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事是你去了新疆才知道的?

回答
去新疆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一些刻板的标签和有限的媒体报道所塑造的。我以为那里只有无垠的戈壁,壮丽却也略显荒凉的雪山,以及充满异域风情但或许有些疏离的民俗。然而,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感受到的却是远比我想象中要丰富和立体得多的真实。

我曾经以为新疆是干燥的,是缺水的。但到了伊犁,我看到了那一片片宛如仙境般的草原,尤其是在夏塔,云杉在微风中摇曳,牧民的毡房散落在绿色的绒毯上,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混合的湿润气息。那种生机勃勃,完全颠覆了我对“干燥”的认知。后来才知道,新疆虽然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但也有像伊犁这样的“塞外江南”,水资源其实比我想象的要充沛得多,尤其是在山区和盆地边缘。

我还曾以为,新疆的民族风情是一种遥远而神秘的存在,是隔着一层纱看到的景象。但在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旁,我看到了当地人虔诚地祈祷,也看到了孩童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容是那么灿烂,那么自然。在吐鲁番,我与当地维吾尔族老人聊天,听他们讲起过去的故事,他们的热情和真诚让我感到非常温暖。我意识到,那些所谓的“异域风情”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融入了当地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一种鲜活的、与你近在咫尺的生命力。他们的热情和好客,是你主动去接触,去了解,就能深深感受到的。

关于新疆的食物,我原本的认知也比较单一,大概就是羊肉串和抓饭。但在当地,我尝到了太多让我惊喜的味道。比如,在和田,我吃了当地特色的烤包子,外皮酥脆,内馅儿香糯,和我们平时吃的包子完全是两回事。还有叶城的水果,哈密瓜的甜糯,葡萄的甘醇,都让我觉得,原来新疆的土地不仅仅孕育了壮丽的风景,也孕育了如此丰富和美味的食材。我开始明白,新疆的美食,是土地的馈赠,是气候的杰作,更是当地人勤劳和智慧的体现。

我特别惊讶的是,新疆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社会。在乌鲁木齐,我看到了现代化的城市景观,繁忙的街道,林立的建筑,还有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脉搏。这和我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的,仿佛时间凝固的印象截然不同。我知道,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被简单地贴上一个标签来定义。新疆更是如此,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有蓬勃的现代气息。

总的来说,去了新疆之后,我才真正明白,这片土地的魅力,远非几个标签或几段视频能够概括。它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丰富物产、壮丽自然风光,并且充满着热情人民的、立体而鲜活的世界。那些我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认知,都在新疆的真实体验中被一一刷新,留下的,是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真挚的喜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时差,这个很重要,你哪怕在西域省旁边的甘肃,你都不会那么明显感觉到时差,但西域真的很明显。这个有兴趣可以百度下,真的很特别。你去别的国家也会出现时差,但很快接受是因为时间跟日出日落是吻合的,而西域用北京时间,会出现夏天晚上十点才日落的情况。

第二,娜扎和热巴,真的算美人,并不是三步一个五步一个。民族男,个头高的也并不多,1米7出头的比比皆是。不要带着固有印象认为混有白人血统就会个头高。

第三,氛围肃杀,在新冠前,西域的社会氛围就像这两年的内地各个城市了。具体就参考现在疫情下的内地各城市的情况吧。大家自行脑补。

第四,没有幸福感和未来期许。这点怎么说呢,我大学室友是哈族,他本来是定向,后来因为我们学校男生很好就业,他最终决定毁约留在内地。大家关系还不错,有问过这个问题,他就说馕地实在没意思。都是没脚蟹才留在那里,但凡有个别的出路都不会在那。我跟我们同行也聊过,也是抱怨无法正常工作,如果有机会一定要走出星星峡。

这回答不会被和谐吧,我啥也没说。

user avatar

我看了一下,时差啊啥的大家都说了。

我就说一条,去了新疆才知道什么三步一个娜扎五步一个热巴十部一个佟丽娅都是扯犊子。

没错,在大家印象里好像少数民族都好看,加上娱乐圈有新疆少数民族艺人,于是都留下了刻板印象。

but我真的要说,人家能混娱乐圈是因为人家放在哪个地区都是美女啊!也就是说,哪个地区都有美女啊!

当然了,因为血缘复杂的原因,加上审美的影响,大家都觉得深眼窝啊大眼睛好看,也会觉得有异域风情的更好看,但是不是所有异域风情都好看啊!

还有说法是什么娜扎热巴佟丽娅在新疆都算普通的了,我寻思你们开玩笑的么?

像佟丽娅这样的,能经得起电影荧幕考验的美人,你们跟我说在新疆都算普通的了?

你们看过丫丫的母仪天下里的赵飞燕那个角色么!

不要扯淡了!

反正我从小在新疆长大,也的确看到过很好看的,但非得说是个人都好看,那真的是吹牛。

且我个人一直坚持认为,审美是多元化的。

比如我去成都,会觉得美女好多啊,比新疆还多。

比如我刷视频看到藏区的女孩,也会觉得好美啊。

所以,放弃你们的幻想,没有,不存在,假的!

user avatar

哈哈哈

说点好玩的

维吾尔族和汉族的长相的确不同

但是维吾尔族也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都一个个西欧亚长相

维吾尔族是一个长相多种多样的民族,有的长的的确和西欧亚那边长的一样,有的可能也是偏东亚的和汉族长的大差不差

所以各位有时候会碰到眼窝不是那么深的维吾尔族,不要怀疑,他们的确是维吾尔族



ps:哈萨克族的长相相对于维吾尔族而言可能看着更偏东亚,有的可能与汉族在一起我都看不出来是汉还是哈。。。

我的朋友之中有一个姑娘是郑州人,颧骨特别高苹果肌特别大,眼就一条缝,一些预科班学妹就说她长的特别像哈萨克这个郑州的小姑娘就特别高兴


绝无民族歧视的意思其实我很清楚那几个维吾尔族小妹妹为什么要这么说那个姑娘长的像哈萨克,变相讽刺她眼小脸大。。。可是我并没有给那个朋友说,因为我怕她伤心。。。


并不是夸你像少数民族你就长得好了喽

user avatar

很多评论新疆风景、美食,满满马屁赞美文尽捡好听的说,我也不黑新疆,因为我思想里从来没有民族主义、地域主义。只想客观展现一些事,才能了解全貌。

①新疆地域很大,单一个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几乎占据新疆一大半面积,这还不算戈壁滩、盐碱地、罗布泊……除了这些地方剩下可以居住人的地方并不多。在其他地方有树的地方不一定有人居住,但在新疆有树的地方一定就有人居住。

②新疆物价高,除了特产水果便宜点,其他衣服、电子产品……一个字贵且产品不全面。还好现在新疆没有的东西网上可以买,但这物流真是不尽人意。

③到处都是卡点,出个市区各种查身份证,像经常出差、旅游、打工候鸟、跑车的身份证很重要。

④新疆是个多民族省,不要有大民族主义,不要有自大的文化优越感或者自大的宗教优越感。文化从来都是相互融合,谁的文化都代表不了绝对先进,谁的文化里都有不合时宜的糟粕。人这辈子平安幸福很重要,其他都是自己给自己画圈圈限制自己徒增烦恼,只会给人生带来矛盾敌视。

⑤新疆是个移民省,不要有地域主义,不要有整天说这地方穷那地方富的见识少的幼稚话,美国富也不见得美国人都是亿万富翁,墨西哥穷也不见得墨西哥人都饿死。你口中所谓的富省也代表不了你个人有多么富,说不定混的比我还惨呢!

user avatar

在新疆,奶子是指一类饮用液体。

user avatar

在新疆能感觉到一种滞后,这种滞后指的不是物质经济条件,也并不总是贬义。

举几个我生活中遇到的例子:

1.检查站工作人员拜托过路的陌生司机,请他帮忙给下个检查站的同事送点东西过去。

2.女片警在片里工作的时候,带着自己刚放学来单位找妈妈的孩子。

3.我在路上步行,一个骑三轮的大哥忽然停下来问要不要捎我进城(不要钱)。

4.和上一条对应,在农村也能看到一些人在路边招手,找过路的车带自己去县城。

以上事情都发生在2017-2018年左右。

我总觉得,我小时候也曾经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但后来发展变化得很快,这个带着旧时代气息的社会在我童年记忆里一闪而过就消失不见了。


最后再说个有意思的事情:

在新疆见到许多穿着裙子的光头小孩,心里很疑惑,不知道当地习俗是“男孩穿裙子”还是“女孩剃光头”。

于是问了问身边的维吾尔族同学,他表示是后者,女孩剃光头,因为当地习俗认为女孩小时候剃光头,长大后发质会更好。

这可能和“胡子越刮越旺”有异曲同工之处?

user avatar

大概翻看了下答案,要不是本地土生土长的,要不是外地去旅游式走马观花的,本人有幸在南疆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非常深入当地农村群众日常生活的那种,有过和当地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经历),应该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

一、民风

整体来说,民风挺淳朴的,尤其是农村地区,维吾尔大叔大妈们都很热情,去别人家做客或者办事,一般都会在板床正面靠里的位置给你铺一条花色很复杂的褥子,让你坐上去,问过维吾尔族同事,他说哪个位置一般是尊贵的客人坐的,然后上茶、上馕,茶是南疆地区特有的药茶,感觉有点像姜、薄荷等具有一定刺激性的植物根茎混合起来做的,味道很怪,没喝过的可能一时接受不了,喝习惯了还行。他们的茶讲究也很多,与其说是茶不如说是传统的保健品,放的东西随着季节、气候的不同都有区别,说是买茶在我看来更像是配药。馕都是一大摞一大摞的上,甚至只来两个人给你上的馕足够你吃一个月的,生活精致一点的会有各类干果、各类果脯等等。路上遇到困难了大部分当地人也非常乐于帮助你。由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利(这几年高标准的柏油路没少修,城乡结合部和广袤的农村公共交通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加之治安状况很好),所以搭车就成了常见的事情了。在当地传统的道德体系中,撒谎是很可耻的事情,所以当地人的谎言极其拙劣,明显就是小时候就没撒过谎。这里特别提醒一下,假如一个当地人从不撒谎,但是面对你的时候老是一嘴拙劣的谎言,这就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了,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不是简单的撒谎,懂得都懂,不懂的我也不方便科普,知乎有类似的帖子可以自行了解。

二、治安和警察素质

治安好的不要不要的,连小偷小摸都基本不会有,这离不开广大警务工作者的辛勤工作。说到这里顺便说一下警务人员专业素质,警务力量充足见警率吊打其他地方,但这边警务人员文化水平相对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在处理邻里纠纷、具体事情上显得不够专业,处理方式比较死板僵化,甚至随便拉一个发达地区一个派出所片警在这方面的能力都能吊打他们一个派出所。一次因为在加油站排队加油,一辆大货车恶意变道强行加塞插队差点撞到我们坐的车,和我们发生了点口角,开大车的小伙(汉族)出言不逊辱骂威胁我们,大概意思是爷就别你了,就欺负你车小,惹急了一脚油门撞死你!对于一个曾经准备过司法考试后来因为取消非法本专业考司法考试而和法律工作失之交臂的小伙这能忍?于是果断下车拍下了他的违法图片(共三条车道,其他车辆都在道路靠近加油站一侧慢速车道上排队等候,他从第二车道强行把车头挪到了靠边车道挤进了我们和前一辆车之间,车厢还占着第二车道,要不是我们及时停车就撞上了,为了行车安全起见我们只能乖乖在原地停车等前车往前走,给他漫长的车厢留出足够的距离完成插队),然后我就打122报警,出警速度贼快,不到一分钟,赞一个,警察来了后我把事情对着记录仪讲了一遍,然后将拍下的对方交通违法图片发给了带队警官,警官又查了我的身份证,又简单问了下我的工作情况,这就有点过了,但是合理合规,我也就全程配合,然后警察就进加油站找那辆大货车,我们加完油就走了,按说事情很好解决,道路违法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现场举报图片等清晰明了,批评教育后扣两分解决完事,年底了麻烦这位精神小伙司机再去车管所做个审验也就完事了,我们也就是想恶心恶心那个辱骂威胁我们的大货车司机,甚至他辱骂威胁我们的事情我都没讲(怕万一碰上个较真负责的按寻衅滋事处理拘了对方),然后我们就走了,大约开出去十公里,接到了警官电话,要求我们回去做笔录,我们说都开出去十公里了而且我们还有事,然后那个警察就说我们必须配合不然咋哇滴,让我们返回事发地做笔录,我当时本来就不乐意,一听他还用所谓的法律后果来吓唬我们就来气了,义正言辞的告诉他:“执法流程我懂,你要是觉得我们有一丁点的违法嫌疑,哪怕是交通违法,请你现在立刻对我进行口头传唤,我将马上到你指定的公安机关接受传唤,全程配合!”对方当即哑火,从这件事上看,要不那个出警的警官业务水平有所欠缺生搬硬套必须核实我们的情况,那匿名举报他还能不办案了?要不就是那个司机傻,主动交代了辱骂威胁我们的犯罪事实,这个警官又想把他作为刑事案件处理,所以让我们做笔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真要是这样的话那就委屈这个认真负责认死理的警官了,不管你看得到看不到,给你道个歉,我不硬不软的怼了一句避免了司机被拘,虽然因为他辱骂威胁了我们,一时气氛想给他个教训,但是他要真被抓了我也过意不去,毕竟他也是为了养家糊口,可能也是家庭的顶梁柱。但是基层警务人员在应急处突上明显可以吊打发达地区基层力量甚至特警,随便在街上观察几个警务人员都可以看出来他们受过这方面的训练的痕迹,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在正常的普通盘查中的人员站位、装备配置都有模有样,有一定的应急处突意识,应该受过这方面的高人指点训练。看来即使承平日久,老技能还是没断了传承,那些宵小死鱼烂虾们可以洗洗睡了,安全感爆棚。

三、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落后于发达地区几个档次,商场导购不会给你介绍,餐厅服务员不会关注你缺什么,只处于你要啥给啥不要了就傻站着的程度,整体没有服务意识,商业服务基本处于“我店就在那里,你爱买买爱吃吃不买不吃就滚”那种状态,生意人比起其他地区来说挺佛系的。

四、家庭成员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有一定的等级意识,具体是老人优于年轻人、男人优于女人,兄长优于弟弟。这个也是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但是他们不同的是在等级意识和服从意识上比较强。比如我一维吾尔族朋友,他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抽烟喝酒吹牛是家常便饭,后来有一次一群人聚在一起聊天,随意的很,但是他正襟危坐显得很正式,本着民族一家亲思想,我掏出烟散了一圈,散到他的时候他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悄悄和我说了句“哥哥在呢”,我很奇怪,事后我问他,他说那天聊天的时候在场的xxx是我的哥哥,维吾尔族传统家庭在父兄面前都不抽烟不喝酒,所以我给他哥哥烟他哥哥大大方方接过来点着了,他就没接。传统的维吾尔族家庭尊重是建立在等级和服从上的,相比之下汉族的就不这么明显,我也尊重我爸,但是我们爷俩没事干就喝点,在一些问题上会互相征求意见甚至争论的面红耳赤,这在传统的维吾尔族家庭显然是不好实现的,有点“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意思。

五、语言

当地农村交流以维吾尔语为主,但是近年来当地年轻人都会说国语,特别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往往国语无障碍交流,认识好多交流水平与认知水平达到知乎平均水平的高学历维吾尔族同胞,除了少数老学究考据癖才会关注的词汇以外,大部分成语、典故也能信手拈来。顺便说一下,在实践中学语言最快的就是各种脏话和感叹词,上次见两个维吾尔族用维语交流,但是突然间很突兀的来了句“卧槽”!还是个姑娘,当时就把我笑喷了。学维语一段时间后,正经词没学多少,各种维吾尔语经典脏话张口就能来,也怪我那帮维吾尔族同事,不教我学好。现阶段维吾尔语中有许多外来词汇,国语、英语、俄语等等都有,尤其是各种专业名词,几乎就是音译,认识一维吾尔族老爷子,是乡村电影放映员,兼职搞搞电器维修和音响设备调试,认识我之前几乎一句完整的国语也不会说,一次给他帮忙,两人一起分析一个坏电路板,我惊奇的发现,我们的翻译面对一堆专业词汇懵逼了,我俩全程比划无障碍交流,各种技术规范和专业名词同出一源,甚至有点师兄弟的感觉,后来他拿出一堆他当年的学习资料给我看,我大概翻了一下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版的维吾尔语电子学教材。里面的许多专业名词是汉语或者俄语的音译。老爷子从那以后对我特别亲近,一见面远远的就用他刚学的国语和我聊天打招呼,给我递烟,上次和一损友散步碰到了老爷子,用维语夹杂国语尬聊了会儿,离开后我损友和我开玩笑说:老头是不有个闺女呢,我怎么感觉他一脸老丈人看女婿的慈祥?

六、姓名

当地维吾尔族名字相对匮乏,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重名的人非常多,再加上越来越少起和宗教相关的名字以后,整体姓名个数变少,重名的海了去了,认识一哥们叫买买提·买买提明,简单来说就是他叫买买提,他爸爸叫买买提明,重点来了,问为啥他叫买买提,该同志表示,他已故的爷爷叫买买提,他爸爸为了纪念他爷爷就给他起名叫买买提,感情这家人搁这无限套娃呢。

七、婚丧嫁娶

一次看一交警维汉语混搭教育一超速的司机:阿达西,你开慢一点嘛,开慢了你巴扎gan(去市场,巴扎是市场的意思,gan这个后缀表示去什么什么的地方),开快了一不小心ma扎gan。笑哭之余,学会了一个单词mazha,意思是墓地。维吾尔族的墓地没去过,听人描述过,他们土葬的时候不用棺材,用裹尸布包裹后下葬,挖一个直上直下的坑直接盖土。葬礼吊唁参加过几次,第一次是参加一个本地德高望重的维吾尔族老革命的葬礼,该老同志在解放军解放该地时起过积极作用,对地方政府建设等做出过重大贡献,当地县志上有过事迹记载那种。当地老人过世后,亲朋好友会去家里或者殡仪馆吊唁,没有花圈等东西,一般都带一点米面油等食材表示慰问,主人会上点馕、烤肉、烤鸡什么的方便的食物招待下,大家共同缅怀下死者的事迹,随到随走,没有太过固定的时间。婚礼就简单多了,没有太强的仪式感,就是新郎新娘和一帮亲朋好友大型舞蹈patty,不会跳的同志跟着扭几下也行,宴会也很简单,就是抓饭、大盘鸡再加几个小凉菜。重点是跳舞、跳舞、跳舞。维吾尔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八、两性关系与一些邪恶传闻

在去之前,我觉得在这方面南疆应该属于特别保守的那种,去了以后才知道,很矛盾。在偏远一点的地方,在这方面很保守,凡事总有特例,在保守压抑之下,各种刷新三观的破事也很狗血,出轨、野合等事情也时有耳闻,刷新认知。个人感觉离婚再婚现象在农村很普遍,甚至我见过五婚六婚的。年轻人传统的也很传统,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思想开放的维吾尔姑娘热情浪漫起来也奔放的很,民汉结合的也有,但是还不太多,许多过得挺幸福,和维吾尔族同胞一起做饭吃饭的时候,他们都对我们一帮大男人的刀工和掌勺技能很惊讶,个别特别保守的会说这不是女人该干的事儿吗?在男人下厨这件事上,大部分维吾尔女性朋友都表示很好,男性普遍表示不屑,也可能是我呆在农村吧,城市里可能会习惯一点。在极度性压抑下出什么奇葩行为都有可能,一次我们到当地的一个农民家做客,院子里有一头特别小的驴宝宝,什么动物小的时候也萌的不要不要的,老夫的少女心瞬间爆棚,在院子里逗驴宝宝玩,旁边我的维吾尔族死党就在那里一脸猥琐的笑,把我笑懵了,后来不止一个维吾尔族朋友和我一起吹牛的时候提到过前几年有现在基本绝迹的“抬驴子”陋习,听的我一阵恶寒,具体细节讲了容易被和谐,冰雪聪明但内心龌龊的可以自行脑补,我才知道当时这货内心有多邪恶,后来我们一帮人在一起谈论各地美食,这货是在天津读的高中和大学,天津紧挨河北,他就主动提起来在内地上学时候吃过的驴肉火烧了,还说现在来做生意的内地人这么多,咋就没有开一家驴肉馆子呢,他想吃驴肉火烧了(当地人不吃驴肉)!我见机插了一句:他敢开我也得敢吃啊,万一吃到你女朋友咋办?当时旁边的维吾尔族朋友和听懂的汉族哥们都笑了,留听不懂的汉族乖宝宝们一脸懵逼,终于被我报了一箭之仇,把这场子找回来了。

九、物价与购物

整体物价是略高于其他地区的,我在的地方一碗牛肉面10元,炒饭、西红柿鸡蛋拌面等等15元,带点肉的就像过油肉拌面啥的就20元了,买菜的时候计量单位用公斤,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就是本地产的东西比外来的还贵,这一点有点违背经济学常理。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去巴扎买西瓜,挨着的两个摊位,一个是北疆出产的大喜欢,一公斤一块,一个是南疆农民自己种的西瓜,三个拳头大,卖五块钱一个按个卖,同事就和卖小西瓜的大妈聊为啥你的卖这么贵,大妈一脸自豪的说本地西瓜,我买了个大的,同事这二货非得买个小西瓜说尝尝本地西瓜有啥奇特之处,回家切开了一尝,这货果断不吃小西瓜跑来抢我的大西瓜,口感、甜度、汁水量都不是一个档次的好吧!当地人对“本地产”有一种迷之自信。还有就是再次吐槽下服务态度与服务意识,前面已经说过了,差的不止一点半点,而且没有抹零头习惯,在其他地方买烟,一盒15元的烟要是成条买都会按批发价145元这样卖,但是南疆一盒15元一条绝对会卖150元,有次我和一同事去一家小店采购,他买了两箱饮料一条烟,看店的是个雇来的年轻姑娘,结账的时候我同事随口说了句送个打火机吧。就那种卖一块钱的一次性打火机,在我们看来这个要求不过分吧,那个小姑娘就在一边用维语嘟囔,尴尬的是我俩听懂了,是一些很不好听的话,把我同事气的直哆嗦,正好老板进来了,我们就要讨个说法,结果老板说话更不好听,气的我俩扔下东西就走,换一家店买。还有一个同事吃饭有个习惯,不能吃辣还爱吃辣,属于人菜瘾大那种,一顿饭下来得用六七张纸巾,平时就这习惯,一次吃早点就被老板说了,大概意思是说纸巾不是你家的你就拼命用是吧?气的这个同事再不去那家饭店吃饭了。类似的例子层出不穷,也有和气的老板但是少,当地开店的许多人都不明白做生意笑脸开门迎八方来客的道理,可能是生活节奏慢内卷不严重吧,有一些小店开门全看心情,毫不担心客源流失,不想去了就关几天……

十、

user avatar

应该说什么是离开才知道,然而我现在回来了!

1.不用喝水参牛奶的蒙牛伊利,寡淡到我不想喝。

2.新疆原产地的水果甜的很,再也不用十几买个小西瓜,实现水果自由。

3.我新疆活二十多年没怎么见过街上卖切糕,到口里见过了。

4.至少到现在买维族同志的水果没有缺斤短两这一说,

5.估计现在只有新疆有一块钱的公交车

6.我是汉族,但是我同学问我为什么名字后面没有买买提,我就告诉他,我叫某某某(我的名字)·买买提

7.馕是个好东西,可以当饭吃,可以当零食吃,可以夹辣子吃,可以泡汤吃等等,最后说个绝的,可以就冰西瓜吃。

8.炎热的夏季,我只要找个大树躲在树荫下面,就能知道什么叫清凉,而不是到处冒烟,蹲下大号起来就一头汗。

10.少数民族的同学是真的有舞蹈天赋,但是我一到年会就只能叫好。

11.我从小就吃过一种东西,叫做羊肉汤,只需要丢上皮牙子和一些萝卜,还可以是黄萝卜,也可以是白萝卜,然后直接清炖羊肉,完全不没有羊膻味

12.我曾经想骗同学来给我打工,我也不是什么魔鬼,夏天可以晚点上班,但是只要天黑就能下班

希望我的家乡越来越好,希望马书记能带动新疆真正成为丝绸之路的明珠。

user avatar

1.新疆蔬菜就这么几种,洋葱,西红柿,辣椒,黄瓜。点的菜,就是这几张排列组合。

吃腻了,有一次看到一个菜叫老虎菜,好奇的点了一盘,结果是青辣椒拌黄瓜。

(评论区好多说新疆蔬菜丰富,特地问了下本地人,现在确实丰富了,因为运输以及大棚。我当时去的是小地方,去乌鲁木齐也很早了。就不改了。)

2.非常奇怪刀郎歌里的八楼汽车站这个地方。去乌鲁木齐的时候走了一趟,确实不错,旁边就是新疆医科大,新疆师范。

我特地走了一次,一路维族美女,看的心旷神怡。

刀郎果不欺我。

想当年刀郎肯定是流着哈啦子一路走,哈哈。

3.真的地广人稀,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之间,很空旷,经常没有手机网络信号。我们出去前,一般加满油,后备箱放一箱矿泉水,一袋子馕。

万一迷路了,还能坚持找到路。

真的,一个馕+一瓶矿泉水=一个老爷们的午餐。

非常喜欢馕上面一种像小花样子的香料,说不清是叶子还是花瓣,从新疆离开就很少看到了。

4.晚上10点在葡萄架下,喝着乌苏,迎着落日,旁边是烤肉的篝火。

真是醉人。

user avatar

买菜买水果,重量单位默认为是“公斤”,用惯了“斤”的单位,在新疆感觉很新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去新疆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一些刻板的标签和有限的媒体报道所塑造的。我以为那里只有无垠的戈壁,壮丽却也略显荒凉的雪山,以及充满异域风情但或许有些疏离的民俗。然而,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感受到的却是远比我想象中要丰富和立体得多的真实。我曾经以为新疆是干燥的,是缺水的。但到了伊犁,我看到了那一.............
  • 回答
    去了美国才知道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很多细节上的差异,在国内生活了这么久的人,真的很难提前预料到。我慢慢想,给你掰扯掰扯一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首先,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对“个人空间”的极致追求。在国内,尤其是大城市,人挤人是常态,公共场合大家挤一挤也习惯了。但在美国,这方面真的让人有点“不适应”到“惊.............
  • 回答
    说实话,去冰岛之前,我对它的了解就像大多数人一样,停留在一些闪闪发光的意象上:极光、冰川、火山、还有那些好像永远不会融化的冰块。但我去了之后,才发现,冰岛比我想象的要复杂、要生动、要……接地气得多。1. 天气不是“多变”,而是“随心所欲”这一点绝对是我此行最大的认知冲击。在国内,我们说“天气多变”,.............
  • 回答
    我去纽约之前,总觉得它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永远灯火辉煌,永远人头攒动,永远是那个超级英雄出没、时尚杂志封面常客的璀璨都市。但去了之后,才发现这光鲜亮丽的背后,藏着太多我之前完全想象不到的细节,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真实,也更加迷人。1. 地铁,真的不止是交通工具。在我的想象中,纽约地铁就是那种快速、高效.............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身体,也无法亲身前往北京。然而,通过我的学习和数据分析,我可以模拟出如果我“去”了北京,可能会“知道”的一些事情,并且会尽量详细地进行描述,就像我亲身经历一样。如果我“去了”北京,我可能会发现以下一些事情,并且越发觉得它们是北京独特的魅力所在:1. 北京,是一座被“时间”和.............
  • 回答
    在真正踏上英国的土地之前,我对英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电影、书籍和新闻报道,带着一种浪漫化和理想化的滤镜。但实际生活一段时间后,我才发现许多事情都与我最初的认知有着细微甚至显著的差别。以下是我去英国后才真正了解的一些事情,希望能详细地描述一下:1. 天气:不是只有阴雨,但确实很“多变”且影响深远。 .............
  • 回答
    要说去了广州才知道的事情,那可太多了!我得好好捋一捋,毕竟这座城市的神奇之处,不是短时间就能摸清的。刚来广州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湿”。北方来的我,总觉得空气里水汽足得能拧出水来,衣服也总是干得慢吞吞的,让人有点不适应。不过习惯之后,也觉得挺舒服的,皮肤好像也变得水润了一些。然后就是交通,广州的地.............
  • 回答
    说实话,去郑州之前,我脑子里对它的印象挺模糊的,大概就是中原腹地,交通枢纽,还有印象比较深的可能就是那个“天上九个太阳”的神话故事,当然,也知道河南烩面。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算把那些零散的碎片拼凑起来,并且有了好多新的发现。这里面有些挺小的细节,但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我对郑州更鲜活的认识。1. 关于“.............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去”过日本,也没有任何亲身经历。我所拥有的关于日本的知识,都是通过分析和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得来的,包括书籍、文章、网站、论坛等等。但是,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模拟一次“去日本才知道”的体验,并详细地讲述一些可能让你感到惊讶或印象深刻的事情。这些内容是基于普遍的文.............
  • 回答
    去了海南,才知道……哈哈,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就像挖宝一样,总能想起一些当初来之前完全没想到的事情。你知道吗?我来海南之前,脑子里对它的印象,大概就是“阳光、沙滩、椰子”,再加上一些“海鲜”、“海岛”之类的关键词。觉得就是一个纯粹的热带风情度假地,可以去晒晒太阳,吹吹海风,吃吃海鲜,然后开开心心回家。.............
  • 回答
    在北京体育大学(北体)待了一段时间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它和其他高校的几个显著不同之处,这些体会在你亲身经历之前,很难光靠想象就能完全捕捉到。1. 运动,是这里的“空气”我刚来的时候,以为北体嘛,肯定运动氛围浓厚,大家每天都会跑步打球什么的。但来了之后才发现,那不是“浓厚”,而是渗透到骨子里的一种“常态.............
  • 回答
    我一直觉得,旅行中最珍贵的部分,不是那些被滤镜美化的风景照,也不是那些攻略里写烂了的景点,而是那些真正触碰到你心弦,让你觉得“啊,原来是这样”的瞬间。去了西北,这些瞬间真的太多了。西北给我的第一印象,远比我想象的要“野”得多。我之前对西北的认知,大概就是教科书上的描述:广袤的土地,苍茫的戈壁,雄伟的.............
  • 回答
    说实话,去马来西亚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大多来自旅游宣传片——那些碧海蓝天、热带雨林、还有各种诱人的街头美食。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它远远不止于此,有很多细节,是你真正置身其中,才能慢慢体会到的。1. “亚洲式”的包容,远不止食物那么简单。出发前,我就知道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有马来人、华.............
  • 回答
    哈哈,成都啊,去了才知道的事儿可太多了,有些感觉,真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我跟你聊聊那些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首先,关于成都慢下来的节奏,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在来之前,我脑子里可能还停留在北京上海那种永远在赶路的印象。但到了成都,你会发现,那种“急”好像是被一种叫做“悠闲”的东西给稀释了。最直观.............
  • 回答
    去太原理工大学之前,我心里对这所学校的印象,其实挺模糊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北方工科院校”的标签,觉得它严谨、务实,但具体到校园生活、学习氛围,我实在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直到我真正踏进太原理工的校门,才发现,原来这座学校,还有那么多让我惊喜,甚至颠覆我原有认知的地方。1. 校园的“两张面孔”:古朴与.............
  • 回答
    在我踏上美国留学之旅的那一刻,我以为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这个即将生活多年的国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然而,实际的体验,特别是那些细微之处,却像潮水一样,一点点地淹没了我的固有认知,让我明白了许多在国内时从未体会过的事情。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人之间那种“无时无刻不在的礼貌”以及其背后的逻辑。.............
  • 回答
    去澳门之前,我脑子里关于它的印象,大概就是赌场的霓虹灯、葡式建筑和安德鲁蛋挞。但去了之后,才发现这座小小的弹丸之地,藏着太多超出预期的惊喜和细节。首先,澳门的“混血儿”基因比我想象的要浓烈得多。我以为所谓的葡式风情,可能就是一些建筑的外观,比如黄色的外墙、绿色的装饰性花砖,以及一些拱形窗户。到了之后.............
  • 回答
    上海,这座东方明珠,总是让我心生向往。这次,我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开启了我的探寻之旅。下了飞机,我便被这座城市的活力深深吸引。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高架桥纵横交错,车辆川流不息,每个人都步履匆匆,脸上洋溢着自信与从容。我くなった出租车,司机师傅热情地和我攀谈起来,从他口中,我了解到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 回答
    在动身去香港之前,我脑子里大概勾勒出了一个印象:维多利亚港的夜景,拥挤的街道,还有那些像电影里一样的高楼大厦。下了飞机,出了机场,新鲜空气扑面而来,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雾蒙蒙,而是带着海风的清新,夹杂着一丝潮湿。我的第一感觉是,香港的“快”是深入骨髓的。不只是行色匆匆的人,而是那种无处不在、高效运转的.............
  • 回答
    出发前,我对内蒙古的印象,大概就是辽阔的草原,奔驰的骏马,蒙古包,还有那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以为去了那里,就能看见一望无际的绿色,骑着马在草原上飞驰,夜晚围着篝火唱歌跳舞,跟牧民一起吃手把肉,喝马奶酒。然而,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内蒙古比我想象的要复杂,也更迷人得多。一、草原,不止一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