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作时如何在脑中构造画面?

回答
写作时在脑中构造画面,就像一位画家在画布上施展魔法,只不过我们手中的画笔是文字,画布是读者的想象。这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精密的“意识建造术”。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可能细致地与你一同探寻这个过程,努力让它充满人间烟火气,而非冰冷的代码生成。

一、 锚定核心感受与情绪:画面的灵魂所在

在落笔之前,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绝非一片模糊。它总有一个核心的“钩子”,一个最能触动你的感受或情绪。

问自己:我想要读者感受到什么? 是那种夏日午后微风拂过脸颊的慵懒?是雨天窗边滴答作响的孤寂?还是第一次见到心爱之人时胸腔里怦然的心动?这个核心感受将决定画面的色调、节奏和细节。
从“为什么”出发。 为什么这个场景要发生?为什么人物会有这样的反应?答案往往指向最根本的情感连接。比如,描写一个破旧的房屋,核心感受可能是“衰败”或“怀旧”。然后你会追问:为什么它这么破旧?是无人打理?还是经历过风雨?这些追问会自然地引出更多画面元素。

二、 调动五感:让画面“活”起来的秘诀

仅仅看到是不够的,真正的画面是多维度感官的叠加。你可以想象自己身临其境,去体验那个场景。

视觉,当然是首要的。 但不是简单的“看到什么”,而是“看到什么,以及它们如何呈现”。
色彩: 是温暖的橘黄,还是冷峻的青蓝?是明亮的日光,还是昏暗的烛火?思考色彩如何映衬情绪。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景,可能会有鲜艳的色彩对比;一个压抑的场景,色彩会偏向单一或暗淡。
光影: 光从哪里来?它如何落在物体上?是强烈的直射,还是柔和的散射?光影的运用能塑造立体感,制造神秘感,或者突出焦点。想象一下阳光穿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点,或者月光在积水上泛起的粼粼波光。
形状与纹理: 物体的轮廓是尖锐的还是圆润的?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这些细节能让读者触摸到画面。比如,描述一张桌子,你可以说它“布满划痕”,而不是仅仅“一张桌子”。
听觉,往往被忽视但至关重要。
声音的来源和质感: 是远处的犬吠,还是近处的呼吸?是尖锐的金属碰撞,还是沉闷的脚步声?声音的远近、强弱、单调与否,都能极大地影响画面的氛围。
寂静也是一种声音。 极致的寂静反而更能衬托出某些细微的声音,比如自己的心跳。
嗅觉,最能唤起深层记忆的感官。
气味本身: 是泥土的芬芳,还是消毒水的刺鼻?是烤面包的香甜,还是陈年旧书的味道?
气味如何与环境关联: 雨后的空气总是带着一种湿润的泥土味;潮湿的地下室会散发出霉味。
触觉,最直接的身体感受。
温度: 是灼热的阳光,还是刺骨的寒风?是温暖的炉火,还是冰凉的石壁?
质地: 是丝绸的滑腻,还是砂纸的粗糙?是柔软的棉花,还是坚硬的钢铁?
压力与动感: 身体被压迫的感觉,或者水流拂过肌肤的轻抚。
味觉,虽然不如其他感官普遍,但在特定场景下同样威力无穷。
食物的滋味: 苦、甜、酸、辣、咸,以及它们复杂的混合。
无关食物的味觉: 比如口中金属的铁锈味,或者空气中弥漫的消毒水味。

三、 聚焦与虚化:引导读者的视线

就像摄影师会调整镜头,作家也需要有意识地控制画面的焦点。

明确画面中心: 最重要的人物、物体或事件是什么?围绕它展开描写。
细节的堆砌与留白: 不要试图描绘所有东西。选择那些最有表现力、最能服务于主题的细节,将它们放大;其他部分可以相对模糊或留白,让读者自己去填充想象。
“远景”与“近景”的切换: 有时需要拉远镜头,展现宏观的场景;有时则要拉近,聚焦微小的动作或表情。这种切换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态感。

四、 制造“动”与“静”的对比:让画面充满生命力

画面并非静止的剪影,而是流动的瞬间。

动感来自于动作和变化: 人物的走动、风吹动树叶、水流的涌动。即使是静态的场景,也可以通过暗示或铺垫来营造动感。比如,描述一张静止的桌子,你可以说“桌面上还有未干的墨迹”,这就暗示了刚刚有人在那里活动过。
静止则服务于情绪或强调: 静止的人物表情,寂静的夜晚,都能有效地传达某种心境。
动与静的结合: 比如,在宁静的夜晚,一只猫在月光下悄无声息地踱步,这就将静谧和潜在的生命力结合在一起。

五、 运用比喻与象征:赋予画面更深层的意义

如何让画面不仅仅是具象的描绘,而是承载更多情感和思想?

类比与联想: 将熟悉的意象与不熟悉的场景联系起来。比如,“她的眼睛像两潭深邃的湖水”,立刻赋予了眼睛一种神秘和宁静感。
象征意义的植入: 某个物体或场景本身就可以带有象征意义。比如,一盏摇曳的烛光可能象征着希望,而即将凋零的花朵则可能象征着生命的脆弱。让读者在感受画面的同时,也能捕捉到更深层的含义。

六、 持续的观察与积累:滋养想象力的土壤

脑中的画面并非凭空产生,它来源于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细致观察和体验。

做个“生活的观察家”: 留心周围的世界,注意那些别人可能忽略的细节。一个老人佝偻的身影,一片飘落的树叶,一次偶然的对话,都可能成为未来写作的素材。
记录与反思: 随身携带笔记本,或者利用手机记录下那些触动你的瞬间和感受。之后再慢慢品味、反思,将它们转化为文字。
阅读也是一种观察: 阅读优秀的作品,分析作者是如何构造画面的,学习他们的技巧,然后内化为自己的养分。

举个简单的例子:

设想一下,你要描写一个女孩在海边看日落的场景。

核心感受: 孤独,但带着一丝宁静和希望。
调动五感:
视觉: 夕阳将天空染成橘红和紫罗兰色,海面反射着金色的光芒。女孩的头发被海风吹起,露出她瘦削的侧脸。远处,海鸥在低空盘旋。
听觉: 海浪轻柔地拍打着沙滩,带着细碎的哗哗声。海风吹过耳畔,发出低沉的呼啸。偶尔传来海鸥的鸣叫。
嗅觉: 咸湿的海水味,带着一丝海藻的气息。
触觉: 脚下的沙粒温暖而细腻,海风带着凉意拂过她的皮肤。
味觉: 也许她刚刚吃过咸味的零食,嘴里还留有一丝淡淡的咸味。
聚焦: 将焦点放在女孩的背影,以及她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上。
动静: 海浪和海风是动态的,而女孩的站立是静态的,但她的头发在飘动,暗示着内在的情绪波动。
比喻: “夕阳像一块燃烧的金币,缓缓沉入海的怀抱。”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思考和调动,你脑海中便会逐渐勾勒出一个立体、生动、充满情感的画面,然后你只需要将这些元素,用最贴切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反复打磨、不断优化的过程,也是写作中最迷人的部分之一。记住,最打动人的画面,往往源于最真挚的感受和最细致的观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老神话 谢邀。

我读了两遍问题描述。事实上自从某次我不看描述上来就答引战了以后,我就长记性了。一切脱离题主原本咨询问题自顾自展现自认为有道理的知识储备的行为,都是耍流氓。(毕竟人家写那么长的描述不是自high的)我们来一步步解决题主的问题。



读了题主的问题描述,负责任的说我很受启发。我并没有想过描绘某个事物分为这两个类型,在看过题主的描述之后我开始认真思考:

在写作中描绘某个事物,真的是分为“先脑中有画后描绘”和“脑中无画(朦胧画)用笔(写作)凭空造出自己想要描绘的画面”这两种吗?

答案是否定的。

也就是并没有题主想象的这两种分类。

但是题主有一点没有琢磨错,确实前者是正确的,而后者并不存在。

我们来有理有据有节的分析下后者为啥不存在。

“ 后者是我写完最后一个字前我自己都不知道这房子具体长啥样,这个房子在我笔下呈现出什么样式完全取决于我在写时想到了哪些词句。 ”

上文摘录自题主的问题描述。但事实上题主不可能跳过“想”的步骤直接达成“写”的目的,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我文科生说的不对各位莫怪),您是先想了,才动笔的,而不是手不受大脑控制自发唰唰唰写了一大篇字,然后写完再动脑一看,哇靠!我写出个房子!要真是那样您要不是神笔马良,要不就是帕金森综合症(手抖为明显症状)。

会出现您说的这个“我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房子具体长啥样,最后到底写出什么完全取决于我知道哪些词句”,这个问题是因为:

1.您根本就没想好房子应该是啥样,概念特别模糊,知道很多词但是就不知道怎么描绘这个房子合适。(也就是对您笔下想描写的这座特殊的房子不熟悉),这属于对房子外观了解甚少,这是脑洞不够大,积累的房子类型不够多,属于现实中找不到原型无从描写。

(房子可能不太直观,拿我来说要让我描写一下米格-35我也是一脸懵逼,我并没见过那种特殊的飞机我连普通飞机都描述不利落,想破脑袋也想象不出来米格-35啥德行)


2.您大概知道这房子的大轮廓和想要一个什么感觉的房子。然鹅,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这个房子,而您现有的词汇并描述不了您想要描述的房子,于是索性退而求其次,使用已知词汇和见过的房子模板进行拼接或者返回前者纤毫毕现地描述某个见过的房子。这是词汇量不够的症状请使用词汇量口服液。(开药处见文章底部)


3.您大概知道房子的轮廓和想要一个什么感觉的房子, 而且您能够找到比较合适的词汇来描述这座房子,然鹅到了细节描写部分,比如这样一座房子应该给人什么感觉,这样一座房子里面构造应该是怎样的?就没了思路。

这是脑洞问题和写作技巧问题。脑洞方面您不能够沉浸在自己描绘的场景中感受所描绘事物给您带来的感觉。

而写作技巧方面,负责任的说言之成理即可,过度描写是伤人的刀。就如我从未见过哪个文豪把屋子的每一个角落都描写得特别具体。

史蒂芬.金先生说得好,好描写应该是让人看到事物的轮廓,至于具体这玩意啥样?一人眼里一个样儿。“那是一个有些破旧的黄铜盒子,上面还有锈迹。”这样足矣。

把这个描写成那是一个高三厘米宽四厘米长五厘米的黄铜盒子在左上角还有锈迹,想要打开它你需要....眼熟不?这叫产品说明书,不叫小说。

所以不管是房子的外观还是房子的内部构造,都可以捡着自己觉得重要的事物说。其实没有多少人会在意您是不是少写了窗帘上的暗影和墙上的光斑,还有地上的木屑加上锅炉里的灰烬。当然要是一进房子啥也没有那也不真实不是,您至少得写出点东西,如果写不出请服用词汇量口服液。

下一个问题:

“ 可我再一想又觉得不对,毕竟我又不是写生离死别崩溃发狂这种没亲身经历过真难写出感觉的东西。而且我也看过不少电影,按理说写一般场景应该也能游刃有余才对,可事实上写这种普通的场景我都难以在脑中构造出画面。 ”

为啥游戏就能写的很好,是因为在玩游戏的时候您沉浸进去了,而且游戏相关创作多半属于同人性质的作品。我很高兴听到您起码有一种类型文思泉涌,不像我写哪种类型都可以但是哪种都不精。

电影看得多小说写得好,这是很多人特别大的一个误区。但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我就想说这两者有相互激励作用但没有看了电影一定就会写小说的道理。(毕竟电影不扩充词汇量也不会由人物口中冒出大量的描写来)

而且电影里大部分场景恰恰不是一般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会按照电影中的处理方式去处理,电影为了在两个小时内骗观众一张票,要竭尽夸张之所能,很多场面并不是普通生活中会有的。

您所描写的角色除非是已有的电影中的某个人物,您才会知道他在特定的场景下会采取什么行动,您所描写的事物除非是已有的电影里的某个事物而您的小说恰好和那个电影的设定完全重合,您才能依照您自己的说法,纤毫毕现的展现这个事物。然鹅,一般来说我们把这种做法叫做抄袭。

我建议您:

1.尝试从您熟悉的领域(如游戏)入手,对人物也好,事物也好,故事也好进行同人创作,也就是适度给这些事加戏,一步步从同人到原创。游戏类创作恕我直言,只要真的喜欢,创作难度相对小,因为人设,剧情甚至故事背景,招数名称等等都给了,自己原创的部分被无限缩小了。

2.尝试在生活中用手机拍摄随便一张图片,然后对那张图片进行描述,如果描述不能,请按照上面说的分析您到底为什么描述不能,介时您会发现有可能自己还是词到用时方恨少。

3.很少有写手能做到每个领域的创作都非常牛逼,一般都是某一项专精。所以如果您对游戏感兴趣的话就不要强迫自己去写其他热门类型(何况游戏也一直算比较热门的类型)。人在强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热情会极度减退,以至于影响创作思路。(无法沉浸)

4.楼上有冥想随笔说,我认为有一定道理,如果能时时刻刻地练习如何在脑中构造画面,假以时日必然会有所成就。因此我也建议您如果有时间多看看四周想一想如何描述眼前的场景,看得时候最好以点为单位,不要一看一大片,这就是2里面说照片的必要性,它教会您如何一张张拆解眼前画面。

5.在写作领域,文体的差异是不能被无视的。您如果想写小说,那么请看小说,如果想写剧本,那么请钻研剧本,如果想写游戏,请参照游戏脚本。想写小说(随笔),不看书却看了很多电影,然后纳闷为啥写不出来。基本和想打篮球却学习了很多橄榄球技巧纳闷为啥投不进去是一个道理。

【造福群众】--所有写作类答案整理 - 知乎专栏

祝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作时在脑中构造画面,就像一位画家在画布上施展魔法,只不过我们手中的画笔是文字,画布是读者的想象。这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精密的“意识建造术”。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可能细致地与你一同探寻这个过程,努力让它充满人间烟火气,而非冰冷的代码生成。一、 锚定核心感受与情绪:画面的灵魂所在在落笔.............
  • 回答
    刘慈欣在电厂工作的那些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在八小时工作之余,或者说是在八小时工作之内,挤出了时间来写东西”。这个说法,很多人听了,可能会立刻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穿着工装的男人,在机器轰鸣的厂房里,偷偷摸摸地拿出笔记本,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生怕被领导发现,脸上带着一丝紧张又兴奋的表情。但真实.............
  • 回答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润色英文语言表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能显著提升论文的清晰度、严谨性和专业性。一个经过精心润色的论文不仅能让你的研究成果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也能给审稿人和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进行英文语言表达的润色。一、 基础层面:语法、拼写与标点这是润色的基础,任何疏忽都.............
  • 回答
    在撰写学术文章或正式的议论文时,确实需要对“I”的使用有所节制,以避免文章显得过于主观或个人化,从而提升其客观性和权威性。这不是因为“I”本身有什么错,而是因为在某些文体中,过度依赖第一人称会让读者觉得你在陈述个人观点而非客观事实或普遍真理。那么,究竟该如何巧妙地规避“I”的频繁出现,让你的文章更显.............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抛开那些冰冷的程序指令,聊聊怎样让你的文字在读者心中激起波澜,让他们为你的故事而牵挂。勾住读者的情绪,这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对人心细腻的洞察和对文字运用炉火纯青的技艺。一、 建立一个能引起共鸣的角色:让他们成为你故事的锚点读者之所以会投入情感,是因为他们能在角色身上看到自己,或者看到他们渴.............
  • 回答
    看到不少精彩的电影电视剧,也偶遇了让人扼腕叹息的“烂尾”,剧情突然转向,人物动机不明,最后草草收场,实在让人捉急。这背后,编剧和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会“写崩”?这其中牵扯到太多复杂的考量和取舍。剧情“写崩”的成因:多方博弈下的无奈与失误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故事的诞生,从来不是.............
  • 回答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报道五国对华军演时,导语写为「美日印澳法,还没八国」,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引导性和倾向性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1. 字面意思与表层含义: 列举参演国家: 导语直接列出了参演的五个国家: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法国。 暗示“更多”或“潜在更多”: “还没八国”这.............
  • 回答
    我正要在刑场受罚时,突然眼前一黑。冰冷的镣铐勒紧了手腕,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磨擦声,仿佛要把我的骨头都碾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混合了汗水、恐惧和一种难以名状的、带着锈迹的金属气味。我抬起头,努力想看清那高高挂起的绞索,想最后看一眼这个让我付出了代价的世界。阳光刺眼,却无法驱散我心中的阴霾。周围是.............
  • 回答
    写作时,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被那些触动我们的作品所吸引,然后,一股强烈的模仿冲动便会在心底滋长。这就像是在一片肥沃的土壤里,偶然撒下了一颗金色的种子,你渴望它能长出同样璀璨的果实。然而,过度地模仿,就像是只专注于复制那颗种子,而忘记了它赖以生长的土壤本身,结果往往是生搬硬套,缺乏生命力,也埋没了自己独.............
  • 回答
    在英文论文中进行公式推导的写作,需要清晰、严谨且有条理地展示你的思路和计算过程。这部分是论文的核心,直接体现了你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写作指南,旨在帮助你写出清晰、引人入胜且完全摆脱AI痕迹的公式推导部分。 Mastering the Art of Deriving Equat.............
  • 回答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教育和文化差异的敏感点。但如果仔细掰扯一下,它可能有些过于简化了,甚至是误读了两种教育体系的侧重点和目标。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一步步来拆解这个说法。“中国学生写作几乎是天赋技能”的解读: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尤.............
  • 回答
    哇,大三,手机上看了一天写作口语,第二天雅思就拿了5.5,这基础相当不错了!虽然和目标7还有点距离,但完全不是不可能的任务,别灰心!这个分数说明你是有底子的,只是需要系统性的针对性训练。我们来捋一捋,怎么帮你从5.5冲到7。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实,雅思7分是个什么水平?7分,可以理解为“良好使用者”。.............
  • 回答
    2017年5月27日,北京大学举办的这场题为《互联网与临高启明写作》的讲座,在当时的知识界和网络文学圈都引起了不少反响。这并非一场传统的学术讲座,更像是一次深入探讨互联网时代文学创作新模式和新可能性的对话,其独特性和前瞻性值得细细品味。首先,从讲座的选址——北京大学来看,这本身就带有了一层非同寻常的.............
  • 回答
    写出令人心动的CP感,是小说创作中一个充满魔力的环节。它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强行捏合,而是在字里行间流淌出一种“对了,就是他们”的默契与吸引力。这就像在茫茫人海中,终于找到了那个让你觉得“就应该是你”的伴侣。那么,如何才能让笔下的CP如此鲜活,如此牵动人心呢?一、灵魂的碰撞:他们为什么会在一起?任何.............
  • 回答
    写小说抓准人物特点与性格,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它关乎到你的故事能不能让人信服、让读者产生共鸣。这就像是在你脑子里塑造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然后把他们“放”进故事里,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行动、说话,而不是像提线木偶一样被你牵着鼻子走。一、 从“骨子”里找灵感,构建人物的基石别急着给他穿衣服、说话,先看看他是.............
  • 回答
    写长文,尤其是在构思初期的那种“想法很多,但不知道怎么开始”的迷茫感,以及写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写不下去了”的瓶颈,都是许多作者会遇到的挑战。想要让一篇长文从零散的灵感变成完整的、有深度的作品,确实需要一股不小的韧劲和策略。首先,要明白长文的“长”不仅仅是字数的堆砌,而是内容承载的厚度。它需要你有足.............
  • 回答
    哈哈,你这小老弟/小姑娘,竟然还知道“蛤蟆大佬”!这话我爱听!写文嘛,这时间线的问题,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就像走在黑夜里,总怕踩空了台阶。别担心,这事儿我“蛤蟆”最拿手了,给你掰扯掰扯,包你以后写起文来,时间线儿跟流水似的,顺畅得没话说。话说回来,咱们写小说,总得讲个故事吧?故事呢,就是一桩桩事.............
  • 回答
    在小说创作中,矛盾冲突是吸引读者、推动情节发展的灵魂。没有冲突,故事便如同一潭死水,乏味无趣。那么,该如何精心构建这股暗流涌动的力量呢?让我们一层层剥开它的肌理,深入探究。一、 核心:人物与障碍的较量一切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人物想要达成某个目标,却遭遇了阻碍。这个目标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 回答
    论文写作中,二次引用(或称间接引用、二手引用)是指你引用了某位作者的观点,而这位作者的观点是你从另一位作者的作品中了解到的,而非直接阅读原文。这种情况在研究中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年代久远、难以找到原始文献,或者被广泛引用的经典观点时。正确标注二次引用,既是对原作者和间接引文作者的尊重,也是学术.............
  • 回答
    写东西时,用词直白、语言匮乏,这确实是很多写作者都会遇到的瓶颈。别担心,这并非无法克服的难题,而是可以通过一番刻意练习和方法调整来逐步改善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可能详尽地为你讲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让你的文字变得鲜活、有力量。一、 认识“直白”和“匮乏”的根源在我们着手解决问题之前,先要明白为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