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度,一直都是压在各厂商头上的一座大山。
不仅仅是手机,几乎所有工业产品在走向高端之路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个问题。于是在我看到Find X5这个设计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OPPO要在辨识度上面下功夫了。
Find X5的摄像模组不同于大部分数码产品中规中矩的设计,而是独辟蹊径的选择了一种流线型的设计。也许是因为这个设计太过独特,关于它的讨论从图片流出的时候就层出不穷。
但这一切在我眼里,这是明明白白的写着“野心”二字,OPPO要开始做品牌的辨识度了。在自己现有产品的样式里面,慢慢进化成新的品牌符号,几代产品下来,当我们再次看到这样的形状这样的设计,就会下意识的觉得,“这很OPPO”
当我们把Find X3的图片和Find X5的图片摆放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很自然的觉得,这是同一系列的手机。
但Find X3与Find X5的设计又有那么一些不同。Find X3的设计更加规整,而Find X5则更具有曲线的美感。
在工业产品中使用如此“反工业”的设计,OPPO并不是第一个。
举个例子,著名的马克·纽森的成名作Lockheed Lounge洛克希德椅,马克·纽森对一个来自18世纪的马车座椅进行了流线型的加工,去除了不必要的棱角,还给它加上了银色的铝板,又用铆钉制作出弧形的线条。这样一来,在椅子背光源照射时就会有流光溢彩的效果。
这把椅子诞生于1988年,马克·纽森以“创造一个流动的金属形式”为概念,创造出了这把令他成名的躺椅。他也因此被《时代周刊》称为“为世界创造曲线的人”
好吧,我能记住马克·纽森和他的设计主要也是因为他长得帅(x)不得不说颜值真的是第一生产力,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始于颜值,敬于才华。
这样的流线型设计其实并不完全来自于马克·纽森,下图中的这把红色椅子,又被称为Panton chair 潘顿椅。它是由著名设计师维尔纳·潘顿所设计的。问世于1967年的潘顿椅,是历史上第一把一体化、注塑成型的塑料椅。这样流线型的设计对于20世纪60年代无疑是太超前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潘顿才给他的潘顿椅找到了更为可靠的材料。
就像上面展示的这两把椅子,着重于展示曲线和生物形态的设计往往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
曲线会让人想到水纹,进而联想到自然。
也许是因为先祖留下的痕迹,每每看到水纹,我都会有一种由内而外的放松和舒适感。
说到这儿,绫音喵想到了天津一个很有名的网红打卡地,浪花博物馆。其实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售楼中心,而且并不对外开放,它所在的地方又非常偏远,既没有其他景点,又没有居民区和商圈,离城区又不是一般的偏远。但因为它格外出众的曲线感,吸引无数人前来打卡。
好吧你问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也去过。上面这两张图就是我拍的。
也许是因为从20世纪下旬开始出现的反西方近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在许多领域,都出现了脱胎于现代主义的各种流派。尤其是在设计领域。如果你像我一样,在无聊的时候看过一写《世界现代设计史》《工业设计史》等等,你就会发现,时间线越接近现在,设计师们似乎就更喜欢各种自由形态。尤其是在工业设计上,许多设计师都会喜欢在工业产品上面利用“反工业”设计,比如说上面提到的浪花博物馆,比如说OPPO Find X5。
更为高科技的材料,配合更加回归自然的设计,能够在给与使用者舒适感受的同时(就像前面说的绫音喵对于水纹的喜好),也适合大规模生产。
而它们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主义的发展已经突破了正统的包豪斯风格而走向“软化”
当这种柔和感融入数码产品的设计,当数码产品不再是给人一种冷冰冰的“工具感”,当摄像模组不再是横平竖直棱角分明。
有时候我会觉得,可能数码产品才是更适合有机现代主义设计的工业产品。工业与反工业的冲突,正是如同手机带给我们的一贯印象——它是个高端的数码产品,却又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
聊完了设计,我们再来谈谈品牌。
对于品牌来说,我觉得OPPO是希望把这样有特点的曲线和一体化设计,作为自己的美学标签。
所以在前文中,我用“野心”二字来描述OPPO的这一理念。
就像之前所说,OPPO也许是要做到让大家看到这一设计就会觉得“这很OPPO”,而用更加专业的话说,就是“符号化设计”。
举个例子,当我们走在大街上,你看到一辆车开过去了。你几乎可以确定这是奔驰/宝马/劳斯莱斯/宾利等等,哪怕你没有看到车子的logo。
或者你看到同事掏出来一支口红,你瞬间就能知道,这是小香/迪奥/M.A.C/YSL或者萝卜丁,哪怕你并没有看到盒子上的logo。
这就是符号化设计,而符号化设计几乎是品牌走向高端的必要产物。
当你给一台手机套上不透明的手机壳,你是否可以根据手机的形状和摄像模组的样式而猜出来手机的品牌和系列呢。
如果你并不是个数码发烧友,你会回答:有些品牌和系列的手机可以,有些则不可以。
而Find X5的设计,我想就是要让越来越的的人做到“可以”,可以一眼认出来,这是OPPO的Find X5。
这是一种野心,也是一种品牌的自信。作为OPPO的高端旗舰系列,Find系列一直代表OPPO对于科技的探索。我依然记得早年间Find宣传片里面写在玻璃的“FIND ME”和那一句“I will find all righrt”,到后来的“Find More”,“find yourself”。
不负责任的猜想,也许这次就是“be found”。因为有了自信,所以更希望能够“被发现”
怎么讲。
好看也罢不好看也罢,不管你服不服气,这都是一个一眼就能认出来的设计。
关于Find X5系列的外观设计,其实从去年的年底就开始有谍照流出。从今天OPPO官方发布的视频来看,和之前的爆料的样子差不多,但看起来质感好了不少。
很明显,Find X5系列的整体布局和风格有延续了上一代旗舰Find X3系列,并做了一些新的诠释。从官方视频中,就能看出一些新的设计元素。
首先是镜头模组的整体造型由带R角的规则四边形,变成了一个依旧带有大R角,但是呈不对称梯形的设计。当时这个设计的图片流出,还是引发了很多的争议。关于争议性的部分,我们在后面再细说。
接下来是镜头排列由“品”字形变成了“左大右小”,盲猜左边应该是主摄和广角,右边是长焦、传感器、闪光灯。
镜头的装饰部分,Find X5系列应该是进一步借鉴了光学镜头的结构,以斜面环形纹理来装饰,这与上一代的单环形装饰风格比较,会显得更有立体感和丰富的层次。对于这一个“致敬经典”的小细节,我个人还蛮喜欢的。
据说Find X5系列上会有两个影像技术加持,一个是外援“哈苏Hasselblad”,一个是绿厂的亲儿子,首款自研影像NPU——MariSilicon X。所以我们可以看到“OPPO”的logo旁边就紧挨着大大的“Hasselblad”,而在镜头模组最核心的位置,则赫然印着“POWERED BY MariSilicon”,真是骄傲和自豪都写在了脸上。
至于材质、尺寸规格、工艺等更细节的内容,目前也没有具体的资料,就不在此深入讨论了。但是按照常规操作来说,每一代新品除了在核心元器件上的升级,也会对后盖等外观部分有新的亮点加入。毕竟用户首先看到和触摸到的是这个部分,第一印象还是非常重要。
目前所看到的黑白两个配色,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白色,因为“熊猫色”比起一水儿的全黑来,多了些轻松和灵动,色彩上有对比变化,整体观感雅致又不单调。
接下来我们讨论下Find X5系列引发争议的部分。
其实在Find X3系列发布时,镜头模组这个“环形山”设计就已经引发了一轮争议。当时很多人也是看了网图和视频,觉得很难接受这个“突兀”的风格。
但后来我拿到真机以后,就觉得真机的线条过渡感和整体比例比图片上要好得多。而且到了Find N的背面,立体层次感和线条柔和感的结合更加融合一体。最值得肯定的是,将Find X3 Pro和Find N摆在一起,即使遮去“OPPO”的logo,也还是能看出这是同一个品牌的同一个系列的产品。
而这——就是在工业设计中非常非常强调的“辨识度”。
那么到了Find X5系列,我知道大家都在关注那个垂下来的右下角,让原本规则的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非对称的梯形,一下子又让各位“接受无能”了。
关于这个设计,确实是一个非常冒险且大胆的决策。从专业角度来看,这个不规则梯形对角度大小和线条比例的挑剔严苛程度,是远远超过规则的直角四边形的。从设计者与用户的关系建立来说,他就是在不管不顾地冲击大众已经固化的“智能手机该有的模样”。
在旧的习惯和秩序被一下子击破的时候,所激发的不安和不认可都是非常合理的反应。在手机行业里,对新设计的不接受甚至反弹,其他品牌都遇到过。很多当时被大众所嘲讽的设计风格,后来反而经历了时间的验证,并一直得以延续。
我们接着来讨论两个问题:
关于这两点,我们可能要混在一起来聊,会比较容易一点。
首先,OPPO的目的很简单,他们需要为Find系列建立辨识度和家族化的设计语言。
“辨识度”这个概念,大家比较容易理解一点,就是只需要在人海中惊鸿一瞥,就知道那是一台OPPO的Find系列手机。
而辨识度如何建立呢?
第一是需要与别人不同的设计风格,这个设计风格包含了点线面等基本的几何元素和材质、布局等等。第二点就是延续性,这一点其实比第一点更为重要,甚至决定了“辨识度”这一个单项的生死存亡。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从Find X2到Find X3再到Find X5,这三代产品之间的衔接差异。
如果按照多数人的接受度,X2无疑是最好看的,但……X2却是最不“OPPO”的,因为在当时,类似的布局和材质实在是一抓一大把。你可以说他是OPPO,再换一个logo,也可以是其他品牌。
我想我们一个普通人都能看到的问题,那汇集了一大票专业人士的OPPO团队肯定是早就察觉到了。所以这才有了X3系列的大改版,以及这次X5的延续和强化。
在从X3到X5的递进中,保留了“环形山”的结构特征,但是为什么又要打破规则四边形呢?因为X3的辨识度还不够,还会引发一定程度的辨识度混淆,还需要再强化。
那强化辨识度的做法,是不是随意拉着一个角落往下一扯就成了呢?我猜大部分人都会这么理解,但对于OPPO这样一个大品牌来说,肯定不是这样简单的。而这个辨识度突围的背后,又是另外一个需要延续性和连贯性的工作内容了。
我们都知道,OPPO从前几年就已经在筹谋进军高端品牌了。而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的芯片自研之外,打造产品的辨识度,建立独有的设计符号,则是品牌高端化的另外一条腿。
在苹果的“现代极简美学”和华为的“东方对称美学”之外,OPPO则选择了极具浪漫人文气息的有机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这个美学风格有什么特点呢?文字远不如图片来得简单粗暴且高效。
看了这些不同领域的有机现代主义设计作品,我们再来了解这种设计风格的特点——曲线的、雕塑感的,纯美的艺术形式。就会提炼出“有机现代主义设计”的两个关键词:
现在我们再来看Find X5的设计风格,是不是就摸到了一点脉络?
Find X5的每一个立面都是有曲线元素的,手机这样长期与掌心保持亲密接触的物件,曲线外观无疑更加友善。不管是从美学角度,还是实用角度,曲线其实都是最优解。
而在影像模组与后盖的衔接部分,以极为流畅和圆润的线条过渡设计替代了“组装感”,实现了整体的雕塑感营造。
影像模组右下角的斜角变形,其实也是一个拟物化的设计,我们细细看来,那不正是液体自然流动的瞬间凝固?
既然Find X5的设计语言是源自一个如此经典且唯美的设计美学理念,为什么我们还是觉得不太能“消化”呢?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
目前的“不太能消化”既不是品牌方的产品力不行,也不是用户的审美跟不上,就是一个单纯的新概念的磨合期。客观来说,OPPO在引入了“有机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之后,也需要一些时间去揣摩、消化和再创造,这同样需要一代一代地尝试和积累。但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要坚持,同时在延续性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和再创作。
从品牌调性来说,“有机现代主义”所指引的风格与OPPO过往的风格也有着很高的契合度。如果将品牌人格化的话,OPPO一直以来所表现的气质,都是圆润却不失韧性的。同时OPPO对视觉美学的把握,一直在我心中是高分所在。
汽车工业百年积累,才完成了产品和品牌形象的风格化。而智能手机相比之下,就显得年轻且稚嫩了。至于我们中国的工业设计和品牌设计,更是不过最近一、二十年间才建立起来的新体系,更需要时间来积淀和成长。
关于Find X5的外观设计,至少在辨识度上已经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而至于接受度,不过就是一个时间长度的问题。世界是多元的,美也是多种风格的,Find X5所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新的可能性!
我的回答是不如X3。新加一句,辨识度要靠“奇装异服”来获取的话,那还是别设计了吧。
凹进去那一块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观摩了很久,没想明白。
我觉得,要么把那行字去掉,两个摄像头挤紧一点,当然挤不得,毕竟摄像头cmos大小在那放着。要么把闪光灯往下拉一点,加个什么传感器,做成矩形,当然加不得,毕竟加传感器还要钱不是。
我看了看前几的答案,都是引经据典,古典美学什么都出来了。但唯一没有说明的是这种id设计为什么好看?(哦,不好意思,我又看了一遍前几回答,就没怎么表达自己观点,东扯一句,西扯一句)
举个例子,小米当时花了几百万请原研哉设计图片和文字logo,在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问题底下,答案至少都在回答,这logo如何如何,各种参数,细节,遵循了什么设计理念。
可这样的设计,除了碍眼还是碍眼。甚至掏钱请人回答,都不请设计师,而是请了电子行业的答主,那大概就说明了厂商的用意了。
反正,我欣赏不太来。
这下面水军太多了。高赞不但齐刷刷地引45度斜拍图,连引用的艺术设计图都重复了。
如何评价?
比Find X3难看。
没了…
有多难看?
你要看有多少水军在洗,说这玩意好看。
看瞎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