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中,二次引用(或称间接引用、二手引用)是指你引用了某位作者的观点,而这位作者的观点是你从另一位作者的作品中了解到的,而非直接阅读原文。这种情况在研究中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年代久远、难以找到原始文献,或者被广泛引用的经典观点时。正确标注二次引用,既是对原作者和间接引文作者的尊重,也是学术诚信的体现。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在学术论文中如何标注二次引用,并尽量从人类写作者的角度出发,注重表达的清晰度和严谨性,避免过于机械的模板化语言。
为什么我们需要正确标注二次引用?
1. 学术诚信与尊重: 即使是通过二手资料了解到的观点,原作者的思想仍然是其创作的基石。不注明出处,相当于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是学术研究的大忌。
2. 追溯信息来源的责任: 你从间接来源处获取信息,有责任让你的读者也了解这个信息的确切源头。如果你的读者对该观点感兴趣,他们需要知道从哪里找到原始的讨论,以便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或验证。
3. 避免误导: 直接引用二手资料而不说明,可能会让读者误以为你阅读了原始文献,从而影响读者对你研究基础的判断。
4. 保持引文链的清晰: 学术研究需要可追溯性。通过规范标注二次引用,你能够帮助建立清晰的引文链条,让你的研究更加扎实。
二次引用的标注方法
二次引用的标注方式,通常会根据你所采用的引用风格(Citation Style)而有所不同。常见的引用风格包括APA(美国心理学会)、MLA(现代语言协会)、Chicago(芝加哥格式手册)等。不同的风格在具体表述上会有细微差异,但核心原则是一致的:明确指出你所引用的观点源自何处,以及你直接阅读的是哪一本书/文章。
我们将以两种最常见的引用风格——APA风格和MLA风格为例,进行详细讲解。
一、 APA风格(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中的二次引用标注
APA风格在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非常流行。它的标注方式通常是作者日期(AuthorDate)系统。
核心原则: 在正文的引用处,你需要说明你所引用的原始作者(Original Author)的名字,以及你实际阅读的文献的作者(Source Author)的名字和出版年份。
具体标注方式:
1. 正文引用:
句内引用(当你在句子中提到作者名字时):
> 正如 Smith (1999) 所述,尽管早期研究(转引自 Johnson, 2010)并未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 说明: 这里,你提到的是 Smith 的观点,但你实际上是通过 Johnson 的作品读到的。所以,你需要标明 Smith 的名字,然后用“转引自”(或英文的“as cited in”)来连接到你阅读的文献 Johnson 的作者和年份。
句末引用(当你不直接提及作者名字时):
> 早期研究并未充分考虑个体差异(Smith, 1999,转引自 Johnson, 2010)。
> 说明: 同上,明确指出原始作者是 Smith,但实际阅读的是 Johnson 的文献。
2. 文献列表(Reference List):
在APA风格的文献列表中,你只列出你实际阅读和引用的文献,也就是你引用时写到的那个“Source Author”。你不需要在文献列表中列出原始文献的信息,因为你并没有直接阅读它。
例如: 如果你引用了 Smith (1999) 的观点,但这是你从 Johnson (2010) 的文章中读到的,那么你的文献列表中只会有 Johnson 的条目:
> Johnson, A. B. (2010). Title of the article. Title of the journal, volume(issue), page numbers. DOI (if available)
>
> (注意:这里没有 Smith 的条目)
APA风格标注二次引用时的一些要点和建议:
尽量避免: APA风格的作者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找到并引用原始文献。二次引用应该作为最后的手段。如果你发现某个观点被多次引用,努力去查找最早的、最权威的原始出处。
“转引自”的翻译: 在中文论文中,我们通常会使用“转引自”或“再引自”。在英文论文中,常用“as cited in”或“cited in”。
信息越详细越好: 如果原始文献的信息(如作者、年份、甚至是具体的页码)在你引用的二手文献中有提及,并且对你的论点很重要,可以考虑在引用中包含这些信息,但要确保清晰,不至于让读者混淆。例如:
> Smith (1999, p. 45) 的观点认为……(转引自 Johnson, 2010, p. 112)
> 说明: 这种做法在APA中是允许的,特别是当你需要精确指向原始作者的具体论述时。
二、 MLA风格(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中的二次引用标注
MLA风格常用于人文学科,如文学、语言学、哲学等。它的标注方式通常是作者页码(AuthorPage)系统。
核心原则: 同样需要说明你所引用的原始作者(Original Author)的名字,以及你实际阅读的文献的作者(Source Author)的名字和页码。
具体标注方式:
正文引用:
> 根据 Brown (45) 的观点,这种解读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原始研究(转引自 Davis, 123)并未明确指出……
> 说明: 在MLA中,我们通常在句子末尾用括号标注文献作者的名字和页码。当是二次引用时,同样使用“转引自”或类似的短语来连接你实际阅读的文献。
> “这种解读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Brown, 45,转引自 Davis, 123)。
> 说明: 这是最常见的句末引用方式。
MLA风格标注二次引用时的一些要点和建议:
文献列表(Works Cited): 与APA类似,在MLA的“Works Cited”(作品引用)列表中,你只列出你实际阅读和引用的文献。原始作者的信息不在此列出。
例如: 如果你引用了 Brown (1995) 的观点,但这是从 Davis (2005) 的作品中读到的,那么你的Works Cited列表只包含 Davis 的条目:
> Davis, Emily. Title of the Book. Publisher, Year.
>
> (注意:这里没有 Brown 的条目)
说明性短语: 在MLA中,你也可以使用“as cited in”等短语来明确表示二次引用。例如:
> As cited in Davis, Brown's (45) argument suggests limitations in this interpretive approach.
> 说明: 这是一种更直接地将二次引用的关系表述出来的方式。
更广泛的考虑和实践建议(适用于各种风格,以及作为研究者的思考)
1. “尽最大努力”原则: 再次强调,学术研究的理想状态是引用第一手资料。当你遇到需要二次引用时,请先问自己:我是否真的没有其他途径找到原始文献?例如,许多经典的、即使年代久远的著作,现在都有电子版或重印版。通过学术数据库(如JSTOR, Google Scholar, Web of Science等)或图书馆资源去搜寻原始文献,是更负责任的做法。
2. 二手文献的可靠性: 在引用二手文献时,也要审慎评估你所参考的文献的质量和作者的学术信誉。二手文献的作者是否准确地转述了原始作者的观点?是否存在误读或曲解?你引用的文献本身是否可信?
3. 清晰地表达你的引用逻辑: 无论使用哪种引用风格,你的目标都是让读者能清晰地理解你信息的来源。在中文论文中,使用“转引自”或“再引自”是最直接和清晰的表达。在英文论文中,“as cited in”是标准用法。
4. 注意你所遵循的引用规范: 你的学校、期刊或导师可能对引用风格有特定的要求。在动笔前,务必明确你所要遵循的引用风格指南,并严格遵守。许多学术出版物都提供详细的作者须知或引用指南,务必查阅。
5. 个人经验与思考: 在我写作论文的过程中,遇到需要二次引用的情况时,我总是会花时间去思考:为什么我需要引用这个观点?它对我论证的意义是什么?我引用的是这个观点最重要的部分吗?我找到的二手文献是否足够权威和可靠?如果有可能,我是否应该花更多时间寻找原始文献?这种反思性的过程,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和呈现我的研究内容,也能让我的引用更加严谨和有说服力。
比如,在写一篇关于某个哲学思想的论文时,我可能会发现某个现代学者在讨论某个早期哲学家的观点。如果那位现代学者对该观点的阐释非常深刻且准确,并且原始文献确实难以获得,我才会选择二次引用。但即便如此,我也会尽量在文本中表明,我对原始文献的可获得性进行了评估,并说明了我选择二次引用的理由。有时候,我甚至会直接在正文说明:“尽管我们未能直接查阅到原文XX(作者,年代),但根据YY(引用作者,年代)的转述……” 这样做虽然比直接引用更费笔墨,但能让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我的研究过程和信息来源的考量。
总结来说,标注二次引用是一个严谨而负责任的过程。它要求你清晰地表明原始作者和实际阅读文献的出处,并且始终以找到并引用原始文献为优先目标。通过遵守学术规范,并进行审慎的研究思考,你就能有效地处理二次引用,提升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