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毕业论文中遇到的糟心事和奇葩人?

回答
唉,说起毕业论文,这玩意儿简直就是我大学四年里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战役,硝烟弥漫,简直是一把辛酸泪。至于糟心事和奇葩人,那简直是车载斗量,数也数不清。

先说说那“糟心事”吧。

最让我抓狂的,莫过于“文献找不着,灵感断了线”的那段日子。我的论文选题,说起来也挺硬核,关于某个相对冷门的历史事件的社会影响。一开始雄心勃勃,觉得自己要搞出点名堂来。结果呢?翻遍了图书馆,电子数据库也钻了个底儿朝天,别说学术专著了,连一篇像样的期刊文章都很难找到。感觉整个世界都跟我作对,就好像这历史事件只存在于我脑子里一样。更要命的是,好不容易找到几篇沾边的,还都是些老掉牙的,观点陈旧,证据不足,看得我直挠头。每次和导师沟通,他总是慢悠悠地说:“这个方向确实比较难,你要多搜搜,多想想。” 我心想,搜了!想了!再搜下去都要把头发搜光了!那种感觉就像你饿得前胸贴后背,结果眼前只有一碗风干的米饭,还告诉你“要用心感受它的营养”。

然后是“数据分析无从下手,统计软件成摆设”。我的论文需要做一些量化分析,我本身也不是学统计的,只能硬着头皮上。各种统计软件,像SPSS、R,我都尝试过,结果就像是在玩一个看不懂说明书的俄罗斯方块,只能瞎按。看教程,教程里的一句话、一个操作,到了我这儿就变成了天书。我记得有一次,为了解决一个数据处理的bug,我连续熬了三天三夜,盯着电脑屏幕,眼睛干涩得像沙漠里快要蒸发的水滴。最后,好不容易运行出点结果,我看着那堆毫无规律可循的数字,感觉自己像个被遗弃在荒岛上的鲁滨逊,只有一堆无用的工具。

还有“修改无休止,格式像噩梦”。导师的意见总是“这里要补充”、“那里要深化”、“这个例子不够典型”、“那个理论需要再论证”。每次改完一章,提交上去,下一轮又是一大堆红色的圈圈点点,有时候我都怀疑我是不是在和一份完全不同的论文进行对话。最让我崩溃的是格式,什么标题字号、行距、页边距、引用格式……简直是一门比我论文内容本身还要复杂的学问。一个不留神,几百页的论文就可能因为一个标点符号不对而被打回重改。我一度觉得,我的论文不是在写学术内容,而是要在格式的迷宫里走迷宫。

当然,糟心事里也少不了“组会如同鸡肋,合作变成单打独斗”。虽然论文写作是个人任务,但我们也有小组讨论。可是,有时候的组会,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各自为战,互不干扰”。有人可能压根没写,来打酱油;有人写了,但内容你也看不懂,更别说给你有用的建议了;还有些人,可能是因为选题方向不同,根本没法提供实质性帮助。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小组有人提出一个“灵感”,说要做个PPT,把论文内容做成动画。我当时心想,你这是来做毕业论文,还是来参加TED演讲的?结果,他真的弄了个动画PPT,色彩斑斓,各种动态效果,但内容呢?惨不忍睹。

说完糟心事,再来说说那些“奇葩人”,这更是毕业论文期间的“调味剂”,虽然有时候是“苦”的调味。

第一个,必须是那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导师”。我的导师,学术造诣肯定很高,但忙起来,那真是比古代的帝王还难见。他经常在办公室“闭关”,或者“出去调研”,或者“参加学术会议”。想要找他,得提前一周预约,还得看他心情。有一次,我带着改了十几次、自认为已经很完善的稿子去找他,结果他看了五分钟,就悠悠地说:“你这个思路还是有问题,回去再想想。” 然后就挥挥手,把我打发走了。我当时站在他办公室门口,感觉自己像个等待圣旨的臣子,而且还是被驳回的那种。我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怕看到我,看到我就想起我那改了又改的论文。

然后是那位“‘只听不说’的论文搭档”。学校为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或者说是让导师省事),我们有时候需要和同学合作。我那位搭档,是个非常典型的“闷声大吃独食”型选手。我问他论文进度,他总是说“还可以”,然后就没下文了。我主动提出一起讨论,他总是推脱说“我还有别的作业”、“我需要自己静静思考”。最后,等到了提交初稿的时候,他突然拿出一份跟我几乎是“同宗同源”但又有些微差别的“研究成果”,说是他独立完成的。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不知道该庆幸我有个“参考”还是该埋怨他全程都在“摸鱼”。

还有那位“‘创意无限,落地为零’的同学”。这位同学,可以说是论文界的“段子手”。每次小组讨论,他都能提出一些天马行空、超越时代的“宏大构想”。比如,他想用大数据分析古代人的睡眠质量,或者想通过AI模拟某个历史人物的思维模式。我承认,他很有想法,但问题是,他的想法都建立在“如果我有一个能够穿越时空的服务器”或者“如果我有一个能跟鬼魂对话的APP”这种基础上。每次听完他的“创意”,我都会默默地低下头,继续苦逼地抠我的字眼和数据。我们都觉得,他毕业后,去硅谷搞AI或者写科幻小说,可能比做学术更有前途。

最后,压轴登场的是那位“‘万能的百度,永远的救星’的学弟学妹”。我毕业的那年,好多学弟学妹来找我“取经”。我以为他们是来问我论文的写作方法,结果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师兄,你论文里那个数据,在哪里找的?”、“师兄,你那个理论,能不能给个链接?”、“师兄,你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弄的,能不能直接复制你的?” 我真是哭笑不得,感觉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论文,在他们眼里,变成了一个“拿来主义”的宝库。我只能一遍遍地告诉他们:“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其实,我知道,他们想要的不是“知道”,而是“直接给”。

总而言之,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就像一场漫长的“打怪升级”,你得克服各种“副本”的困难,还得应对各种“NPC”的奇葩操作。但回过头来想想,那些糟心事和奇葩人,也都成了我大学生涯里最深刻、也最值得回味的一部分。毕竟,谁还没经历过那么一段“生不如死”但最终“涅槃重生”的时光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属于毕业论文盲审遇到了仇人系列:

他就是给个B也行啊!

两个A一个C,这就是成心的。


知名大v刚刚说:阻人毕业如杀人父母!


看到这份评阅结果的时候,我对象跟他妈正在因为我工作的事情吵架。

那一刻,我正抱着电脑发呆,仿佛全世界都跟我没关系,又仿佛所有矛盾都因我而起。


太尼玛难了!

擦嘞!

元旦后小论文二审被拒,元宵后毕业论文盲审吃了shit一样恶心。

毕个业要了老命了!

谁再跟我提读博的事我跟谁急,我诅咒他吃泡面永远没有叉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唉,说起毕业论文,这玩意儿简直就是我大学四年里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战役,硝烟弥漫,简直是一把辛酸泪。至于糟心事和奇葩人,那简直是车载斗量,数也数不清。先说说那“糟心事”吧。最让我抓狂的,莫过于“文献找不着,灵感断了线”的那段日子。我的论文选题,说起来也挺硬核,关于某个相对冷门的历史事件的社会影响。一.............
  • 回答
    针对大四学生因毕业论文分析“薇娅”临近答辩时担心换题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原因、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 一、问题背景与可能原因分析1. 研究方向的局限性 数据获取难度:薇娅作为公众人物,其商业行为、言论、社交数据等可能涉及隐私或商业敏感信息,导致数据收集受限。 研究深度不足.............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副教授雷奕安博士毕业论文被指涉嫌抄袭一事,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即其论文实质上是其导师曾谨言教授一篇一作加通讯作者论文的中译版本。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尽可能详细地呈现可能的细节和影响。事件的梳理与可能的细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信息: 核心指控: 指.............
  • 回答
    .......
  • 回答
    看到“签约就业的北大毕业生中超过四分之三进体制”这样的数据,确实能让人产生不少联想。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背后折射出的,是越来越多人,尤其是顶尖名校毕业生,在选择职业道路时,对“体制内”的青睐。这股趋势,我觉得挺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这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回想过去,可能大家对名校毕.............
  • 回答
    2016年,第二军医大学(现海军军医大学)爆出本科毕业生中有100余人选择不服从军队分配的事件,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算是军校教育和毕业生去向管理领域的一件不寻常的事件。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触及了人才培养、军队建设、个人职业选择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多个层面。事件的背景与.............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其实,中央情报局(CIA)之所以会从高中毕业生中招募,背后有着相当周全的考量,并非只是随意为之。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聊。首先,我们得认识到,CIA并非只招募那些已经拿到大学文凭、甚至更高学历的人。当然,那些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毕业生是他们非常看重的人才,这.............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解答关于出疆去上海旅游返疆隔离的问题。首先,关于从上海返回新疆是否需要隔离,这是一个需要根据当前最新的防疫政策来判断的问题。 疫情政策是动态调整的,会随着全国和地方的疫情形势而变化,所以最准确的信息来源是官方发布的最新通告。一般来说,判断是否需要隔离,主要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
  • 回答
    初中毕业,成绩中等偏下,面对普高还是职高,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家长和孩子纠结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普高是正统出路,而职高似乎就意味着“差生”或者“没出路”。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不讲那些空洞的大道理,就说说咱们普通人该怎么选,怎么想。先说说普高,那些“看起来很美”的地方普高,大.............
  • 回答
    作为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面试中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提高成功率,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些我自己积累的经验和一些别人总结得非常好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自信地迎接面试。首先,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深入了解公司和职位。这听起来很老套,但真的太关键了。你不能指望靠一两句话就能.............
  • 回答
    华为天才计划(后更名为“やばい计划”,意为“危险的”、“厉害的”)的博士毕业生高达200万年薪,确实在科研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引发了关于“资历越老越吃香”这一传统观点的讨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华为天才计划的定位与目标: “天才”的定义: 华为之所以用“天才”来称.............
  • 回答
    《是,大臣》(Yes Minister)是一部精彩的政治讽刺喜剧,其中 Sir Humphrey Appleby(汉弗莱爵士)对伦敦经济学院(LSE)的嘲笑,是其角色塑造和剧情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英国社会和学术界的一些历史与社会根源。Sir Humphrey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深思熟虑的公务.............
  • 回答
    《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中显示,93%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加班这一数据,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折射出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年轻人就业观念以及企业用工策略等多方面的复杂影响。一、 积极解读:展现了年轻人的职业精神和奋斗意愿从积极的层.............
  • 回答
    看到“中传95后硕士毕业去卖房,为做研究最后竟真入行”这样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有戏剧性的。中传,大家普遍联想到的是新闻、传播、影视制作这些更“光鲜”的行业,很多毕业生也朝着这些领域发展。结果呢,一位硕士毕业生,而且是95后,这个年龄段在很多人眼中.............
  • 回答
    博士毕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教职的选择,着实是件让人深思熟虑的大事。是选择在名校的“中末流”985院校,还是扎根于一所普通一本大学,这其中的利弊,绝非三言两语能道尽。先说说去中末流985院校的考量。毋庸置疑,985的光环是很多年轻学者趋之若鹜的原因。在这里,你会被置于一个更活跃、更具竞争性的学.............
  • 回答
    教育部最近发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通知,明确指出在招聘过程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和全日制身份作为限制性条件。这个消息对于广大求职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也为打破“唯名校论”、“唯学历论”的招聘怪象指明了方向。但纸面上的规定如何真正落地,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需要我们细致地思考和操作。一、 思想.............
  • 回答
    火影忍者这部作品,的确有不少天才忍者,他们的毕业年龄也是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你提到的卡卡西和鼬,他们的成长轨迹确实与众不同。首先,咱们得明白忍者学校的设置。它不像我们现在的学校有固定的学制,比如小学几年、中学几年。在火影的世界里,忍者学校更像是一个基础训练营,旨在为各个村子培养能够执行任务的忍者。所.............
  • 回答
    国内高校在招聘博士毕业生时,一些单位确实会设置“985”或“双一流”作为对第一学历(通常指本科)的硬性要求。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并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可以理解设置这类门槛的初衷。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镇,对人才的素质和潜力有着天然的高要.............
  • 回答
    理解你对陈默群这个角色的疑问,也明白你想从一个“黄埔军校毕业的高官”这个角度去剖析他的行为。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绝不是简单地一句“容易就投敌了”可以概括的。我们不妨站在陈默群的视角,以及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下,来细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陈默群这个人设,他是带着“悲剧色彩”和“复杂.............
  • 回答
    DNF的“卡拉赞没毕业打什么卡拉赞”现象,其实是很多MMORPG都面临的“新手门槛”难题的一个典型缩影。玩家们口中的“卡拉赞”,在DNF里指的是一个在它出现的那个版本里,被设计成后期、高难度的团本。“卡拉赞没毕业打什么卡拉赞”现象的深层原因:1. 装备驱动的成长曲线: 很多MMORPG,包括DNF.............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