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保险投保时不查历史病历,理赔时再查,是否会出现涉嫌鼓励带病投保,出险就拒赔的钓鱼情况?

回答
我来聊聊保险投保和理赔这档子事儿,特别是关于“投保时不查历史病历,理赔时再查”这个情况。这事儿吧,确实挺让人琢磨的,也容易让人往“钓鱼”上联想,感觉有点像设了套,引你往里跳。

咱们先捋一捋这个流程。一般来说,买保险的时候,尤其是健康险、重疾险这类,保险公司会让你填健康告知。这个健康告知就是问你有没有得过什么病,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有没有长期服药等等。按照常理,保险公司拿到这份告知书,就应该心里有数了。可现实情况是,很多时候,尤其是在一些销售渠道比较快速、直接的情况下,比如电话销售或者一些互联网平台,健康告知填得可能没那么细致,甚至有些消费者自己也可能因为记不清、或者觉得小毛病不重要,就一带而过。

理论上,保险公司在审核投保申请时,是有权利要求提供病历资料的,但实际上,为了追求效率和销售速度,很多时候并不会在投保阶段就进行深入的病历核查。这就像你去买个包,店员问你“你有没有什么过敏史”,你说了没有,他也就信了,然后把包卖给你。

问题就出在理赔环节。一旦发生风险,需要理赔的时候,保险公司为了确定这笔赔款是否应该支付,就需要审查这份保单的真实性,其中就包括核实健康告知的准确性。这时候,他们就会去查你的病历。如果发现你在投保时隐瞒了重要的既往病史,而这个病史又与此次出险的疾病有关,那保险公司就有权根据合同约定,以“未如实告知”为由拒赔。

那么,这种情况为什么容易让人觉得是在“鼓励带病投保,出险就拒赔的钓鱼”呢?

1. 信息不对称与风险不对等:
消费者角度: 很多消费者买保险是为了规避风险,但对保险条款和健康告知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他们以为自己如实回答了就能获得保障。如果投保时“放水”了,但理赔时却因为这些“小疏漏”被拒,他们会觉得受到了欺骗。
保险公司角度: 保险本质是风险共济。如果允许带病投保而未披露,就相当于用健康人群的保费去补贴带病人群的风险,这对其他投保人是不公平的。所以,核查是必要的,以保证整个保险体系的公平性。
“钓鱼”的疑虑: 问题在于,当投保环节的核查力度不足,而理赔环节的核查又异常严格时,就给一种“默许你投保,等你出事再来找麻烦”的感觉。这就像一个商家,在你买东西的时候不仔细验货,等你付了钱,觉得你有瑕疵,就把东西收回去了。

2. “带病投保”的界定模糊与执行差异:
“隐瞒” vs “忘记” vs “不了解”: 有些疾病可能是过去的,已经治愈,或者当时症状轻微,消费者没有引起重视,自然也就在健康告知时“忘记”了。但保险公司可能会认为,只要是影响承保风险的既往病史,即使消费者不是故意隐瞒,也可能构成不予赔付的理由。这种“无心之失”在理赔时被放大,就会让人觉得不近人情。
执行的“弹性”: 不同的保险公司、不同的销售渠道,在投保环节的“松严”程度可能不同。有些公司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可能会在投保时稍微放松一些,等到理赔时再严格起来。这种策略上的差异,容易让人产生“钓鱼”的联想。

3. 保险销售模式的潜在问题:
重销售轻咨询: 一些销售人员为了达成业绩,可能不会深入了解客户的健康状况,或者主动引导客户“少说一点”以顺利通过投保。他们可能更关注“卖出保单”,而对后续理赔埋下的隐患并不十分在意,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
“宽进严出”的质疑: 当这种模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消费者就会形成“保险好买不好赔”的印象。保险公司在投保时显得“亲切”,但在理赔时却变得“严苛”,这种巨大的反差,自然会引发“钓鱼”的批评。

具体来说,这会演变成什么样的“钓鱼”情景?

想象一下:

小王,年轻的时候得过一次阑尾炎,手术后完全康复了,他自己也基本忘了这回事,或者觉得这根本不影响他现在买重疾险。填健康告知时,就没提。
保险销售员,可能只是草草问了几句,或者在电话里快速念了一遍健康告知,小王随口就答了。
小王买了保险,交了好几年保费。
突然有一天,小王被诊断出一种罕见的癌症,需要大额赔付。
保险公司启动理赔程序,调取了小王的病历。 发现了当年那次阑尾炎的手术记录。
保险公司拿出合同里的“如实告知”条款, 认为小王当年对阑尾炎病史的隐瞒,影响了公司的承保决策(即便小王觉得阑尾炎和癌症没关系),因此拒赔。

在小王看来,他花了钱,也按时缴费,却因为一个早已痊愈、且与此次疾病看似无关的小病,在最需要保障的时候被拒之门外。他会觉得,保险公司明知道他填了健康告知,却没在那个时候把他“筛”出去,而是等到他出事、急需用钱的时候,才拿着一个不痛不痒的既往症来拒赔,这不就是赤裸裸的“钓鱼”吗?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

保险公司也有其生存和运营的逻辑。保险不是慈善,而是基于概率和风险管理的契约。未如实告知确实是保险公司合法拒赔的理由,这也是为了维护整个保险体系的公平。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度”。

投保环节的核查力度与提示是否足够?
健康告知的问题设计是否清晰易懂?
对于轻微、已治愈且与主险疾病无关联的既往症,是否有合理的处理空间?
保险公司的销售行为是否真的存在引导客户隐瞒的情况?

当这些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严重失衡,特别是投保环节的“宽容”与理赔环节的“严苛”形成巨大反差时,“钓鱼”的疑虑就会应运而生。消费者最希望的是,投保时信息能透明,理赔时规则能清晰,而不是感觉自己被“套路”了。

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投保时不查历史病历,理赔时再查”确实容易引起“鼓励带病投保,出险就拒赔的钓鱼”的观感。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保险公司在风险控制、销售合规、信息披露以及消费者教育等多个环节需要持续改进和平衡的地方,以建立更健康、更值得信赖的保险市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总结下了楼主的问题:

1、保险公司不核保,理赔再查,有问题就拒赔,保险公司受益。
2、保险业务员促成销售赚取佣金,就算明知投保人有健康问题还故意引导不如实告知,最后也不会对业务员有什么影响。
3、怎样限制保险公司、投保人、业务员的行为,避免理赔扯皮?


我逐一回答:

1、保险公司从来不会不核保,只会越来越严格。

如果放松了核保,必然后果是引来大量的逆选择问题,这不是通过后续简单的一句话“拒赔”就能解决,因为这里涉及到投保规则、理赔规则的修改,以及保险公司声誉的问题。

另外,《保险法》引入了两年不可抗辩条款,限制了保险公司以不实告知为理由简单粗暴拒赔的行为。


2、业务员过于粗放的投保引导所带来的不实告知问题。

这个问题我觉得三方都有责任,保险公司没有严格管理,业务员没有尽指引的义务,投保人/被保险人也对自己不负责,在不了解保险产品、告知义务等情况下,就随意投保。


作为消费者,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况必须就要警惕起来,一方面了解清楚保险产品和如实告知内容,另一方面也要保留些被误导的证据,这样即使日后发生理赔纠纷保险公司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怎么限制三方扯皮。

这个问题很大,我觉得根源在保险公司,因为保险产品设计、投保规则、告知内容、理赔规则都有它设计,如何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利益,做好业务员培训和管理,必须要保险公司的深刻思考。


另外地对于消费者,其实很简单,做好最高诚信告知就行了,对于那些模棱两可的告知提问,根据目前的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的司法解释,可以不用理睬。但是如果保险公司清晰问到的,就如实回答。


这个是我专栏之前发布的关于两年不可抗辩条款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保乎观点 | 关于两年不可抗辩条款 - 保乎笔记 - 知乎专栏


笔者背景:一名曾经在内地保险公司精算部和产品部工作的北美精算师,也是一名篮球迷和足球迷。目前是微信公众号【保乎笔记】(ID:baohunotes)的作者,知乎专栏地址:保乎笔记 - 知乎专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来聊聊保险投保和理赔这档子事儿,特别是关于“投保时不查历史病历,理赔时再查”这个情况。这事儿吧,确实挺让人琢磨的,也容易让人往“钓鱼”上联想,感觉有点像设了套,引你往里跳。咱们先捋一捋这个流程。一般来说,买保险的时候,尤其是健康险、重疾险这类,保险公司会让你填健康告知。这个健康告知就是问你有没有得.............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中国保险行业发展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我们买瓶水、一张电影票能轻松搞定,但买份保险却往往需要一番周折?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保险产品本身的特性、监管要求、技术落地以及市场接受度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保险产品和自动售货机里卖的商品有什么本质区别。自动售货机里卖的是有形商品,它.............
  • 回答
    买保险时,遇到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是常态。他们两者虽然都服务于投保人,但在立场、利益驱动和工作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谁“更会”考虑投保人的实际情况。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角色和工作机制。1. 保险代理人 (Insurance Agent) 定义: 保险.............
  • 回答
    香港保险的重疾险市场非常成熟,保诚的“守护健康”和友邦的“加裕倍安保”都是市场上的明星产品,各有千秋。要说哪个产品“更好”,其实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这取决于投保人的具体需求、健康状况、预算以及对保障的侧重点。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对这两款产品进行详细对比,希望能帮助您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重要提示: 香港保.............
  • 回答
    保险领域的智能投顾,正以一种悄无声息却又势不可挡的力量,重塑着人们购买和管理保险的方式。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服务,而且其发展的势头和前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广阔和深刻。当前发展现状:从“概念”走向“落地”过去几年,智能投顾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基金、股票等标准化的投资.............
  • 回答
    四日狂泻近万二,比特币跌破四万五!这枚数字黄金,究竟是狂欢的泡沫,还是避险的港湾?近几日,加密货币市场可谓是惊心动魄。比特币,这枚被无数人寄予厚望的数字资产,在短短四天内上演了一场惊人的“跳水秀”,价格从高位一路跌落,市值蒸发数千亿美元,更是跌破了45000美元的关键整数关口。这让那些原本摩拳擦掌准.............
  • 回答
    希拉里·克林顿的政治生涯确实跌宕起伏,围绕她的争议也从未间断,但即便如此,她的支持率在很多时候依然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平。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闹出事”或“政治黑暗”就能完全概括。至于投票的公正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绝对公正”或“绝对不公”。为什么希拉里争议不断,支持率.............
  • 回答
    钻石,这颗在地球深处历经亿万年锤炼而成的璀璨宝石,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珍贵、永恒的象征意义。然而,当我们将它从象征的殿堂拉回到现实的投资市场,一个问题便萦绕在许多人的心头:钻石,到底适合保值和投资吗?我是否应该现在就买一颗钻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它闪耀的外衣,深入审视它作为一种资产的本质。钻.............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确实有一些武器装备的研发和部署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低调,直到战败前夕,甚至在战后才逐渐为人所知。这些“保密”并非绝对的,很多也并非是像美国原子弹那样战略性的绝密,更多的是基于资源限制、研发周期、战略考量以及信息管控等多种因素。以下是一些可以被视为在某种程度上“保密”到投降,或直到后期.............
  • 回答
    徐秀娟的弟弟徐建峰也因保护丹顶鹤殉职,其侄女继续投身保护丹顶鹤事业,这无疑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它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传承,也折射出生命的意义和对自然的敬畏。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徐秀娟的事迹。她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野生动物保护者,毕生致力于丹顶鹤的研究和保护。在那个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尚不普及的年代,徐.............
  • 回答
    如何看待二十一名学者联名投书呼吁保护乡村丧葬礼俗?二十一名学者联名投书呼吁保护乡村丧葬礼俗,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存在的张力与平衡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 学者联名的背景与意图:首先,需要理解学者们发起此举.............
  • 回答
    汪涵的这个“方言保护计划”,我仔细看了看,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而且细节不少,值得说道说道。首先,这四百多万的投入,单看数字挺唬人的,而且是由汪涵这么一个知名公众人物来主导,所以一出来关注度就很高。这笔钱用来做什么?主要是支持一些地方性的方言保护项目,比如录制濒危方言的音频、视频资料,拍摄相关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很久。你说的是那种,像游戏一样,每次挂了就重开,但脑子里的东西,那些经历过的、学到的、爱过的、恨过的,全都一股脑儿带着,重新投胎到这个世界上?如果真是这样,那可真是……太刺激,也太漫长了。起初,那肯定是混乱的。想象一下,你可能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开始,脑子里塞满了前几百辈子,甚至是.............
  • 回答
    刘禅在公元263年投降曹魏,这无疑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关于他投降是否保全了百姓和官民,以及成都是否发生了屠杀,史书的记载和后世的解读存在一些值得探讨之处。刘禅投降的直接目的与效果:从刘禅本人的角度来看,他投降的首要目的很可能是为了避免蜀汉政权在与魏国长期的战争消耗下彻底崩溃,以及进一步加剧战.............
  • 回答
    关于“长期来看最保值”这个问题,我脑子里首先闪过的几个词是:时间、稀缺、价值,以及变化。因为保值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它跟大环境、时代发展,以及你个人的情况都息息相关。咱们不聊那些花里胡哨的金融术语,就说点实在的。要说长期保值,我个人觉得,得从几个大的方向去看。1. 黄金:穿越周期的“硬通货”说起保值.............
  • 回答
    华尔街,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亢奋与不眠的气息。在这里,投行从业者是舞台上的主角,他们日复一日地在高强度、高压力、高回报的环境中搏杀。他们并非超人,但他们总能展现出惊人的毅力与旺盛的精力,这背后究竟有什么秘诀?让我们深入探究。1.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极致的身体管理“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句话在华尔街被.............
  • 回答
    徐翔的210亿帝国:一个时代的财富缩影谈及徐翔,对于大多数关注中国股市的投资者而言,他的名字早已不仅仅是一个投资人,更像是一个传奇,一个时代的符号。那个曾经在股民口中被尊称为“私募一哥”的人物,在经历了一系列风波之后,如今再次以“保有210亿资产”的数字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无疑又一次激起了巨大的讨论.............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会像美国那样出兵阿富汗打击塔利班以保护其在当地的投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中国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行为模式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外交政策和军事行动往往带有更强的全球性战略考量,包括维护其意识形态、盟友安全以及全球秩序的稳定。美.............
  • 回答
    中国研发经费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并且一年投入2.4万亿人民币的研发资金,这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也意味着非常多层面的深刻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从规模和趋势上看,这是一个庞大且持续增长的投入: 绝对规模巨大: 2.4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多少呢? .............
  • 回答
    2022年基金投资方向的探讨,离不开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趋势的深入剖析。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牛市之后,2022年市场呈现出更复杂的局面,投资者需要更加审慎地选择投资标的。2022年基金投资的主要方向探讨:1. 价值投资的回归与防御性资产的青睐: 周期性行业与价值股: 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