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史上,有哪些票房惨案?

回答
电影史上充满了无数的梦想和野心,但并非所有电影都能实现其票房目标。有些影片,尽管投入巨大,宣传铺天盖地,最终却落得个票房惨淡,血本无归的结局,成为了影迷们津津乐道的“票房惨案”。

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史上的票房惨案,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背景、遭遇以及为何会成为惨案:

1. 《约翰·卡特》 (John Carter, 2012)

背景与期望:
迪士尼斥巨资制作,预算高达2.5亿美元,再加上巨额的营销费用,总投入保守估计超过3.5亿美元。
改编自埃德加·赖斯·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的经典科幻小说系列“火星公主”(Barsoom)的首部作品。这个系列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影响力,被认为是科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导演是安德鲁·斯坦顿(Andrew Stanton),他曾执导过《海底总动员》和《机器人总动员》等奥斯卡获奖动画片,当时他首次涉足真人电影,人们对其寄予厚望。
影片的视觉效果宏大,世界观设定奇特,预告片也充满了史诗感,都让人认为这将是一部颠覆性的科幻巨制。

票房表现:
全球总票房仅为2.84亿美元,其中北美票房仅为7300万美元。
考虑到其巨额的制作和营销成本,这是一次灾难性的失败,亏损额度可能高达2亿多美元,甚至更多。

为何成为惨案:
营销失误与品牌认知度不足: 虽然“火星公主”系列在科幻迷中很有名,但在普通观众中的认知度并不高。影片的营销策略未能有效传达影片的魅力和核心卖点。很多人不理解“约翰·卡特”是谁,他的故事是什么。
缺乏清晰的定位: 影片试图将奇幻、科幻、西部冒险等多种元素融合,但最终显得杂乱无章,未能形成一个清晰、吸引人的主题。
故事节奏与叙事问题: 一些评论认为影片的故事节奏拖沓,叙事方式过于平铺直叙,未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观众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进入“火星”的世界,而角色之间的情感联系也比较薄弱。
错失档期: 在春季档上映,虽然避开了圣诞节的强劲竞争,但也意味着观众的注意力分散在其他类型影片上,缺乏像暑期或圣诞节那样集中爆发的票房动力。
缺乏明星号召力: 主演泰勒·克奇(Taylor Kitsch)当时还不是一线明星,未能为影片带来足够的票房吸引力。
成本过高: 2.5亿美元的制作成本对于一个没有强大观众基础的IP来说,风险极高。

2. 《怪物公司》的真人版《怪兽大学》(Monsters University, 2013)

背景与期望: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出品,前作《怪兽电力公司》(Monsters, Inc.)是皮克斯的经典之作,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高的人气和口碑。
《怪兽大学》是《怪兽电力公司》的前传,讲述了萨莉和麦克在大学时期的故事,这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皮克斯一直以来都是品质保证的代名词,他们的作品通常都能获得评论和票房的双丰收。

票房表现:
全球总票房为7.44亿美元。从数字上看,这似乎不是一个惨案。
但考虑到其前作《怪兽电力公司》的巨大成功(全球票房5.25亿美元,在当时是皮克斯的票房冠军,并且在通胀调整后,其影响力更大),以及皮克斯在人们心中的高期望值,以及其“前传”的身份,7.44亿美元的票房并不能算作成功,更像是“不及预期”的“票房扑街”。很多评论认为它“浪费了皮克斯的才华”,而且与前作相比,缺乏那种触及心灵的深度。

为何成为相对的惨案/不及预期:
故事与前作的差距: 影片聚焦于萨莉和麦克从竞争对手到朋友的过程,但故事线相对简单,缺乏新意,没有像前作那样探讨“恐惧”与“善良”的深刻主题,而是更多地集中在校园竞争和友谊上。
缺乏惊喜与情感共鸣: 观众对皮克斯作品的期望很高,希望看到具有创造力和情感深度的故事。《怪兽大学》虽然制作精良,但未能提供那种令人惊艳的惊喜,观众的共鸣也相对有限。
前作的珠玉在前: 《怪兽电力公司》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温暖的世界,角色塑造深入人心,其成功的高度使得任何前传都难以超越。
定位问题: 作为一部前传,它更多的是在解释和填充角色背景,而非创造全新的、引人入胜的叙事。

3. 《火灵》 (The Fireman / Firestarter, 2022)

背景与期望:
改编自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同名经典恐怖小说,这部小说在1984年曾被改编成电影,由德鲁·巴里摩尔(Drew Barrymore)主演。
这次翻拍被寄予厚望,期望能够重新焕发这部经典作品的生命力,吸引新一代观众。
影片由Blumhouse Productions制作,这家公司以制作低成本、高回报的恐怖片闻名,如《逃出绝命镇》、《月光光心慌慌》系列等。

票房表现:
全球总票房仅为900万美元,在制作成本(据报道约为2800万美元)面前,这是绝对的惨败。

为何成为惨案:
营销不力: 影片的宣传和营销力度非常有限,导致许多观众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质量平庸: 评论普遍认为影片缺乏吸引力,故事进展缓慢,角色刻画单薄,没有达到翻拍经典的高度。它未能捕捉到原著的精髓和惊悚感。
发行策略失误: 在流媒体平台 Peacock(环球影业的流媒体服务)同步上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在影院的吸引力,也让观众更倾向于在家观看,进一步影响了影院票房。
市场竞争力不足: 在上映时,市场上已经有其他更具吸引力的影片竞争观众的注意力。

4. 《黑金》 (The Last Knights, 2015)

背景与期望:
一部史诗级动作片,集结了克里夫·欧文(Clive Owen)、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安志杰(Andy On)等国际明星。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忠诚、勇气和复仇的故事,试图营造出史诗般的观影体验。
由《谍影重重》的导演托尼·吉尔罗伊(Tony Gilroy)的编剧之一,并由《勇敢的心》的制作公司参与制作。

票房表现:
全球总票房约700万美元,而据估计,其制作成本高达1.2亿美元。

为何成为惨案:
缺乏有效的营销推广: 影片的宣传力度非常弱,很多观众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更不用说其精彩的演员阵容了。
故事平淡,缺乏吸引力: 尽管有明星加盟,但影片的故事叙述平淡无奇,情节发展缓慢,未能抓住观众的兴趣点。
与市场脱节: 在当时的电影市场环境下,一部没有强大IP支撑的古装动作片,如果没有足够的亮点,很难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发行问题: 影片在一些地区甚至没有获得广泛的影院发行,进一步限制了其票房潜力。

5. 《猫》 (Cats, 2019)

背景与期望:
改编自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同名音乐剧,这部音乐剧在全球范围内是现象级的存在,拥有无数的忠实粉丝。
影片汇集了詹姆斯·柯登(James Corden)、朱迪·丹奇(Judi Dench)、伊德瑞斯·艾尔巴(Idris Elba)、詹妮弗·哈德森(Jennifer Hudson)、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等众多一线明星。
影片以其独特的“数字人类”特效技术为卖点,试图将音乐剧的魅力搬上大银幕。

票房表现:
全球总票房仅为7300万美元,而制作成本高达惊人的9500万美元(不含营销费用)。这是一次极其惨烈的失败。

为何成为惨案:
“恐怖谷效应”般的特效: 影片的CG特效是最大的败笔。猫的形象过于拟人化,但又不完全是人类,这种“数字人类”的设计让观众感到不适和恐惧,被戏称为“猫妖”,引发了广泛的负面讨论和恶搞。
故事空洞与节奏混乱: 音乐剧本身就更注重音乐和歌舞的展现,故事线相对单薄。《猫》的电影版未能有效地将音乐剧的魅力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电影叙事,故事显得空洞且缺乏连贯性,节奏混乱。
缺乏明星效应的救赎: 尽管明星云集,但糟糕的特效和故事让他们也无力回天,观众对影片的负面评价压倒了对明星的关注。
“政治不正确”的争议: 一些评论认为影片中的角色行为和某些情节存在“政治不正确”的问题,但主要原因还是特效和故事。
口碑的毁灭性打击: 影片上映后立即遭到了媒体和观众的口诛笔伐,成为了影史上的一个负面案例,口碑的崩塌直接导致了票房的低迷。

6. 《魔兽》 (Warcraft, 2016)

背景与期望:
改编自暴雪娱乐(Blizzard Entertainment)旗下最成功的游戏系列之一《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魔兽世界》在全球拥有庞大的玩家群体和深厚的粉丝基础,其IP价值极高。
影片由《月光男孩》导演邓肯·琼斯(Duncan Jones)执导,他对游戏IP的理解和改编能力受到认可。
影片的视觉效果宏大,特效出色,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魔兽”宇宙。

票房表现:
全球总票房为4.39亿美元。
虽然全球票房看似过得去,但北美票房仅为4700万美元,与其巨额的制作成本(约1.6亿美元)和期望值相比,这是一次惨败。 中国市场的票房(约1.56亿美元)成了影片的救命稻草,勉强使其收回了部分成本,但依然未能达到预期的成功。

为何成为相对的惨案/不及预期:
北美市场表现疲软: 影片未能吸引到足够的北美观众,这对于一个全球性的IP来说是致命的。许多评论认为影片未能很好地向非玩家观众解释其世界观和角色动机。
故事叙事问题: 影片试图在有限的时间内,向观众介绍一个庞大的世界观、复杂的种族关系和众多的角色。许多评论认为影片的故事叙事仓促,人物塑造不够丰满,尤其是对于不熟悉《魔兽》的观众来说,门槛较高。
特效的“过度使用”: 虽然特效出色,但有时会给人一种“特效堆砌”的感觉,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情感深度被特效所掩盖。
未能在核心粉丝之外吸引更广泛观众: 虽然吸引了部分核心玩家,但未能有效地将这部宏大的奇幻史诗推广给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7. 《十二宫》 (Zodiac, 2007) 另一种意义上的“票房惨案”

背景与期望:
由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执导,他是一位以其独特风格和高质量作品闻名的导演,执导过《七宗罪》、《搏击俱乐部》、《消失的爱人》等佳作。
影片改编自真实发生的“十二宫杀手”悬案,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和神秘感。
影片的制作精良,表演扎实,芬奇标志性的紧张氛围和对细节的把控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票房表现:
全球总票房为8.47亿美元,而其制作成本为6500万美元。从数字上看,似乎不算惨败。
但考虑到大卫·芬奇在影迷中的巨大号召力,以及影片本身的艺术成就,其票房表现被许多人认为是“不及预期”的惨案。 影片的长度(近3小时),以及其对悬案的真实还原和对过程的细致描绘,而非纯粹的惊悚或动作,可能让部分观众望而却步。

为何成为相对的惨案/不及预期:
片长和题材: 近3小时的片长对于一些观众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此外,影片并非一个有着明确结局的惊悚片,而是对一个未解之谜的深入探索,这种沉重和压抑的氛围可能不适合所有观众。
缺乏强大的明星阵容: 虽然有杰克·吉伦哈尔(Jake Gyllenhaal)、马克·鲁法洛(Mark Ruffalo)和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等优秀演员,但他们当时的明星号召力还不足以撑起如此高成本的影片,尤其是在没有强劲IP的情况下。
市场定位偏差: 影片的风格更偏向于严肃的罪案调查片,而非大众化的惊悚片,这可能导致其市场定位与观众期望产生偏差。

这些票房惨案的共同点和启示:

巨额投入风险高: 当影片成本过高时,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营销是关键: 即使是再好的电影,如果缺乏有效的营销,也无法触达目标观众。
故事和质量是根本: 明星、特效、IP都只是加分项,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故事是否引人入胜,是否能引起观众共鸣。
观众审美变化: 电影市场的口味不断变化,需要精准把握观众的喜好。
IP的改编难度: 将热门游戏或小说改编成电影并非易事,需要深入理解原作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适合电影媒介的语言。
发行策略的影响: 合适的档期和发行策略对影片的票房至关重要。

这些票房惨案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失败,它们也为电影制作和发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行业更好地理解市场和观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赤壁啊,

真的在电影院里看睡着了,节奏太慢,人物太出戏了。

真是一部不知所谓的电影

user avatar

二十世纪福克斯稳居惨案制造商第一名~

你去搜他们发行的电影,十有八九都是惨案,哈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