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二战只相差20年,中间还是经济危机,为什么武器技术却相差很大?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战争和技术进步之间一个很普遍但又有点反直觉的现象。一战和二战之间确实只隔了短短的二十年,中间还经历了那个被称为“大萧条”的经济危机,但武器技术的飞跃程度却是天壤之别。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主要角度来剖析。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战的技术基础。一战虽然看似久远,但它其实是旧时代与新时代交汇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大规模地应用于战争,但也暴露了很多局限性。例如,飞机虽然在一战中首次大规模使用,但更多是侦察和低空支援,对空战和战术的影响还处于摸索阶段。坦克也刚刚问世,笨重、速度慢,而且可靠性不高,更多的是一种突破僵局的尝试。潜艇的出现改变了海战,但其能力也相对有限。至于火炮和机枪,它们是那个时代陆战的主角,数量惊人,威力巨大,但也正是因为它们导致了堑壕战的僵局。

然后,二战武器技术为何突飞猛进,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看:

1. 经验的教训和对战争形态的深刻理解:
一战的血腥和惨烈,尤其是堑壕战的巨大伤亡,让参战各国深刻认识到传统战术的局限性。他们意识到,要避免重蹈覆辙,必须改变战争的形态。战后,许多军事思想家和将领开始反思,如何打破僵局,如何实现更快速、更机动的作战。这催生了“闪电战”等新战术思想,而这些新战术的实现,离不开更先进的武器装备。

2. 技术创新与军事需求的结合:
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一战结束后,各国并没有停止技术研发的脚步,反而因为对未来战争的预判,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军事技术的研究中。以下几个领域尤其突出:

航空技术: 一战的飞机如同“铁皮包裹的自行车”,速度慢、航程短、载弹量小。而二战前,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步,飞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速度和性能大幅提升: 出现了更快的战斗机,如喷火式、BF109等,它们拥有更强的火力、更高的升限和更好的机动性。轰炸机也从只能挂载几颗炸弹,发展到可以携带大量炸弹执行战略轰炸任务,如B17、兰开斯特等。
雷达技术的突破: 雷达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空战和海战的面貌。它使得飞机和舰船能够探测到远距离的敌人,极大地提高了预警能力和作战效率。尤其是在不列颠空战中,雷达成为了英国抵抗德国入侵的关键。
航空电子设备: 虽然还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电子设备”,但导航、通信等方面的技术也在进步,提高了飞机的作战半径和协同能力。

装甲部队与坦克技术:
战术理论的演进: 古德里安等军事理论家提出的“坦克集群作战”和“闪击战”理论,为装甲部队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性能的巨大飞跃: 二战的坦克比一战的坦克轻便、快速、火力更强、装甲更厚。例如,德国的豹式坦克和苏联的T34坦克,在机动性、火力、防护等方面都远超一战的“马克”系列坦克。坦克的数量和协同作战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配套技术的进步: 坦克发动机、传动系统、火炮稳定技术等都得到了长足进步。

海军技术:
航空母舰的崛起: 航空母舰在一战末期才开始崭露头角,但到二战时已经成为海上霸主。舰载机成为了海上作战的决定性力量,极大地改变了海战的模式。
潜艇技术的进步: 潜艇变得更安静、速度更快、续航能力更强,并且出现了“狼群战术”。
火炮和装甲的改进: 战列舰和巡洋舰的火炮口径更大,射程更远,装甲也更厚。

新武器的出现和成熟:
火箭技术: 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和德国的V系列火箭弹,都展示了火箭武器的巨大潜力,虽然在某些方面还不够精确,但其强大的压制和打击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两栖作战技术: 为了应对在欧洲和太平洋的登陆作战,两栖登陆舰、登陆艇等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3. 对战争的投入和资源调动:
尽管经历了经济危机,但欧洲主要国家在二战前夕就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和武器研发。德国的重新武装,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以及英美等国的军备竞赛,都意味着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被投入到军事领域。这种“国家意志”的驱动,加上对未来战争的极端重视,使得技术研发能够快速推进。

4. 科研体系的完善与人才储备:
一战后,各国在科学研究体系上有了更大的投入。大学、研究机构与军事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许多一战后退役的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将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带到了新的研发项目中。而且,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等基础科学的进步,也为武器技术的突破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量子力学的发展为雷达、声纳等技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5. 战略和战术上的“预研”与“迭代”:
各国都清楚,下一场战争不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简单重复。因此,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战术预研”和“技术迭代”。例如,德国人对装甲突击的研究,英国人对航空母舰的探索,美国人对远程轰炸的设想,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基于对战争的持续思考和技术的不断尝试。

经济危机的影响与反而促进:
你提到经济危机,这确实是个关键点。经济危机表面上看会限制军费开支,但对于一些国家,尤其是德国和苏联,经济危机反而成为了推行某些政策的契机。

德国: 希特勒的上台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不满。他上台后,大力推行重整军备,并将经济危机下的失业人口和国内资源导向军事工业,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武器技术的发展。同时,他追求的是一种能够快速取胜、避免长期消耗战的战争模式,这也促进了他对装甲和空军等技术的发展。
苏联: 尽管苏联也经历了经济困难,但其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大规模的工业化改造,加上对外部威胁的警惕,也使得其在坦克、火炮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

总而言之,一战到二战之间武器技术的巨大鸿沟,并非简单的时间差或经济危机所能概括。它是一战留下的惨痛教训、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深刻预判、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国家战略的坚定投入以及人才和资源的有效整合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一战是工业化战争的“雏形”,那么二战则将工业化与科技创新完美结合,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战争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尽然,你先看看下面的武器是哪个时代的:


但我还是承认,你说的问题的确存在,二战后的武器看起来更符合现代人的认同。这里有两个重要原因。

首先,二战是第一场内燃机化的战争。一战末期,内燃机才刚刚开始广泛应用,牛马还是最主要的拖曳工具。二战初期,几乎每一个战场都以内燃机编队的突袭作开场白——德国以装甲师切开欧陆,用伞兵(运输机投放)砸开要塞,;日本以轰炸机编队突袭珍珠港;英国以鱼雷机编队突袭塔兰托。

内燃机比蒸汽机轻便,单位效率高,能够推动几十吨的金属机器越野,或是空中飞翔。从此重武器有了机动性,不再依托于笨重的轨道或是人畜肌肉,能够随着野战军推进,成为主要的作战力量。除了新型的飞机和坦克,炮兵也得到了更强的拖曳力量和更好的后勤供应,成为机动部队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一个重要的问题——以后野战军的主力是重武器了,这个时代一直持续到今天。

简单地说,一战和之前的战争,士兵的肉体是主要进攻力量;二战和之后的战争,重武器之间的战斗决定一切。这的确是军队风貌的最大差异。

从重武器来说,之前的重炮、炮垒横竖没什么机动力,再加上冶金水平不行,干脆就“自暴自弃”地笨重起来。

而一旦内燃机能拖着重武器前进,反而要考虑机动性,所以重武器显得“轻盈”和充满“力量”。

从轻武器来说,既然重武器跟不上部队,就要考虑造一些勉强能跟上步兵的“重型”轻武器,比如说带齐射标尺的步枪(用一群步兵模拟重机枪),比如接近于小炮的重机枪等等。

等到重武器能够提供近距离的火力支援和掩护,子弹的威力反而下降,有效射程收缩,不会再企图用重机枪代替轻型火炮了。此外,重武器普及,消灭了集群步兵冲锋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了肉搏战的概率,加上轻武器射速提高(手枪冲锋枪可靠度提高),轻武器也不用考虑上刺刀,当然风格不同。

但这依然不能解释全部的武器风格差异——毕竟冷战期间的技术进步更大。

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现代”战争的认同已经停滞了。随着冷战后期三代机、制导武器、卫星定位、战术导弹、武装直升机、无人机等兵器成为主流装备,战争已经越来越超越普通人的想象。大多数人头脑中对武器和战争的概念,停留在70年代甚至60年代。还认为视距内的交战和步兵的勇气有决定性作用,还以为火力强大就意味着铺天盖地的覆盖,以为陆军就是坦克的轰鸣。这个想象与今天的战场差距很大,和二战却相去不远。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今天的陆军装备和二战差距不大——其实是说冷战前期和二战差距不大。而冷战到现在,并没有强国之间的战斗,影视作品也不会像反映二战那样去反复挖掘现代战场的真实效果,改正大众的错误观点。我猜,21世纪朝鲜的宣传画、宣传片更符合很多人的战场印象,因为那真的就是冷战中前期的陆军秀啊。



相关回答:

1

影视剧里的战争跟真实的的打仗差多少? - 知乎

2

一支以小学生为主的军队,使用的武器应该是什么样的? - 知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