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论文时二次引用如何标注?

回答
论文写作中,二次引用(或称间接引用、二手引用)是指你引用了某位作者的观点,而这位作者的观点是你从另一位作者的作品中了解到的,而非直接阅读原文。这种情况在研究中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年代久远、难以找到原始文献,或者被广泛引用的经典观点时。正确标注二次引用,既是对原作者和间接引文作者的尊重,也是学术诚信的体现。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在学术论文中如何标注二次引用,并尽量从人类写作者的角度出发,注重表达的清晰度和严谨性,避免过于机械的模板化语言。

为什么我们需要正确标注二次引用?

1. 学术诚信与尊重: 即使是通过二手资料了解到的观点,原作者的思想仍然是其创作的基石。不注明出处,相当于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是学术研究的大忌。
2. 追溯信息来源的责任: 你从间接来源处获取信息,有责任让你的读者也了解这个信息的确切源头。如果你的读者对该观点感兴趣,他们需要知道从哪里找到原始的讨论,以便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或验证。
3. 避免误导: 直接引用二手资料而不说明,可能会让读者误以为你阅读了原始文献,从而影响读者对你研究基础的判断。
4. 保持引文链的清晰: 学术研究需要可追溯性。通过规范标注二次引用,你能够帮助建立清晰的引文链条,让你的研究更加扎实。

二次引用的标注方法

二次引用的标注方式,通常会根据你所采用的引用风格(Citation Style)而有所不同。常见的引用风格包括APA(美国心理学会)、MLA(现代语言协会)、Chicago(芝加哥格式手册)等。不同的风格在具体表述上会有细微差异,但核心原则是一致的:明确指出你所引用的观点源自何处,以及你直接阅读的是哪一本书/文章。

我们将以两种最常见的引用风格——APA风格和MLA风格为例,进行详细讲解。



一、 APA风格(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中的二次引用标注

APA风格在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非常流行。它的标注方式通常是作者日期(AuthorDate)系统。

核心原则: 在正文的引用处,你需要说明你所引用的原始作者(Original Author)的名字,以及你实际阅读的文献的作者(Source Author)的名字和出版年份。

具体标注方式:

1. 正文引用:

句内引用(当你在句子中提到作者名字时):
> 正如 Smith (1999) 所述,尽管早期研究(转引自 Johnson, 2010)并未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 说明: 这里,你提到的是 Smith 的观点,但你实际上是通过 Johnson 的作品读到的。所以,你需要标明 Smith 的名字,然后用“转引自”(或英文的“as cited in”)来连接到你阅读的文献 Johnson 的作者和年份。

句末引用(当你不直接提及作者名字时):
> 早期研究并未充分考虑个体差异(Smith, 1999,转引自 Johnson, 2010)。
> 说明: 同上,明确指出原始作者是 Smith,但实际阅读的是 Johnson 的文献。

2. 文献列表(Reference List):

在APA风格的文献列表中,你只列出你实际阅读和引用的文献,也就是你引用时写到的那个“Source Author”。你不需要在文献列表中列出原始文献的信息,因为你并没有直接阅读它。

例如: 如果你引用了 Smith (1999) 的观点,但这是你从 Johnson (2010) 的文章中读到的,那么你的文献列表中只会有 Johnson 的条目:
> Johnson, A. B. (2010). Title of the article. Title of the journal, volume(issue), page numbers. DOI (if available)
>
> (注意:这里没有 Smith 的条目)

APA风格标注二次引用时的一些要点和建议:

尽量避免: APA风格的作者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找到并引用原始文献。二次引用应该作为最后的手段。如果你发现某个观点被多次引用,努力去查找最早的、最权威的原始出处。
“转引自”的翻译: 在中文论文中,我们通常会使用“转引自”或“再引自”。在英文论文中,常用“as cited in”或“cited in”。
信息越详细越好: 如果原始文献的信息(如作者、年份、甚至是具体的页码)在你引用的二手文献中有提及,并且对你的论点很重要,可以考虑在引用中包含这些信息,但要确保清晰,不至于让读者混淆。例如:
> Smith (1999, p. 45) 的观点认为……(转引自 Johnson, 2010, p. 112)
> 说明: 这种做法在APA中是允许的,特别是当你需要精确指向原始作者的具体论述时。



二、 MLA风格(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中的二次引用标注

MLA风格常用于人文学科,如文学、语言学、哲学等。它的标注方式通常是作者页码(AuthorPage)系统。

核心原则: 同样需要说明你所引用的原始作者(Original Author)的名字,以及你实际阅读的文献的作者(Source Author)的名字和页码。

具体标注方式:

正文引用:
> 根据 Brown (45) 的观点,这种解读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原始研究(转引自 Davis, 123)并未明确指出……
> 说明: 在MLA中,我们通常在句子末尾用括号标注文献作者的名字和页码。当是二次引用时,同样使用“转引自”或类似的短语来连接你实际阅读的文献。

> “这种解读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Brown, 45,转引自 Davis, 123)。
> 说明: 这是最常见的句末引用方式。

MLA风格标注二次引用时的一些要点和建议:

文献列表(Works Cited): 与APA类似,在MLA的“Works Cited”(作品引用)列表中,你只列出你实际阅读和引用的文献。原始作者的信息不在此列出。
例如: 如果你引用了 Brown (1995) 的观点,但这是从 Davis (2005) 的作品中读到的,那么你的Works Cited列表只包含 Davis 的条目:
> Davis, Emily. Title of the Book. Publisher, Year.
>
> (注意:这里没有 Brown 的条目)

说明性短语: 在MLA中,你也可以使用“as cited in”等短语来明确表示二次引用。例如:
> As cited in Davis, Brown's (45) argument suggests limitations in this interpretive approach.
> 说明: 这是一种更直接地将二次引用的关系表述出来的方式。



更广泛的考虑和实践建议(适用于各种风格,以及作为研究者的思考)

1. “尽最大努力”原则: 再次强调,学术研究的理想状态是引用第一手资料。当你遇到需要二次引用时,请先问自己:我是否真的没有其他途径找到原始文献?例如,许多经典的、即使年代久远的著作,现在都有电子版或重印版。通过学术数据库(如JSTOR, Google Scholar, Web of Science等)或图书馆资源去搜寻原始文献,是更负责任的做法。

2. 二手文献的可靠性: 在引用二手文献时,也要审慎评估你所参考的文献的质量和作者的学术信誉。二手文献的作者是否准确地转述了原始作者的观点?是否存在误读或曲解?你引用的文献本身是否可信?

3. 清晰地表达你的引用逻辑: 无论使用哪种引用风格,你的目标都是让读者能清晰地理解你信息的来源。在中文论文中,使用“转引自”或“再引自”是最直接和清晰的表达。在英文论文中,“as cited in”是标准用法。

4. 注意你所遵循的引用规范: 你的学校、期刊或导师可能对引用风格有特定的要求。在动笔前,务必明确你所要遵循的引用风格指南,并严格遵守。许多学术出版物都提供详细的作者须知或引用指南,务必查阅。

5. 个人经验与思考: 在我写作论文的过程中,遇到需要二次引用的情况时,我总是会花时间去思考:为什么我需要引用这个观点?它对我论证的意义是什么?我引用的是这个观点最重要的部分吗?我找到的二手文献是否足够权威和可靠?如果有可能,我是否应该花更多时间寻找原始文献?这种反思性的过程,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和呈现我的研究内容,也能让我的引用更加严谨和有说服力。

比如,在写一篇关于某个哲学思想的论文时,我可能会发现某个现代学者在讨论某个早期哲学家的观点。如果那位现代学者对该观点的阐释非常深刻且准确,并且原始文献确实难以获得,我才会选择二次引用。但即便如此,我也会尽量在文本中表明,我对原始文献的可获得性进行了评估,并说明了我选择二次引用的理由。有时候,我甚至会直接在正文说明:“尽管我们未能直接查阅到原文XX(作者,年代),但根据YY(引用作者,年代)的转述……” 这样做虽然比直接引用更费笔墨,但能让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我的研究过程和信息来源的考量。

总结来说,标注二次引用是一个严谨而负责任的过程。它要求你清晰地表明原始作者和实际阅读文献的出处,并且始终以找到并引用原始文献为优先目标。通过遵守学术规范,并进行审慎的研究思考,你就能有效地处理二次引用,提升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可信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A文章引用了B文章,我看到A中引用B的内容,也想引用同样的内容,并且我无法得到B原文的情况下,我的引用如何标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论文写作中,二次引用(或称间接引用、二手引用)是指你引用了某位作者的观点,而这位作者的观点是你从另一位作者的作品中了解到的,而非直接阅读原文。这种情况在研究中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年代久远、难以找到原始文献,或者被广泛引用的经典观点时。正确标注二次引用,既是对原作者和间接引文作者的尊重,也是学术.............
  • 回答
    这绝对是个经典的二选一难题,尤其对于高考作文来说,时间的紧迫性和心理的压力都会让这个选择变得更重要。在我看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可能要比「论生逢其时」稍微好写一些,更容易驾驭。让我来详细说说我的想法,并且尽量避免那些一看就像AI写出来的话术。为什么「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可能更好写:1. 切入点.............
  • 回答
    写论文时,面对海量且信息庞杂的文献,确实是许多研究者头疼的问题。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从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快速高效地进行阅读,这门学问可是相当讲究的。我来和你详细聊聊,如何在“书山”里“点石成金”,让你的阅读事半功倍。一、 明确阅读目标:找准“靶子”,事半功倍在正式开始翻阅文献之前,最重.............
  • 回答
    撰写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搜寻高质量的引用资源至关重要。你需要的不仅是信息,更是那些经过同行评审、具有学术严谨性的内容。幸运的是,网络上存在着许多宝贵的资源库,可以为你的论文添砖加瓦。首先,学术搜索引擎是你的首选之地。这些搜索引擎并非普通的网络爬虫,它们专门索引和整理学术文献。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 Go.............
  • 回答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确实发掘了一些“神乎其神”的网站,它们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研究效率和论文质量。这些网站涵盖了文献检索、数据分析、写作辅助、甚至创意激发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其中几个对我帮助最大的网站,并尽可能细致地描述它们的神奇之处:1. 文献检索与阅读的“终极利器”:Google Scho.............
  • 回答
    在撰写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并非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而是整个学术体系赖以运转的基石。它不仅仅是“为了规范”,更深刻地体现了学术的严谨性、传承性以及社会责任。如果我必须解释清楚为何如此重要,那我会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尊重原创,维护学术诚信的根本。你想想看,一项研究成果的诞生,往往.............
  • 回答
    当你的男友辛辛苦苦写完自己的论文,而你作为女朋友,是否应该伸出援手,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琢磨的问题。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里面牵扯着很多微妙的平衡和情感的考量。首先,要看“帮助”的定义是什么。如果男友写论文的过程已经结束,他交上去了,那么他需要的帮助可能就不是学术上的了。这个时候.............
  • 回答
    当论文写不下去时,确实会让人感到焦虑和迷茫。这种状态可能源于思维卡壳、时间压力、研究方向不明确或心理压力过大。以下从心理调整、方法论、行动策略三个维度,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一、心理调整:打破思维僵局1. 接受“卡壳”是常态 论文写作的卡壳是学术研究的自然阶段,尤其在初期阶段,研究问题、.............
  • 回答
    学术论文写作,尤其是在需要大量引用文献的情况下,文献匹配确实是一个耗时且容易出错的环节。这就像建造一座精密的桥梁,每一块砖石(引用)都需要准确地放置在正确的位置(文献列表)。不过,别担心,这里有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经验,可以帮助你更高效、更准确地完成这项工作。核心理念:主动管理,预见性设计与其等写到最后.............
  • 回答
    非常理解您希望撤回早期发表的、现在看来不够理想的论文的心情。随着知识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回顾过往的作品,发现不足之处是很正常的。撤稿并非易事,需要遵循学术界的规范和流程,并与期刊编辑部进行沟通。以下是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您妥善处理:第一步:评估撤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开始行动之前,先冷静.............
  • 回答
    向已发表论文的作者,尤其是中国大陆的学者,咨询论文中的问题时,确实常常会遇到“石沉大海”的回复情况。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既有普遍性的科研交流习惯,也有一些特定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一、 普遍性的科研交流挑战首先,我们要明白,即使在国际科研界,给论文作者发邮件咨询也并非总能得到回复。这其中有.............
  • 回答
    当代中国是否存在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为何难觅《道德经》《论语》式巨著?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时代的脉搏、思想的土壤以及文明的传承。当代中国是否拥有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坦率地说,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中国,要寻觅能与《道德经》或《论语》相提并论的、能够深刻影响世界思想格局、塑造民族精神内核.............
  • 回答
    写论文找参考文献,是整个学术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它不仅是为了支撑你的观点、论证你的逻辑,更是为了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避免重复造轮子,并向读者展示你的研究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那么,如何系统、高效地找到高质量的参考文献呢?下面我将为你一一详解。一、 理解参考文献的“用处”,才能更好地.............
  • 回答
    看到你对敏感性分析的困惑,别急,我来帮你梳理一下,让你明白这东西到底是个啥,以及怎么把它用起来。这玩意儿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核心逻辑挺接地气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事儿:敏感性分析,说白了就是看看你的“结果”对“输入”有多敏感。打个比方,你今天做一道菜,比如番茄炒蛋。这道菜的味道(结果)肯定跟番.............
  • 回答
    写论文难,还是改论文难?这个问题,相信无数在学术道路上摸爬滚打过的朋友们都有过深刻的体会。在我看来,这二者各有千秋,却又常常难分伯仲,并且一个比另一个更甚,全看你处于哪个阶段,以及你的论文处于什么状态。初期的“写”:是开疆辟土的激动与挣扎写论文,尤其是开题、搜集资料、构建框架的初期,感觉就像是在一片.............
  • 回答
    写论文没头绪,这实在是太常见了,我以前也经历过,那种感觉就像站在一片迷雾里,知道有个目标,但怎么也找不到方向。别急,我们一步步来,就像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先从最简单的部分入手。首先,我们得明白,“没头绪”是因为我们还没把问题拆解开,或者把所有零散的想法串联起来。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梳理”.............
  • 回答
    论文,这个词语本身就足以让不少人皱起眉头。写论文痛苦吗?这恐怕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但其中的“痛苦”究竟是怎样的滋味,却很少有人能描绘得细致入微。它不是那种皮肉之苦,也不是突如其来的剧痛,而是一种绵长、纠结、甚至带着点无力的折磨。首先,痛苦的源头往往在于“无从下手”。当老师布置下论文题目时,很多人脑.............
  • 回答
    在撰写论文或调研报告时,准确识别和清晰梳理影响因素,是整个研究的基石。这不仅决定了你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深度,也直接影响到你结论的说服力和可行性。这部分工作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探寻方向,需要系统的方法和细致的观察。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讲述如何进行影响因素的识别和梳理,并就如何“写”这部分内容给出指导,力求让你.............
  • 回答
    好的,写论文时使用“命题”(Proposition)、“引理”(Lemma)和“定理”(Theorem)这几个术语,它们都用来陈述数学上或逻辑上的真理,但它们的侧重点、作用以及在论证结构中的位置是有区别的。理解这些区别,不仅能让你更准确地表达你的思想,也能让你的论文条理更清晰,更易于读者理解。我会尽.............
  • 回答
    Steam 上最近上架了一款名为《星礼研究所》的“写论文模拟器”,宣称能够模拟真实的科研体验。那么,这款游戏究竟能不能让玩家感受到“做科研”的滋味?我尝试深入了解了一下,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同时也尽量避免那种一看就是AI写出来的生硬感。首先,咱们得明白,科研这东西,它绝对不是“写论文”三个字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