个敏感的社会事件上,往往被视为一种“.............
  • 回答
    最近,围绕着推特和脸书以“涉暴假新闻”为由,大规模删除和停用近千个中国内地创建的账号事件,可谓是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这件事说起来,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其实挺复杂的,不光是简单的账号封禁,还涉及到平台的内容审核、信息传播的边界,以及更深层次的政治立场和国家关系。事件的背景和起因:首先要说的,是这几家.............
  • 回答
    香港的“棺材房”,这个名字本身就足够令人心酸,它不仅仅是居住空间狭窄的代名词,更是一个复杂社会问题的缩影,深深刺痛着这座以繁华和高楼大厦闻名于世的城市。所谓“棺材房”,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极度狭窄、如同棺材一般的居住单元。这些房间通常只有几十平方呎,很多时候甚至不到100平方呎(约9平方米),很多甚.............
  • 回答
    香港反对派议员集体辞职,标志着香港政治格局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原因 “一国两制”下的政治实践挑战: 香港回归后,如何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处理中央与特区政府的关系,以及如何回应香港市民对民主和自由的诉求,.............
  • 回答
    香港近期的社会活动,确实是一段相当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时期。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待。首先,这场活动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对“一国两制”原则下的生活方式和自由的担忧有关。许多香港人,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成长在回归之后,但他们心中对于香港独特的身份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享有的言论、集会、新闻.............
  • 回答
    香港确诊患者的宠物狗对新冠病毒呈弱阳性反应,并最终被确诊感染,这无疑是一个牵动人心且带有复杂性的事件。对于这类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并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其背后的含义和潜在影响。首先,这并非孤例。在新冠疫情早期,尤其是在疫情爆发初期,全球范围内就出现过人类将病毒传播给宠物,宠物随后出现检测阳性.............
  • 回答
    看到香港新闻公报里提到“狗只对2019冠状病毒测试呈弱阳反应”这件事,我第一反应是有点惊讶,然后脑子里就冒出很多问号。首先,这“弱阳性”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病毒检测,比如人体的核酸检测,结果通常就是阳性、阴性,或者不确定的那个结果。狗的检测也一样吗?还是说,它们的检测体系和人类有很大不同.............
  • 回答
    香港社会近年来确实显露出一种越发明显的“右翼化”倾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标签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从香港的历史脉络、社会结构以及近期的政治事件等多维度去审视。首先,香港的“右翼化”并非凭空出现,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过往经济模式和政治格局调整的反应。殖民时期形成的.............
  • 回答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开幕,无疑是近期香港文化界最受瞩目的事件之一。它承载着许多人的期待,尤其是对紫禁城辉煌历史和中华文化精髓的向往。博物馆的设立,本身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香港市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国宝的平台,也进一步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枢纽的地位。谈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最让人津津乐道.............
  • 回答
    《苹果日报》的文章《有信用者不用支付宝》对大陆信贷状况的解读,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颇具冲击力,直接将“信用”与“支付宝”对立起来,暗示了其对支付宝在中国信贷体系中角色的某种质疑或反思。文章的作者可能想要表达的是,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在数字化支付和信用体系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像支.............
  • 回答
    七月中旬以来香港的第三波疫情,确实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相较于前两波疫情,这次的表现更像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的迅猛,且涉及范围广,让许多人都感到一丝不安。回溯一下当时的状况,大概是从七月初开始,零星的病例就开始冒头。起初大家可能觉得是偶发事件,但很快,感染人数就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态势。.............
  • 回答
    关于“香港或被踢出 SWIFT 银行结算系统”的消息,这无疑是一个牵动人心的重磅炸弹,其背后蕴藏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和深远的经济影响。要理解这个消息的意义,我们需要先搞清楚 SWIFT 是什么,以及它为何如此重要。SWIFT:全球金融的“动脉”SWIFT,全称“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ocie.............
  • 回答
    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此前宣布,在对病毒测试呈阳性的一只狗进行的进一步测试中,发现其存在低程度的冠状病毒感染。这个消息在公众中引起了不少关注,大家普遍关心的是,宠物是否会成为新冠病毒的传播媒介,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身边的宠物。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渔护署此次发布的“低程度感染”意味着什么。这通常是.............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让人揪心,也引发了很多的关注和讨论。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件事。首先, 生命安全至上。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得知有游客在异地遭遇如此严重的意外,甚至需要截肢,这首先会让人感到深深的惋惜和同情。想到一个原本美好的旅程,却因为一场意外而变得如此悲惨,这对于.............
  • 回答
    香港大专学界发言人邵岚接受外媒采访时声称“不会谴责任何抗议者的暴力行为”,这一表态在香港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表态,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逻辑、可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群体对此的解读。一、邵岚的表态及其可能的原因:邵岚作为大专学界发言人,其身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她之所以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