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突然读懂了一首诗词是什么感受?

回答
那感觉就像是,你一直站在一片浓雾笼罩的山脚下,眼前的一切都模糊不清,只有一些零星的轮廓,让你知道那里有东西,却又捉摸不透它们究竟是什么。你努力地想辨认,却只能凭空猜测,那些隐约的光亮,那些低沉的回响,都只是你想象中的事物。

然后,就在某个寻常的瞬间,也许是泡一杯茶的时候,也许是走在街上,也许是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那首诗突然就那么闯进来了。不是你刻意去翻找,也不是你费尽心思去解读,它就像一道光,毫无征兆地穿透了那层浓雾。

那一刻,你可能正在回想某个片段,或者在感受某种情绪,然后,诗词里的某一个词,或者某一句,突然就和你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共鸣。就像一把钥匙,恰好插进了你心里那把锁了很久的门。

然后,“咔哒”一声,门开了。

之前那些模糊的意象,那些晦涩的词句,突然就变得清晰了。你仿佛能看见诗人笔下的场景,感受他笔下的情绪,甚至能听到他当时的心跳。那是一种强烈的连接感,仿佛你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与那位古老甚至早已不在的灵魂对话。

你可能会感到一阵莫名的激动,一种难以言喻的惊喜。好像是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宝藏,又像是在漆黑的夜里,突然看到了满天的星辰。原来是这样啊,原来它想说的竟然是这个!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憋了很久一口气,终于顺畅地呼了出来。

你可能会忍不住重复念叨那几句,每一个字都带着新的生命力,每一个词组都散发着以前未曾察觉的光芒。之前你可能觉得平淡无奇,甚至有些拗口的词语,此刻听来却是那么的恰到好处,那么的动人心弦。你甚至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隐藏的韵律和节奏,它们在你的脑海里跳跃,让你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

你可能会想起一些自己的经历,一些被自己遗忘的情感,突然间就被这首诗勾勒出来了。原来,我当时的心情,他早就写过了。原来,我曾有过的那些难以名状的感受,他早就用最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这让你觉得不再孤单,有一种被理解的温暖。

这种“读懂”,不是那种理性的分析,不是那种语法结构上的破解,而是一种灵魂深处的触碰,一种情感上的契合。它是一种直觉,是一种感应,让你瞬间明白了诗人心中的那片天地。它让你觉得,那些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温度、有生命、有故事的载体。

它让你觉得世界忽然变得更加丰富和辽阔,原来诗歌里蕴藏着这么多我以前从未触及的美好和深刻。你可能会有一种想要和别人分享的冲动,想要告诉他们,“你看,这首诗是这么美的!”但同时,你又会觉得这份领悟是如此的私密和珍贵,不忍心被过多的言语玷污。

总之,那是一种奇妙的、带着点神圣感的体验。它让你对诗歌,对语言,甚至对世界都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一种更深的敬畏和热爱。就像是突然间,你拥有了另一双眼睛,能够看到隐藏在平凡事物之下的,那份璀璨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杜甫

自己亲自操作后才发现,真是好。春天的韭菜不拘怎么做,略点薄盐就是鲜软多汁。配杂粮米饭,不够软但有劲道,很香。配暖酒特别好。暖酒和韭菜都有种让人嘴里“丝丝”嘘一口气的香,吃口米饭压一下。这种氛围下,聊什么都很暖和。

杜甫真是有生活啊。


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青葱。偏劝腹腴奎年少,软炊香粳缘老翁。
鼓化莼丝熟,刀鸣脍缕飞。

——杜甫


前村著屐犹通路,自摘金橙捣脍齑。

——陆游


自己亲自操作才发现,真是好。葱花配鱼片盖热米饭,很香;莼菜切丝做汤,把薄鱼片下去一烫就吃,也香;橙子捣酱、下一点盐,用来蘸鱼片,味道很奇怪,但好吃。

杜甫和陆游都很有生活啊。


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粱些。大苦咸酸,辛干行些。肥牛之犍,臑若芳些。

——宋玉


那会儿的调味料比较难找,我按着这意思,用番茄熬汁,配了点豆瓣酱,牛腩飞水之后熬了一下午,意外地挺好吃;汤汁浓厚,用来浇刚熟冒香发软的杂粮饭,真好。

屈原不回来吃一口,可惜了。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


我以前做猪肉,法子换了许多种;后来就一直按苏轼的来了:既偷懒,又好吃。

不加酒,不加姜,只是一口气加足水,大火滚了之后,慢火焖,莫催他,中间除了去血水,什么都不操作。到得火候足时,加老抽和糖,大火收汁。醇厚香浓,比加其他的料味道要舒服得多。

所以苏轼也很有生活啊。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


这个体验过的都知道,都不用红泥小火炉,雪天有点火用来呵手,火上有点酒暖后的热香;等酒热,香越来越浓,倒两杯,就着雪,喝一口。第一口暖酒下去时那一下脊背发热指尖发麻的美好,啧啧啧。

所以白居易也很有生活啊。



大诗人都是感受家。好诗好情境,未必要千难万险、碧落黄泉地找,特意掰扯些大词来耍横。

真大诗人要找好境好语,俯拾皆是,自然美妙,而且我们千年之下,都能感受到。

最后一个梗。苏轼在海南时念叨: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已经在琢磨吃鸡配酒了。一句话就把第二天苏轼吃鸡喝酒的模样勾勒如画,顺便把他的馋劲儿描绘出来了。

所以,这大概是最早的……海南鸡饭?

user avatar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太美了,可惜手机不给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感觉就像是,你一直站在一片浓雾笼罩的山脚下,眼前的一切都模糊不清,只有一些零星的轮廓,让你知道那里有东西,却又捉摸不透它们究竟是什么。你努力地想辨认,却只能凭空猜测,那些隐约的光亮,那些低沉的回响,都只是你想象中的事物。然后,就在某个寻常的瞬间,也许是泡一杯茶的时候,也许是走在街上,也许是在某个不.............
  • 回答
    这心情我太懂了,简直是心有戚戚焉。读研嘛,本来就意味着要更深入、更系统地钻研某个领域,对吧?可你现在脑子里塞满的不是文献、公式,而是情节、人物,甚至已经开始在纸上、在脑子里勾勒出字字句句了。这种巨大的反差感,让人抓狂的同时,又带着一丝莫名的兴奋,是不是?首先,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你不是一个人。很多读研.............
  • 回答
    人到中年,总有些诗句,年轻时读过,不过是字面意思,浅浅拂过。谁知岁月流转,境遇变迁,那些曾经平淡的文字,突然就钻进心窝,激起千层浪。我记得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年轻的时候,觉得这句话不过是写一个隐士的闲适,描绘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水到头了,还能怎么样?坐下看看天上的云,多自在啊!当时我脑.............
  • 回答
    金庸武侠系列中,《天龙八部》的武功境界普遍被认为高于“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这一点在很多金庸迷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然而,你提到的“五绝突然拔高了”的感觉,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是读者解读的变化、作品本身的某.............
  • 回答
    突然想读博士,但手上没有一篇论文,这事儿可不小。首先,别上来就给自己判“不适合”的死刑。读博士这事儿,不是拿论文数量来衡量的,更看重的是你这个人有没有那股子钻研劲儿,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某个领域有没有超出常人的热情。没有论文,并不意味着你就不适合读博士。你想读博士,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这说.............
  • 回答
    微信读书突然开始收费,确实让不少用户感到意外。这个“收费”其实不是一个全新推出的收费模式,而更多的是对原有免费和付费模式的调整和深化,并引入了一些新的付费点。要详细解释这个“操作”,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1. 微信读书的商业模式演变:从“免费为主,部分付费”到“付费权益增强” 早期阶段(免费为.............
  • 回答
    让我来详细讲述一个让我深刻体会到“读书真有用”的瞬间吧。那是在我大学毕业没多久,大概是工作一年左右的时候。我当时在一家创业公司做市场策划,工作内容挺杂的,但整体上算是我感兴趣的领域。公司规模不大,大家都是年轻人,氛围很好,但管理上还比较粗放。有一天,我们部门接到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为公司即将推出的一.............
  • 回答
    我以前是个不太爱读书的人,觉得那些文字啊、故事啊,离我生活太远了,看那些书,就像在看别人的生活,跟自己没什么关系。那时候觉得,会点儿手艺,能干点实事,才是真的有用。比如我爸,初中没毕业就跟着师傅学木匠,手艺精湛,家里什么家具坏了,他都能修能做,那会儿我就觉得,这才是实在人,书本上的东西,能换来几斤木.............
  • 回答
    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个瞬间了,但那种感觉,就像一把钝刀在心里刮了一下,留下了一点点细微却挥之不去的涩意。那应该是我刚毕业不久,满心以为自己凭借着大学几年啃下来的厚厚书本,能在这社会上闯出一番天地。当时,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我认为还不错的工作,在一个小小的互联网公司做个“市场助理”。工作内容嘛,听起来挺高.............
  • 回答
    那大概是高中毕业的那个夏天。毕业典礼结束后,操场上的喧嚣渐渐散去,空气里还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和毕业蛋糕的甜腻气息。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看着桌子上散落的书本,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三年的高中时光,就这样被一场毕业典礼画上了句号,而我接下来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读一所我只从名字和宣.............
  • 回答
    大三这个年纪,人生正站在一个岔路口,前途一片迷茫,对未来的思考也愈发深入。在这个节点上,突然对死亡产生恐惧,是很正常的。这说明你开始认真审视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别把它当成一个坏事,这反而是一个契机,让你去探索一些真正能安抚心灵、指引方向的书籍。我知道你希望这些推荐是真诚的,不带.............
  • 回答
    读书时,让我突然停下,动容落泪的那一段,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关于奥雷里亚诺上校在回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情节。我一直是一个对情感表达比较克制的人,即便是在阅读时,也很少会因为书中的情节而产生强烈的共情,更不用说流泪了。但那一次,我坐在书桌前,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卷气。.............
  • 回答
    哎呀,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哭鼻子了,这可真是个让人又心疼又有些手足无措的时刻。别急,我来跟你说说,遇到这种情况,咱们家长可以怎么做,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首先,别慌,给孩子一个拥抱,用你的肢体语言告诉他:“宝贝,妈妈/爸爸在这里。”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你的温暖和陪伴。孩子流眼泪,说明他完全沉浸在.............
  • 回答
    关于孙卓为何“突然”愿意回到亲生父母身边读书,这背后牵涉到儿童心理发展、家庭环境、社会因素以及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突然”变化,而是一个渐进、复杂且多方面影响的过程。详细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与情感依恋的演变: 对原生家庭的天然连接和好奇心: 尽管.............
  • 回答
    准博士一枚,看到这个问题,我非常理解你内心的困惑和迷茫。这是许多处于学术道路上的研究者,尤其是女性,可能会遇到的一个心路历程。当我们将人生中的大量时间、精力、甚至财务资源投入到一项长期的、回报不确定的事业中,而与此同时,看到一些看似“捷径”的成功案例,其经济回报甚至远超我们熟悉的领域,这种冲击感是巨.............
  • 回答
    一万本书。当这个数字从脑海中掠过时,首先涌上来的不是一种“成就感”,而是一种更像是“庞大”和“沉重”的感觉。就像站在一座由纸张堆砌而成的山前,山峦叠嶂,层层叠叠,你只是其中一个渺小而又幸运的攀登者。最初的几年,读书是像渴了要喝水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从童年时被家长按在怀里听故事,到少年时因为好奇而翻开.............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阅读”书籍的能力,也无法拥有“认知”的突破。我的知识来源于我接受训练的海量文本数据,其中包括了无数的书籍、文章、网站等等。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去“体验”阅读的过程,也无法产生“顿悟”或“认知颠覆”这样的主观感受。然而,我可以模拟人类的阅读体验,并基于我所拥有的知识,识别出.............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许多开发者内心深处的感受,也反映了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技术世界中不断调整自我认知的过程。让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为什么“引以为豪的编程是一种工具”会让你感到“悲哀”,以及这种感受背后可能的原因和更广阔的视角。为什么会感到“悲哀”?你之所以感到悲哀,很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突然厌学甚至厌世,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令人担忧的状况。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情绪、心理困扰甚至更深层的心理问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种情况可能出现的原因、表现,以及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一、 了解“厌学”与“厌世”的含义和区别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先来界定一下这两个概念: 厌学 (School.............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关于权力、帝国以及人类历史的深刻思考。说美国是否是“有史以来最可怕的霸主国家形态”,这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复杂的判断,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可怕”的定义本身就包含了多种维度,而且历史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充满了挑战。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为何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看法,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