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学起来为什么这么难?

回答
中医学,在我看来,着实是门需要耐心、悟性和日复一日打磨的学问,一点都不像速成班里学个皮毛就能应对的。它难,不是难在某个单一的点上,而是因为它构建了一个极其宏大、精巧又充满哲学思辨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的“语言”和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相去甚远。

首先,最直观的难点在于它的“象”和“类比”思维。 我们现代医学,更多的是基于解剖、生理、病理的物质基础,逻辑清晰,一步步推导。比如,病毒感染了,引起了炎症,炎症导致了哪些症状,我们用药物去靶向抑制这个过程。但在中医里,很多概念是通过“象”来理解和描述的。

举个例子,中医讲“肝主疏泄”,肝就像一个情绪的调节器,如果肝气郁结,不顺畅了,就可能出现胸闷、烦躁、易怒,甚至影响消化,出现腹胀、食欲不振。你看,肝本身没有“调节情绪”的生理器官,这是一种功能和状态的类比。这种类比,非常灵活,但也非常抽象。要理解“疏泄”,你得体会的是一种“通畅”、“条达”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具象的动作。

再比如“湿邪”,它不是指我们字面上理解的“水”。中医的“湿”,是一种病理性的、黏滞的、阻碍气机运行的感受,常常表现为身体沉重、困倦、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舌苔厚腻。这种“湿”,你需要从它所带来的“症状”去体悟,去感受它给身体带来的“阻碍感”,而不是去医院找“湿”这个物质。这种从“象”到“义”的转化,需要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经验积累,才能真正把握。

其次,中医的诊断方法,更像是在“侦探”而非“扫描”。 现代医学有各种仪器,CT、MRI、血液检查,能直观地看到病变部位、指标异常。中医则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 看气色、舌苔、形态。舌苔的颜色、厚薄、舌质的红绛、淡白,这些细微的变化,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需要你辨别是“虚”还是“实”,“寒”还是“热”。
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咳嗽的声音是急促还是低沉?呼吸是粗重还是微弱?甚至病人的体味,都能提供线索。
问诊: 这是一个庞大而精细的系统。问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问睡眠、饮食、大小便,问情绪变化,问既往病史……每一个问题都指向不同的脏腑和病机。
切诊: 摸脉象。脉搏的快慢、浮沉、有力无力、节律,比如“浮脉”可能提示外感风寒,“沉脉”可能提示体内有积滞,“滑脉”可能提示痰湿内阻……这些都是抽象的描述,你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感知和区分。

这四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综合起来,像拼图一样,把这些零散的“线索”拼凑出病人整体的“病机”。有时候,一个病人即便症状相似,但脉象、舌苔不同,中医的诊断和治法也可能完全不一样。这种“辨证论治”,需要极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人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再者,中药的运用,也充满了“变通”和“君臣佐使”的智慧。 中医方剂不是简单地把几种草药堆在一起,而是讲究君臣佐使。

君药: 主要治疗疾病的药物,药力最大。
臣药: 协助君药加强疗效,或治疗次要症状。
佐药: 消除君臣药的副作用,或辅助治疗。
使药: 引领诸药直达病所。

一个方子,往往有几十味药,但每一味药的剂量、药性、配伍都经过深思熟虑。而且,同样的病症,根据病人的具体体质、兼症,方子也需要进行加减变化。这不像西药,一种病症,可能用一种药,或者几种药联用,相对固定。中医的方剂,更像是根据病人“量身定做”的“食谱”,需要根据“食材”本身的特点和“烹饪”的要求来调整。

举个例子,治疗感冒,风寒感冒,可能用辛温解表的方子;风热感冒,则要用辛凉解表的方子。即便都是风寒,如果病人本来就体虚,可能还要加上补气的药,避免“表虚”,汗出太多伤了阳气。这种细微的差别,都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大量的临床经验才能把握。

最后,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几千年来中国人对自然、对人体认识的哲学基础之上的,这与我们现代科学的认知方式有所不同。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这些概念,本身就带有哲学思辨的色彩。理解这些,需要跳出纯粹的物质主义视角,去体会一种更宏观、更系统、更强调“关系”和“动态平衡”的思维模式。

比如说,“天人合一”,意思是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养生方法。晚上子时(11点到1点)是胆经当令,理论上是休息的时候,这时候不休息,对身体的阴阳平衡就有影响。这种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知,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学习者带来了理解上的挑战。

所以,中医难,不是难在“学不会”,而是难在“要学精”。它需要你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受力、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对人体和自然界深刻的敬畏和体悟。这门学问,就像一个古老的宝藏,需要你一点一点去挖掘,去品味,去实践,才能领略其真正的奥妙。它不是一本说明书,而是一本需要你用一生去研读和实践的“生命哲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医学起来难的主要原因是通过这套体系在病因和治病结论上根本找不到最优解(或者说标准或机制太混乱,无法确定谁是最优解,甚至连谁是最坏的解都无法确定并进行排除)所导致的,造成数千年来,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治疗结果都一直处于大范围的不确定的震荡中(就这还成为了引以为傲的千人千方、辩证施治的特色,事实上就是对不确定性的包装),通过这套体系始终无法拟合出有效的模型,所以,这个难是中医这个理论模型本身带来的,它决定了中医治病的误差下限就高得离谱(就好比你拿了个理论误差就达10克的天平,我要你去称重一个物体,并且要求你告诉我它的准确质量,误差要小于0.1克,除了整数好搞定外,其他的显然是搞不定的,每次是整数的可能性本来就很低,最后你就只能靠瞎蒙,当然,瞎蒙也能搞一整套所谓的理论出来支撑,但不能改变瞎蒙的本质和结果,最终得到的答案当然会有时对有时不对,甚至连对不对都无法确认,而中医对于疾病无论是在空间还是时间维度上都存在太大的理论误差),所以这是中医系统所导致的,非人力所为,再聪明的人也无法拟合出有效模型,而在这上面所作出的任何努力基本上都是在浪费时间。

这个难不是不够努力的难,也不是悟性不够的难,而是试图通过非科学方式妄想得到一个科学结果的难!

user avatar

主要是因为你信中医,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你只要信它你就铁学不会。你琢磨琢磨是不是这样?

user avatar

先表明态度,我不信中医。

====更新补充一点:不信中医是多指不信任中医,我不否认中药中不乏有有一点作用的,但起作用的原因用中医理论解释我也是不相信的,大多起作用的是腹泻通便,这里腹泻不代表贬义。不信也可以总结两点:1.副作用不明确我不想以身试药。2.我目前没有见到特别有用的中成药。这里有用是指由对照实验的下的有作用。

为什么难学:

这个例子,特别像我一个亲人,突然有一天说神仙上身,每日犯困,还能给别人指点迷津。

你说为什么神仙上身这么难?我也不知道,我也想学习一下。

杠精说神仙不存在,我想说神仙贯穿整个中国文化,5000年历史,三皇五帝。这不是和中医是中国传统的思维一样吗?

我一直认为医学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而不是讲一些不存在的,讲一些无法证明的,例如湿气,阴气,阳气。这个和我相不相信有神仙上不上身是一模一样。信就有。但我不信。

严谨还能体现在哪里?我研究HPV的时候,看到疫苗的临床报告,看到那些被记录的可能的副作用,顿时觉得很安心,我开始推荐给很多女生。像百年药方,那么多人吃,依旧尚不明确副作用。这里就有人说了,本来我们中医就副作用小看不出来,西医副作用大显而易见,我真的不想理这样思维的人。就HPV疫苗而言,像什么胎儿畸形,根本没有实际证据证明hpv疫苗会引发胎儿畸形,只是在漫长的实验过程中,试验者里面有个别人在生育时出现了个别畸形,严谨的科学团队如实记录到副作用中,并建议你尽量不要在怀孕期间接种,但接种后怀孕也给出提示不用担心,不用终止接种。而中成药大多数都因资本要求,很少有这样用药记录,而且汤药药方和做饭一样凭感觉开计量导致人人均不同,这也是无法临床或临床不准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导致很多长期吃中成药或汤药的人莫名其妙肾衰竭,我同事的父亲就是当然也不一定是中药的问题,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副作用列表。如果感兴趣可以自行搜索中国中医药典中的比较出名的药,例如龙肝泻胆丸,云南黑药牙膏凝血剂,相关事件自行搜索。

再说说小诊所的中医,他们开出的汤药更是危害颇深,自己自行洗脑后,觉得自己扁鹊上身,凭感觉配汤药,短期没喝出问题真的就像极了抽烟,好比yi生让你抽了3周的烟,你身体没出现任何变化。真是万幸。长此以往,虽不说所有问题和汤药有关,但亚洲地区肾衰竭高发区不能说没有关联。

资本是什么是为了割韭菜说尽了谎言的人,吸烟是肺癌强关联因素,资本为了钱,可是煞费苦心。所以别和我说什么社会支持中成药,我只觉得一部分是资本的力量,一部分是认知的问题。

最后华盛顿是怎么死的???西医治死的!没开玩笑。提这个事想说,事无绝对,但希望我们抱着严谨认真思考问题。传承下来的不一定是对的,优秀者中也有不好的地方。找到精华,取缔糟粕。

屠呦呦是我中华优秀榜样!

======更新一下,上一些之前研究HPV时候的拍的照片吧。自己不是医学专业,学习研究这个只为了保护我在意的女生。最近hpv疫苗也火了,如果没有接种的“女生”或未被感染的小姐姐,建议去接种一下。




我曾经信它也吃了不少,是可以让我腹泻或身体有明显反应,腹泻也是中医医生所期望的结果,但是后来慢慢研究后发现中医理论依据和我的世界观向冲突,在我的世界观里世界并不不由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组成。至于什么为什么产生腹泻等通便等症状,我更愿意用其他更基础的原理解释它。像青蒿素那样,而不是青蒿素前身那样,青蒿素提取方式与汤药相反,也就说青蒿素前身并没有实际意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