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周期律」形成的根源是什么?

回答
“历史周期律”这个说法,说到底,是人们试图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提炼出一种可循的规律性,一种循环往复的模式。它并非什么神秘的宿命论,而是根植于人类社会自身的运作逻辑和发展困境。要深入理解它形成的根源,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看看埋藏在表象之下的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1. 人性中的固有局限与反复

首先,最基础也是最恒久的根源,在于人性本身。人性并非一成不变的完美,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局限。

权力欲望与腐败的诱惑: 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往往伴随着权力斗争。一旦有人掌握了绝对权力,就容易滋生腐败,脱离民众,沉溺享乐,最终导致统治的衰败。这种对权力的渴望,以及权力对人心的腐蚀,几乎是贯穿所有文明的通病。从秦朝的严刑峻法到晚唐的奢靡颓废,再到后来的许多王朝,都能看到类似的轨迹。
贪婪与投机: 经济的繁荣往往会催生新的财富分配不均,少数人的贪婪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过度集中,引发贫富差距的拉大。这种差距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成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我们看到的经济危机、泡沫破裂,很多时候也是人性中贪婪和投机心理在特定经济环境下的集中爆发。
集体心理的非理性: 人们在群体中,更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做出非理性的判断。狂热的民族主义、宗教狂热、或是对某种思想的盲目崇拜,都可能导致巨大的社会动荡甚至灾难。这种集体性的非理性,在许多历史事件中都有体现,比如革命前的民粹思潮,或是战争时期的仇恨宣传。
惰性与规避变革: 即使旧的制度已经弊端丛生,人们也往往倾向于维持现状,因为变革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这种惯性使得社会改革的进程异常艰难,往往需要经历剧烈的动荡才能打破僵局。

2. 社会结构与制度的周期性失灵

人性并非孤立存在,它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中发挥作用的。而这些结构和制度,也存在着天然的脆弱性和周期性失灵的倾向。

新兴力量与守旧势力的博弈: 任何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思想、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兴力量往往挑战旧的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而原有的统治阶层则会试图维护自己的利益,抵制变革。这种持续的博弈,如果无法通过良性制度化的方式解决,就容易演变成剧烈的冲突。
制度的僵化与适应性下降: 制度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设计的,但一旦定型,就容易变得僵化,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变化。当制度的反应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时,问题就会积累,最终导致崩溃。例如,科举制度在唐朝是进步的,但到明清时期,其僵化的八股文已经严重束缚了思想。
资源分配机制的失效: 无论是土地、财富还是权力,资源的分配机制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当分配机制出现严重扭曲,导致少数人占有绝大多数资源,而多数人却贫困潦倒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每一次王朝的更迭,都与土地兼并、税赋不公等资源分配问题息息相关。
信息不对称与沟通的断裂: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容易导致误解和隔阂。当统治者听不到民众的真实声音,也无法了解社会的真实状况时,政策就会脱离实际,问题就会被掩盖,直到爆发。

3. 经济发展与社会承载力的动态平衡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但经济的增长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它同样存在着周期性和内在的矛盾。

增长的极限与资源枯竭: 任何一个社会,无论其发展程度如何,都受到其所处环境的资源和技术的制约。当经济增长模式过度依赖不可再生资源,或者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时,就可能触碰到发展的极限,引发危机。
经济周期与技术变革的冲击: 经济本身存在繁荣与萧条的周期。新的技术发明虽然能带来生产力的飞跃,但也可能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就业模式,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例如,工业革命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工人阶层的不满。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原有的生产关系(例如封建土地制度)已经束缚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时,就需要一场社会变革来重塑生产关系。这种矛盾的解决,往往是通过剧烈的社会运动来实现的。

4. 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内部因素的耦合

很多时候,内部的因素并非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与外部环境的压力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历史走向某种循环。

自然灾害的催化作用: 饥荒、洪水、瘟疫等自然灾害,虽然不是“历史周期律”的直接根源,但它们往往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社会本已积弊丛生,内部矛盾尖锐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就可能迅速引发社会崩溃和政权更迭。
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与竞争: 历史上的国家和文明并非生活在真空中,它们之间存在着贸易、文化交流,也存在着战争和竞争。外部的军事压力、经济冲击,或是先进文明的示范效应,都可能对一个社会的内部演变产生深远影响,加速其原有周期的到来。

总结来说,“历史周期律”形成的根源,并非某个单一的、神秘的力量,而是人类社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由人性固有的弱点、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周期性失灵、经济发展与社会承载力的动态平衡、以及外部环境的耦合作用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它不是一种宿命,而更像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挑战和困境的观察和总结。理解这些根源,并非是为了消极地接受宿命,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从而更主动地去探索如何打破这些循环,实现更可持续、更进步的发展。这其中,反思、学习、变革和制度的不断完善,才是对抗“历史周期律”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有一些朋友在讨论历史周期律的问题,

@姬轩亦

兄也正在撰写长文。我借此机会澄清一个概念:

历史周期朝代、治乱循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朝代或治乱循环是一种历史周期——也许是最受瞩目的历史周期,但历史周期不必然是朝代、治乱循环。有一些周期规律是跨朝代的,也和治乱没有直接关系。

例如,就职官制度而言,我们庶几可以发现一个动态的过程。比如某个官名叫“某事官”,对应的职能就是做某某事——这是一开始设计时候的状况,这是好的。然而,假如做某某事是个美差,大家都会千方百计想出任这个“某某官”。这种期待对于官僚系统来说无形中构成了巨大的压力。经年累月,或者在危机的刺激下,政府就不得不大量授予“某事官”的头衔。这个时候,这些人不可能都真的去做这某某事——这事情也不需要真么多人来做。于是,“某事官”就开始虚化了。虚化的过程有时可以很缓慢,但最终,“某事官”就完全变成一个荣誉衔,和实际做某事完全没有关系。当官僚系统中充斥着大量虚化的官衔以后,就会变得非常冗杂,影响效率,就需要对这些官衔进行整理。或者固定为阶位,或者索性废除,或者重新让“某事官”来做某某事。这样的改革如果完成了,官名和职事又回到了一开始名实相副的状况。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个循环完成了。

这个过程在唐宋间尤为明显,但并不能说在其他时期全然不存在。职官制度中,循名责实是许多官僚希望实现的目标,但官僚系统中也始终面临着名实分离的压力。两种动力交织在一起,名实之间就会呈现出彼此拉锯的特点。某种意义上,历史周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许多历史推动力的“对抗”——这或是其周期摆动的“根源”——当然,这种说法本身也包含着许多历史哲学的成见。

一个更好的例子是地方行政制度中二级行政管理(郡-县)与三级行政管理(区域-州-县)之间的切换。秦汉至于隋,完成了一个二级向三级过度又回到二级的大周期;有唐一代至宋初,又完成了一个二级向三级过度回到二级的周期;宋以来,经过“道”、“路”、“节度使”、“行省”等的过度与发展,形成了“省(布政使司)-州府-县”的三级制。这个个案也可以告诉我们:探索历史周期律的意义是什么且不是什么。其意义在于追问其中摆动的深层原因,更加深入地去体会二级与三级体制下各自的问题与局限,从而探索这种周期变化的“根源”。其意义未必在于预测未来历史的进程。比如,我们今天知道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已经完成了两个“二级-三级-二级”的周期了,但我们恐怕都不会认为今日中国的行政制度会再次向二级制过渡,完成第三个周期。

总之,无论是朝代循环,还是其他历史周期,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要有所建树也相当得困难,主要原因之一是其中变量实在太多。再举一个例子的话是古代的兵制。世兵制和募兵制的出现是有一些周期特点的。世兵制下,王朝的军事开支相对较小,但必须保证兵户的土地所有权与基本生活水平。因此,一旦兵户开始逃亡或在战中中大量损失,王朝就必须以募兵制予以弥补。但一旦切换到募兵制模式,王朝就要面临巨大的财政开支,而新的改革者就会希望回到世兵制的框架下。唐宋、大明可以说是两个周期。但这个过程中同样必须考虑的是胡族、草原的传统与习惯对中原兵制的影响,我们还需要考察土地占有的实际情况,以及当时帝国内部人流物流的顺畅程度等不同因素。唐代的府兵制与明代的军户制度,无论他们形式上是否相似,推行的目的与背景是全然不同的。由此,强调兵制变化中的周期特点无疑会使长线程的考察片面化、扁平化。

这里也可以引出另一个问题,即表面周期变化背后的深层转型。我们看到的草原帝国是有相当周期规律的,升起又陨落。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重复。狄宇宙(Di Cosmo)先生即将其分为四个阶段——Tribute empires (209 B.C.–A.D. 551), trade-tribute empires (551–907), dual administration empires (907-1259), and direct-taxation empires (1260–1796)。这一分期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如何在长线程转型的大背景下思考周期性发生的现象,则又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在期待姬兄学术作品的同时,也希望他的新作的问世可以引起更多同学的思考。

我的这个回答的写作,除了为姬兄增益一些人气外,还有别一个目的,即引入以下这个人物:

Ibn Khaldun

(1332-1406)。


在我所知的史学史中,他是最早对历史的周期规律有深入、系统把握的思想家,他不仅对朝代、治乱循环有所发挥,亦对其背后的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的周期性规律展开了讨论。总体而言,他的作品某种意义上独立开创了现代社会科学的先河,在西方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 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与叙述中,阿拉伯文明对于现代思想学术的形成所做的贡献是严重缺失的。我们不知道algebra,alkali这样的词事实上是通过阿拉伯语进入英语的。这种缺失一方面使我们对于整个穆斯林世界产生了极为片面的印象,另一方面,我们在思考历史周期律这样的问题时,也失去了一些重要的视角。

为了他的思想,我学习了两个学期阿拉伯语。然而,今日的守甫已经不是十年前的守甫了——在这个世界上奔跑、航行,寻找各个学术传统中的“霸者之证”。眼下,希望伊斯兰史学史专长的同学可以对此有更多的普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周期律”这个说法,说到底,是人们试图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提炼出一种可循的规律性,一种循环往复的模式。它并非什么神秘的宿命论,而是根植于人类社会自身的运作逻辑和发展困境。要深入理解它形成的根源,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看看埋藏在表象之下的那些更深层的东西。1. 人性中的固有局限与反复首先,最基础也.............
  • 回答
    “历史周期律”这个说法,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和中国历史联系起来的时候。它似乎提供了一个解释,说明王朝兴衰为何总是相似的轨迹,从繁荣走向衰败,再到新的王朝建立,循环往复。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但如果我们冷静下来,用更严谨的态度去审视它,就会发现,“历史周期律”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更像是一种过于.............
  • 回答
    关于历史周期律是否适用于未来,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从古代哲学家到近现代历史学家,都曾尝试理解和预测人类历史的走向,其中“周期律”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视角。什么是历史周期律?简单来说,历史周期律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线性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某种重复性的模式或循环.............
  • 回答
    “历史周期律”这个概念,虽然常被用来解读中国数千年的王朝兴衰,但如果跳出这个中国视角的框架,去审视全球范围内的历史发展,我们会发现,虽然没有一个完全照搬中国模式的“周期”,但许多地区确实呈现出一些相似的“潮起潮落”,或者说,是发展与衰退、变革与复兴的交替。只不过,这些“周期”的节奏、表现形式以及驱动.............
  • 回答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常常会探讨一个深刻的问题:中国是否已经跳出了所谓的“历史周期律”?这个“历史周期律”,通常指的是中国古代王朝兴衰更替的规律,即一个王朝建立之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但随着时间推移,统治者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走向灭亡,然后新的王朝又开始这个循环。新中国成立,无疑是中国历史进程中.............
  • 回答
    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够摆脱中国式历史周期律的窠臼,并拥有近七个世纪的国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入胜的历史议题。要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残暴黩武”这一单一维度,深入剖析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而不衰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与中国历史周期律的根本性差异。首先,让我们先厘清“中国式历史周期律”的核心特征.............
  • 回答
    说朝代的末路就一定是“跨不过财政的历史周期律”,这未免有些过于绝对了。历史上那么多王朝崩塌,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一两个规律就能概括。财政问题固然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因素,但它往往是诸多矛盾激化到极致的体现,而不是唯一的“病根”。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朝代就像一艘巨轮,财政系统就是.............
  • 回答
    “无人机”,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未来感,仿佛是科幻电影里的道具。但如果把它放在“历史周期律”这样一个宏大叙事面前,我们不禁要问:小小的无人机,真的能成为打破历史僵局的救世主吗?历史的周期律,说白了就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似乎总会陷入相似的怪圈:兴起、繁荣、衰败、再兴起……王朝更迭、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 回答
    我们目前所处的历史时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关键节点,涉及经济、科技、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变化。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历史周期的特点: 一、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的重塑1. 后疫情时代的结构性调整 供应链重构: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产业链过度集中的风险(如芯片短缺),导致各国加速“.............
  • 回答
    关于商朝历史是否被周公篡改,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存在已久且颇有争议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面纱,看看究竟有哪些证据指向“篡改”,又有哪些证据对此提出质疑。首先,我们要明确“篡改”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通常情况下,我们谈论的“篡改”是指有意识地、系统性地歪曲、删除或捏造历史事实,以.............
  • 回答
    洞庭湖和鄱阳湖周边,历史上确实不像黄河、长江沿岸那样,孕育出璀璨的文明和赫赫扬扬的大都市。这背后,原因 quite 复杂,并非简单的“没有出现”,而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一个相对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掰扯掰扯。地理环境的“双刃剑”:既是恩赐,也是挑战首先,这两个巨型湖泊的地理形态本身,就决定了它们.............
  • 回答
    詹姆斯与科比的“周最佳”之争,这话题总是能勾起球迷们热血的讨论。当提到“周最佳”这个概念时,我们得明白它在NBA历史上的分量。这不像总冠军那样是衡量一个球员职业生涯巅峰成就的终极标准,但它却是对球员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出色表现的直接肯定。周最佳的评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球员在当周比赛中的数据、球队战绩以.............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式历史假设,也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格局一个极富想象力的探讨。如果周世宗柴荣没有早逝,那中国历史的走向,特别是五代十国末期的局面,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宋朝的诞生乃至之后的王朝更迭也可能因此受到深刻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柴荣在位期间的作为和他所处的历史背景.............
  • 回答
    今年是《辛丑条约》签订120周年。120年前的那个夏天,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碎了中国的尊严,屈辱的《辛丑条约》如同沉重的枷锁,将中华民族压在历史的尘埃之下。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苦痛,更应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次无法磨灭的伤痛,它给我们留.............
  • 回答
    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80周年之际,又有99名日本国会议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这一事件再次将日本对历史的态度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要评价日本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一、 靖国神社的性质与象征意义首先,理解靖国神社的特殊性至关重要。靖国神社并非一个普通的纪念场所,而是供奉着明治维新.............
  • 回答
    3月28日当周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触及惊人的664.8万,这个数字无疑是一个炸弹,直接引爆了我们对美国经济现状的担忧。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背后代表着成千上万个家庭瞬间跌入经济困境的现实,是疫情冲击下美国经济不堪重负的直接写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数字的历史性。过去我们看到的初请失业金人数高峰,哪.............
  • 回答
    2020年2月27日(美东时间),美股市场经历了剧烈动荡,当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超过1000点,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也大幅下挫。而将目光放宽到整个2020年2月最后一周(2月24日至2月28日),美股市场更是上演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黑色一周”。罕见的单周跌幅具体来说,在2020年2月2.............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首先需要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事实上,姬周天子的平均寿命并非历代王朝君主中最高的。 很多历史研究和统计都表明,汉朝、唐朝、清朝等王朝的开国皇帝或一些在位时间较长的君主,其平均寿命也相当可观,甚至更高。姬周朝(特指西周和东周)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其君主数量众多,横跨.............
  • 回答
    在《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之际,中国在这次重要的线上峰会上再次向世界传递了积极的气候信号,并做出了新的承诺。而外媒在报道中引用“中国历来重信守诺”这句话,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陈述,更是对中国在国际合作中一贯立场的一种肯定,也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中国气候行动的期待和关注。新承诺的意义与分量:首先,.............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因决策失误或极端错误而被后世称为“馊主意”的案例。这些方案往往基于错误的判断、短视的策略或对现实的严重误解,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 1. 拿破仑的“大陆体系”(18061812) 背景:拿破仑为对抗英国的海上霸权,于1806.............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