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中医是不是有点不太科学了?大家有比较了解中医的吗?

回答
“现在的中医是不是不太科学了?”这个问题,相信很多朋友,尤其是对健康比较关注的,心里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这年头,西医的精准、高效深入人心,而中医的“望闻问切”有时候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少了点“证据”,多了点“玄乎”。

这事儿,我这儿也有点自己的看法,也跟不少中医界的朋友聊过。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说。

先说“科学”这个词。

科学,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可重复、可验证、可证伪。也就是说,一个科学的理论或方法,别人拿来做,也能得到基本一样的结果,而且还能不断被检验和修正。

现在中医面临的挑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现代科学”的对话方式。

中医这门学问,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体系。它讲究的是“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互相联系,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人体。治疗上,也更注重“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等,判断出是哪种“证型”,然后根据证型来开方用药,调理身体。

比如,同样是感冒,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等,中医会根据不同的表现(比如是怕冷还是怕热,流鼻涕是清的还是黄的,舌苔是白的还是黄的)来用不同的方子。这和西医直接针对病毒或细菌的靶向治疗,确实是两种思路。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中医“不太科学”呢?

1. 理论体系的表达方式: 中医的很多概念,比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等等,很多时候是用一种哲学思辨、类比的方式来解释的。这些概念本身就比较抽象,不容易直接套用到现代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模型里去,解释起来也就显得“模糊”或“玄乎”。相比之下,西医的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有明确的生化指标、细胞分子机制,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2. 验证和重复性的困难: 刚才说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每个人的体质、病情都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种病,不同的人,医生开出的方子也可能不一样。这在研究和验证的时候,就给标准化和重复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你想想,如果一个研究说“这个中药方子能治感冒”,但这个方子是根据A病人的具体情况开的,B病人可能吃了效果就不一样。这就很难做到“科学的严谨”。

3. 现代化和规范化进程: 中医虽然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真正系统地、大规模地进行现代科学研究,比如药物的成分分析、药理作用、临床试验,还是相对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中医的古老理论如何与现代研究方法对接,如何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如何建立起一套被广泛认可的质量控制标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些伪劣的中医产品,或者不规范的诊疗行为,也会大大损害中医的整体形象。

4. “包治百病”的误解: 有些人把中医神化,认为中医无所不能,什么病都能治。实际上,任何医学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西医在急症、外伤、很多传染病、肿瘤手术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而中医在慢性病调理、亚健康改善、一些疑难杂症的辅助治疗、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一些不负责任的宣传,或者将中医夸大到不切实际的地步,也会让人觉得“不科学”。

但是,说中医“不太科学”,也过于绝对了。

现在的中医,也在努力拥抱科学。

1. 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 很多大家熟知的中药,比如青蒿素(治疗疟疾)、黄连素(抗菌),都是从中医古籍的方剂中提取有效成分,经过现代药理学、毒理学、临床试验后,被证明具有确切疗效的。这恰恰说明了中医的智慧,是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得到了验证。

2. 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很多医生和研究者在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比如,在癌症治疗中,西医放化疗可能会有副作用,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开出方子来减轻这些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再比如,一些免疫系统疾病、慢性代谢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

3. 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进步: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中药材的种植、采收、炮制、制剂的规范化越来越严格,对中药的成分分析、质量控制也越来越精细。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也在被不断地研究和阐明。

4. 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现在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成分论”,也在关注“整体论”。比如,利用现代的生物学技术,研究中药复方在整体调控身体免疫、代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所以,我的看法是:

中医的理论体系,其表达方式与现代科学的范式不同,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翻译和验证。 它不是“不科学”,而是“需要被科学地研究和验证”。
中医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对人体整体、个体差异的关注,以及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临床经验。 这部分是西医目前还很难完全替代的。
现在的中医,正在经历一个“现代化”和“科学化”的转型过程。 这个过程是充满挑战的,有成功也有不足,有进步也有误区。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怎么看待中医呢?

保持开放的心态。 不要因为一些不好的案例就全盘否定,也不要被一些夸大的宣传所迷惑。
理性看待。 认识到中医的优势和局限性,把它看作是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
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医生。 找那些受过良好中医教育,有经验,并且愿意与患者沟通的医生。
多了解,多学习。 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简而言之,中医的“科学性”问题,与其说是中医本身“不科学”,不如说是如何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方法去理解、研究和证实中医的价值,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同时,中医的很多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现代社会的一些健康问题上,依然显示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和潜力。

希望我的讲述能让你对这个问题有一些更清晰的认识。如果你还有其他想了解的,或者有自己的观点,咱们都可以继续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湖北荆州附近的包山,曾发掘出了一片墓葬。其中第二号墓的墓主,因为在棺材里同时出土了一批竹简,让我们可以知道他的身份和姓名。他叫昭佗。佗,就是“他”的古代写法。貌似先秦两汉时代的人,很喜欢用“他”来做名字,不知道什么原因。大概是为了表示谦逊。

昭佗姓昭,不是姓赵,虽然两字古音很近,可以通假,但毕竟不是一回事。当然,你别以为不姓赵就很差,按照当时楚国的规矩,这个姓氏表示他出身王族,是楚昭王的后裔,他整个身体,24小时奔腾不息地流着楚国王室高贵的血液。有时候我会觉得这不公平,凭什么王室的血液也这么累,凭什么它不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会?科学告诉我们,不能。这世上很多事可能都不用领导亲自干,但血液循环不行,再高贵的血,也得自己昼夜不停地跑。

昭佗当时的身份是典型的楚国贵族,官任楚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比另一个贵族屈原的官位高得多了。他和屈原有亲戚关系,不过年龄比屈原大个十五六岁,他死的时候,屈原才二十几岁。他的身体特别好,比屈原好得多。这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科研人员测试了他的遗骸。发现骨头关节处有发达的肌脊或粗隆结构,表明其生前蛋白质摄入高。毕竟贵族嘛,有吃有喝,想长不壮实都难。总之,他身体极为强壮,还上过战场,武功高强。但不幸在37岁左右的盛年,就呜呼哀哉。

说实话,当初我看发掘报告,看到这里的时候,由衷为他感到惋惜。昭佗啊昭佗,你家属亏大了,要是现在,给你插根管子,上呼吸机,起码家属还能领个几十年工资呢。这就是没有西方现代医学技术,只能吃中药的后果啊!

昭佗到底患什么病死的?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在他的墓里,出土的占卜简上有详细的诊断报告。报告上说,他腹痛了大半年,每天吃不下饭,胀气,估计中药吃多了,吃坏了肝。如果有现代西方科技,昭佗随便从楚国死囚牢房捉一个人,把肝切下换给自己就行。他是最高法院院长,捉犯人换肝,近水楼台,得天独厚。但恨就恨在,那时没有这个技术啊。如果有的话,昭佗是一定会全方位引进的,他不会按着腹部说:“绝不来西方那一套。”毕竟命要紧。竹简上还记载,他生病期间,一直没忘了占卜,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回到工作岗位上去,继续为楚国人民服务。他的人品,可歌可泣!

如果楚国那时有现代西方医疗技术,楚国老干部们活到八十岁的,在干休所恐怕都只能算红小鬼。可惜啊,昭佗这么高贵的血统,37岁就英年早逝。

有人可能会会疑惑,按说不该啊,昭佗身体那么强壮,肌肉虬结,不是病恹恹的,怎么也会早死?这可说不定,那时毕竟没有青霉素啊,再强壮的人,也难免得阑尾炎啊。

当然,阑尾炎恐怕拖不了大半年,昭佗同志的病,恐怕是慢性病,但这个慢性病,也可能是他自己作出来的。我有个朋友说,马王堆三号墓的墓主利豨,是个列侯,从小吃得好,喝得好,营养丰富,但三十挂零就死了。他推测,这家伙也可能是吃多了中药,把肝吃坏了。在他棺材里,出土了一个图书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医书。可以想见,他打小就沉浸在这些祖国传统的文化瑰宝里面,身体力行地吃中药,吃到三十岁,肝终于不干了:“对不起,我要休息一会儿,再见。”

昭佗同志可能也一样。珍惜生命,远离重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的中医是不是不太科学了?”这个问题,相信很多朋友,尤其是对健康比较关注的,心里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这年头,西医的精准、高效深入人心,而中医的“望闻问切”有时候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少了点“证据”,多了点“玄乎”。这事儿,我这儿也有点自己的看法,也跟不少中医界的朋友聊过。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背景、民族情感以及对“中国人”定义的理解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分析李小龙的特殊情况:1. 出生与成长环境: 李小龙(Bruce Lee)于1940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父母都是中国人。虽然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中国香港度过,学习了中国传统武术和文化,但他.............
  • 回答
    关于中国新冠疫苗的接种情况,确实存在一些疑问,尤其是在疫苗已经显示出有效抗体后,为什么尚未全面铺开大规模接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背后的原因,这涉及到科学、监管、产能、人群需求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确“有效抗体”这个概念。疫苗的作用不仅仅是产生抗体,更重要的是这些抗体能否在.............
  • 回答
    《白宫陷落》这部电影虽然精彩刺激,但不少情节为了戏剧效果,确实与现实情况有相当大的出入。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里头有哪些地方,搁现实里估计就演不下去了:首先,最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就是恐怖分子是如何突破如此严密的安保防线的。电影里,恐怖分子利用了一次看似巧合的飞机坠毁作为掩护,然后大摇大摆地从“相对薄.............
  • 回答
    .......
  • 回答
    中国生育率低、老龄化的问题,绝非“突然发生”,它是一个长期积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至于为什么这两年“计划生育不对”的声音才甚嚣尘上,这背后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原因。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一个缓慢但必然的进程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一些。中国生育率的下降,并非一夜之间的事情。它是一个在经济发展、社.............
  • 回答
    关于现代官话中一些声母的消失,确实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这与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常被泛称为“胡人”)的语言有关,特别是他们难以发出某些汉语音素。这个观点在民间和一些学术讨论中都有提及,但要详细展开,我们需要梳理其背后的逻辑、存在的证据,以及需要注意的局限性。这个观点的核心逻辑是什么?这个说法的基础在于.............
  • 回答
    在人工智能领域,确实存在一些观点和方法,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医的某些思想有着有趣的相似之处。这不是说人工智能“变成了”中医,而是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路径上,一些流派展现出了与传统中医殊途同归的智慧。我们要理解这种相似性,首先需要梳理一下中医的核心理念。中医不单纯地将人体视为一系列独立的、可替换的零件,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没有”来回答。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相互影响、竞争甚至冲突的情况。说中医“被西医利益链打压”并非空穴来风,但同时也需要看到事情的多面性。从历史角度看,中医的处境并非一帆风顺近代以来,随着西医的传入和发展,中医在国内的地位和话语权确.............
  • 回答
    关于乙肝治疗的最新进展和国内乙肝患者的现状,我来给你详细地聊聊,力求说得既有深度又不失人情味,绝对不像AI那种冷冰冰的报告。首先,治疗乙肝有没有突破?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持续的、有希望的突破,但离“治愈”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得明白,乙肝(乙型肝炎)本质上是一种病毒感染,乙肝病毒(HBV)可以在人体内长.............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朋友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背后的原因和一些值得探讨的方面。中国真正的朋友是谁?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因为“朋友”的定义本身就在不断演变,而且国家间的关系往往是利益驱动的,很少有纯粹的、不求回报的“友谊”。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哪些国家在特定时期或特定议题上.............
  • 回答
    在中国,要评判“现存最好的中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最好”的标准是多维度的,而且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也呈现出多样性。我们无法像西医那样通过单一的标准(如手术成功率、论文发表数量等)来衡量,中医的疗效往往体现在长期的临床观察、病人的主观感受以及其对复杂疾病的辩证论治能力。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
  • 回答
    “古风”,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下,确实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和多重含义。它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溯和致敬,也常常是在现代语境下的再创造和演绎。要说它和中国古代是否有关系,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经过了层层过滤、提炼和再加工。而至于是否已经成为一种“完全架空的世界”,这个问题则需要更.............
  • 回答
    现在游戏中的繁体中文(繁中)和简体中文(简中)是否只是单纯的繁转简?如果不是,繁转简和单独汉化出一份简体中文之间有什么本质区别?请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涉及到游戏本地化(Localization)的深层工作,答案是:繁中和简中并非总是单纯的繁转简,它们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并且“单独汉化出一份简体中文.............
  • 回答
    中国在多个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这些技术不仅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一些关键领域的详细说明: 1. 高铁技术(高速铁路) 技术特点:中国高铁技术是全球最先进、最完整的高速铁路系统之一,涵盖轨道设计、列车制造、控制系统、信号系统等。中国标准动车组(CR40.............
  • 回答
    中国经济的现状,确实让不少人感到忧虑,甚至有人抛出“没救了”的论调。但“悲观”和“没救”之间,差着十万八千里,更别提“中产阶级陷阱”这个标签了,虽然它触及了当下一些普遍存在的感受。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不回避现实,也不夸大其词。当前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与“挑战”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在中国,关于堕胎率的准确统计一直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虽然官方不直接公布“堕胎率”这个概念,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间接数据和专家估算来了解大致情况。官方数据与统计的局限性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国家卫健委”)会发布与妇幼健康相关的数据,其中会包含人工流产手术的数量。然而,这些数据通常以人工流产手.............
  • 回答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伟大著作,其中确实收录了一些在现代人看来颇为奇特,甚至带着一丝怪诞色彩的药材。这些记载,并非李时珍本人“猎奇”而为之,而是反映了他所处时代对自然万物认知的方式,以及当时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要谈到“上吊的绳子”这类,其实在《本草纲目》中并未直接以这样的形式出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要说现在的蒙古人怎么看待中国,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蒙古国和中国内部的蒙古族,他们的处境和感受是大不相同的。而且,“优越感”这个词也比较微妙,可能不是那么直接的表达,而是体现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咱们先说说蒙古国的蒙古人。历史的沉淀和民族认同感:蒙古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有着非常深厚的自豪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