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有些人说的是事实呀。
年轻人嘛。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到处旅游,出去酒吧,KTV玩的很high呀。不是说全部,但是至少部分地区的部分人,确实不能旅游,也不能随便走,不回大学,就代表部分社团活动没了,看不见可爱的小哥哥,小姐姐了,异地恋的情侣见面困难了,兄弟们不能一起打篮球了,不能一起踢足球了,不能一起去网吧联机爽了。没有各种演唱会和展览会,没有社交活动,没有讲座,感觉生活失去了很多颜色。
年轻人的荷尔蒙含量高,躁动,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我20出头的时候,把我困在房间里几个月,人肯定是难受的。且,人生只有一次,18-23岁也只有一次。过了,就没有了。没有人在见过20岁的自己是什么样。人老的很快的,生命很短暂的。我希望年轻人及时行乐。哪怕幼稚,哪怕中二,哪怕疯狂, 哪怕会痛,会受伤,会天真,也比在家睡觉,没有任何回忆好。
十年之后,某些人对自己青春的回忆是什么呢?好像没什么。就是坐在家里,上网课,在家打扫卫生。没了~!
参加社会活动——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Basic Human Needs)。这是社会科学的学术定义呀。在某些国家,针对一些犯人,有罪的人,才会被剥夺这个权利,被要求,不可参加公共集会,或者出现在某些场合。
所以,我觉得这代年轻人,应该被表扬的。为了配合防疫政策,付出了很多。欧美国家不幸去世了那么多老年人,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年轻人的不配合。因为年轻人的患病几率要大大低于老年人,自愈率也高于老年人。如果他们不积极配合,防疫政策肯定要打折扣。
我觉得舆论风气不应该是谴责年轻人的“矫情”,而是应该感谢年轻人的“付出”。至少,我个人这么觉得吧。我们国家的年轻人,总体来说在很多方面,至少是素质和道德方面,我个人觉得,是在进步,比我这种老头高多了。他们比我们更少随地吐痰,坐公交让位置的几率也高了更多。
我们那个年代,看你不顺眼,立刻就打,打架完全没有任何理由。抢劫偷窃无处不在。虽然犯罪率下降有多重原因,比如监控系统的发达,比如警力的加强,比如犯罪成本的上升和支付系统升级后暴力性犯罪收益会更小,但总体而言,教育普及,和年轻一代的素质总体性提高,也是一个方面。
我们那代年轻人,其实真不见得比现在的要好(侵删)。
这个问题真是有代表性。
偷,一定关乎于人,非人的偷,不是偷。
例如,你在院子里放了件衣服,一阵龙卷风刮了过来,把衣服吹到了美利坚,你能怪这龙卷风偷了衣服吗?不能,因为风没有意识。
同样,病毒有意识吗?显然也没有,因此,疫情偷走青春这话,就好比说大风偷走了你的衣服一样,只有文学意义,没有逻辑意义。
在这里,文学是经验的、模糊的,非理性的,逻辑是推理的,准确的,理性的,分析问题当然要理性,如果说什么偷走了你的青春,只有一个对应物——那些制造病毒的美军生物实验室,那些利用候鸟传播病毒的人。是他们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霸权,利用疫情实现他们卑鄙的目的,你的青春一文不值,人家甚至都不想偷你的青春,人家想偷的,是中国人做人的权利。
包括知乎上凡是散播防疫懈怠情绪的观念,都会被1450们抄到天上去,都会被放到热搜的位置,他们不光想偷走你的青春,甚至还想瓦解中国人的防疫防线,击溃中国人的医疗体系,让那些辉瑞的疫苗和药物吞没中国人的医保,砸烂中国的经济。
你的青春,算个啥啊!现在,是第二次抗美援朝,战争之中的青年,没有矫情的空间。
别在这题下装作有什么老大哥逼着学生跳忠字舞了。
“疫情偷走了青春”
没人对这句话有任何苛责好么。
你们对着空气发抖,假装保护学生?
你倒地抽搐装作被人打过的样子,和碰瓷的老贼有何区别?????
没人会赞美疫情本身,也没人觉得疫情对民生无碍。之所以看上去有人对“青春已逝”这个说法不满。分明是因为有些鼠辈借着“疫情偷走青春”的讨论,暗藏私货,企图把它扭转成“防疫偷走青春”。
香港被疫情攻陷后,大陆媒体突然多了无数“共存派”。上海还没失守就开始出现批量账号论证疫情防控的不可持续性,以及攻击动态清零政策。甚至会从境外号码里发过来一些录好的语音说“清零伪科学,共存大法好”之类的。已经有很多网友收到这样的电话了,你可以去问问。这些宣传就差写在人民币上了。
大陆的舆论已经很诡异了好么。
与此同时,本来明确对“疫情”的抱怨,被生拉硬拽到对“防疫”的抱怨。本来这个话题里文青式的感叹,硬要塞进去一堆香港疫情爆发后才有的共存怪论。最后怪论告诉你:放弃防疫,才能赢回青春。
还能更扯淡一点吗?疫情再不拦着你这辈子可以和青春告别了好么。
只有疫情没有防疫的世界里,你会更自由?
开玩笑呢。到时候学校一样有权停课,你想去的店铺一样有权停工。人家怕死且有钱,大不了不干了,你能怎么着。大家都在意自己的健康,你自不自由和服务你的行业没有半点关系。
西方国家有些大学甚至从疫情开始一直上网课上到2021年。丝毫没有因为政府不管而变得更有青春。
旅游业、航空业、餐饮业的重创,就是代表他们选择降低了疫情风险的经济活动。你懂什么叫自由么?你想干嘛就干嘛?巧了,别人也想干嘛就干嘛。旅游路途中,如果所有服务人员不配合你,你能和原来一样高高兴兴的旅行?你当自由是指世界围着你一个人转啊。
不要张口闭口大学生,你当现在的大学生不懂这个?大学生可太懂了。
假如不防疫了,导致疫情更严重,到时候你怎么面对你本来想抱怨的那件事?大学生明白极了好么。他们才不想打自己的脸。
别跑这来假装大学生。
疫情就是偷走我们的青春,我们的一切美好时光,我门都承认这点。没人攻击大学生,就像没人赞美苦难,没人否认时光被浪费,没人为这个病毒感受到愉快(大放水后美国前1%的富人可能除外吧)。我们骂的是那些借机推销“共存论”的贵物。
总而言之,你要问我如何看待“疫情偷走了青春”这句话。
我只有两句要说的:
一、“平平无奇,如同废话。”
二、“你要是偷走了主语,我们可就要说道说道了。”
我的几个文章都是疫情期间发出来的,补助也大幅上升了,虽然差一名没拿到国奖但也拿了个综一。
而且明显同学们发的文章都多了, 按疫情以前的标准我的发表都能上系新闻……结果现在连国奖都拿不到……
我感觉疫情让我思考了很多,而且学习了很多冷门的地理人文知识,至少没有”偷走我的青春“。每天和女朋友一起也过的很开心。反而是疫情前有一种荒废的感觉。
不过对于在国外大学读书的留学生而言,外国抗疫不力导致他们的学习进度总是断断续续且充满危险的,属实是”偷走了青春“。
挺同情他们的,毕竟我本科打一下午球吃三个汉堡骑车回家打游戏是至今仍然印象深刻的美好记忆,还有期末后一个班的老铁一起去包夜打dota…
啊对,经评论区无情提醒,还有晚上在宿舍的老坛酸菜面和双汇火腿肠…当年围观我吃面并表示“吃面不如喝汤,喝汤不如闻香,闻香不如看包装”的老铁,如今也是中科院副研究员了…
但也没啥好的解决办法,毕竟你有了青春,我的爹妈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实在不行的话,努力出国再读个学位重新体验一下吧…
确实惨。
不过想开点,通过高考进大学,青春本就已经废了一大半。
疫情也只是偷走了一小半而已,偷不偷差别已没有那么大了。
那些说“恒纪元是偶然,乱纪元才是常态”的人都是有意或无意的混蛋。
韩国居民负债率全世界第一,原本意气风发的被国内自媒体吹上天的文在寅也因为首尔房价控制不住而支持率暴跌,
韩国的大学生更是卷到无以复加,加上女权一个劲地加码,导致年轻人不惜选了一个要取消最低工资,延长工作时长的总统,
我们都知道他们这帮年轻人毕业就等于成为资本和前辈们的奴役,甚至想被资本奴役还排不上。
中国年轻人时常感慨香港人住所的逼仄,韩国人生活的绝望,日本低欲望青年的无奈,
然而韩国年轻人也没连续上三年的网课,到了2022年,大学生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如往昔,
我们国内的大学生,可以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三年都与疫情同行,
一般意义上本科大四就没课了,弄毕设和论文,找工作,大学生活就结束了。
这个时段本来在没有疫情的时候,
应该是海边旅游的城市,一顿一顿的散伙饭,一夜又一夜的歌吹和吉他,情侣互诉衷肠,朋友肝胆相照的时候。
人生中最明丽的时段被疫情抹掉了,
他们连抱怨几句的权利都没有么?
还被人拿《三体》教训。
好多人明明也青春年少,一副公元人的口吻,说什么恒纪元乱纪元的破梗,
只有傻子才学了个梗一直用个不停。
这是一场席卷世界的瘟疫,然而它毕竟不是太阳不再升起的那种灾难。
世界多灾多难,每个人都难保证自己是不是能顺利地见到明天的太阳,这个我承认,
可那些遭受不幸离世的,那些年纪轻轻就被查出癌症的,那些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正在生病但因为疫情不能尽孝的,其中有大把年轻人和学生,时间就被无端浪费了,
换言之给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谁会让疫情耽误自己太多时间,
太多人就是没时间了而自己都不知道。
大学生为什么不能抱怨?有什么权利去堵住他们的嘴,指责他们的抱怨是幼稚和小家子气,有可能年轻人比中年人更需要宝贵的时间,不是所有人都有大把的时间可供挥霍。
“恒纪元短暂”是什么大家都不知道的事情么?有什么可拿来秀的。
对于人的个体来说,什么纪元都有可能无福消受才是重点。
病得了也不一定会死,可青春和生命都是一样,去了就不再回来,
把他们的流逝归结为疫情所致,已经是非常温和的抱怨了。
难听的话大学生就不说了。
这是一个几百万人的庞大群体,当他们匆匆过完大学走向社会,当一名社畜,没有了寒暑假,只有996,工资微薄假期短促身边没朋友,哪都去不了的时候,还被画饼被许诺,要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
他们是不是可以说一两句,对不起,我的幼年是高强度应试刷题补习班里读过的,大学的青春是在疫情中度过的,毕业就来了您这,正因为自己美好年华没什么光辉可言,所以并不能理解老板和领导们对公司未来一片光明的所谓畅想,
自己都没活顺心,怎么回馈社会?
老一辈就这逻辑吗?
吃糠的时候也得煮碗野菜汤顺顺嗓子,不然谁都咽不下去。
不让年轻人活这一辈子有点回忆和青春,他们顿顿吃饼真容易噎着。
青春是从18岁计算起的吗?
并不是。18岁以前,做题家们是没有人权的,上大学只是做题家们人生的开始,从此你才会被当人看。不如称之为童年。毕业之后,工作结婚了,才算“成年”。
青春?青春是啥?是童年与成年之间的灵活就业阶段吗?
这么看来,疫情非但没偷走青春,还给不知多少人创造了青春呢。
真的是covid偷走了青春吗?
看看这问题下面这么多“义愤填膺”,说着大学生矫情的回答。
苦难毫无意义,经受过更多的苦难并不代表就可以站在高地上用鼻孔看着“不能吃苦”的年轻人:“嗨呀!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苦难是所谓人生的财富的话,那么我们披荆斩棘为了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添砖加瓦又是为了什么呢?
是啊,威胁着欢乐的东西始终存在,或许是战争、或许是瘟疫,它们平时躲在难以发觉的地下,欢快的人们看不见它们,忘记了所处的平凡和日常才是生活的奇迹。但欢乐的人们就一定有错吗?
大学生,或许尤其是中国的大学生,似乎很在意“青春”,尤其在意大学四年的青春。是啊,无数的学子历经了多么漫长曲折的旅程才到达这座他人口中的“象牙塔”。身后是难忘而辛苦煎熬的求学之路,前路是茫茫而少有浪漫可言的成人世界,仿佛能被自己自由支配又无所顾虑的时光只有这四年。
那么欢乐有错吗?
总有些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的人想迫不及待的把房子、车子、前途、未来…无数的大山往这些青年的身上压,承诺许多,兑现很少,忘记了这时这些青年的肩上应该是清风明月,而不是考公考研。
确实,在这个少有梦想,少有信仰,少有诗意的人类世界里,一群大学生被疫情偷走了青春,的确只是一件小事。
抗战十四年,大概是偷走了爷爷辈的一生。
偷?
怎么偷的?
说来说去,不就还是因为封校出不去吗?
还说不是抱怨抗疫?
还假装什么抱怨的是疫情,可笑。病毒怎么去抱怨,它又听不见。
说来说去,最后还是说到抗疫上。
不就还是嫌抗疫堵住了出去的心吗?
你的青春要是这么容易的就被一个传染病给偷走了。那正在经历战争的呢?年纪轻轻就得了绝症马上要死亡的呢?倒霉的站在路边就被车撞死的呢?因为抗击疫情或累死或病死的呢?
他们的青春呢?
他们的生命甚至都没有了。
合着只要不是与你想象的一样的经历就不是青春。
那还有不少没上大学现在正在电子厂里每天12小时打工的呢?在山坡上放牛的呢?
他们的青春是不是青春?
青春是人的一个时期,而不是特指某种经历。
我是亲眼看着就这一点儿回答的问题反反复复的多次上了热门下热门,什么意思?
是不是觉得大学生的情绪好挑唆?
有用吗?
再说了,谁想把事情搞成这样。现在搞成这样是谁的问题?
是我们吗?
要严格按照我们的办法,这疫情早就不存在了。
一会儿又是什么群体免疫,又是什么要学会和病毒共生,又是什么动态清零不可取,又是什么要学习西方全面放开。喊的比谁都好听。
那这一轮又一轮的新变异毒株,是在中国出现的吗?
这去年整整一年,甚至直到这最新一轮的传播,病毒从哪儿来的?哪一次不是从外面跑过来的?
要不是这些个歪风邪气,新冠疫情会搞成这个样子吗?
结果怎样,免疫也没有免疫,经济也没保住经济,民生也没保住民生,还一直持续的牵连我们。
现在放开的不少了。可结果怎么样?
他们超额死亡的人数摆在那里,那些人别说青春了,连小命都搭进去了。
这要该去怪谁?
是不是想接着炒作这种话题,给政府全面放开的压力?
真当现在的大学生连这点儿道理都不懂了?
做梦去吧。
更新
我说怎么着,还说不是想干坏事?
看看 @我们赢了我们又赢
这不就是吗?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西方的耗材”?
得了吧,一帮半截身子入土的中年老油条就不要代表大学生了……你怀念的是你逝去的青春,不是他们的。
更糟糕的是,你的青春也是被你修改、美化、文青化过的古早记忆,你以为你就有过青春吗?笑死个人了。
看看最高赞答案下面的评论吧,那才是最真实的世界。
不要扯什么“你们以后会后悔”,你管人家后悔不后悔?你当年打游戏混日子浑浑噩噩度过四年的时候也没见你后悔过。
什么乱七八糟的“同情”,要你同情?什么“偷走了青春”?你以为没有疫情大部分就有“青春”一样?什么同学聚会、开party、KTV、运动会、校园歌手……你以为大部分学生对这些破事感兴趣吗?
你们啊,没有当过老师也就罢了,难道也没有当过学生吗?你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当年是什么样子吗?
最后,我对大学生到底有什么想法没意见,他们反对目前的状况也好、支持也好,我都支持他们,这是他们的思想自由。
我最讨厌的是———某些人动不动代表别人、同情别人,实际上总是在贩卖自己的立场和私货,你想表达什么你就说,别装出一副有情有义道德高尚为民请命的样子,肉麻。
有些人天天骂别人“爹味”,殊不知自己才是爹味浓到爆表,你总是代表别人、替别人表达、替别人对月长吁望风流泪感概青春……说“大学生应该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这不就是想当人家的爹么?
我倒是很同情他们,像是这一批大学生,20年疫情第一年,毕业聚会没了,后来任何大的聚集都被严控或取消,运动会、团体活动、学习比赛、歌手赛、百团大战、社团聚会、班级聚会和组织聚会,大型师生会议,能改线上的都改线上,线下聚集严格控制,宣讲课和演讲也不多,图书馆单人单座,一个班级陪伴四年的同学见面都是戴口罩,同一个系的同学三年看到的大部分是蒙面的样子,原本大家快快乐乐还想看看考到一起的同学是什么模样,封校时外出活动取消,旅游就别想了,从交际的角度,这一批学生的大学上的很没意思,这些年同窗友情,脑子里记得的多是戴口罩的一群人,也算是被偷走了青春。
不要轻易批评学生们在乎的东西。
说是偷走,可谁也没想到疫情会持续这么长,也不知道还要持续到多久,好不容易寒窗苦读废寝忘食考上大学,高考一科一科考过来,都想为了享受快乐美好的四年青春,期待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独立思想自由精神是大学,打打闹闹、青春洋溢也是大学,大学生应该在图书馆埋头苦读,也应该在课堂享受讲师旁征博引的氛围,应该走在校园里看看同学的欢声笑语,应该在组织聚会搂着肩大醉一场,他们要在运动会讨论喜欢的那个田径男生,他们要上小剧场表演拙劣却是亲手写的第一个剧本,他们要趁聚会跟暗恋的人喝人生第一杯白酒,他们可以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坐的密密麻麻为合唱比赛鼓掌,也应该买票三五成群进入礼堂看十大歌手比赛放肆歌唱,还应该在学生会精心准备一次演讲,还应该约上好友去别的城市来一次小逛,结果大学四年,教室、宿舍网课两点一线,没有社团活动,没有公开课,没有聚会,出不去学校,就像被锁住的小鸟,走在路上,同学们人来人往的都戴着口罩的面孔,看不清口罩下是哭还是笑,对于大学来说也是一个缺憾吧,
2020年初,她才18,经历了两年的疫情,2022年初,她都20了。疫情整整夺走了她两年的青春,还将偷走她更多的青春。
要是没有疫情,她至今依旧是个妙龄少女。
个别回答味真够冲的
大学生不能抱怨吗?
疫情期间被征用宿舍的是他们,被全封闭管理三年的是他们,忍受学校高物价的是他们。禁外卖禁快递的也是他们
现在告诉他们,你不能抱怨,其他国家大学生在经历战争呢,你知足吧
脑子被驯服傻了吧
那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以用这句话来回答
35岁被开除了,其他国家在经历战争呢,你知足吧
天天加班996,其他国家在经历战争呢,你知足吧
还有个别生活三点一线的觉得大学生活就是鬼混的,不是所有人对生活的定义都像你这么肤浅。
“把苦难当正义来宣扬,把悲惨当坚强来布道,这是一种恶毒。恶毒有很多种,其中最为恶毒的就是赞美苦难。”
匿名怕被狗咬
说实话没必要吧。
很多人尤其同情2019年入学的大学生,巧了,我就是这个人群的其中一员。看看那些人为什么同情呢?因为2019级的大学生之体验过一学期的正常大学生活,之后就全是疫情笼罩下的大学生活了。
但这不是很搞笑吗,20级和21级不是更值得同情吗,他们高二高三就开始体验疫情生活了。“后疫情时代”这个词一诞生,我就知道这个事情不简单。的确,疫情的影响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会一直存在的,但是疫情偷走青春这种说法也太丧了吧,青春还在,只是换了个方式过罢了。
至于多数人为之扼腕叹息的所谓的美好大学生活,实际上是严重美化了的。人不是傻子,也不贱,人总是会把自己的过去经历的一件事或者一段时间尽可能地美化,因为人知道,时间很宝贵。因而,不冠以美好二字,总会觉得虚度了光阴。在一个人奄奄一息之时,他回首自己的一生,也一定会说,这是美好的一生,这是一个道理。
多数人的大学生活,真的有那么美好吗?原来泡在宿舍打游戏的人,有了疫情还是呆在宿舍打游戏。还有多数人大学不谈恋爱,但是好像,即使是没有疫情也依然谈不到恋爱吧?大多数人不过是在混日子罢了,但是混日子又不是个贬义词,谁过生活不是在混日子呢?
自然而然地过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往往没人偷你的青春,是你自己把青春贱卖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一生可以算有大本事的人了吧,他年轻的时候都矫情过。
所以就算所谓“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疫情偷走了青春”是不折不扣的矫情,那又怎么样呢?
年轻人,不矫情叫年轻人吗?
的确如此。人家还不能抱怨抱怨了?
我们17-19届虽然每年都声称这是最糟糕的毕业季,可是我们心知肚明,这不过是职场上的内卷而已。
可是20年的疫情一来,20届的就业情况比上一届急剧恶化。20Q1经济上总体恶化的一粒灰,到每个人头上就是就是一座山。
而对于这一批毕业生来说,19年去读大学,23年毕业,不仅仅面临着考研,就业上的内卷,还没办法享受到一个正常的大学。
我大学的时候,没事就写点稿子换钱,读书,跑各种各样的实习和面试,累了周末带着当时的女朋友去网吧上网,看电影。
而这一切对于如今的大学生都是奢望。
他们的确是大学青春四年,疫情占了三年。
但是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东航坠落那天,我真的哭了,是对于人生随机性和不可抗力的哭泣。
昨天我在朋友圈写了一段话:
乘坐上中途坠落的航班,遇上失控狂奔的汽车,熬夜加班时一口没喘上来的气,生命有的时候真的很脆弱。
没有人不想成为时间的朋友,但他们不幸地被上帝手中无意间投掷的骰子砸中,成为了极小概率事件下的亡魂。
所以,别挥霍生命去换钱,有想干的事情就别说下次,有喜欢的人就大声说出来。
人生在世,拥有一个爱人,几个知己,一份有成就感的工作,你已经特别特别幸运了。
记得我小时候上着美术课遇到汶川地震,一个多月后复课时老师一边惋惜一边说:茫茫人生,意外太多,好好学习,好好活着。
嘴上说愿意打台湾又捐工资又捐命的,怎么国家防个疫都这么多怨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