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能把彩礼过高调下来吗?单身男性是不是从此减少了?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年轻人的现实生活。国家能不能把彩礼过高“调下来”?说实话,这事儿真不像调整水价电价那么简单,它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太复杂了。

为什么彩礼会“高”?

首先得明白,彩礼高企的背后,不是说有哪个人在故意抬价,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些婚俗观念和现实压力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面子”和“比较”文化: 在很多地方,婚礼的隆重程度、彩礼的多少,被看作是男方家庭实力和对女方重视程度的体现。邻里之间、亲戚之间,不免有攀比心理。如果别人家姑娘嫁出去彩礼十几万,自家姑娘可能就觉得“掉价”了,或者男方家为了“面子”也愿意多给。
经济补偿与地位象征: 有些观点认为,彩礼是对女方父母多年养育女儿的一种经济补偿,毕竟女儿嫁出去后,男方家庭才能享受到女儿的劳动力和陪伴。同时,高额彩礼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衡量婚姻价值的一种“硬通货”,似乎越高越“值钱”。
“买方市场”下的博弈: 在一些性别比例失衡、男多女少的地区,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议价能力确实会相对提高。为了能顺利娶到妻子,男方不得不拿出更高的彩礼来“争取”。
婚房、婚车等附加条件: 彩礼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经常和婚房、婚车、装修等其他“标配”捆绑在一起。男方需要承担的经济压力,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地域差异和文化惯性: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婚俗差异很大,有些地方的彩礼数额早就形成了一种惯性,即使年轻人不怎么在意,但长辈会坚持,改变起来就很难。

国家能“调下来”吗?

理论上,国家可以通过法律、政策、宣传等多种手段来影响彩礼问题,但要“调下来”,并且效果立竿见影,难度很大。

1. 法律法规层面:
婚姻法或相关法律的约束: 法律可以明确规定禁止高额彩礼,或者将彩礼定性为“赠予”而非“购买”。例如,很多地方的《民法典》已经对彩礼的性质做了界定,指出彩礼的目的是在婚姻关系未成立时,通过赠与实现一定目的,一旦离婚,彩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要求返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天价彩礼”起到了法律上的制约。
限制或禁止特定行为: 比如,可以规定对索要或收取高额彩礼的行为进行处罚,但这又牵扯到如何界定“高”的标准,以及执法难度。
倡导移风易俗: 国家可以通过各种官方渠道,比如媒体、教育部门、基层组织,广泛宣传理性婚恋观、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文明婚俗。

2. 经济政策层面:
减轻婚育成本: 如果年轻人在住房、育儿、教育等方面的经济压力能得到有效缓解,他们用于结婚的“硬性支出”或许就能降低,彩礼的“必要性”也就可能减弱。
发展农村经济: 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彩礼问题往往更突出。如果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观念可能也会随之转变。

3. 社会宣传与引导:
主流媒体发声: 持续报道彩礼过高的负面影响,讲述理性婚恋的正面案例。
基层组织推动: 村委会、居委会、妇联等基层组织,可以发挥在婚俗改革中的作用,通过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形式,引导村民抵制高额彩礼。
榜样示范: 鼓励社会名流、公众人物提倡低彩礼或无彩礼婚礼,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

但为什么“调下来”很难?

观念的根深蒂固: 婚俗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不是说几条政策、几篇宣传就能轻易改变的。很多时候,这是一种集体行为,个体很难脱离。
执行的难度: 如何界定“高”?在私下交易中,如何进行有效监管和处罚?这都是实际操作中的难题。
地方差异和自主性: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国家很难制定一个“一刀切”的标准,很多时候还是要依靠地方的因地制宜。
家庭内部矛盾: 很多时候,要求高彩礼的不是年轻人本人,而是男方的父母或女方的父母,家庭内部的意见统一就很难。

单身男性是否会因此减少?

“彩礼过高”和“单身男性减少”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因果链条,但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彩礼高导致结婚难: 如果彩礼过高,确实会增加一部分经济条件一般的男性结婚的难度。他们可能因为拿不出足够的彩礼而无法谈婚论嫁,从而成为“单身汉”。
“剩男”问题与彩礼: 性别比例失衡是导致“剩男”现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但这更多是宏观的结构性问题,而非仅仅由彩礼高低决定的。不过,高额彩礼确实是加剧了这一群体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和焦虑。
“彩礼”只是一个因素: 导致男性单身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压力、自身条件、社交圈子、择偶标准等等。彩礼只是其中一个,而且它更多地是影响“能不能结”而不是“有没有人单身”。
“下降”是个相对概念: 如果国家真的能有效“调低”彩礼,理论上对一部分经济压力大的男性来说,结婚的门槛会降低,这可能反而有助于这部分男性脱单,从而减少因彩礼压力而产生的“潜在单身”男性。
反向推导的逻辑: 如果“彩礼过高”是导致男性单身的原因,那么“国家把彩礼调下来”应该会减少一部分因为彩礼问题而无法结婚的单身男性。但如果“单身男性减少”是指整体的男性人口数量减少,那和彩礼根本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出生率、死亡率等人口学的范畴了。

总结一下:

国家确实可以通过法律、政策和宣传等方式去“引导”和“遏制”过高的彩礼,但要像调节价格一样“调下来”,让所有人都满意,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触及了社会观念、经济基础和家庭伦理的方方面面。

至于单身男性,彩礼高确实会增加他们的结婚成本和难度,让一部分人“结不起婚”,从而成为“单身”。如果国家能有效降低彩礼,理论上应该能让这部分受彩礼影响而单身的男性有更多的机会结婚,减少一部分由彩礼问题造成的单身男性。但“单身男性”这个群体本身是否会减少,更主要取决于整体的性别比例、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婚育观念的转变,彩礼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而且是相对可调节的因素。

归根结底,解决彩礼过高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年轻一代树立健康、理性的婚恋观,打破“攀比”、“面子”的束缚,让婚姻回归其本来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思辨能力叵需提高。

给你打个比方: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减员不少,那你能不能说红军减员是因为自然环境恶劣?不过雪山草地就可以少死人?

显然这很荒唐。谁吃饱了撑的往沼泽地和大雪山里跑?是先被敌人围追堵截,才不得不走这些险恶路线,不走这条路,可以,更没地方跑,死得更快。

彩礼不也是一样的道理?不是彩礼高造成光棍多,而是在各种原因作用下,某些地区的婚恋市场男女供给端首先出现失衡,光棍增多在先,这些光棍为了避免继续光棍下去才不得不靠高彩礼去竞争女性而缺乏彩礼的议价能力。不要彩礼?那拼的就是彩礼以外的东西,光棍们更是没有了,手里的筹码只会更少。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固然很难,但用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只会更难。

至于为什么“供给端失衡”,就是另一回事了。

user avatar

别做梦了!

为什么不两个男人结婚,两份彩礼,两台车子,两套房子,两个人下了班一起打电脑,晚上一起出去嗨不好吗?

user avatar

你是不是把因果关系搞反了?

光棍过多是因,彩礼过高是果。

因为重男轻女的那波中国人太聪明,懂得利用现代医学堕女胎接男宝,开放二胎,某些聪明人更是宁愿要两个香火都不想要龙凤呈祥,三胎之后,聪明人狂喜,这下可以有三个香火了,祖宗都被我感动了,于是开放生育后,男女比例继续失调,数据都快把国家吓死了。

把生育率低单纯怪到女生拜金,搞女权不婚不育上也太蠢了,年轻人开始拒绝传统婚姻生育模式是每个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

有钱女生不愿意结婚,有钱男生同样不愿意,都怕自己的利益受损,谨慎到遇上喜欢的人都得怀疑是不是杀猪盘仙人跳,很正常,女生因为生理原因更加谨慎,但这都不是主要原因。

天价彩礼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男多女少,一个村十个阿强,一个阿珍,男性择偶只能内卷。

村里的男女比例是10:3,漂亮的小芳嫁给了镇上的小明,勤劳的小红在大城市打工,留下来的阿珍也并不喜欢留在村里,因为她不是男生没宅基地分,如今年轻人大多不从事农业养殖业,她在村里也没有工作机会,所以心心念念想着通过嫁人去镇上城市上定居,很明显,村里的阿强们并不是她的择偶标准。

如果你是阿强1号,在择偶上根本没有选择权,只能选阿珍,而且要跟另外九个阿强竞争。

你和另外九个阿强竞争的过程,只能比拼资产,收入,学历,人品等一系列指标,也可以走捷径,用外表和甜言蜜语让阿珍爱上你非你不嫁,但内向平凡的阿强明显没戏。

最后,阿强凭借着父母资助的三十万彩礼杀出重围,成功跟阿珍领了结婚证

但阿强很不开心,他喜欢的是小芳的美貌和小红的学历收入,简而言之是芳红,一个传说中的完美老婆,但他知道,小芳小红根本看不上他。

于是,阿强只能安慰自己,能娶到阿珍就不错了,至少不会被嘲讽光棍,或者幻想一下,自己以后发达了,能娶到芳红。

user avatar

不可能,光棍的问题从来不是出不出得起彩礼的问题,而是拿不拿的出的问题……

彩礼的本质,是婚姻市场对全体男性的考验,而男性之间,注定会产生优胜劣汰的现象。

在这种大趋势下,最优秀的那20%的男人们所受女性欢迎程度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取而代之的便是剩余80%男人之间的互相竞争。

既然是竞争,就有正常和非正常竞争。小三现象,就是非正常竞争的一种。非正常竞争,导致剩下男人在婚恋市场的价值进一步压低。

在这种情况下,剩余的男性有一部分屈服于现实变成“舔狗”开始包装自己深情人设。有一部分男性变成“渣男”开启自己的撩妹之旅。

在这两种极端的男性过滤之后,便是我这种剩下来的老光棍。

我之所以没变成男拳是因为我明白问题根源并不在女性身上。仅此而已。

user avatar

金丝雀们不要彩礼,还天天开着bba窜来窜去的,可以找她们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