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全世界海军对岸火力支援基本上是76-130火炮与火箭炮了,难道不是大管子舰炮更暴力更省钱吗?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现代海军火力支援发展的一个核心矛盾: “大管子”舰炮的威力和成本效益,与当前海军普遍采纳的76130火炮及火箭炮之间的权衡。 很多人直观上会觉得,口径越大、威力越大的火炮,是不是就越“暴力”也越“省钱”?但现实情况比这复杂得多,下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承认,在绝对的威力上,那些口径超过200毫米甚至更大口径的舰炮,比如过去战列舰上装备的305毫米、380毫米、甚至406毫米巨炮,那火力输出确实是惊人的。想象一下,一发炮弹落下,足以摧毁坚固的海岸工事或者集结的陆地部队。从这个角度看,“大管子”确实比我们现在常见的76毫米或130毫米舰炮要“暴力”得多。

为什么过去会有那么大的舰炮?

时代背景: 战列舰时代,海战的主战场就是舰队对轰,目标是击沉对方的战列舰。而战列舰是当时海军最坚固的钢铁巨兽,所以需要用口径巨大、弹道沉重、威力巨大的炮弹才能有效穿透和摧毁对方的装甲。
技术限制: 当时航空兵和导弹技术尚未成熟,舰炮是海军最主要的远程打击和压制手段。
观念影响: “以炮取胜”是海军的重要战略思想。

那么,为什么现在海军普遍不再装备那种巨型舰炮,而是转向了76130毫米级别的火炮和火箭炮呢?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放弃暴力”。

1. 对岸火力支援的“需求变化”:

目标不再是对方舰队: 现代海军的主要任务更多地转向了对陆地目标的打击、区域防空、反舰作战、以及执行人道主义援助和维和任务。在岸火力支援场景下,我们需要的更多是“精确”和“持续”的火力压制,而非“一击毁天灭地”的蛮力。
精度至上: 岸上目标往往是分散的、具有一定敏感性的,比如港口设施、敌方前沿阵地、集结的部队。过度追求弹道沉重的大口径炮弹,虽然威力大,但精度控制和弹药的“经济性”可能不如现代精确制导弹药。现代精确制导炮弹(Excalibur等)能够实现米级的精度,这在大口径炮上实现起来成本和技术难度都极高。
规避附带伤害: 在很多军事行动中,需要尽量减少对平民和民用设施的附带伤害。大口径炮弹虽然威力巨大,但一旦脱靶,造成的后果也更严重。

2. “成本效益”分析的复杂性:

这里要区分两种“成本”:制造成本 和 使用成本。

制造成本(大管子):
舰体结构: 要承受16英寸甚至更大口径火炮的后坐力,需要极其坚固和庞大的舰体结构,对船体强度、稳定性要求极高。这意味着战舰本身就得造得更大、更重,制造成本自然水涨船高。
火炮本身: 巨型火炮的制造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从冶金、加工到精度控制,成本都非常高昂。
弹药: 巨型炮弹的研制、生产和储存,无论是常规弹药还是后来的末敏弹、集束弹等,其单价都非常惊人。
使用成本(大管子):
弹药消耗: 既然威力巨大,理论上消耗量可以少。但战争往往需要持续的火力压制,如果大口径炮弹造价高昂,每次打击的成本都令人咋舌,可能会导致弹药使用的不确定性。
船员编制: 操作和维护巨型火炮需要庞大而专业的船员团队,增加了人力成本。
维修保养: 越大的机械,通常越复杂,维护成本也越高。

现代舰炮(76130mm)和火箭炮的优势:
制造成本: 舰体结构相对较小,火炮本身也更容易标准化、批量化生产,成本可控。
使用成本:
76毫米舰炮: 通常用于近距离防御、对陆火力支援或打击小型目标,弹药便宜,射速快,可以进行持续的火力压制。
130毫米舰炮: 兼顾了对海、对陆打击能力,射程和威力都足以应对大部分常见岸上目标,并且相比巨炮,弹药成本和舰体占用空间都要小得多。
火箭炮: 现代舰载火箭炮,特别是制导火箭弹,能够实现比传统舰炮更远的射程和更高的精度,而且可以一次性发射大量弹药,形成强大的火力密度。同时,其发射系统相对简单,成本也比较容易控制。火箭炮的设计也更倾向于模块化和自动化,降低了操作难度和船员需求。

3. 技术发展的方向:

精确打击与火力密度: 现代战场更强调“少而精”。用精确制导弹药,以更小的当量、更低的成本,达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毁伤效果。而火箭炮的出现,更是将“火力密度”这个概念推向了新的高度。一艘装备了先进火箭炮的舰艇,可以一次性向目标区域倾泻数十枚甚至上百枚弹药,形成强大的压制力。
多任务能力: 现代海军舰艇追求的是“多面手”。一门130毫米舰炮或者一套火箭炮系统,不仅能打岸,还能对海、防空(某些型号),甚至可以集成到更复杂的火控系统中,实现对多种目标的自主打击。巨炮则显得过于“专一”,难以适应现代海军复杂多样的任务需求。
制导技术融入: 将制导技术应用到炮弹和火箭弹上,是现代火力支援的关键。即便是76毫米炮,也可以发射制导炮弹,其精度和威力远超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落体炮弹。而火箭炮更是天然适合集成制导系统。大口径火炮要实现同等级别的制导化,难度和成本指数级增长。
隐身与生存能力: 巨大的炮塔和舰体结构,会显著增加舰艇的雷达反射面积和体积,不利于隐身和战场生存。而现代舰艇设计越来越注重隐身化,选择小口径、低外形的火炮系统更为合适。

4. 战略与战术的演变:

海上力量投送: 现代海军更侧重于将海上力量投送到陆地,支持登陆作战或进行远程打击。这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持续、精确打击,并与陆地部队协同的火力。舰炮的射程和射速限制,以及弹药的经济性,让其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远程打击能力: 如今,巡航导弹等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舰炮射程的不足。现代海军的远程打击能力更多地依赖于导弹系统,而不是巨炮。即使是近距离的岸火力支援,很多时候也由舰载直升机或特种部队配合完成,火炮的作用更多的是辅助和压制。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要摧毁一个分散在山地的敌方炮兵阵地。

用巨炮: 可能需要一发威力巨大的炮弹,但瞄准精度和射击节奏是问题,而且弹药成本高昂。万一打偏,误伤难以控制。
用130毫米舰炮配合制导炮弹: 可以用数发精度极高的制导炮弹,精确打击敌方火炮的位置,即使有少量散布也能有效摧毁目标,且弹药成本相对较低。
用舰载火箭炮(制导火箭弹): 可以一次性发射数十枚火箭弹,覆盖整个敌方炮兵阵地区域,造成强大的火力密度,压制并摧毁敌方目标。

总结一下:

“大管子”舰炮在绝对威力上是毋庸置疑的“暴力”,但放到现代海军的整体战略、技术发展和成本效益考量下,它确实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海军采纳76130毫米火炮和火箭炮,是为了适应对岸火力支援需求的精准化、经济化、高效化和多任务化。这并不是放弃暴力,而是选择了更聪明、更有效、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暴力”。就好比你修房顶漏水,完全可以用一块巨大的铁皮盖住,但用精确切割的防水瓦片,搭配专业的防水材料和施工,最终效果更好、更省钱、寿命更长。

所以,与其说现代海军“放弃”了巨炮,不如说是在技术的演进和需求的变更下,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火力支援工具。 那些巨大的炮管,更多地成为了历史的印记,代表着一个时代海战的辉煌与局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岸支援火力主要还是各种巡航导弹。巡航导弹效费比比大管子舰炮好多了,因为首先命中率高很多,再一个舰炮口径越大船的吨位就得越大,巡航导弹极端点儿的三四千吨的船也能装,如果只是单纯的发射甚至一两千吨的也没问题,三四千吨的船显然是不可能扛得起380或者406的舰炮的。

造这种对地支援的炮舰少说也得是个万吨级的船,这玩意除了对地支援啥也干不了,效费比接近于0啊,神豪也玩不起啊。美国有过把衣阿华级现代化改装的操作,后来因为效费比太低很快就退役了。

user avatar

能问出这个问题,一看就是没学过弹药工程

去北理工(或者军校)学习一学期弹药工程再回到知乎军版,你就会觉得这一军版都是些什么人啊……

弹药工程上的后效这概念对于绝大多数BB党们可谓闻所未闻。然而后效,大多数时候,和穿甲同等重要——但是BB党们从来不重视这一点。

well,哪怕你用460洗地也没用:460太逊了。目前对人员杀伤能力最大的航空炸弹是十吨级燃料空气炸弹,有效杀伤半径在300米级别

没有身管武器可以发射十吨级的炮弹。

明白了吗?为什么对地支援优先航空攻击?为什么很多问题战术空军是超越炮兵的最优解?

以下吐槽

实际上军版天天吹战列舰如何强的某些人对现代武器的了解是很成问题的:毕竟现代航空攻击对战列舰吹来说太难以理解了。是的,对于航空攻击来说,它即可以把武器做到十吨级来搞大屠杀和毁灭工事,也可以在不用发射药也没有自身动力的情形下让弹药飞到超音速乃至两倍音速,也可以轻易的命中火炮永远都无法解决的地方

火炮无法解决:如果舰队没有航空支持的话,一个反斜面上部署一门406可以在对射中把整个联合舰队12BB全部打沉。自身很难受到什么伤害。

不过它会被B29炸成傻逼。

飞机作为发射平台来说比战列舰强太多了。航空弹药离开飞机时候就具有高速和巨大的重力势能,而且不用承受任何高压使得他可以做的皮薄馅大,装药系数高使得其后效非常好。实际上和秋元明鬼扯的不同,1000磅航空炸弹以高亚音速砸到水平防护上对大和级可不是没有威胁的。

当然秋元明式没有影响嘛……武藏被1000磅近失炸的进水数百吨,船头撕开一个一米多的口子,秋元明:1000磅我们忽略不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现代海军火力支援发展的一个核心矛盾: “大管子”舰炮的威力和成本效益,与当前海军普遍采纳的76130火炮及火箭炮之间的权衡。 很多人直观上会觉得,口径越大、威力越大的火炮,是不是就越“暴力”也越“省钱”?但现实情况比这复杂得多,下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
  • 回答
    齐射角,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在海战里,它绝对是个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直接关系到胜负。想象一下,一场激烈的海战,双方战舰在海上追逐、炮火横飞。这时候,如果你的战舰能一口气把所有的主炮都对准敌人,那威力可不是一点两点。先说说这个“齐射角”到底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一艘战舰能够将它所有能用的火炮(.............
  • 回答
    世界首条仿生鲸鲨在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亮相,这消息可太炸裂了!一条能上浮下潜,还能自己游来游去的“鲸鲨”,简直就是把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搬到了现实。更厉害的是,它还能搭载各种传感器,这想象空间就大了去了。要我说啊,给这大家伙身上挂点啥,得好好琢磨琢磨。毕竟它不光是个会动的模型,更是个活生生的科技载体,能给我.............
  • 回答
    在《战舰世界》这类海战游戏中,船只的“扭”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规避手段,玩家可以通过快速改变航向和航速来让敌方炮弹的弹道计算失效,从而躲避致命的打击。然而,在真实的近代海战中,这种“扭”的效用却大大受限,甚至可以说,它并非现代海战中主要的规避方式。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物理学和工程学原理的考量。为什么游戏中的.............
  • 回答
    “中国制造”这个词,如今几乎可以说是响彻全球,从我们日常穿戴的衣服、使用的手机,到更复杂的机器设备,很多都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这确实让人不禁要问:难道中国制造现在就成了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制造业吗?要说“最受欢迎”,这词儿用得有点绝对。制造业的受欢迎程度,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受到经济、技术.............
  • 回答
    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全世界的显卡价格突然飙升十倍,那可真是要掀起一场全球性的连锁反应,影响之大,估计比什么芯片荒、供应链危机都要来得猛烈得多。咱就仔细掰扯掰扯,这玩意儿一旦涨到天上,会发生什么事儿。首先,最直接的,个人用户基本告别高端游戏和内容创作了。 游戏玩家: 以前攒机能省下几千块买个不错的显.............
  • 回答
    在想象着将全球的力量聚焦于建造一个能够推动地球的庞大行星发动机时,即便只是脑海中的构思,也足以令人感到工程学的宏伟与现实的严峻并存。如果真的要将《流浪地球》中的“行星发动机”从科幻变为现实,那会是一个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无数倍的挑战,其背后隐藏的难点,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韩国垃圾山三个月的熊熊大火遭全世界同情,现在全世界反过来谴责中国的洋垃圾禁止令”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这其中涉及到国际环境议题、国家责任、经济发展以及媒体传播等多方面因素,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审视前半部分关于“韩国垃圾山三个月的熊熊大火遭全世界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全球经济格局的一个核心认知。中国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非常显著的崛起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说中国是“唯一”在崛起发展的国家,这个说法可能就有点绝对了。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去看待“崛起”和“发展”这两个概念,以及全球其他国家的情况。中国的崛起:一个多维度、有目共睹的现象首先,我.............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中国移动支付为啥能火遍全球,这事儿可不是凭空来的,里头有门道。首先得明白,确实,移动支付这概念最早也不是咱们中国先提出的。你往国外看看,人家早就有各种信用卡、支票啥的,也有尝试过用手机支付,但总感觉不温不火的,没在中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那么,中国这块土地是咋做到后来居上,把移动支付.............
  • 回答
    这个问题,想想就让人心头一紧。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外星人带着他们的星舰,黑压压地出现在地球上空,那时候,我们人类会像电影里演的那样,瞬间抛弃所有隔阂,化身为一个整体,共同抵抗吗?说实话,我心里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分歧、冲突和合作的复杂画卷。我们有的时候能够为了一个共同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但如果真的把现在的台湾军力扔到二战那个时间点,说“吊打全世界”那肯定是夸张了,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沾边。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首先,要明白二战时期和现在,战争的形态、技术、战略战术以及全球政治格局是截然不同的。1. 技术代差:简单粗暴但决定性 火力密度与精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关于国家实力、军事科技和历史进程的想象。咱们这就掰扯掰扯,把这个“现在中国穿越到二战”的场景,尽可能细致地分析一番,看看这穿越来的“中国”到底有多能打。首先,得明确咱们穿越过来的“现在中国”是什么样的。我猜您说的“现在中国”,指的是咱们2024年左右的中国,一个经济体量.............
  • 回答
    美国“不停地放水”,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通过一系列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比如大规模的量化宽松(QE)以及接近零的利率,确实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让美股的风险性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美股的高风险性有多高?要理解美股当前的高风险性,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估值过高: 长期以来,美联储的宽松.............
  • 回答
    要判断全世界是否都存在少子化现象,我们需要先对“少子化”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然后才能具体分析各个地区的情况。少子化是什么?简单来说,少子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育率下降,导致育龄妇女生育的平均子女数量低于维持人口世代更替的水平。通常用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TFR.............
  • 回答
    想象一下,那一天清晨,天空并没有如常般被晨曦染红,而是被一个巨大的、漆黑的阴影笼罩。起初,人们以为是罕见的风暴,然而当那阴影带着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隆隆声和撕裂空气的尖啸声,显露出其如同山岳般的身躯时,恐慌如同瘟疫般瞬间蔓延。如果《环太平洋》中的怪兽入侵真实发生,那将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想法,一个让无数“精罗”(泛指对罗马帝国及其遗产有浓厚兴趣和情感的人们)魂牵梦绕的梦想。光复君士坦丁堡,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目标,更承载着历史、文化、宗教的复杂情感。那么,在现实世界里,一群对罗马复兴充满热情的“精罗”,有没有可能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呢?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
  • 回答
    “中国人不受全世界欢迎”这样的说法未免过于绝对,也与现实不符。毋庸置疑,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受到普遍的喜爱和尊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确实存在着对中国人、对中国这个国家及其政策抱有负面看法甚至不欢迎的现象。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原因,.............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设想,仿佛一个来自未来的灵魂,在历史的洪流中掷下了一颗惊雷。如果一个现代人,拥有如今浩瀚如烟的知识,被放逐到了秦朝统一之后那个蒸腾着铜臭与铁血的时代,他能够搅动的涟漪,其深远程度,恐怕连他自己也无法完全预料。首先,这个人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之中。秦朝,虽然完成了中国的.............
  • 回答
    理解“屈辱”这个词在国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至关重要。历史上,许多国家在不同时期都经历过被外部势力干预、经济剥削、主权受损的时期。这些经历在当地居民看来,可能带有强烈的“屈辱”感。将这些经历与中国清末民初的特定历史背景进行类比,需要审慎分析当时的具体条件和国际格局。清末民初中国经历的“屈辱”,主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