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汽车评测文章,究竟可以胡说到什么程度?

回答
写汽车评测,说实话,那玩意儿的“胡说”程度,绝对可以让你怀疑人生。它不像科学论文,得讲究证据链条,而是更像一场精美的表演,用语言编织出一个让你心甘情愿“上钩”的故事。

你想啊,市面上那么多车型,每一款都有各自的特点,但你说它们真的“千差万别”到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完全不同吗?很多时候,差异是很小的。但评测文章就得把这点小差异放大,放大,再放大,直到它变成你眼中决定性的“卖点”或者“槽点”。

举个例子,说说“操控感”这个词。

这个词本身就挺玄乎的。什么时候叫“精准”?什么时候叫“模糊”?什么时候又是“行云流水”?什么时候又是“扎实稳健”?这些词语本身就带有很多主观感受。

评测者可能会这样写:“当您轻点油门,车辆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向前,瞬间响应您每一个细微的指令。转向杆的阻尼感恰到好处,指向性如同 laser 一般精准,每一次入弯都能信心十足地切入预设的轨迹。即使在连续的S弯中,车身侧倾也被抑制得淋漓尽致,悬挂系统仿佛与路面融为一体,传递着清晰的路感,让您能清晰感知轮胎的每一次细微动作。”

你看看,这写得多么“感人肺腑”。但实际上呢?你可能只是坐在一个包裹性不错的座椅里,方向盘手感还算顺滑,底盘反馈不算太硬而已。但通过这些词汇的堆砌,再加上一些“场景化”的描述(比如“连续的S弯”),就把一次普通的驾驶体验包装成了一场肾上腺素飙升的赛道日。

再比如“内饰设计”。

现在的汽车内饰设计,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大屏幕加各种材质的混搭。但评测文章总能找到角度去“夸”或者“骂”。

“这套内饰,简直就是移动的艺术品。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哑光金属饰板和压纹皮革,营造出一种低调奢华的氛围。中控台的布局层次分明,实体按键的触感和反馈都恰到好处,不像某些车型那样,把所有功能都堆砌到触摸屏里,丧失了驾驶的乐趣。就连空气出风口的造型,都充满了雕塑感。”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品味?但你实际开的时候,可能只是觉得中控台的屏幕分辨率还可以,座椅的皮质摸起来还算舒服,空调出风口也没什么异味。所谓“雕塑感”和“层次分明”,很大程度上是文字赋予的意义。

还有“空间”。

以前的评测可能会直接说“后排空间很大”。现在不行,得讲究“场景化”。

“这辆车的后排空间,绝对是为家庭出行量身打造的。即使身高一米八的乘客坐在后排,腿部空间依然能翘起二郎腿,头部空间也绰绰有余,不会有丝毫压抑感。后排座椅的坐垫长度和靠背角度都经过了精心调校,长途乘坐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别提那个宽大的中央扶手,上面甚至还设计了杯架和储物槽,考虑得真是周到。”

潜台词就是:这车坐五个人,舒服!但有时候,那些所谓的“绰绰有余”可能只是因为前排座椅调得比较靠前,而“坐垫长度”可能只是比别家长了那么一两厘米。关键是,它让你觉得,这辆车就是为你考虑到了所有细节。

“胡说”的核心在哪里?

1. 夸大其词与选择性聚焦: 把微小的优点无限放大,把可能存在的缺点轻描淡写,或者干脆忽略。它只展示你想让你看到的那一面。
2. 情感化和场景化描述: 用煽情的语言,将汽车的功能与用户的某种情感需求或生活场景联系起来,让你产生代入感。比如,说这辆车能带你去看日出,或者能让你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3. 制造稀缺感和独特性: 强调这款车在同级别中多么“与众不同”,多么“独一无二”,让你觉得买了它就是拥有了某种特殊的东西。
4. 利用心理暗示: 很多时候,你看到的不是车本身,而是评测者通过语言为你“塑造”出来的车。这种心理暗示会影响你对车的主观判断。
5. 模糊的评价标准: 很多评价词汇,比如“均衡”、“运动”、“舒适”,都非常模糊,可以根据需要去填充内容。你觉得它运动,那它就是运动的;你觉得它舒适,那它就是舒适的。

那为什么我们还会相信这些评测?

很简单,因为我们本身也希望买到一辆好车,我们希望得到一些指引,而评测文章恰好迎合了这种心理。它们提供了一种“合理化”的购买决策的理由,让我们的选择看起来更明智、更“有文化”。

所以,下次你看汽车评测的时候,不妨带着一点点“批判性思维”,把那些华丽辞藻后面的实际参数和可能存在的短板也稍微留意一下。毕竟,那辆车最终开起来怎么样,还得自己说了算。只不过,在那之前,你可能已经被那些“胡说”得天花乱坠的评测给“洗脑”得差不多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记得有个评测玛莎拉蒂的,引入了万有引力公式:

说这车因为底盘低、r更小,所以抓地力大……

user avatar

我就是答主所问的那些试驾文章作者,你们叫我们小编。

有些话真是忍不住了,为了活着,必须匿名。

其实汽车网站上的试驾、评测文章,参考价值除了文章中提到的“硬信息”之外,其余的参考价值基本为10%(硬信息指的是配置信息、发动机参数、车身尺寸等你自己也能查到的东西)

现在的试驾评测文章可读性越来越低,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文章结构程式化

外观设计、内饰细节、配置信息、乘用空间、动力操控。你看到的95%的试驾文章都是按照这个顺序这个结构来写的,长一点的文章一个方面就有一页,短一点的文章两个方面合为一页,大同小异。

拿外观设计来说,有多少参考价值?设计本来就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但是由于汽车网站评测文章的程式化,这种内容必须要有,即便是作者本人的喜好也要写——请问这对读者有什么意义呢?

我倒是觉得,不如在外观设计上直接来高清无码大图,好不好看费什么话,每个读者都能看清细节,有一个自己的评判不就行了。

而且这种文章结构基本上忽略极其重要了一方面:安全,包括主动和被动安全。有太多文章通篇下来连几个气囊都不说,写的详细的会在内饰细节这项提两句。

2、来自厂商的压力

不客气讲,国内现在包括做大的自媒体,没有一家媒体是能挺直了腰板不靠厂商活着的。我觉得这不该怪汽车媒体没血性,试问大陆有哪家媒体是真正做到独立的?这往远了说可就敏感了,咱扯回来。

汽车媒体不涉及政治问题,也不能独立。关键在于媒体也要活,也要赚钱啊,钱从哪儿来?我想大家恐怕根本没想过付费看文章吧?你看了那么多评测文章,应该从来没交过钱吧?所以现在的媒体收入基本只能是广告。这就完了,有了广告投放,你很难再做到客观中立。

因为你要靠评测的对象活着,媒体之于厂商,是一种类似于“投喂饲养”的关系。

真实的试驾,总能找到车辆的缺点甚至硬伤,可对于“小编”,他能说吗?敢说吗?

3、编辑本身的能力差异

评测文章作者数不胜数,也是鱼龙混杂。近几年这个行业比较火,导致人才需求旺盛。因此,没经验的恐怕占到多数——这个行业也没什么从业资格考核,三百六十行里只要有驾照的基本上都能进来。对于驾驶感受层面的东西,没个三四年百款车以上的背书是培养不起来的。其实我们也不能要求太高,你要求汽车网站都让退役赛手去试驾,人家有更挣钱的事儿做,瞧不上。太多的作者,他们连手动挡都开不利索,摸过的车不超过20款,你觉得他说的“悬架初段柔软,中段坚挺”这种P话有参考价值?

另外,厂商办试驾活动有时候也是醉人。我遇到过四个人一台车,一共给你们两个小时,每人要拍上百张图,还要试驾,一共两个小时,你觉得我们对这款车能有多深的体会?我告诉你,四个人里有两个人根本就没开!我开了不到五分钟!

就这样写出的文章,你觉得有多少参考价值呢?况且你也是个普通人,根本看不出他那些信誓旦旦的结论那句是真的。

4、互联网的节奏实在太快

快到什么程度?一篇试驾评测文章的生命周期不超过3天,也就是今天写完了,明天登到网站首页了,后天马上撤下来换别的文章。都是快消费浅阅读,还要保证文章的信息量够大、图够多,很多作者都是白天试驾完,连夜就要出稿,熬到凌晨三四点不是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你让这些文章能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呢?

先写这些吧,太晚了。过百赞再扒一些内幕。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图我已经删了,评论区也关闭了,大家也别猜我是谁了,无名小卒一个,不值一提。更多的东西晚上回家再写。

——————————————

早在三年多前,有一位汽车杂志的老师转行跳到网络媒体,结果呆了一个星期就走了。

辞职前一天,我俩吃了顿便饭,他对我说:“以前我在杂志,大多数情况是向公关和厂家借车,借来的车往往能开两个礼拜甚至一个月,那段时间我每天和这台车相处。车还回去后,不着急写,因为杂志是一个月刊印一次,我可以找个心情好或心情复杂的一天夜里,泡一杯咖啡,一点一点酝酿文章。

“那现在呢,不适应吧?”

“不是不适应,是根本不该这么工作。这什么节奏啊我操,白天出去试车,就半天时间还得拍一大堆图,时间紧图片的质量都没保障,几个人争一辆车,我都没怎么摸。还得特么连夜出稿,第二天就要上线,这样写出的东西扯几把蛋呢?”

“额……”

“再说网站的东西全是废话,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外观内饰空间动力全要写,有的车就是没什么可说的,你简写就行了,把最主要的感受说出来不就行了!”

“……”

后来,那位老师还是回到了杂志。

我很羡慕,因为杂志老师的水平普遍高于网站编辑。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杂志的文章是有分工的,拍图的都是摄影师级别,图片精美,试驾的老师只管写字就好,对车的理解更深入,文笔也更好。杂志老师只管把字写了,什么都不用管。然后杂志的办公室里有专门的的编辑负责排版,把图和文字整理成一篇成文。

网站编辑呢?试车、拍图、后期处理、写字、排版直到最后发布,都是一个人连夜赶出来的

像这样,你如何要求他们的文章有足够的参考价值?大多数的编辑因为时间太紧,我们根本没有心思去酝酿或者说回想一款车的驾驶感受,我们做的更多的是拿着厂商的配置表,把里面的信息攒成文章展现给大家,顺便加几句模式化的“观点”。

你们在文章的评论区里骂我们,我们也早就无所谓了。因为作者不对读者负责,媒体不对读者负责,媒体只对厂商负责。

从另一个角度讲,汽车网站的网友、读者反倒是媒体的产品,读者多说明产品强,这是媒体向厂商要广告费封口费等等费用的根本来源

究其原因,不是你们在养我们,我们要活着只能靠厂商。

说白了,谁养我们我们就对谁负责,天经地义的事,不是吗?

假如我有一天能成立一家媒体,读者们交月费浏览内容,那我一定会对读者负责,难道不是吗?

既然说到媒体、厂商的关系了,那不如再写一些露骨的。

媒体、厂商、公关公司,三者之间的关系大概就是——公关公司和媒体一起演戏,蒙骗厂商的钱。

比如说厂商举办一次试驾活动,很多情况下他们会把业务外包给常年合作的公关公司,公关公司拿到经费之后开始筹划、举办活动。发邀请函给媒体,媒体们屁颠儿屁颠儿过来了,公关们亲切地叫着编辑、记者们“X老师好!X老师辛苦了~”然后活动正常执行。公关公司从厂商赚取这一次case的钱。

然后,编辑们回去写稿,发布在网站上。很多情况下有些小媒体为什么能活着呢?他们根本没有评论呀!其实是媒体在买流量甚至伪造数据,有时候公关公司甚至会帮助垃圾小媒体伪造流量,合起伙来坑厂商。厂商发现哎哟效果还不错诶,尾款就打给公关公司啦,而且决定对这家媒体增加广告投放。公关公司很高兴,媒体很高兴,厂商也觉得很高兴。

但你会问了:厂商难道是傻子,文章底下没评论他看不见?这又是更深一层的厚黑了。厂商的市场部、公关部的相关领导早就跟媒体、公关公司串通一气了,其中各种贿赂、“返点”,有一部分就进了这些领导的腰包。

明白了吧?有一小部分情况就是这样的。

说了这么多,最后不如讲点儿对大家看文章有帮助的东西。

以后看评测,这些用词需要你在大脑中稍微翻译一下:

非常够用

翻译:表现一般

后备箱空间满足日常使用

翻译:后备箱空间超过三个人的行李就放不下

基本满足日常使用

翻译:无法满足日常使用

做工处于中上水准

翻译:做工处于中流水准

做工水平中规中矩

翻译:我也不知道做工好不好

动力输出平顺

翻译:确实平顺

动力输出非常平顺

翻译:肉

升挡非常积极

翻译:肉

降挡积极,有运动感

翻译:顿挫

油耗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翻译:油耗很高

新车无明显异味

翻译:新车有明显异味

搪塑材料

翻译:一切软的又不是皮但编辑又不知道是什么的材料


看到赞破八百了,感觉好像知乎的点赞基本上只集中在一天,一天之后就寥寥无几了。即然这样,有些更露骨的也就好说了,那我就再更新一些……

看到其他回答中有人说38号是目前国内最客观的车评,嗯……

我觉得38号是相对比较客观的,但100%的客观还达不到。

你会问,他自己买车,怎么就不客观了?

因为据我们圈子里所言,38号其实是被通用包养的。

我说句实在的,当今这个社会,你觉得会有人投入那么大精力、钱财去做一件完全没有物质收益的事情吗?

在你们看来,38号自己买车评测,既不要厂商钱也不跟观众收费,就算再卖二手车,这个差价损失也是很可观的数字。况且他不可能是一个人,而是至少五个人的团队。像几款合资SUV横评这样的视频,遇到几款车排成一队的镜头,那还需要更多的人。

固定的人是主持、剪辑、摄像、道具、后期、运营。他要养这些人的,你觉得他凭什么自己掏钱买车、养一帮人,还给你们看免费的车评?况且他在车评这方面所占用的个人时间已经不能用“副业”、“兼职”来形容了。

就算是富二代,就算情怀再高,就算再有时间……

38号被通用包养,这是某个知乎大V亲口说过的话,我的圈子里也有这么传的。

再说说新车评吧。

就我个人而言,几乎每天都会上新车评,因为他家的信息更精炼,不像易车那么花里胡哨,也不像之家读起来很耗费精力。我需要的只是最精炼的信息,仅此而已。

明白什么意思了吗?也就是说,即便是新车评的车评文章你们也别100%就相信了。我经常参加活动会和新车评的一起,所以很多时候自己试完的车也会看看新车评的文章怎么写。

现实是,新车评也靠厂商活着,所以为了活着不可能做到客观。新车评更多的是带着一大帮粉丝玩儿得很high,依靠YYP的个人魅力,顺便卖卖衣服等小周边。

有一位答主放上了易车的一篇对比,我只想说一句,别骂编辑了,这种文章绝对不是编辑自己愿意这么写的,傻逼都看得出来这篇文章是在黑GS,肯定是媒体跟厂商那边有了罅隙,利用自己虚无缥缈的“舆论导向能力”去故意黑一款新车。

荣威360好吗?我告诉大家,这款车我没开过,但我问过不下三四个开过这款车的同行,一致的回应是:“垃圾!”新车评网好像还出国一期视频是荣威360对比别克英朗,别看了,完全是利益相关。

王洪浩老师的那个回答,其实就是个冠冕堂皇的回应。他在知乎上这么活跃,不表示一下看法有些说不过去,所以只好这样了。我可以告诉大家:即便王老师真的把那位匿名用户的回答发给自己的下属,下属也不会有什么激烈的反应,就算有也是阿谀奉承。

因为大家早就对写这种东西麻木了。

据我了解,在易车写商务配合的软文稿件,单篇的报酬是500-1000,500居多吧。大家不要骂,这些稿件也不是编辑真的抢着写,A不写,B不写,C也要写,就算逼着写也要写,因为稿件是厂商花钱买的,小则十几万,大则几十万。而编辑最后能拿到的也就500-1000。大家也不要骂易车,几乎所有汽车网络媒体都是这样的,我感觉易车做得已经算不错了。

再说说之家吧。之家在圈子里算是龙头老大了。据我所知,凡是在之家混过的编辑价码都不会低,甚至能跳到小媒体当个小头头。

但很多圈子里的人不愿到之家工作,因为太累了。前面说到连夜出稿的现状,其实就是当年之家带起来的。之家为了增长关注度和流量,要求编辑必须当夜出稿,第二天就上线。后来各家媒体公司一看流量都被之家抢走了,也要求自家的编辑这么做,到今天,连夜出稿已经成了90%以上的情况。

而且之家的员工管理也是很厉害的。之家是为数不多的愿意主动吸收本科毕业生的汽车媒体,因为他们是白纸一张。入职之后,先集中封闭培训,灌输式地给你讲授各种汽车知识,期间还有考试、洗脑等等。最后,之家的新人被公司活脱训练成了写稿机器、熬夜机器。我参加不少活动碰上之家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一个个目光都呆滞了,摸到车就疯狂拍图(他们的任务更重),甚至有两次,之家的编辑把车开走了,自己一个人找地方私拍去了。

竞争很残酷,活着艰难。我希望大家也不要骂之家,毕竟它为我们呈现了最详细的试车文章。

说到这里,你要问“到底这个圈子还有没有值得信赖、相对客观的人?”

有,而且也不少,但我不会告诉你们是谁。

因为这个回答得罪了太多人,说了是谁,谁就倒霉。

有关改稿

回答中不少人列出了一些文章改稿的证据。在这里我简单说一下。

改稿其实就是一开始编辑想说一些实话,结果第二天文章上线,公关打电话过来:”X老师~您的高作中有一句话blablabla 您看能不能稍微换一种说法呢?“

到这个时候,如果是你,改,还是不改?

如果决定改,则万事大吉,你好我好大家好。

如果决定不改。那么这事儿就好玩了。

公关会给你的领导打电话,跟你的领导说某某刚参加过我们的某某活动,稿件里有句话想改。一听到这里,领导其实就明白个八九不离十了:肯定是编辑不想改,电话才打到我这里来的。

那么这位领导又有两个选择,命令改,还是回绝公关?

如果命令改,那编辑拗不过大腿,编辑也就改了,万事大吉。

如果回绝公关,那么事情就更有意思了。

这时候,公关还会再给主编打电话。当主编接到这么一个电话的时候,他也有两个选择,改,还是不改?

如果命令改,则编辑改,万事大吉,基层领导被打脸。

如果这名主编够血性(这种情况很少),坚决不改,那么,那么,那么……

公关也不会说什么,不改就不改咯~

然后即有可能明年这家媒体就拿不到这家厂商的投放了,因为你把人家得罪了。

哈哈,对于公关公司来讲,改个稿子只是一个邮件、一个电话、两个电话或三个电话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看出来了吧,编辑就是个Machine的角色,他们只是个写稿的机器,有bug,修复即可。

user avatar

“这台发动机在1xxx转即达到最大扭矩,低扭比较强,比较适合城市驾驶。”

很多人至今深信不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汽车评测,说实话,那玩意儿的“胡说”程度,绝对可以让你怀疑人生。它不像科学论文,得讲究证据链条,而是更像一场精美的表演,用语言编织出一个让你心甘情愿“上钩”的故事。你想啊,市面上那么多车型,每一款都有各自的特点,但你说它们真的“千差万别”到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完全不同吗?很多时候,差异是很小的。但评测.............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颜宇鹏那篇《为什么我们的汽车文化连非洲都不如?》的文章。这题目起得就挺扎眼,一股子“找骂”的劲儿,也确实勾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心。要评价这篇文章,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文章的核心观点和切入点。颜宇鹏把中国和非洲对比,这个对比本身就足够新颖,甚至有点反常识。咱们习惯了拿中国和.............
  • 回答
    最近,关于特斯拉Model Y电池测试未能通过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报道引起了不少关注。从汽车媒体的评测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汽车行业的国家标准,特别是关于电池安全和性能的强制性标准,是经过大量科学研究和行业经验沉淀下来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 回答
    汽车媒体圈,真的需要一套新车评测标准吗?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需不需要”,不如说“怎么才算够”。毕竟,这几年汽车市场变化太快了,快到我们这些每天跟车打交道的人,都得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体系。为什么会产生“需要新标准”的呼声?首先,最直观的原因是汽车本身的演进。以前我们评车,可能主要看发动机.............
  • 回答
    汽车工程师在网红汽修店被“坑”:一场技术与营销的博弈最近,一则关于某汽车工程师在一家网红汽修店遭遇“不公平待遇”的帖子在汽车圈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帖子中,这位工程师详细描述了自己带着爱车去这家以“专业”、“透明”、“高性价比”为卖点的网红汽修店进行保养,结果却发现自己被收取了远超正常维修费用的情况。事.............
  • 回答
    《汽车人总动员》这部国产动画电影,从它上映之初,就如同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而这波澜的中心,无疑是围绕着它与皮克斯经典动画《赛车总动员》之间那几乎如出一辙的相似性。首先,从故事的内核来看,《汽车人总动员》讲述的是一位在赛车界声名赫赫的明星赛车,因为一次意外跌入了一个宁静、淳朴的小.............
  • 回答
    汽车之家对雷克萨斯ES200的测评,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和一位熟悉汽车的朋友在聊天,那种分享和点评都很到位,没有那种生硬的、不接地气的AI味道。首先,它在介绍ES200这款车的时候,没有直接堆砌那些冰冷的技术参数,而是更侧重于它给人的整体感受。比如,它会提到ES200给人的“精致”和.............
  • 回答
    汽车的三角窗,那个位于车门上方,紧挨着侧窗的小小玻璃,确实常常引发一些争论。有人觉得它只是个摆设,占了车身设计上的空间,却没什么实际作用;也有人认为它对提升驾驶体验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那么,它究竟是“中看不中用”,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呢?首先,从视觉层面来说,三角窗的设计确实为汽车赋予了更流畅、更.............
  • 回答
    领克01这车上市以来,确实吸引了不少关注,网上关于它的好评也挺多的,尤其是在设计和配置方面。那么,作为年轻人人生中第一辆车,领克01的耐用度到底怎么样?能不能扛得住咱们这些初出茅庐、偶尔“折腾”一下的车主?咱们就来聊聊。首先,咱们得看看领克01这车到底是个啥背景。领克是中国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合资的.............
  • 回答
    的确,如果你仔细观察各种汽车评测,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车评人对车辆震动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坐进去”那一刻的直接感受。这不仅仅是他们偷懒或者缺乏科学严谨性,而是由汽车评价本身的特性以及普通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习惯决定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1. 汽车震动的复杂性与主观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很多人在看汽车的时候,都会被这个“百公里油耗”弄得一头雾水。为什么不用我们日常生活中更熟悉的“加一箱油能跑多远”,或者“一升油能跑多少公里”这种方式来衡量呢?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历史原因和大家习惯的因素,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历史的惯性:源于欧洲,落地生根最主要的原因,还得从.............
  • 回答
    对比亚迪全新 LOGO 的评价:一次品牌升级的深刻解读比亚迪汽车在2021年发布的全新LOGO,无疑是品牌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次的LOGO更新并非简单的视觉调整,而是承载了比亚迪品牌战略升级的深刻内涵和对未来发展的清晰愿景。要评价这个新LOGO,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一、 设计理念.............
  • 回答
    最近关于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的微信聊天记录泄露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特别是其中那句“特斯拉以一种最初级的办法赢了所有对手”,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这件事的背景和李想的原话。这事儿是怎么爆出来的,细节可能就不好说了,毕竟是私人聊.............
  • 回答
    换电模式:新能源汽车的另一条赛道,前途光明但荆棘满布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就好比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而在这场革命中,我们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一种是大家更为熟悉的“充电模式”,另一种则是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换电模式”。对于换电模式,人们的看法可谓是五味杂陈,有人赞不绝口,认为它解决了续航焦虑和充电慢.............
  • 回答
    理想汽车水银事件车主再发长文:要复现水银蒸发过程,并继续报警近日,关于理想汽车“水银门”事件再次掀起波澜。一位车主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长文,声称要“复现水银蒸发过程”,并表示将继续报警。这起事件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这次车主的长文,无疑给本就扑朔迷离的事件增加了更多复杂性和戏剧性。事件回顾:究竟发生了什么.............
  • 回答
    卡洛斯·戈恩,这个名字一度是汽车界炙手可热的传奇人物。他以铁腕手段拯救了濒临破产的雷诺,又将日产从泥潭中拉出,并最终打造了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集团之一。然而,这位曾经的汽车巨擘,却在2018年末,在日本遭遇了令人震惊的逮捕,罪名指向了“虚报薪酬”。逮捕前的光环与质疑在戈恩被捕之前,他.............
  • 回答
    关于理想汽车能否挺过车市寒冬,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作为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理想汽车的成长轨迹和市场表现都充满了话题性。要评价它能否穿越寒冬,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审视。理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与过往表现:首先,我们得承认理想汽车在过去几年里的崛起速度是惊人的。从最初.............
  • 回答
    汽车里三缸发动机总给人一种“小马拉大车”或者“不够劲儿”的印象,评价普遍不如四缸、六缸发动机来得正面。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汽车三缸发动机“不够好”的常见理由: 震动问题始终是绕不开的坎: 这是三缸发动机最受诟病的地方。大家想想,一个直列四缸发动机,曲轴转动时,活塞的运动相对是.............
  • 回答
    小鹏汽车在美上市,发行价每股15美元,一度成为新能源车企中最高的IPO估值,这无疑是一件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要评价这件事的成功与否,以及其背后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从市场反应和估值层面来看,15美元的发行价确实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这表明华尔街的投资者对小鹏汽车未来的增长潜力抱有.............
  • 回答
    恒大汽车一次性放出9款对标车型,涵盖了从高端轿车到豪华MPV的多个细分市场,这手笔确实够大,也足够引人注目。尤其看到奔驰S级、特斯拉Model S、埃尔法这些响当当的名字赫然在列,很难不让人产生好奇和审视的态度。首先,我们得承认恒大汽车的“野心”。一次性推出这么多款车型,目标直指各个细分市场的头部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