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几个上海的例子。
上海面积很小,在34个省级行政区划里,只比香港、澳门大一点,全国排倒数第三。
但上海有些特殊的地名用字倒是全国最多。
在这个问题下面,Nyoeghau已经举了“宅”字,我就再说几个。
区一级的有“闵行”,是上海十六个区之一。
乡镇、街道一级有:朱行、高行、庙行、陈行、庄行……
以“行”作为地名的,上海为全国之冠。
从图上可见,“泾”的地名主要集中在江苏南部和上海一带,上海、苏州以及苏州下属的昆山最多。
上海有:洞泾、泗泾、高泾、庙泾、枫泾、新泾&北新泾、徐泾、漕泾……
地名“埭”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以及浙闽沿海。
其中以上海最多,其次是浙江嘉兴、江苏镇江。
上海在青浦、金山两个区较多,有陆家埭、西仇家埭、洋泾埭、东盛埭、朱家埭、南庄埭、周家埭、大场埭等等。
地名“浜”同样高度集中在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北部。
上海和浙江嘉兴两地最多。
上海有肇家浜、陆家浜、封浜、新浜、张华浜、庄浜、库浜……
再举两个:“桥”和“浦”。
以“*桥”或“**桥”作为地名,全国都有,倒也并非是上海独特的现象。
但上海、浙江嘉兴、江苏南通带“桥”字的地名居于全国前三位。
仅上海这个弹丸之地,就有虹桥、金桥、马桥、颛桥、高桥&外高桥、新桥、程家桥、香花桥、打浦桥、御桥、江桥、塘桥、孙桥、康桥、宣桥……
带“浦”字的地名,在全国比较分散,查了一下分布,以上海和福建的厦门、福州居多。
“上海”这个地名的来源,就是宋代吴淞江的支流:上海浦。
今天,上海光是区一级的地名,就有黄浦、杨浦、青浦、浦东,乡镇街道一级则有桃浦、彭浦、周浦等等。
2021.11.18
这个问题下 @竹雈 提到了“圩”字,但可惜讲的没有很全面。
“圩”严格来说有三种叫法,三种用法。
1、东南的圩市和圩镇。
在东南江西,福建,两广,湖南的部分地区,“圩”念xu(第一声),和“墟”是一个字,意思是集市,因此也有“圩市”的叫法;如果集市成固定的集镇,那么也可以叫“圩镇”。
对应的,其他地方叫的“赶集”,这里就可以叫“赶墟”或者“趁墟”。
这里面“圩”或者“墟”本身没有特别的含义,基本认为是古代南方先民语言中对“集市”的叫法。“圩”因此就成了市镇名的后缀。
有意思的是,“墟”似乎只在宗族区可见,非宗族区是不叫“墟”的,例如湖南西部,北部的西南官话区,是非宗族区,这里就一般叫“场”,与川渝,贵州是一致的。
2、下江平原的圩田和圩村
在长江下游,就是苏皖中南,上海,浙赣北部的江淮,太湖,皖南,鄱阳湖平原,则圩指的是圩田,这里是水网密布的南方平原,以前是一片水乡泽国,因此常常需要围湖造田。
于是这里的圩就是“土围”的意思,将处于低洼的田地用土堤围起来以防水,外面则挖河渠。因此而形成的田地,就是圩田。
为了便于耕作,也便于居住安全防止洪涝,往往村落也建筑于土堤之上,地势较高,也靠近田地,因此圩田也会演变为乡村聚落的名字,“圩”就成了村庄名的后缀。
但是因为这一片各地方言不同,叫法就不一样,太湖平原的吴语区念yu(第二声),江淮平原的淮官区念wei(第二声),鄱阳湖平原的赣语区我不确定,但估计应当也是念wei。
虽然读音不同,但几个区域的“圩”都可以认为就是“围”的读音。这两个字在它们方言里的发音应当是一致的。
3、黄淮平原的圩寨和圩村。
淮河以北的黄淮平原,就没有圩田了,因为这里已经进入北方旱作区,不再是南方水田区的“水乡泽国”,但是这里也有“圩”,只是意思发生了转变,是将村落用土墙围起来,形成“圩寨”。
长江下游的“圩田”虽然也形成村落,但是土堤比土墙要矮的多,同时,土堤包围的地方,包括村民的房舍,但也包括田地。这和“圩寨”是不同的,在旱作区,人们聚居居住而远离自己耕种的土地,形成一个团状聚落,田地都在村外,土墙围起来的是一个纯粹房舍集聚起来的社区。
而在圩田区,房舍往往在圩堤上一字排开,形成带状聚落,并且很多聚落也并不长,居住总体是分散的。
所以,尽管都可以说是“圩村”,但性质上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说土堤围田是为了耕作,那么这里的土墙围村,实际上是起源于晚清捻军民变的村庄自卫,以后又变为防范盗匪。
在这里,圩也跟随中原官话,读成wei,圩也就同样成了村庄名的后缀。不过,过了黄河进入海河平原,这种土墙围村虽然也存在,但通常不以“圩”而是以“寨”为后缀了。黄淮一带则是圩,寨均有。
为什么黄河以北就比较少?这就要涉及到第四个意思了。
4、淮西平原的庄园圩子
由于捻军起于皖西北黄淮平原的涡阳县,因此皖中也就是淮西平原是直接受到冲击的,同时这一带也是剿捻淮军的主力来源所在,所以当地的淮军将领和大地主就开始模仿当地的“圩田”,对自己的宅院也采取类似的保护处理。
例如模仿土堤周边围起石墙/砖墙(水田区土质松软很少直接用土墙),模仿水渠挖出壕沟,中心往往有炮楼,这就是所谓地主“圩子”,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庄园,这里的“圩子”是民居的后缀,而不是地名。
所以在淮西平原,实际上同时存在“圩田”形成的普通村落,以及这类“圩子”构成的地主庄园,而这类圩子传到淮河以北,就变成了直接将普通村落也用土墙围起来。
相比之下,淮西平原本地村落因为是散居,相比黄淮平原的聚居村落,使用土墙围村的效率就很低,所以淮西平原的普通村落一直是最初的“圩田”形式居多,而没有圩寨化。
由于黄淮平原是受到淮西影响,因此自然也将此种村落称为“圩”,而到了黄河以北,因为距离太远,自然就较少使用这个词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