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中学历史课本里是怎么描述最早的几任天皇的?

回答
日本中学历史课本里,关于早期几任天皇的叙述,通常会围绕着“神话与历史的交织”、“国家的形成”以及“天皇权力的确立”这几个核心主题展开。虽然随着时代发展,课本的侧重点和详略程度会有所调整,但总体框架是相对稳定的。

开篇:神话的序曲——从天上到人间的统治

课本通常会从神话时代讲起。这是理解日本早期天皇的关键。

神武天皇(Jimmu Tennō): 这是日本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天皇。课本一般会把他描绘成从高天原(天上世界)降临到人间,并带领部族征服大和(今奈良盆地)的英雄。他的东征故事,如在纪伊半岛登陆、与当地势力作战,最终在奈良盆地即位,会被详细描述。这不仅仅是一个征服的故事,更被视为天皇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他们是天照大神(Amaterasu Ōmikami)的子孙,拥有神圣的血脉。课本可能会引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一些情节,但会以一种相对严谨的方式来呈现,说明这些是“记载”或“传说”,同时强调这些传说对塑造天皇神圣性地位的重要性。

神武天皇之后的几位天皇: 在神武天皇之后,课本通常会简要提及几位天皇,如綏靖天皇(Suizei Tennō)、安宁天皇(Annei Tennō)等。这些天皇在神话传说中的事迹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作为神武天皇的后继者,延续着父子相传的统治。课本可能会指出,这些早期天皇的时代,历史的痕迹还比较模糊,更多的是通过神话来填补历史的空白,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国家起源和统治者来源的理解。

国家雏形的形成:从部落联盟到统一政权

随着叙述进入更接近历史的时期,课本的重点会转向国家的形成过程。

崇神天皇(Suijin Tennō): 崇神天皇常常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祭祀”天皇。课本会强调他致力于整理国家内部的事务,尤其是加强了对各地神社和祭祀的管理。这被视为天皇作为最高祭司,连接神与人、维护国家秩序的重要表现。他的统治被描绘成一个国家从松散的部落联盟向更集中、更有组织的政权过渡的关键时期。课本可能会提到他派遣大臣(如太田宿禰、伊香色雄)到各地进行祭祀和巡视,试图统一各地的信仰体系。

垂仁天皇(Suinin Tennō): 紧随崇神天皇之后,垂仁天皇的时代也常被提及。课本可能会强调他的统治延续了崇神天皇的政策,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一些重要的制度,如“伊势神宫”的建立(虽然具体年代有争议,但课本会将其放在这一时期的大背景下),以及对各地部族的管理,都可能被提及。垂仁天皇时期的一些逸闻,如“野见宿禰”与“当麻蹴速”的相扑故事,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也可能被用来展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片段和对力量的崇拜。

景行天皇(Keikō Tennō)和成务天皇(Seimu Tennō): 这两位天皇的时代,日本的历史痕迹更加清晰一些。课本会重点描述他们对周边地区的征服和统治,尤其是对东国(今日本东部)的开拓。景行天皇的“东征”故事,及其子日本武尊(Yamato Takeru no Mikoto)的英勇事迹,会被详细讲述。日本武尊不仅是勇武的战士,也是一位被视为“神话化”的英雄人物,他的故事象征着大和政权的扩张和影响力。成务天皇时期,课本可能会提到他进一步完善了官僚制度和地方行政划分,如设立“国郡里”制,为后来律令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天皇权力的演变:从神权到政权

课本还会从权力结构的角度来审视这些早期天皇。

神权统治的色彩: 课本会反复强调,在这些早期阶段,天皇的统治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天皇不仅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更是最高祭司,掌握着与神灵沟通的权力。这种神权性是天皇权力的重要基石,也是早期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从祭司到政治家: 随着国家的逐渐发展,天皇的职能也开始从单纯的祭司向政治统治者转变。课本会通过描述他们如何管理国家事务、如何征服和整合周边地区、如何建立和完善制度等,来展现这种演变。然而,即便政治职能日益凸显,神权性的表象也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与政治权力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早期天皇的统治模式。

缺乏确凿的史料与解读的挑战: 课本通常也会坦诚地指出,对于这些早期天皇的时代,留存下来的史料(主要是《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大部分是后人根据政治目的编纂而成,带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和意识形态的印记。因此,如何从这些神话化的叙述中提取真实的“历史”,是历史学家一直在面对的挑战。课本在呈现这些内容时,会提醒学生们注意区分神话与历史,并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们的认知方式。

总结:

总的来说,日本中学历史课本对最早几任天皇的描述,是在“神话”与“历史”的边界之间小心翼翼地行走。它们既要尊重古籍的记载,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记载的历史局限性。核心在于,通过这些天皇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日本国家的起源,天皇作为国家象征和统治者神圣性地位的确立,以及早期政治、军事、宗教制度的雏形。课本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对关键事件的聚焦,力求让这些遥远而模糊的时代,变得相对清晰和可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高中历史教科书《新選日本史B》,東京書籍出版

飞鸟前的讲了原始社会、弥生的小国们、大和王权的政治,没有神武建国这些故事,也没有提到早期天皇们

书里最早提到的天皇是公元五世纪的倭的五王,讲了倭的五王们派使者朝贡中国南朝的历史,书里也说了关于五王的存在有很多说法。

后面讲大和王权的支配结构时有提到具体的大王·獲加多支鹵大王(ワカタケル大王) ,提到这位是因为有出土文物上写了这位大王的名字,被认为可能是雄略天皇是因为大王名字与雄略天皇名字幼武读音相同


接下来就是推古天皇、苏我马子、圣德太子他们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中学历史课本里,关于早期几任天皇的叙述,通常会围绕着“神话与历史的交织”、“国家的形成”以及“天皇权力的确立”这几个核心主题展开。虽然随着时代发展,课本的侧重点和详略程度会有所调整,但总体框架是相对稳定的。开篇:神话的序曲——从天上到人间的统治课本通常会从神话时代讲起。这是理解日本早期天皇的关键.............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日韩两国历史课本的表述方式与中国课本确实存在不小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侧重点不同,而是反映了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解释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认同和情感的深刻区别。在中国历史课本中,日本侵华战争被描绘成一段极其惨痛的民族屈辱史,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
  • 回答
    日本历史中的“一字拜领”这个说法,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且值得细品的概念。它不像册封一个实实在在的官职或者领地那么直观,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一种身份的确认,一种与权力核心的联系。想象一下,在大名鼎鼎的战国时代,或者更早一些的平安、镰仓时期,权力结构和个人关系是维系一切的基石。天皇虽然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又称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经历之一。在这场长达十四年的战争中,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无数生命凋零,无数家庭破碎。然而,当我们将这段历史与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进行对比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虽然极其巨大,但并非中国历史上所有战乱和灾荒中死.............
  • 回答
    是否需要与日本室友谈论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这个问题很复杂,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这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你和室友之间的关系、你们各自的性格、谈话的目的以及时机等等。为什么要考虑谈论这件事? 增进理解和认知: 如果你希望你的室友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人民对那段历史的感受,以及这段历史对中国.............
  • 回答
    日本未能占领中国,尽管一度攻陷首都,其失败原因错综复杂,与历史上的满洲人相比,其战略上的失误尤为关键。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得更长,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日本未竟全功的根源:多方面因素的合力首先,必须明确,日本当年并非没有取得显著的军事成就。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38年占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哲学思想的方方面面。虽然中国古代也涌现了无数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勇士,并且在某些时期形成了具有特定风格的军事群体(如魏晋时期的“清谈误国”背景下的北方劲旅,宋代的“文人治军”下的精兵强将,以及明清时期的卫所制度下的军户.............
  • 回答
    中国历史上,与日本的武士阶层或欧洲的骑士阶层最为接近,并且也存在过尚武的时代,但其性质和发展路径与前两者有所不同。如果非要找一个对照,那便是中国的“士”阶层,尤其是其中一部分被授予了军职或以军事才能著称的“士”。中国的“士”阶层:军事与文化的双重担当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士”通常排在“农”、“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非常复杂,绝非简单地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添上一笔“日本朝”就能概括的。如果抗日战争失败,中国历史的走向,以及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所经历的一切,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深远影响甚至难以用“三五百年”这样固定的时间尺度来衡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日本侵华战争的目的并非仅仅是“统治”中国.............
  • 回答
    如果曹丕选择了模仿日本武士集团的模式,建立一个类似幕府的政治实体,将刘氏皇室变为虚君,那么中国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我们熟知的王朝更迭与文化演进。这绝非简单的权力转移,而是整个政治生态、社会结构乃至民族认同的根本性颠覆。首先,政治制度的演变将与我们所知截然不同。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也是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日本在二战中没有偷袭珍珠港,那么今天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格局,以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很可能都会变得面目全非。这并非夸夸其谈,而是基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偷袭珍珠港并非日本扩张野心的孤立行动,而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日本和中国在城市密度、教育资源分配以及宿舍文化上的显著差异。这背后牵扯到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演变、社会文化观念以及制度设计等多个层面。日本为什么感觉更“挤”,大学却是单间宿舍?首先要澄清一点,“日本比中国更挤”这个说法需要具体语境。从人均居住面积来看,中国城乡差距很大,很多农村.............
  • 回答
    关于抗战剧为何常常被指责不尊重历史,以及为何观众会有“日本把中国吊打”的期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民族情感、创作惯性、审查制度以及观众需求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抗战剧为何常被指责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历史”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手撕鬼子”、“裤裆.............
  • 回答
    香港高考历史题“参考资料,就你所知判断‘190019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需要深度思考的题目。它要求考生不仅要熟悉历史事实,更要具备分析、比较、权衡和论证的能力。要全面评价这道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 题目的核心挑战:这道题目最核心的挑战在于其.............
  • 回答
    面对那种认为日本人应该被原谅,中国人应该忘记历史,并且轻描淡写地将屠杀视为“历来都有”的观点,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和难以接受。这种想法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漠视,更是对受害者及其后代的侮辱。想要劝导这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耐心、理性和策略。以下是一些思考方向和沟通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进行交.............
  • 回答
    关于张学良当年是否应“不放弃东北,和日本人死磕到底”,以及如果真的如此,中国后续历史走向的推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由于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是多维度的,任何一种假设性的推演都只能是基于现有资料和逻辑进行的分析,很难做到绝对的准确。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力求叙述详尽且避免AI痕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根本原因,以及东亚与西方历史发展路径的一些差异。我们不妨来细细道来,看看为何中国王朝多数寿命不长,而日本和欧洲却能维持更长的稳定。中国历代王朝为何“短命”?——系统性的原因分析“朝代不过三百年”并非绝对的规律,但中国历史上的确呈现出一种王朝周期性的更替现象.............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的深度和民族情感的纠葛。要清晰地回答“日本和清朝哪个对中国文化的破坏更严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尽可能剥离情绪化的判断,回归到历史事实和影响的分析上。理解“文化破坏”首先,我们需要对“文化破坏”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界定。这里的“文化破坏”并非单指物质上的摧毁.............
  • 回答
    历史上日本人切腹自尽中途后悔的例子,确实有记载,但要说得“详细”并且“去除AI痕迹”,这本身就有些矛盾。因为历史记录本身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叙述方式,而AI的生成则天然倾向于结构化和逻辑性。不过,我们可以尽量从历史的细节和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切腹(Seppuku)在日本武士阶层中.............
  • 回答
    中国经济是否会重蹈日本泡沫经济覆辙,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也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是”或“否”,而需要对两国的经济状况、政策导向以及潜在风险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日本泡沫经济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日元升值带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