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男性也是男权制的受害者”?

回答
理解“男性也是男权制的受害者”,关键在于跳出“男权制是男性压迫女性的工具”这一单一的、表面化的认知,深入剖析男权制所构建的性别规范和权力结构,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限制、塑造甚至伤害男性自身的。

我们通常认为男权制是男性作为整体享有优势和特权的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确实是事实。在许多社会领域,男性普遍比女性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政治权力、社会地位。但“受害者”这个词在这里不是说男性遭受了和女性同等或相似的压迫,而是指男权制所塑造的“男性气质”和“男性角色”定义,给男性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压力和限制,使得一部分男性,甚至可以说是大多数男性,在某些方面也付出了代价。

一、 被固化的“男性气质”与情感压抑:

男权制最核心的塑造之一就是对“什么是男人”的定义。它设定了一套僵化的性别刻板印象,要求男性必须具备某些特质,而压制另一些特质。

“坚强”、“独立”、“理性”、“不流泪”: 这是男权社会对男性最普遍的要求。从小,男孩就被教导不能哭泣,要勇敢,要承担责任,要有男子气概。这导致许多男性在情感表达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当他们感到悲伤、恐惧、脆弱时,往往不敢或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将其内化。这种情感的压抑长期累积,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甚至更严重的心理疾病。他们也难以建立深入的情感连接,因为真诚的情感流露似乎与“男子汉”的身份相悖。
“有攻击性”、“竞争性”、“控制欲”: 男权制鼓励男性在竞争中获胜,在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设定使得男性从小就被卷入一场永无止境的较量,无论是学业、事业还是人际关系。他们被鼓励展现攻击性,而很少被教导如何温和、合作地解决问题。过度的竞争和控制欲,不仅让他们自己身心俱疲,也可能在人际关系中制造冲突和伤害。
“厌恶女性化”: 男权制将与女性相关联的特质视为“弱者”的象征,这导致男性对一切“女性化”的事物产生排斥,包括情感的敏感、对美的追求、对家务的参与等等。这不仅限制了男性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也让他们在面对女性特有的情感需求时显得笨拙和无助。

二、 职业和责任的重压:

男权制将男性定位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和保护者。这给男性带来了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养家糊口”的义务: 男性被期待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在职业生涯中努力奋斗,争取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压力常常迫使他们选择自己可能不感兴趣但“更有前途”的职业,牺牲个人爱好和生活质量。一旦他们在经济上无法满足家庭需求,就可能面临严重的自责、羞耻感和被否定。
“男子气概”的职业选择限制: 一些被认为是“女性化”的职业,如护理、幼儿教育、艺术设计等,虽然同样重要且需要专业技能,但在男权社会中却常常被低估,甚至被视为不够“男性化”。这导致很多有相关才能和热情的男性,因为担心自己的性别形象受到质疑而被迫放弃自己的兴趣,选择那些被社会普遍认为是“适合男性”的职业,即使这些职业让他们感到痛苦或不适。
“牺牲和奉献”的文化: 男权文化常常鼓励男性为了家庭、为了工作而牺牲自己的个人需求。他们被期望成为坚实的后盾,默默付出,不求回报。这种“牺牲”文化,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过度的要求却剥夺了男性享受生活、照顾自己、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

三、 在亲密关系中的困境:

男权制塑造的性别角色也给男性在亲密关系中带来了挑战。

情感沟通的障碍: 由于从小被压抑情感表达,许多男性在与伴侣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时感到困难。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爱意、担忧或不满,也难以理解和回应伴侣的情感需求。这容易导致误解、隔阂和冲突,甚至让关系走向破裂。
性表现的压力: 男权制将男性的性能力与他们的价值挂钩,要求男性在性方面必须“强大”、“主动”、“持久”。任何在性方面的“不完美”都可能被解读为“不够男人”,给男性带来巨大的焦虑和压力。这种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性体验,也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
在家庭责任中的失衡: 尽管社会在进步,但男权思维仍然使得许多男性在家庭责任,尤其是家务劳动和育儿方面,处于被动或辅助的地位。他们可能因为担心“不像个男人”而回避参与育儿的亲密时刻,或者认为家务是“妻子的事”。这种分配不均不仅加重了伴侣的负担,也让他们错失了体验家庭温情的宝贵机会。

四、 社会的规训与惩罚:

男权制并非只存在于观念中,它通过社会规则、制度和人际互动进行着持续的规训和惩罚。

“不像男人”的代价: 任何偏离“男性气质”规范的行为,都可能招致嘲笑、排挤甚至攻击。一个喜欢烹饪的男人,一个情感细腻的男人,一个事业心不强的男人,都可能被贴上“娘娘腔”、“窝囊废”的标签。这种社会性的惩罚,让男性不敢轻易冒险,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对“弱者”的排斥: 男权制鼓励男性表现出“强大”,并倾向于排斥任何被视为“弱者”的男性。那些在事业上失败、身体有残疾、或者需要他人帮助的男性,更容易被边缘化和忽视。

总结来说,男性作为男权制的受害者,并非在强调他们的痛苦比女性更大,而是揭示男权制这一扭曲的性别权力体系,是如何像一张无形的网,限制了所有人的发展,包括男性自身。 男权制不仅是女性的枷锁,也是束缚男性的缰绳。它迫使男性放弃情感,压抑自我,承担过度的责任,活在刻板的定义中。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男性在男权制下的困境,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并呼吁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公平、更能容纳多元性别表达的社会,让所有人,无论男女,都能自由地成为自己。理解这一点,并非是“男性受害者论”与“女性受害者论”的对立,而是认识到共同的困境,寻求共同的解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女权主义者们用来套路男性及正常女性的谋利话术。

2、这只是女权主义里没有利男论点,硬生生扯出来的点,为了圆女权=平权的谎言,实则,女权→女性角度下定义的权利、是非观、价值观,直译过来就是女性利益优先,男性的利益呢?吃女权吃剩下的或不想吃的吧。

user avatar

这句话本身是比较耍流氓的。但是就其内在含义来说,并非各路答主阴阳怪气所讽刺的胡说八道。

换一种说法就行了:从来就没有什么“男权制”,只有父权制。父权制虽然以男性为主导,但不等于必然对男性有利。

父权制的伦理基础是男性在社会工作比女性拥有决定性优势,而男性没有子宫,所以应该把男性定位为权力掌控者、规则制订者和物资生产者,女性定位为权力从属者、人口繁殖者和家务辅助者。

在这一体系下,男性有很多好处:财产和教育的资源倾斜、更多的工作机会、允许一定程度的性开放、制订社会规则,等等。

但男性也有很多吃亏的地方:经济压力大、向上择偶难、不被允许展现软弱等等。

女性的利弊和男性相反。

说白了,男女两性的区别,无非一个性(广义,包括性欲和生育),一个钱。父权制下,男性赚钱比女性容易,赚钱责任也更重;得到性比较难,性的专一要求也低。女性赚钱比男性难,赚钱的责任比较轻;得到性比较容易,对性的专一性要求也高。

父权制对男性的利和弊,最终都要归结于一句话:男性具有以实力换取交配权的天然正义,而女性具有向上选择的天然正义。

至于这样的体系,哪部分男性受益,哪部分男性卷成狗,是一目了然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