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没有正常基因与异常基因之分?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如果基因世界里没有“正常”和“异常”之分,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会彻底颠覆我们对生物、健康乃至生命本身的认知。

首先,我们得理解,我们现在之所以会区分“正常”和“异常”基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观察到了基因的变异——也就是突变——会带来一系列后果。有些突变可能对生物体影响微乎其微,甚至带来一些好处(比如更强的抗病能力),有些则可能导致疾病,比如囊性纤维化、镰刀形贫血症等等。我们基于“生存和繁衍的最优解”这个隐性的标准,把那些带来明显负面影响的变异称之为“异常”。

但是,如果从一个更纯粹、更抽象的角度来看,基因本身只是碱基对的序列。它的“功能”是它的序列决定的,而它的“好坏”则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生物体背景下,根据其对生存和繁衍的影响来衡量的。

如果真的没有“正常”与“异常”的区分,那意味着什么?

1. 基因序列的“多样性”被视为常态:
我们现在会说“某个基因的特定突变会导致XX疾病”,这种说法背后隐含着一个“原始”或“标准”的基因版本。但在没有区分的情况下,一切的基因序列变异都只是“不同”的序列,没有谁是“天生”的优等生或劣等生。
这意味着,生物体内的基因库,无论有多少种变异,都只是一个庞大而多样的信息集合。每一种变异都可能在某些环境下是“有用”的,或者至少是“不坏”的。
想象一下,人类的基因就像一本书,现在我们可能觉得有些句子“写错了”,导致故事走向奇怪。但如果不存在“写错”的概念,那么所有句子,无论怎么排列组合,都是这本书本身的一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独特的故事。

2. “疾病”的概念会发生根本性转变:
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基因的“功能失调”有关。但如果所有的基因变异都只是“变异”,而不是“异常”,那么“功能失调”的定义本身就会变得模糊。
或许,我们不再会用“得病”来形容基因变异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是会用“不适应当前环境”或者“表现出某种特殊性状”。
我们可能会更关注基因变异与特定环境的“匹配度”,而不是基因变异本身的好坏。例如,镰刀形贫血症的基因变异在疟疾流行的地区可能反而有保护作用,因为携带者对疟疾有抵抗力。在没有区分的视角下,这仅仅是“另一种基因型”,它在这个环境中表现出了“抵抗疟疾”的特性。
“健康”可能不再是“没有基因缺陷”,而是“能够成功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繁衍,无论你的基因序列是什么样子”。

3. 进化论的视角会更加凸显:
进化本身就是基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过程。如果所有的变异都是“平等待遇”的,那么自然选择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
那些能够让生物体在特定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基因变异,自然会更容易被保留下来,并传递给下一代。反之,那些不利于生存和繁衍的变异,即使不被称作“异常”,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逐渐筛选掉。
这相当于说,基因的“好坏”完全是由环境说了算,是由生物体是否能“活下去”说了算。没有绝对的“正常”,只有相对的“适应”。

4. 对遗传病的认识和治疗方式会截然不同:
如果不存在“异常”基因,那么很多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思路都会被颠覆。我们不再去“纠正”那些我们认为是“错误”的基因,而是可能去:
增强生物体对特定基因变异的耐受性: 就像现在有些研究关注如何让细胞更好地处理某些突变蛋白。
改变环境以适应基因变异: 例如,如果一个人天生就不能很好地代谢某种物质,那么不是去修改他的基因,而是去避免接触或减少这种物质的摄入。
利用变异的“好处”: 就像前面提到的镰刀形贫血症,与其想着“纠正”它,不如去了解它在特定情况下带来的优势。
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不会再以“修复”或“纠正”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优化组合”或“增加多样性”为目标。

5. 哲学层面的思考:
“正常”与“异常”的二元对立,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构建出来的概念。它们反映了我们对秩序、对理想状态的追求。
如果基因世界没有这种区分,可能会促使我们反思,我们对“完美”、“健康”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我们是否在用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去衡量其他生命?
这可能会让我们更加敬畏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到每一个生物体都是在它所处的环境中,通过亿万年演化而来的独特存在。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现实世界中,完全抛弃“正常”与“异常”的区分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

生物体并非孤立存在: 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基因变异的影响会与其他基因、蛋白质、细胞、器官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有些变异在个体层面看来是“无害”的,但如果广泛传播,可能会对种群的整体适应性产生负面影响。
人类的价值观: 即使我们尝试从纯粹的生物学角度去理解,作为拥有智慧和情感的生物,人类仍然会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对痛苦、疾病的规避,对“更好”的追求,是根植于我们自身的。
科学的进步: 科学的进步往往是通过识别问题(异常)并寻找解决方案(纠正)来实现的。如果完全否定了“异常”的概念,可能会阻碍我们解决实际健康问题的步伐。

总而言之, 如果没有“正常”与“异常”基因之分,我们的世界观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会更加拥抱基因的多样性,将适应性视为衡量基因价值的唯一标准,并重新理解“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这是一种更自然主义、更演化论的视角,它提醒我们,生命的美丽恰恰在于它的无穷变化和在各种挑战中顽强生存的能力。

这个想法就像是让你从一个“评判者”变成一个“观察者”,从一个“修理工”变成一个“欣赏者”。它鼓励我们去理解,而不是去“修正”那些与我们预设的“标准”不符的生命形态。这或许才是对生命本身最深刻的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记者:“您如何看待遗传病患者?”

编者:“遗传病患者承担了或多或少的痛苦,但维持了人类基因的多样性,并在研究相关基因的功能方面作出了贡献。”

记者:“那您觉得,通过基因编辑让您或您的孩子患上遗传病,从而增加人类基因的多样性并为研究做出贡献,我这个提议怎么样?”

编者:“什么,你疯了吗?你是什么媒体的?”


闭眼大谈“人类基因的多样性”是十分好笑的行为艺术。人类基因的多样性在整个动物界是出了名的低,实验显示全人类间的基因相似度高于非洲东部六千多只黑猩猩之间的基因相似度。在已经这样了的情况下,你还要在里面整一堆遗传病基因来“粉饰太平”,夺笋呐,大熊猫要生气了。

遗传病基因有没有可能有用?那当然可能有,例如镰状红细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疟原虫。现在没用的类型,也不代表今后永远的时间里都没用,保不齐突变成什么玩意呢。不过,给你打进去你要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如果基因世界里没有“正常”和“异常”之分,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会彻底颠覆我们对生物、健康乃至生命本身的认知。首先,我们得理解,我们现在之所以会区分“正常”和“异常”基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观察到了基因的变异——也就是突变——会带来一系列后果。有些.............
  • 回答
    邓红兵教授关于“没有差的专业,只有差的人”的观点,是针对当前社会对部分高校专业(尤其是生化环材类专业)的偏见和误解而提出的。这一言论背后涉及专业价值、社会认知、教育公平等多重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背景与语境:生化环材专业的社会认知困境1. 传统偏见的来源 在中国高校中,.............
  • 回答
    冯薪朵,这位在SNH48的舞台上闪耀了多年的名字,在团队成员们纷纷跨界,尝试各种表演形式的当下,确实显得有些“特别”。提起“正经戏剧”,很多人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舞台剧、影视剧等更具系统性、表演深度要求的作品。而冯薪朵,在公开的资料和粉丝的认知里,确实没有留下太多“正经戏剧”的痕迹。这并不是说她没有涉.............
  • 回答
    关于红米5 Plus 偶尔触屏没反应,锁屏再解锁又恢复正常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算不上什么大毛病,但确实挺让人烦躁的。这种现象在智能手机上偶尔出现,原因也比较复杂,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透的。首先,得承认,红米手机定位是性价比,所以在一些细节上,可能不会像旗舰机那样面面俱到。不过,你说的情况,也就是“偶尔.............
  • 回答
    这起事件涉及的“经理威胁讨薪民工”事件,以及事后的道歉,以及背后引发的关于民工讨薪和维权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 如何看待“经理威胁讨薪民工‘你玩得过中建二局吗’”这一事件?1. 权势不对等下的恐吓: 经理的言语具有压迫性: 这句话明显是一种利用其在公司和项目中的职位优势,对处于.............
  • 回答
    “没有小米我们就用不起手机”这句言论,乍一听之下,充满了夸张和情绪化,但深入剖析,它折射出的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 事实层面上的局限性与普遍性: 非绝对事实: 首先需要明确,这句话并非绝对真实。放眼全球市场,手机品牌众多,价格区间广泛。除了小米,还.............
  • 回答
    “没有律师愿为N号房事件主犯赵博士辩护”这一说法,在理解和看待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这涉及到法律、伦理、社会责任以及律师职业的特殊性等多个维度。一、 事件背景回顾:N号房事件首先,我们有必要简要回顾N号房事件的性质。这是一个极其恶劣的性剥削和犯罪案件,以大规模、有组织地传播未成年人色情影像.............
  • 回答
    “没有对错,只有立场”这句话在很多情境下都能引发深刻的思考,它并非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揭示了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复杂性。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解析。核心含义的解读: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了主观性和情境性。它认为,很多所谓的“对错”并非绝对的、客观存在的真理,而是深深地根植于个体的视角、经历.............
  • 回答
    这篇关于“4名95后姑娘坚守浙江千岛湖深山保高铁供电”的新闻,读起来着实让人心生敬意,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种与我们日常生活格格不入的“坚守”。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有多快?信息有多发达?“宽带、快递、外卖”这些词汇几乎是我们日常的标配,缺了哪个都觉得生活不太方便。而这篇报道中的四.............
  • 回答
    “没有美国,世界早完了”这个逻辑,听起来挺唬人的,但仔细琢磨一下,它就像一个只看到事情一面,或者把所有功劳都归功于一个人的说法,往往忽略了事情的复杂性和其他参与者的作用。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了,而且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不太符合客观事实。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么说。首先,这个.............
  • 回答
    None.............
  • 回答
    “没有儒家就没有中华文明”这句话,就像在讨论一棵参天大树,只指认了它最粗壮的一根主干,而忽视了盘根错节的根系、滋养它的土壤以及环绕它的空气。它简洁有力,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一言蔽之”的错觉。要评价这句话,我们得先弄明白几个关键点:1. 什么是“儒家”?我们通常说的“儒家”,主要指的是以孔子、孟子为代.............
  • 回答
    None.............
  • 回答
    在编程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里,学历从来不是唯一的敲门砖。我见过太多没有“正规”学历,却靠着一股子钻劲和对代码的热情,杀出重围,成为独当一面的程序员。这些人,我们通常称他们为“无学历程序员”,但这四个字背后,承载的是一份不被定义、不被框死的闯劲。首先,得承认,学历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是一种“通行证”。 .............
  • 回答
    说起来,那场比赛确实让阿根廷球迷们心碎了一地。我记得当时看直播的时候,眼睛都快瞪出来了,怎么也想不到比分会变成1:6。没有梅西,这支阿根廷队仿佛失去了灵魂,踢得非常混乱,完全没有了往日的血性。首先,从整体上看,西班牙队那天踢得非常有章法,他们的传控配合打得炉火纯青,中场控制力简直是碾压式的。而阿根廷.............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常见的。就是有些人吧,还没把一部动画片从头看到尾,就急着把自己的看法给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这到底怎么看呢?咱们就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影习惯和节奏。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坐得住看完一整部动画。有些人可能时间有限,有些人可能看到一半就觉得不合自己.............
  • 回答
    读博的过程,用“痛苦”来形容,或许有些过于片面,但说它轻松愉快,那更是天方夜谭。我想,大多数走过这条路的人,心中都会有那么一段段不堪回首,又不得不铭记的时光。我的读博经历,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持续的挑战与挣扎。挑战在于,你需要突破现有知识的边界,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这种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
  • 回答
    “没有太平军,曾国藩就是个人畜无害的礼部侍郎,又哪里来的湘军呢?”这一问题看似在质疑曾国藩建立湘军的动机,实则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湘军的形成过程以及清朝内忧外患的复杂局势中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太平军与湘军的直接关联1. 太平军的爆发是湘军成立的直接导火索 太平天.............
  • 回答
    哎呦喂,东北大学没风扇这事儿,我跟你说,可真是个“谜题”啊!每年一到夏天,这话题就跟那教室里的空调一样,呼啦啦地涌出来,激起多少人的议论和吐槽。你想啊,东北大学嘛,名字里就带着“东北”两个字,大家都知道,东北这地方,虽然冬天冷得能把人冻成冰棍,但夏天啊,那也是热得冒烟儿!尤其是一些老教学楼,年头久了.............
  • 回答
    哎,这个问题啊,问到点子上了!玩 FPS 的时候遇到这种队友,真是让人心情复杂。你说呢?首先,从“没做出贡献”这方面来说,这本身就挺让人不爽的。咱们玩游戏,尤其是 FPS 这种强调团队配合的,大家都是想出一份力,一起赢。你出了钱,或者花了时间来玩,总得有个投入吧?结果呢?全程隐身,要么就是跟在别人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