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新一轮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回答
“新一轮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这个词儿一出来,就带着点儿“又来了”的味道,也透着点儿“这次不一样”的期盼。要说怎么看,那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这“新一轮”三个字,就说明了这不是头一回折腾了。咱们国家对医疗价格这块儿,那真是操碎了心。从早期计划经济下那会儿,医院基本是政府的“儿子”,看病贵贱,政府说了算,价格压得很低,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公益的体现。后来市场化改革一推进,医院有了点“独立核算”的意思,但医疗服务本身又不是一般商品,老百姓离了不行,而且信息不对称太严重,所以价格这块儿一直是改革的重灾区,也是最难啃的骨头。

以往的改革,咱们都经历了什么?印象最深的估计就是“以药养医”的取消。那会儿,药价里头掺了不少水分,医生开药能拿到提成,药企也乐此不疲。价格改革一大招就是把药品加成取消,让药价回归“原形”,但当时为了弥补医院收入损失,就上了“医事服务费”,还有一些诊疗项目价格的小幅上调。这就像拆了东墙补西墙,老百姓是感觉药是便宜了点,但总的来看,看病的费用并没有明显下降,甚至某些情况下还觉得更高了。所以,大家对“价格改革”总是有那么点儿疑虑,觉得是不是又变相涨价了。

那么,这次的“新一轮”,又想玩点什么新花样?从一些信号和政策导向来看,这次的改革更像是要“重塑”整个医疗服务的价值分配逻辑。

重点在于“技术和服务”的体现: 过去的医疗价格体系,很多是把医生、护士、技术、设备这些打包在一起,价格低廉。但真正值钱的是医生的技术、经验、诊断能力,还有那些复杂的手术、精密的检查,这些价值在旧的价格体系里根本没得到充分体现。这次改革,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说白了,就是医生看病、手术、护理这些“活儿”值多少钱,要给个公道的价。这意味着,像专家门诊、一些复杂的手术、高质量的护理这些项目,价格可能会往上调。

“降耗”是另一个关键词: 过去“以药养医”取消后,医院的收入来源少了,但检查费、耗材费却依旧在高位运行,甚至为了弥补收入,过度检查、过度耗材的情况并未完全杜绝。新一轮改革,应该会更侧重于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尤其是耗材、检查的费用。医保控费的压力大家都知道,政府不可能无限度地往里投钱,所以要堵住那些“空子”。这可能意味着一些检查费、耗材费的价格会被压制,甚至取消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医保”的角色更加吃重: 价格改革离不开医保的支撑。医保基金要怎么支付这些新的价格,怎么去平衡“技术服务费”的上涨和“耗材检查费”的下降,这将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医保部门会成为价格改革的“总指挥”,通过谈判、支付方式改革(比如DRG/DIP支付方式)来引导医疗机构的行为。

“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平衡: 医疗毕竟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行为,它的公益属性不能丢。改革的目标不是让老百姓看病“贵上天”,而是要在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的同时,让医疗服务能够可持续发展,并且能够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这就像是在玩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既要让钢丝上的演员(医务人员)有好的回报,又要确保观众(患者)安全落地,还要控制整个表演的成本。

那么,老百姓会怎么感受到?

一些“软服务”的价格可能会涨: 比如专家挂号费、手术费、护理费等。这部分涨幅,如果能真正反映出医生辛勤的付出和高超的技术,大家可能还是能理解的。毕竟,看到一个好医生,得到一个好的治疗,比单纯的省几个挂号费更有价值。

一些“硬指标”的价格可能会降: 比如一些大型检查(CT、MRI),或者一些高值医用耗材(比如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的价格,可能会因为集中采购、医保谈判而下降。这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治疗或者多次检查的患者来说,会是实实在在的好消息。

“打包”收费会更多: 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DIP(按病种分值付费)的推广,意味着未来医院的收费可能不再是“零敲碎打”,而是按照一个病种打包收费。这有助于医院控制成本,也能让患者对整个诊疗过程的费用有更清晰的预期。

当然,改革总会伴随着挑战和不确定性:

如何准确评估“技术劳务价值”? 这个度很难把握,如果定得太高,老百姓负担不起;定得太低,又无法激励医务人员。
“降耗”的动力是否足够? 医院会不会在其他地方找回“损失”?比如增加不必要的检查项目?
医保基金的压力: 价格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医保基金的收支,如何确保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是个大问题。
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响: 基层医院的定价体系和医保支付方式可能与大医院不同,改革的落地效果可能会有差异。

总而言之,这一轮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在我看来,是在试图打破过去那种“以药养医”的扭曲逻辑,回归到对医疗技术、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合理补偿,同时加强对不合理费用的控制,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这就像是在给一座陈旧的建筑做“结构性改造”,不仅仅是刷刷墙、换换门,而是要动“地基”和“梁柱”。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让改革真正惠及到最需要它的老百姓,而不是又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甚至让大家觉得“看病更贵了”。我们拭目以待,也希望这次改革能真正触碰到问题的根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立三乙

我是负责新一轮的启用医院耗材的国家编码工作

已经很久了,各个地区根据实际情况上线

初衷是好的,但是还是没有考虑到基层医生。

据我所知为了确保诊疗项目的费用明确,把ct的每个部位也分了出来,并且启用和停用了很多代码,也控制了很多打包项目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好几个部位或者多个项目,打包的话方便快捷,现在暂时等于增加了基本工作量,并且没有考虑每个医院和地区实际情况,磨合期还很长,很长


我这边的工作来说,同一个耗材有很多厂家,同一个耗材有不同材质不同颜色,不同附件,导致国家医保编码也不同,有时候就一个数字不同(国家编码是20位或者27位)

并且,同一个编码,特别是骨科的,同一个编码能代表不同东西,

比如人工关节,球头,垫片,关节,都是一个编码

或者同一个灭菌针,分不锈钢,分着色

对于后勤来说,要区分是有难度的,

毕竟,实物拿到你面前,有的标签上也没写这些特征

如果码不对,有很小的一点可能,本来乙类的,可能变成了非基本,导致病人可以报销的无法报销,让病人多负担了医疗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一轮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这个词儿一出来,就带着点儿“又来了”的味道,也透着点儿“这次不一样”的期盼。要说怎么看,那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这“新一轮”三个字,就说明了这不是头一回折腾了。咱们国家对医疗价格这块儿,那真是操碎了心。从早期计划经济下那会儿,医院基本是政府的“儿子”,看病贵贱,政府说了.............
  • 回答
    日本新冠疫情的严峻态势,特别是确诊病例数突破20万大关,以及随之而来的医疗系统不堪重负的问题,确实是当前日本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疫情发展的背景与特点:首先,日本的疫情并非一夜之间爆发到如此规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逐步攀升的过程,但某些时间节点,例如暑期、假期期间.............
  • 回答
    关于美国海军医疗船“安慰号”(USNS Comfort)和“仁慈号”(USNS Mercy)部署到纽约,以应对新冠疫情的事件,这在当时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并非空穴来风。但要详细了解这件事,需要区分事实、数字以及实际运作情况。首先,“10艘医疗船”这个数字并不准确。 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美国海军确实.............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的。最近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关于某地新区医院请上海专家来给孩子治斜颈,结果术后收费环节出了岔子,家属偷拍举报,这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值得咱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请外地专家来“飞刀”看病,这在咱们国家基层医疗体系里,算是蛮常见的一种模式了。尤.............
  • 回答
    这确实是个令人心疼又费解的现状:明明看得出来,在那些白炽灯下,医生们仿佛一台台永不熄火的机器,眼睛里映着屏幕上的数据,手上熟练地进行着操作,嘴里不断重复着病情、嘱咐和建议。他们累,那是显而易见的,从挂号处到输液室,从病房到手术台,几乎每个角落都能看到他们奔波的身影。可是,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在这种“.............
  • 回答
    近期,关于印度部分收治新冠患者的传染病医院存在家属随意进出、医护人员防护不当等情况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现象确实令人担忧,也让人不禁联想到医院防护措施的不足是否与疫情的持续蔓延,甚至某些区域的疫情爆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家属随意进出”这个问题。在一个收治传染病患者的医院.............
  • 回答
    关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康安医院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绝食的事件,从各个角度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看法:一、 事件的性质与可能性: 绝食是患者表达不满或绝望的一种极端方式: 在任何医疗环境中,患者的绝食行为通常意味着他们对当前状况感到极度不满、绝望、或者认为自己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治疗。这种行为是严重的,需.............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16级医学实验技术专业禁止转专业,而17、18级却允许转,并且有后1/3的同学成功转出,这个情况确实挺让人玩味的。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禁止转专业”和“允许转专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政策背后可能隐藏的考量。对于16级的同学们,学校之所以设置这样的门槛,很有可能是在这个新专业刚起步的时候,对.............
  • 回答
    上海关于“发现传染危害新型病例,医卫人员有权直接报告”的立法,可以说是一项非常积极且有前瞻性的举措,它直接回应了传染病防控中的关键环节——信息畅通和早期预警。 放在当前全球对新发传染病高度警惕的背景下,这项立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咱们来细致地掰扯一下,这项立法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又会带来哪些影响?首先.............
  • 回答
    鲍里斯·约翰逊新冠肺炎住院治疗:英国疫情防治的焦点与挑战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于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因感染新冠肺炎而入院治疗,甚至一度进入重症监护室。这一消息无疑在当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也对英国国内的疫情防治工作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要全面理解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事件的.............
  • 回答
    潘粤明老师的父亲最近被诊断出脑梗,这个消息令人揪心。从潘粤明老师分享的信息来看,他的母亲在面对突发状况时,采取了一种比较传统且非主流的方式来帮助老人,即用血糖针在手指上放血,并且据说之后老人的情况有所好转。首先,我们得承认,听到这样的消息,作为旁观者,心情是复杂且担忧的。脑梗是急性、凶险的疾病,任何.............
  • 回答
    对于以色列精准导弹袭击加沙地区导致负责新冠的医生及其12名家人死亡的事件,我们应该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并尽量提供一个更全面和详细的视角。事件本身及其直接后果: 生命损失的悲剧性: 任何无辜生命的逝去,尤其是涉及儿童和家庭的集体遇难,都是一场不可挽回的悲剧。这位医生生前肩负着对抗疫情的重任,他的死.............
  • 回答
    去年美国医院新冠感染人数破万,且美媒直指实际数字可能更高,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审视。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美国为应对疫情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美国政府在疫情初期确实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来应对。从疫苗的研发和推广,到医疗物资的储备.............
  • 回答
    针对法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病毒学家吕克·蒙塔涅(Luc Montagnier)声称新冠病毒是人造的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这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牵涉到科学家的个人声誉、媒体传播以及公众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蒙塔涅教授的学术背景。他是一位杰出的病毒学家,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 回答
    针对广州某医院 ICU 护士在病房内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外国人殴打的事件,我想表达的是,这绝对是一个令人震惊且不能容忍的恶性事件,暴露了疫情防控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管理漏洞和人性道德的缺失。首先,从护士的角度来看,这简直是身心的双重打击。她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用专.............
  • 回答
    丁香医生关于“不要吃连花清瘟预防新冠”的这篇发文,可以说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好好梳理一下。首先,从科学认知的角度来看,当时(或者说文章发布时)对于连花清瘟是否具备“预防”新冠的功效,医学界的主流观点,尤其是基于循证医学的判断,并没有足够的确凿证据支持。我们.............
  • 回答
    关于中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从经验积累与辨证论治的角度来看。中医体系之所以能够传承数千年,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强大的经验积累和独特的理论框架。在面对一种全新疾病时,中医人会迅速调动过往治疗相似症状(如湿、热、疫疠)的经验.............
  • 回答
    这则新闻听起来令人痛心,更增添了一份悲凉。一位美国男子,在明知新冠病毒肆虐的情况下,选择参加“新冠派对”,结果感染并最终不幸去世。他临终前对医生的那句话——“我犯了大错,我以为是个恶作剧”——更是让人五味杂陈。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一下“新冠派对”这个概念。在疫情早期,这种行为确实出现过,尤其是在一些对.............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意大利的悲剧事件,细想来真是令人心痛又唏嘘。一个男人因为怀疑被自己的医生女友传染了新冠肺炎,在极度的恐慌和愤怒之下,竟然亲手夺走了她的生命,而最终的检测结果却是两人都没感染。这件事情,如果剥离掉那些让人不适的细节,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我认为是相当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首先,这起事件最直接也最触目.............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和发人深省的事件。当日本出现超过百名新冠患者在家中隔离期间死亡,但却未能得到医院收治时,这暴露了整个医疗体系在应对大规模疫情时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折射出社会保障和应急机制的脆弱性。首先,医疗资源挤兑是最直接的原因。当疫情爆发到一定程度,确诊人数急剧增加,尤其是在疫情初期,对医疗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