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代的现场勘验制度是什么样的?

回答
秦代的现场勘验制度虽然不像现代刑事侦查那样系统化和科学化,但其已具备了相当的雏形,并在当时有效地服务于司法实践。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高度集权和法制建设也体现在司法领域,现场勘验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秦代的现场勘验制度:

一、 制度背景与目的:

法家思想的影响: 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严苛和执行的效率。现场勘验作为一种取证和查明事实的手段,有助于确保法律的正确适用,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
解决疑难案件: 在一些复杂的案件中,单纯依靠口供难以辨别真伪,需要通过现场的痕迹、物证来辅助判断案情。
防止冤假错案: 虽然秦法严苛,但也需要一定的程序来避免无辜者受到牵连,现场勘验是核实证据、排除疑点的重要环节。

二、 参与人员及职责:

秦代的现场勘验并非由单一部门或个人负责,而是根据案件性质和级别,由不同官员协同进行。主要参与人员包括:

1. 县令或郡守(地方行政长官):
职责: 作为案件的首要负责人,县令或郡守有权指挥、参与现场勘验。他们会亲自到场,对现场进行初步的观察和了解,并听取下属的汇报。
重要性: 作为地方的最高司法和行政长官,他们的判断对案件的走向至关重要。

2. 负责侦查的官员(如狱史、徒令等):
职责: 这些官员是实际执行勘验任务的主要人员。他们负责率领捕吏、徒隶等前往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搜集证据,并记录在案。
“狱史”: 史料中提到“狱史”,可能与监狱管理和案件侦办有关,他们是执行现场勘验的骨干力量。
“徒令”: “徒令”可能是指负责管理刑徒的官员,刑徒本身也可能被用于勘验现场(例如挖掘、搬运等)。

3. 相关专业人员(推测):
职责: 虽然史料中未明确记载,但可以推测在一些需要专业知识的案件中,可能会有具有相关技能的人员参与。例如,涉及尸体检验的,可能会有懂医药或医术的人员(如“医工”或“工师”)辅助观察。
“工师”: “工师”泛指工匠,在一些涉及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案件,他们可能被征召参与勘验。

4. 证人、知情人(非直接勘验者):
职责: 虽然他们不是直接参与勘验工作,但会在现场被询问相关情况,为勘验提供信息。

三、 勘验过程与方法:

秦代的现场勘验过程虽然没有现代的详细规章,但根据史料记载和秦朝法律精神,可以推测其包含以下环节和方法:

1. 接报案与初步判断: 接到报案后,负责官员会根据案情轻重,决定是否立即派人赶赴现场,或由长官亲自前往。

2. 封锁现场(推测): 为了防止证据被破坏或污染,负责官员会采取措施(如派人看守)对现场进行初步的封锁和保护,确保勘验的顺利进行。

3. 现场观察与记录:
全面性: 勘验人员会仔细观察现场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房屋内外、地面、墙壁、门窗等可能与案件有关的区域。
痕迹搜集: 重点关注留下的各种痕迹,例如:
尸体: 如果有尸体,会仔细观察尸体的位置、姿势、伤痕、死亡原因(初步判断)、衣物情况等。
血迹: 观察血迹的形状、分布情况,判断打斗方向、受伤部位等。
脚印、手印: 搜集现场可能留下的脚印、手印,虽然秦代对这些痕迹的专业鉴定能力有限,但仍是重要的线索。
物品: 记录现场遗留或被移动的物品,如凶器、工具、证物等。
环境破坏: 观察是否有门窗被破坏、物品被翻动等痕迹,判断是否为盗窃或强行闯入。
记录方式: 勘验过程会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现场状况、发现的痕迹物证等。这些记录会形成初步的勘验笔录。

4. 物品的提取与保管:
凶器、证物: 重要的凶器、证物会被小心提取,并妥善保管,以备后续审讯和证据比对。
“验物”: 秦律中有“验物”的规定,意味着对涉及案件的物品要进行检查和验证。

5. 尸体检验(初步):
“验尸”: 秦律中有明确的“验尸”制度,这是现场勘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负责官员(如狱史)会带领相关人员对尸体进行初步检验。
目的: 判断死者的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如被杀、病故、自杀等),以及身上是否存在伤痕等。
方法: 主要依靠肉眼观察,触摸,并根据经验进行判断。对于被杀者,会重点检查伤口与凶器是否吻合。
记录: 检验结果会被详细记录下来,作为重要的证据。

6. 周边环境的勘察:
搜寻: 除了直接案发现场,还会勘察案发现场周边的区域,寻找逃跑路线、藏匿点或被丢弃的物品。
询问: 可能会询问周边邻居、路人等,了解案发时的动静或可疑人员。

四、 法律依据与程序规定:

虽然秦朝法律的文本大多已失传,但从出土的简牍和史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其法律的特点:

《秦律》中的相关规定(推测): 《睡虎地秦简》中的《封诊式》是研究秦代司法程序的重要文献。其中记载了与“捕盗律”、“贼律”等相关的审讯、搜证程序,虽然《封诊式》主要关注的是审讯环节的格式化要求,但其背后必然包含现场勘验的流程作为证据搜集的基础。
《封诊式》中记载了“请(谳)”,即案件的审理流程,以及“案行”(勘验)等词语,表明现场勘验是案件审理的重要环节。
其中对文书格式(如“条质”、“劾”、“对”)的规定,也暗示了勘验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录的规范化。

“重证据,轻言语”的原则: 法家强调证据的作用,现场勘验正是为了获取物证和痕迹证据,以弥补口供的不足。

“事断于公”: 强调证据公开,现场勘验是公开取证的过程。

五、 勘验结果的应用:

现场勘验的结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会与其他证据结合,用于:

1. 确定案件性质: 是盗窃、凶杀、自杀还是意外?
2. 锁定嫌疑人: 通过现场痕迹(如脚印、物品等)可能指向特定的人。
3. 还原案发经过: 通过现场的各种痕迹,推断案发的具体过程。
4. 作为审讯的依据: 勘验结果会作为审讯嫌疑人时质证的材料。例如,如果勘验发现凶器,审讯时就会询问嫌疑人是否与该凶器有关。
5. 为量刑提供依据: 勘验发现的细节(如是否 premeditated、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会影响最终的判决。

六、 局限性与发展:

尽管秦代的现场勘验制度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框架,但与现代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科学技术落后: 秦代不具备现代的法医鉴定技术,如DNA分析、指纹识别、弹道学等。现场勘验主要依靠经验和肉眼观察。
记录的标准化程度有限: 虽然有记录,但可能不如现代那样规范、细致和系统。
专业人员不足: 缺乏专门的法医、痕迹专家,勘验工作主要由普通官员承担。
受主观因素影响: 勘验结果的判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官员个人经验、甚至偏见的影响。

总结:

秦代的现场勘验制度是中国古代司法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它体现了秦朝法制建设的特点,即注重证据、追求效率。通过对现场的观察、痕迹的搜集和尸体的初步检验,为案件的侦破和审理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虽然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但这一制度为后世刑事侦查和证据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核心理念——“眼见为实,物证说话”——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宋代以后,现场勘验制度的细节和科学性会进一步提升,例如《洗冤集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法医学和现场勘验走向了更加成熟的阶段。但追根溯源,秦代的现场勘验制度无疑是中国古代司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秦代的现场勘察非常强大,不是技术上的强大,而是它有着一套对待犯罪现场处理的标准流程和规范,其条文之详尽,检查流程之绵密,让你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两千多年前一个连纸都还没发明的国度该有的制度。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的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大批竹简。这些竹简大部分是当时秦代的行政文书、法律条款和日常公文,甚至还有法律常识问答和诉讼流程……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秦代对这些法律条文的热衷程度,不输于现代美国的司法体系,条款繁多,规则详密,不愧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法”国。


在这堆竹简里,有一套叫做《封诊式》的竹简。封者,封锁现场;诊者,查勘检验;“式”是秦代公文的一种,类似于行政部门工作手册,包括实际工作中的法律依据、办事原则以及工作流程。

所以

《封诊式》翻译成现在的意思,就是:大秦公安部关于犯罪现场勘察审讯侦查的若干工作细则。



或者用个通俗点的名字:《CSI:大秦》

《封诊式》一共有98片竹简,一共分了25章,每章都有一个小标题。前几章比如《治狱》、《讯狱》什么的,是总的办事原则。比如第一篇《治狱》,上来就说:“治狱,能以书从其言,毋治笞掠而得人情为上;笞掠为下;有恐为败。”意思是审案时要以口供为主,最好不用刑,用刑或者恐吓犯人,是不好的。



那么不刑讯逼供,怎么问出实情呢?里面有一篇《讯狱》:

审讯罪犯时,先听他说完口供,记录下来。就算知道他是在胡说,也不要马上打断,让他说完,记录下来,然后再进行诘问。诘问的时候,如果他有辩解,也一并记录下来,再继续诘问。一直到犯人理屈词穷为止。如果犯人多次撒谎,屡次翻供,就打!但必须有拷打记录。


也就是说,犯人不能不打,但要打得有理有节,掌握分寸,还得留下记录。

后面十几章则是分成了《盗马》、《争牛》、《贼死》等十几种犯罪类别。有意思的是,这种工作手册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明,而是以案例爰书的形式进行讲解。爰书就是现场工作报告,用一些实例,手把手教你怎么成为一个合格的秦吏。


比如在《贼死》这个案件分类下,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某地发现一名梳髻无名男子尸体。令史写了份调查报告:被害人尸体被发现仰卧于某家南侧,,左额头有一处刀伤,背部有两处刀伤,皆为竖砍,伤口皆长四寸,宽一寸。而且伤口内陷,凶器推测为斧子。头部、额头和眼眶都出血了,其他部位没有痕迹。死者身穿单布短衫和裙子各一件。短衫上有两处刀口,与伤口位置符合。衣背和衣襟都有血。男子壮年年纪,皮肤比较白,高七尺一寸,头发长两尺,腹部还有两道旧伤疤。尸体距离某亭一百步,距某里士伍丙的农屋二百步。已经用布裙包裹尸体掩埋,等候命令。短衫和鞋已送交县廷,证人也被带到,询问是否知道被害人哪天死的,有无听见呼救声。

这是一次非常细致的犯罪现场勘查,从法医尸检到现场处置,从证物交叉对比到证人盘问,面面俱到,甚至连凶器都有了推测。

还有另外一个案例:有某里报告,本里有人在家里上吊,原因不详。令史将死者妻女叫来一同验尸。死者是悬在其家东边卧室北墙的房梁上,绳索有指头那么粗,被死者束在脖子上,另外一侧吊在房梁还,绕了两圈以后打了个结,留出二尺绳头。尸体的头距房梁两尺,脚离地二寸。头和背紧贴墙面,舌头吐出来到嘴唇的位置,流出屎尿,弄脏了双腿。解开绳索以后,尸体的口鼻喷出气来。绳索在尸体上留有淤血,身体其他部位没有兵器、棍棒或者绳索的痕迹。房梁粗一围,长三尺,西边距土台二尺,台上可以悬挂绳索。死者身穿短衣和裙各一件,光脚。

讲完了这个案例以后,文书里进行了理论总结:检验上吊死者要仔细观察痕迹,要独自一人前往死者所在,看绳结的方式,是否有绳套,舌头是否吐出来,头、脚离束绳和地面的距离,有没有流出屎和尿。解开绳索以后,口鼻是否有气排除来,身体是否有淤血。要实验一下看死者的头能否从绳套中脱出,如果能,就要剥光死者衣服,彻底检查全身,尤其是头发和阴部。舌不吐出来,口鼻无出气,绳勒处无淤血,绳索系在脖子上无法脱出头来的,就不能判定为自缢。如果死者死了很久,口鼻排不出气来,死必有因,要询问同居者或邻居,问他们情由。

这是一个结合理论和实际操作案例的指导书,指导法医面对自缢案件时,不能武断地为其定性自杀,要仔细查验各种细节。比如绳索系脖无法脱头这个细节,我特意请教过法医秦明,他评价说这个说法不够严谨,但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解剖和人体常识。


对于犯罪现场的细节查验,秦吏更是非常重视。在《穴盗》这个犯罪类别下,某人报告说他的衣服收在屋里,关好了门,早上起来,他发现旁屋墙壁上被人挖了个大洞,衣服丢了。令史前往查看,回报说犯罪现场在卧室东南,两个房间相连,门朝南开,房后有小堂。墙壁中央有个大洞,通往房中。洞下端接地面,上高二尺三寸,下宽二五尺五寸,像猪洞,用宽刃凿成,凿痕宽二又三分之二寸。挖出来的土堆在小堂上。整个现场一共有膝盖和手的痕迹各六处,外面有秦綦履的痕迹四处,长二尺二寸。鞋印前面纹路密集,长四寸,中间纹路稀疏,长五寸,根部花纹密,长三寸,应该是旧鞋。房背面有墙,高七尺,过墙即为巷子。墙上有个小新缺口,缺口从内到外,应该是有人越墙而走。墙外地面太硬,没有脚印留下。屋内放衣服的竹床在东北,床东、西距离墙各四尺,床高一尺。


从洞的大小、家具的摆设、墙上的痕迹乃至鞋印深浅新旧,都逃不过秦吏的毒眼。


再附一个奇葩重口味案例:


《出子》类别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案子:某里士伍的老婆甲控告,她怀孕六月,昨天早上跟住在同一里的女子丙发生争斗,两人互相揪住头发(插一句,都两千年了,打架还是一样的方式……)厮打,丙把甲一下推到在地。住同里的公士丁过来劝架,把两人分开了事。甲回家以后就开始肚子疼,昨天晚上小产。甲把胎儿尸体包起来,要起诉丙。令史某前往拘捕丙女,以及查验胎儿性别、头发长短和胎衣。随令史某又调来一个有生育经验的隶妾,请她检验甲的阴部血迹,再询问甲的家属昨晚回家后的症状。丞乙根据这一系列调查,写下工作报告如下:令史某、隶妾送来的甲胎儿,已用布包好,长度大约从指到肘节,但看起来是个大血块,不好判断是否是胎儿。于是将其放在一个装满水的大盆里,轻轻摇晃,凝血不散,证明确实是胎儿。胎儿头、身体、手臂、手指、大腿、脚和脚趾都已初具形体,但眼、耳、鼻和生殖器尚未长全。另外经过检查,甲的阴部残留干血,而且持续少量出血,不是月经。调来之前女子怀孕流产的检验记录,证明和甲状况完全一样。


从这个案例可见,秦吏对于案情认定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即使已经看到小产的胎儿,还要调阅之前的流产记录,检验阴部血迹,以资旁证,


为了方便阅读,以上未附原文。y有兴趣的人可以自行去查询: 封诊式_百度百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代的现场勘验制度虽然不像现代刑事侦查那样系统化和科学化,但其已具备了相当的雏形,并在当时有效地服务于司法实践。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高度集权和法制建设也体现在司法领域,现场勘验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秦代的现场勘验制度:一、 制度背景与目的: 法家思想的影响: .............
  • 回答
    2016年里约奥运会,跳水赛场上,除了竞技的汗水与荣耀,还有一个画面让无数人动容,那就是秦凯在男子3米跳板决赛后,向女友何姿的现场求婚。这绝对是那届奥运会上最令人难忘的“彩蛋”之一,也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怎么评价这个行为呢?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解读。首先,从情感的层面来看,这无疑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但实际上,现代百强县穿越到秦朝,想要夺取政权或者颠覆当时的“世界”,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几乎可以说是异想天开。我们得先弄清楚,秦朝的“世界”和现代的“世界”到底有多大的鸿沟,以及一个百强县能够携带的“资本”到底有多少。首先,让我们描绘一下秦朝的“世界”。那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以宗法.............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设想,仿佛一个来自未来的灵魂,在历史的洪流中掷下了一颗惊雷。如果一个现代人,拥有如今浩瀚如烟的知识,被放逐到了秦朝统一之后那个蒸腾着铜臭与铁血的时代,他能够搅动的涟漪,其深远程度,恐怕连他自己也无法完全预料。首先,这个人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之中。秦朝,虽然完成了中国的.............
  • 回答
    要说清楚楚国和秦国为何没有出现像春秋时期其他一些国家那样“卿大夫专权”的现象,咱们得从这俩国家自身的特点、体制以及发展脉络来掰扯。这可不是一句话能概括的,得一层层剥开看。首先,咱们得理解啥叫“卿大夫专权”。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国家里,原本属于国君(比如王、侯)的权力,被那些掌握军政大权的卿大夫们瓜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把当今世界格局想象成战国时期的群雄逐鹿,而将美国比作秦国,中国比作齐国,这种类比在很多方面都说得通,但也有些地方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秦国)的“强大”与“革新”秦国之所以能在战国末期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核心在于其强大的军事实力、高效的政治体制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学.............
  • 回答
    “汉唐的鼎盛秦隋要有一半的功劳”这种说法,并非出自某个特定的历史学家或文献,而是一种民间、基于对中国古代历史整体发展脉络的理解和概括,并随着时代变迁,在特定历史时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和传播。要详细解释这种言论的出现和现在“捧秦隋”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历史叙事以及当代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古代八十万秦军穿越到现代百强县,这其中的差距是天壤之别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在没有现代军队干预的情况下,现代百强县的市民能否抵挡住这支古代大军。秦军的优势与劣势:优势:1. 绝对的军事力量和战斗经验: 人数庞大: 八十万人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即使在现代,也足.............
  • 回答
    “秦朝亡于严密秦法”之所以至今仍有不少人信,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里面掺杂了不少东西。首先,这是一种简化叙事的魅力。历史事件,尤其是像王朝兴衰这样宏大复杂的命题,如果让你一一道来,那得说多少细节?从地缘政治、经济结构、社会矛盾到政治斗争、军事指挥,哪个方面都能扯出一番道理。但“严密秦法导致灭亡.............
  • 回答
    要回答“中国古代算奴隶制社会吗?”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账算清楚,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朝以后,确实存在蓄奴现象,奴隶的地位也普遍低贱,但说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就是纯粹的“奴隶制社会”,这说法可能就有点简单化了。咱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奴隶制社会”。一般来说,学界提到奴隶制社会,最典型的代表就是.............
  • 回答
    西安财经学院校内秦代墓葬:尘封的过往与现实的考量要聊西安财经学院(现西安财经大学)校园里的秦代墓葬,得先把时间轴拉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中国考古界一个相当活跃的时期,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埋藏在地下的历史遗迹得以重见天日。西安,这座千年古都,更是如此。当时,西安财经学院(校址在前卫区,也就是.............
  • 回答
    关于剑在秦代以后是否就不再作为普通士兵的武器,以及刀和剑的异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话题。需要澄清的是,并非剑在秦代之后就彻底退出了普通士兵的装备序列,而是其地位和使用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更多的被军事将领和精锐部队所青睐,而刀则凭借其更强的实用性和易于掌握的特点,逐渐成为了普通士兵的制式主.............
  • 回答
    “秦始皇陵的复杂程度与秦代社会是不匹配的。”这句话出自原秦始皇陵考古队长段清波之口,在考古界和历史学界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和讨论。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审慎和质疑的态度,它挑战了我们对于秦始皇陵这一宏大工程的传统认知,也暗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未解之谜,甚至是对现有史料解读的再思考。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拆.............
  • 回答
    关于秦朝士兵的平均身高,兵马俑确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仿佛他们都身材高大,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一米八”。但若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细致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以兵马俑作为唯一标准。首先,我们来聊聊兵马俑。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其数量之庞大,制作.............
  • 回答
    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那是秦国崛起成势的基石,也是其强大国力的最直接体现。这个制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把“战功”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打破了以往那种靠血统、靠世袭来决定地位的旧模式。核心原则:简单说,就是“斩首者,爵也”。在秦国,你立了多大的功劳,尤其是战场上杀敌多少,直接关系到你能获得什么样的爵位、多.............
  • 回答
    秦朝军队,若说它是“平庸过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秦朝军队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支强大武装力量,它不仅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业,更以其严苛的军法、精良的装备和高效的组织能力,在那个时代堪称一股令人闻风丧胆的劲旅。要说秦朝军队为何绝非平庸,咱们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军事制度的革新与.............
  • 回答
    秦朝的覆灭,绝非仅仅是“秦法”本身出了问题,更准确地说,是严苛的秦法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反而因其执行的极端化,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将秦朝推向了深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秦法究竟是什么。秦法,我们通常指的是秦朝时期推行的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一整套法律体系。它的核心在于“耕.............
  • 回答
    秦岭大熊猫的名气确实不如四川大熊猫响亮,这背后并非因为秦岭的熊猫不够优秀,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掰开了聊。首先,历史和积累:四川,特别是成都周边,是人类与大熊猫最早、最深入的接触地。自古以来,四川盆地就拥有适宜大熊猫生存的竹林和气候。早期的植物学、动物学.............
  • 回答
    秦国的名声,并非一蹴而就,也非单一方面所致。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其崛起过程中野蛮、残酷本性与后世对其统治的反思交织的产物。要详细讲述,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崛起初期的“野蛮人”标签:秦国地处偏西,文化上相对落后于中原诸侯,早期被视为戎狄之邦。他们的生活方式、习俗都与中原地区格格不入。历史上,.............
  • 回答
    秦朝的灭亡,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历史悲剧,它留下的教训,至今仍值得深思。而我们今天谈论的“保险箱”,并非实体之物,而是秦朝统治者们试图为自己王朝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极端措施。他们试图将一切都“锁进保险箱”,却最终发现,这种做法恰恰是导致王朝覆灭的根源。首先,秦朝统治者们将严酷的法律视为坚不可摧的“保险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