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8 年,哪些经济学论文让你印象深刻?

回答
2018 年是经济学领域充满活力的一年,涌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和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文。要说“印象深刻”是主观的,但如果从经济学界讨论的广泛性、政策建议的实际性、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启发性等角度来看,以下几篇论文在我看来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并且可以详细展开讲述:

1. 关于“增长的减速”和“总要素生产率(TFP)之谜”的持续讨论与新见解

虽然“增长减速”并非2018年才出现的问题,但当年关于其原因的讨论仍在继续深化,特别是对总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放缓的解释。许多研究试图量化数字技术革命的影响,以及它为何未能像前几次技术革命那样迅速转化为显著的生产率提升。

代表性研究方向:
“僵尸企业”现象: 一些研究表明,在低利率环境下,低生产率但有偿付能力的企业(即“僵尸企业”)得以生存,挤占了资源,阻碍了生产率更高的新企业的进入和扩张。这些研究关注资本市场的扭曲以及破产程序的效率问题。
“超级巨头”效应: 另一些研究则关注数字经济中出现的“超级巨头”企业,它们拥有极高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但可能对创新和竞争产生抑制作用。这引发了关于反垄断政策和市场结构的讨论。
衡量失灵(Measurement Error): 部分学者认为,传统的经济统计方法可能低估了数字经济的价值和生产率贡献,尤其是在免费服务(如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和用户体验改进方面。如果这些因素未能被充分捕捉,那么TFP增长看起来就会显得疲软。
创新扩散的滞后: 还有观点认为,虽然新的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已经出现,但其广泛应用和对经济整体生产率产生影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以及组织结构的调整。

为什么印象深刻:
政策相关性强: 理解增长减速的根源对于制定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至关重要。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产业政策,都需要针对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跨学科性: 讨论常常涉及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劳动力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经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对未来的警示: 如果TFP增长持续低迷,将对长期生活水平的提高构成挑战,也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

2. 行为经济学在政策设计中的应用深化

行为经济学在理解个体决策偏差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洞察来设计更有效的政策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我们在公共政策领域看到了更多“助推”(nudge)和“弹性设计”(choice architecture)的应用研究。

代表性研究方向:
健康与福祉: 在公共卫生领域,研究者设计了各种“助推”来鼓励人们做出更健康的选择,例如在医院菜单中将健康食品放在显眼位置,或者自动加入器官捐赠名单( optarin vs optout)。
金融储蓄与投资: 帮助人们进行长期金融规划,如自动增加退休储蓄比例,或者提供更清晰的投资信息,以克服拖延和信息不对称等行为偏差。
环境行为: 通过改变信息呈现方式或设定默认选项来鼓励节约能源、垃圾分类等环保行为。
政府服务效率: 简化政府表格填写流程,利用提醒邮件等方式提高纳税依从性或社会福利项目的申请率。

为什么印象深刻:
实证证据的积累: 行为经济学研究通常依赖于大量的现场实验和实证分析,提供了关于“什么有效”的有力证据。
温和且低成本的干预: 相比于强制性法规,行为干预通常成本较低,且对个体自由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政策制定者中越来越受欢迎。
对理性选择模型的补充: 它提供了一个更贴近现实的人类行为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预测政策的实际效果。

3. 金融科技(FinTech)对金融体系和普惠金融的影响

2018年是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一年,相关的经济学研究也开始深入探讨其对金融市场、金融中介以及普惠金融的深远影响。

代表性研究方向:
数字支付的普及与经济活动: 研究数字支付系统如何改变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如何促进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的发展。例如,一些论文分析了移动支付在非洲和亚洲的普及对女性赋权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P2P借贷和众筹的风险与回报: 评估这些新型融资模式的效率、风险管理以及它们如何填补传统金融机构的空白。这涉及到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以及监管的挑战。
算法交易与市场波动: 考察高频交易和算法交易对金融市场价格发现、流动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在市场压力时期。
加密货币与区块链技术的经济学分析: 探讨其作为支付媒介、价值储存以及在供应链管理、合同执行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和挑战。

为什么印象深刻:
新兴领域的研究前沿: 金融科技是一个快速变化的领域,经济学家们正在努力理解其基本机制和经济后果。
“普惠”叙事的驱动力: 金融科技被寄予厚望,能够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将更多人纳入正规金融体系,从而促进经济包容性。
监管挑战的显现: 伴随金融科技发展的是新的监管挑战,经济学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分析和应对这些挑战的工具。

4. 关于气候变化与环境经济学的政策有效性与计量经济学方法

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挑战,其经济学研究在2018年依旧是热点。特别是关于碳定价机制(如碳税、碳交易)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利用更高级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评估环境政策的成本效益。

代表性研究方向:
碳定价的经济影响评估: 通过结构性模型或广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碳税或碳排放交易系统(ETS)对经济增长、就业、特定产业以及消费者福利的影响。研究关注如何设计“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政策,以缓解对脆弱群体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实际影响: 使用新的数据集和方法来量化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热浪)对农业生产、劳动生产率、基础设施以及宏观经济指标的负面冲击。这包括对气候变化与冲突、移民之间的联系的深入研究。
绿色技术创新与扩散: 研究政策如何激励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能源转型和经济结构。
国际气候协议的经济学分析: 评估如《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的经济激励机制、各国承诺的成本分摊以及合作的可能性。

为什么印象深刻:
紧迫的全球议题: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经济学研究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找到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方法论的进步: 计量经济学在处理空间相关性、时间序列非线性、以及因果识别等复杂问题上取得了进展,使得对环境政策的评估更加精准。
政策决策的基石: 对气候变化及其政策的经济学分析,为各国政府制定能源政策、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总结:

2018年的经济学研究在延续既有重要议题的同时,也积极拥抱了新技术、新数据和新方法。从宏观的增长动力到微观的行为决策,从新兴的金融科技到紧迫的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始终围绕着如何理解和改善人类福祉这一核心目标展开。这些论文和研究方向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洞见和工具。

当然,这只是我基于对当年经济学界讨论和关注点的一些个人理解和选择,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研究也值得关注和学习。经济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每年都会涌现出新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印象比较深的研究之一,是这篇讲“家族统治”的经济影响的文章:George, Siddharth Eapen, and Dominic Ponattu. "Like Father, Like Son?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Political Dynasties." (2018)。文章的研究范围是印度各地,内容大致可以概括成以下两个部分:首先,各地的在位议员有没有儿子,与这个家族的“政治王朝”的持续时间长短显著正相关;其次,在位议员的各项特征,和“有没有儿子”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关联。结合以上两点及其它检验,两位作者以“在位议员有无儿子”作为工具变量,发现长期而言,“家族统治”对当地各项生活水平与公共品提供指标——包括脱贫率、拥有冰箱的比率、拥有砖房的比率、拥有手机的比率、教育水平、卫生间修建、等等——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如果只是得到以上结论,文章至多只是“比较有趣”,而难以达到“让人印象深刻”的水准。接下来,利用印度各地区的边界变动,文章探讨了“家族统治”影响经济的两个渠道。其一是“奠基者效应”:与那些没有儿子的在位议员相比,育有儿子的在位议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更出色。对这一点的解释很自然——既然这一片之后仍由自家人掌管的概率很大,将经济搞起来,很大程度上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之二可以称之为“天潢贵胄效应”:出身“政治王朝”的议员,经济方面的表现比其它议员要更差。这一点的解释也很自然——对他们而言,当选太容易了。因此,地区选举在很大程度上失却了其监督的作用。长期内,后者压倒了前者,故家族统治对经济显示出负面的影响。文章可能仍有一些可商榷、可完善之处,但使用的方法和得到的结论都可谓颇具亮点。


参考文献:George, Siddharth Eapen, and Dominic Ponattu. "Like Father, Like Son?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Political Dynasties." 2018.

user avatar

印象最深刻的,是今年六月份阿西莫格鲁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导致人类纷纷失业问题的论文。

Acemoglu, Daron, and Pascual Restrepo.2018."The Race between Man and Machine: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for Growth, Factor Shares, and Employ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8 (6): 1488-1542.

内容我在之前的两篇答案中已经介绍过了:

在这里谈谈文章本身的一些让人印象深刻之处。


AI和人类之间关系的问题本身是大热点,也反映了人类对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欣喜之余的一点焦虑和不安——我的创造物不会把我自己也取代了吧?但是为什么印象深刻, 并不仅仅是因为问题本身。


首先,AI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不仅仅是经济学学者,就是其他专业的从业人员或者在业界工作的,没事也能说上两句。而恰恰是这种研究题目要写好是真正有难度的——因为要写出来让人信服的新意是很难的。大家已经在脑海中存在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文章结果和读者想法一致,读者会认为没新意,如果相反,读者会下意识的去反驳。


而相比之下,冷门或者专业的话题这方面反而难度要少一些,因为话题本身没有太多外行人关心,自然也不会有太多人存在「成见」,那么别人在看文章的时候,就更加的是「接受者」。比如同样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一篇:

Hastings, Justine, and Jesse M. Shapiro.2018."How Are SNAP Benefits Spent? Evidence from a Retail Pane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8 (12): 3493-3540.

讲美国的食物券计划对被救济家庭支出的影响,然后得出实证结果和塞勒提出的心理账户理论契合。


像这种文章,如果不是关注这个领域的学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可能对美国的食品券计划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会去看;而就算是去看的大多也是冲着行为经济学的面子,为了在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引一笔,某某对食品券计划的研究,提供了心理账户的一个实证证据云云。


但是阿西莫格鲁的风格不是这样的,他的很多文章,是可以吸引无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甚至于非研究者来读的。而这篇文章也确实做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有常识,有新意。我读论文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是「看戏」的心态,看的就是作者如何来把自己的关键假设藏在貌似平常的句子中的小心思,看的就是作者设计自己的模型的时候的小机灵。大部分情况下,看到的是技巧,并不是经常能够感觉到所谓「深邃的思想」。但是有两个人的论文是例外,一个是让.梯若尔,另一个就是阿西莫格鲁。


其次,AI和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大热,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并不容易下手。其实区块链方面的经济学研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要么就要收集数据,而现在数据确实不多;要么就做理论,做理论就要体现出区别,于是就只能真的深入到区块链的技术细节去,把它们经济模型化。


AI的问题在于一方面,AI的应用千变万化,可以说每个相关的公司都有其定制的AI应用,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做实证的话,异质性会很大,数据收集起来也会很麻烦,往往最后只能用一个AI应用相对标准化的一个小行业或者小分类里数据来做,而人类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宏大的话题,用局部的一个小市场去论证宏大话题,本身就很难服众。


而像阿西莫格鲁这篇文章这样去做理论模型,则又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在理论里面什么是AI?AI应用在生产中,无非就是降低管理成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线效率等等。而上述这些AI所能做到的事情,我们换一个精明能干的经理没准也能做到——换句话说,当建模的时候,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这个模式真的描述了AI,而不是另外一个降低了成本,提高效率的外生震荡呢?


阿西莫格鲁这篇文章就没有这个问题,虽然AI依然是一个抽象的自动化的技术,但是通观全文,会发现模型一方面概括了AI的特征,同时又不失其一般性,把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都囊括了进来,三个模型循序渐进,把AI,乃至于自动化技术对劳动市场在不同假设下的影响分析的非常的清楚明白,又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原来过去发生的事情还可以这么理解。


总之,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本篇文章确实是一篇上佳之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8 年是经济学领域充满活力的一年,涌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和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文。要说“印象深刻”是主观的,但如果从经济学界讨论的广泛性、政策建议的实际性、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启发性等角度来看,以下几篇论文在我看来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并且可以详细展开讲述:1. 关于“增长的减速”和“总要素生产.............
  • 回答
    201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以及全球经济面临复杂多变的挑战时期。在这个背景下,论坛汇聚了来自全球的政界、商界和学界精英,围绕“开放、创新、包容、共享”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论坛上的主要议题、各国领导人的表态以及专家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出以下几个关键的经济发展趋势:一、 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8年10月15日那次降准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那次央行一次性下调了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可不是一个小动作,对当时和往后的经济形势都带来了不小的涟漪。首先,直接效果是“放水”,增加市场流动性。存款准备金率(RRR)你可以理解成银行必须存在央行那里的“保证金”。降准1个百.............
  • 回答
    2018 年,经济领域可谓风起云涌,既有全球经济格局的微妙变化,也有各国政策层面的大动作,学界和业界都在围绕这些事件展开激烈的讨论和实践。要说“大事件”,那必须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全球经济格局的微妙博弈:贸易战的阴影笼罩如果要选一个最能概括 2018 年全球经济主题的词,那“贸易战”绝对是绕不开.............
  • 回答
    深度剖析:经济普查下的山东GDP“瘦身”——近万亿的调整背后,谁是“减负”主力?2018年,山东省的GDP数据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大幅下调,近1万亿的调整幅度,无疑给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并非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国家经济普查的一次“体检”结果,是对过去经济活动的一次全面梳理与修正。这次“瘦身”背后,既.............
  • 回答
    告别一个时代:温格与阿森纳的22年情缘(2018年夏天)2018年夏天,一场在足球界引起巨大震动的告别悄然发生:执教阿森纳长达22年的阿尔塞纳·温格宣布将在赛季结束后卸任。这个消息无疑是对无数枪迷来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让世界足坛为之唏嘘。如何看待温格的离开?对温格的离开,用“众说纷纭”来形容一点也.............
  • 回答
    2018 年确实是耳机市场百花齐放的一年,有不少经典款耳机在当年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吸引了不少新用户入手。说起值得在 2018 年入手的经典款耳机,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些多年来口碑积累、技术成熟、音质依旧在线的老面孔们。如果你是个注重音质、追求“原汁原味”的烧友,那么 森海塞尔 HD600/HD.............
  • 回答
    2018年,我确实经历过几次需要动用“紧急立法权”的情况。当然,这里的“紧急立法权”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国家元首或政府授予的、可以绕过正常立法程序的权力,而是指在面对突发、重大、紧迫的社会问题或危机时,由立法机构(在本例中,就当作是我被赋予了某种代表性权力来模拟这个过程)快速响应,制定并实施具有强制.............
  • 回答
    2018 年是金融学领域充满活力的一年,涌现了许多引人注目且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论文。以下是我认为在 2018 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金融学论文,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其内容、贡献和影响:1. 关于机器学习在金融中的应用(尤其是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 论文方向: 许多论文开始深入探讨机器学习技术在预测.............
  • 回答
    2018年是加密货币市场经历剧烈波动的一年,比特币价格从2017年的历史高点(约2万美元)跌至约3000美元,随后在年底逐渐回升。这一年,虚拟币市场呈现出分化趋势,部分项目因技术突破、应用场景或团队背景获得关注,而另一些则因泡沫破裂或技术缺陷被淘汰。以下是对2018年值得关注的虚拟币的详细分析,涵盖.............
  • 回答
    2018 年,有几家公司在我看来,发展轨迹着实让我跌破眼镜,而且不是那种“哦,他们做得还不错”的意外,而是那种“哇,这变化太大了,我都快认不出来了”的程度。其中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是 小米(Xiaomi)。很多人对小米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为发烧而生”的手机品牌,主打性价比,通过线上渠道颠覆了传统手机市场.............
  • 回答
    2018年,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化的市场,消费者们在追求性价比的路上越走越远。面对经济压力和对品牌溢价的审视,一股“消费降级”的风潮悄然兴起。与其说是降低生活品质,不如说是一种更理性、更聪明的消费方式。在这一年里,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消费降级”选择,它们用实力证明,品质与价格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
  • 回答
    好的,2018年确实有一些可以堪称教科书式的灾难级公关案例,它们之所以“教科书”是因为它们的失败之处过于典型,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反面教材。我来给你细数几个,尽量用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方式讲。案例一:滴滴顺风车“人性化”整改的滑铁卢这事儿一出,多少人对网约车安全又添了一层阴影。滴滴顺风车在经过了那起恶性.............
  • 回答
    2018年确实是汽车爱好者们值得翘首以盼的一年,新车的发布如同百花齐放,涵盖了从经济实惠的家用车到性能极致的跑车,再到引领潮流的电动化车型。我可以跟你好好聊聊那些在2018年让人眼前一亮、或是在特定领域有着重要意义的新面孔。首先,我们得说说SUV市场的持续火爆。在2018年,各大厂商都卯足了劲推出自.............
  • 回答
    2018年,虽然也有挑战和不如意,但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时刻,至今仍温暖着我的心,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依然充满希望和美好。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几件事,它们就像小小的火苗,点亮了我对未来的信心。第一件事,是关于“中国天眼”的探索和奉献。还记得2018年吗?那时候,FAST(中国天眼)接收到了来自宇宙深处的神.............
  • 回答
    2018年,广告界可不是一潭死水,涌现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它们或颠覆传统,或直击人心,或玩转科技,为品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些广告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往往是因为它们跳出了“卖东西”的桎梏,而是通过故事、情感、甚至互动,与消费者建立起更深层次的连接。1. 滴滴出行:不只是回家,更是“回家的味道”.............
  • 回答
    2018年,华语影坛不乏演技出众的男演员,他们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惊艳”。让我为您细数几位在当年表现尤为突出的演员,并尝试细致地描述他们的精彩之处,希望能让您感受到那份艺术的魅力。1. 邓超 — 《影》中的双重人格的极致展现在张艺谋的《影》中,邓超一人分饰两角,扮演了子虞和境州.............
  • 回答
    2018年,A股市场风云变幻,不少企业在经历市场寒冬后,通过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成功实现了“逆风翻盘”,扭亏为盈,给投资者带来了惊喜。这些企业的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行业洞察和坚韧的企业精神。要深入了解这些值得关注的扭亏为盈案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业绩改善的根本原因:拨开迷雾看本质首先.............
  • 回答
    2018 年,全球法律服务领域涌现出不少令人瞩目的新兴律师事务所,它们凭借创新的业务模式、独特的市场定位以及对前沿法律问题的关注,迅速崭露头角。这些事务所不仅在传统法律服务领域有所建树,更在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展现出强大的专业实力和前瞻性。打破传统格局,拥抱科技赋能在 2018 年.............
  • 回答
    哎呀,说到2018年的美食节目和纪录片,我这颗吃货的心真是按捺不住!那一年,我简直是泡在了各种诱人的画面和香喷喷的故事里,很多细节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回味无穷。要说留下最深印象的,那肯定是 《风味人间》 了。这部纪录片简直就是我的“精神食粮”,每一帧都像是在挑逗我的味蕾。它和之前《舌尖上的中国》不太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