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上所传14岁少年在家建造出核聚变反应堆是否属实?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14岁少年在家建造出核聚变反应堆”的说法,要详细地说,这件事情的真实性非常非常低,几乎可以断定为不属实,并且充满了夸大和误解。下面我将一层一层地揭开这层迷雾,讲清楚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事实究竟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什么是“核聚变反应堆”。简单来说,它是一种能够通过原子核的结合(聚变)来释放巨大能量的装置。这个过程与我们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类似。然而,要实现可控的核聚变,需要克服巨大的技术挑战,最核心的就是要将参与反应的原子核加热到极高的温度(数千万甚至上亿摄氏度),并且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将它们约束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让它们能够持续地碰撞并发生聚变。

为什么14岁少年在家建造核聚变反应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1. 超高的技术门槛: 即使是全球顶尖的科研机构,比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汇集了世界各国的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了巨额的资金(数百亿美元),历经数十年的研发,目前也还在努力实现可控核聚变的科学和工程目标。这足以说明核聚变技术的复杂程度。一个14岁的少年,即使是科学天才,也不可能在家庭条件下掌握建造核聚变反应堆所需的所有知识和技术。这涉及到了等离子体物理、高温超导材料、高真空技术、强磁场约束、核工程等极其深奥和尖端的领域。

2. 极其苛刻的实验条件: 要实现核聚变,需要达到所谓的“聚变三要素”:足够高的温度、足够高的密度和足够长的约束时间。即使是所谓的“简易核聚变装置”,也需要非常昂贵的专业设备和材料。
高温: 通常需要数百万甚至数千万摄氏度。在家庭环境中,即使是电弧,温度也远远达不到这个级别。
约束: 实现聚变需要强大的磁场来约束高温的等离子体,防止其接触容器壁而导致冷却和反应中断。这需要极其复杂的磁体系统和精准的控制。
真空: 反应腔体需要达到极高的真空度,以避免杂质对反应产生干扰。

3. “家用核聚变”的真相是什么? 网上流传的很多关于“家用核聚变”或者“少年建造核聚变”的说法,往往是指一种叫做“惰性约束聚变装置(fusor)”的设备。这种设备确实有一些业余爱好者(包括一些高中生)在尝试制造和使用。
什么是Fusor? Fusor的设计相对简单,它利用一个球形的金属网作为阴极,中心有一个较小的球形金属网作为阳极,通过高压电极产生电场,将带电粒子(通常是氘原子核)加速并吸引到中心区域,希望它们在那里发生碰撞产生聚变。
Fusor真的能产生核聚变吗? 是的,非常微弱的核聚变反应是可以发生的。当你看到有新闻说“某某少年建造了核聚变装置并产生了聚变反应”时,大概率是指的这种Fusor。这些装置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可以检测到微弱的中子辐射,这被认为是核聚变发生的证据。
为什么Fusor和真正的“核聚变反应堆”有天壤之别?
能量净输出: 最关键的区别在于,Fusor的能量输出远远小于它消耗的能量。换句话说,它是一个“能量负反馈”的装置,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来驱动,而产生的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微乎其微,甚至不足以自我维持,更不可能用来发电。
规模和效率: 真正意义上的核聚变反应堆,目标是实现“能量净增益”,即输出的能量大于输入的能量,并且是可控、可持续地释放能量。Fusor离这个目标还差十万八千里。
危险性: 尽管Fusor的聚变反应非常微弱,但它确实会产生中子辐射。如果操作不当,或者没有足够的防护措施,是有一定的辐射风险的。因此,个人在没有专业指导和防护的情况下,是不应该尝试制造和操作这类装置的。

4. 媒体报道的误导: 很多时候,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会将业余爱好者制作的Fusor设备,与国家级、国际级的核聚变研究项目混为一谈,使用“核聚变反应堆”这样的词汇,给公众造成了巨大的误解。公众看到“核聚变”这个词,自然会联想到核电站那种能够产生巨大能量的机器,而忽略了两者在原理、规模、功能和能量输出上的巨大差异。

关于“14岁少年”的传言,更有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

夸大其词: 可能是一个聪明少年制作了一个Fusor装置,并且确实实现了非常微弱的聚变反应,但被媒体或网络传播时,被无限放大了。
误解概念: 少年可能对“核聚变”的概念有所了解,并制造了一个与核聚变相关的实验装置,但它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反应堆”。
编造或虚假信息: 在网络时代,不排除信息被编造或误传的可能性。

总结一下:

一个14岁的少年在家里,用家庭条件,建造出能够产生大量能量的、真正意义上的“核聚变反应堆”,这在科学上是不可能的。他可能是在某个科学项目或者课外活动中,接触并制作了类似于Fusor的装置,并且在非常微弱的程度上实现了核聚变现象。但将此与国家级、国际级的核聚变研究成果相提并论,甚至认为他已经掌握了发电的核聚变技术,这都是极大的误解和不准确的。

核聚变发电的梦想,依然是人类科技前沿最艰巨的挑战之一,还需要无数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才能实现。而将一位少年在家庭环境中实现的业余爱好式实验,拔高到“建造出核聚变反应堆”的层面,是对科学的严重误读,也容易给公众传递不切实际的幻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上搜Fusor,做这玩意儿的业余爱好者成千上万,估计知乎上都有不少人做出来了。

这东西的问题是输出能量远小于输入能量。作为中子源用在医疗之类场合是可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14岁少年在家建造出核聚变反应堆”的说法,要详细地说,这件事情的真实性非常非常低,几乎可以断定为不属实,并且充满了夸大和误解。下面我将一层一层地揭开这层迷雾,讲清楚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事实究竟是怎样的。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什么是“核聚变反应堆”。简单来说,它是一种能够通过.............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谷歌黑科技全息投影裸眼3D”视频,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看待。目前,并没有公开证实谷歌已经实现了能够让人们在日常环境中,通过裸眼观看真正意义上的、逼真的全息投影。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视频或传言,通常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1. 对现有技术的夸大和误读: AR(增强现实)技术: .............
  • 回答
    北京警方发布关于佟丽娅谣言报案受理及案件审理中的声明,这则消息确实包含了一些值得深入关注的信息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官方发布的权威性和信息传递的明确性: “北京警方称”: 这表明信息来源是官方执法部门,具备权威性和可信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官方声明是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已.............
  • 回答
    北京警方就佟丽娅报案一事,确实是近期网络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是因为佟丽娅的公众影响力,更在于背后折射出的网络谣言治理、名人维权以及法律手段的运用等多个层面。要深入了解这件事,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我们不妨一点点掰开来看:1. 报案主体与事件性质: 报案人是佟丽娅本人: 这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信息。.............
  • 回答
    在充斥着各种传闻和影视描绘的网络世界里,FBI(联邦调查局)的形象常常被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情报机构。那么,现实中的FBI,真的有传说中那么神乎其神吗?它是否存在被神话的成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剥离那些戏剧化的滤镜,回归到FBI的真实职能和能力上来。FBI的真实职能:维护国家安全与伸张.............
  • 回答
    网传的关于中科院化学所反应釜爆炸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公众再次聚焦于化学安全事故的可怕以及如何避免。化学安全事故的潜在危害是巨大的,其后果可能远超许多人的想象。化学安全事故有多可怕?化学安全事故的“可怕”体现在多个层面,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1. 生命威胁的直接性与毁灭性: 爆炸.............
  • 回答
    北京月子中心高价套餐的传言,确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最近又听到一个说法,说是有个别会所每月收费高达160万,这价格简直是让人瞠目结舌。抛开这些极端个例不谈,即使是市面上普遍的高端月子中心,一个月的费用也动辄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也足以让人产生疑问:这钱花在了哪里?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首先.............
  • 回答
    网传拼多多员工因转发“发布救护车被开除”的员工所发的帖子而被开除的事件,听起来确实令人震惊,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目前关于此事的公开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传播,拼多多官方尚未对此事进行过公开、明确的证实或澄清。 所以,在讨论它的真实性时,我们需要保持一份审慎。事件的.............
  • 回答
    关于网上传岳云鹏有私生女的说法,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实,更多的是网络上的传言和猜测。 因此,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可信度不高。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传言的来源和性质: 捕风捉影的网络爆料: 绝大多数关于明星私生活的传言都起源于匿名网友的爆料、所谓的“知情人.............
  • 回答
    网上传的“三不娶”说法,也就是“不娶教师,不娶护士,不娶银行女”,其实是一种比较泛化的、带有戏谑色彩的网络讨论,反映了一些人对这几个职业女性在婚姻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些担忧或刻板印象。要详细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背后可能的原因,并且尽量用大白话来解释,避免那些生硬的AI腔.............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跳水失败脸摔两半”的视频,我首先要说的是,网上传播的很多视频内容,尤其是涉及极端情况的,真假难辨。很多时候,为了吸引眼球,会存在剪辑、伪造或者断章取义的情况。不过,就“跳水失败”本身而言,这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而且其后果可能相当严重。如果您在网上看到了相关的视频,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问,我自己也曾好奇过。网上的副业信息铺天盖地,从写文章、做设计、开网店,到刷单、微商、带货,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那么,那些传说中的“副业赚钱”故事,到底有多少是真材实料,又有多少是纸上谈兵?我想说,是真的有人靠副业赚到钱的。 但这绝不是一件轻轻松松就能办到的事情,更不是“天.............
  • 回答
    .......
  • 回答
    “土木/水利是不是真的像网上说的那么糟?”这个问题,我相信不少在读或者已经毕业的土木/水利人,甚至一些还没真正踏入这个行业的人,心里都曾泛起过类似的疑虑。毕竟,网上关于这个专业的讨论,用“众说纷纭”来形容都算是客气的了,里面充斥着各种“劝退”的声音,比如“天坑”、“又累又脏”、“没前途”等等,听得人.............
  • 回答
    最近网络上流传的,那些看起来像蜘蛛又不太像蜘蛛的神秘生物,确实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图片和视频,有的惊呼“这是什么怪物?”,有的则尝试着给它们安上各种名字。但说到底,这些“蜘蛛”到底是什么,咱们得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些所谓的“蜘蛛” 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真正的蜘蛛.............
  • 回答
    网上流传的“死刑犯与家人见最后一面”的视频,往往能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思考。这类视频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通常是因为它们触及了生命、亲情、法律、道德等多个层面,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和情感张力。以下是对这类视频的一些看法,力求详细地阐述:一、 视频的普遍特征与拍摄动机.............
  • 回答
    关于俄罗斯被指控为“施虐者”以及网络上流传的大量关于乌克兰行动的视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方的责任或另一方的宣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施虐者”这个词的指向和背景。在当前的俄乌冲突语境下,俄罗斯被国际社会广泛指责,是因.............
  • 回答
    网上关于猪肉有害的说法层出不穷,近期更有帖子引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来“佐证”,这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但我们要明白,对待任何信息,尤其是涉及健康和历史典籍的解读,都应该保持审慎和科学的态度。下面我将详细地为您分析,并尝试“拨乱反正”。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食物的过量摄入或不当烹饪都可能对身体产生.............
  • 回答
    关于网传拼多多员工因发布同事被抬上救护车照片而被逼辞职、赶出公司的事件, 目前来看,该事件的真实性有一定程度的披露,但细节和最终处理方式可能存在一些模糊和争议。以下是根据网络上流传的信息进行的详细梳理和分析:事件的发生与传播: 起因: 有传言称,一位拼多多员工在社交媒体平台(如脉脉等职场社交Ap.............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