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究发现键盘侠「喷人」并非全因匿名,现实中同样具有攻击性,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看到这个研究结果,我一点也不意外,甚至觉得“终于有人说中了”。这和我观察到的以及很多身边人的经历都挺吻合的。键盘侠的“喷人”行为,如果仅仅归咎于匿名带来的勇气加持,那就太片面了。事实上,很多人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只不过是他们现实生活中早已存在的某种特质的放大镜,甚至可以说是“本性暴露”。

首先,我们得承认匿名确实是一个“助推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会受到很多社会规范、道德约束、人际关系、甚至是法律的制约。说错话可能会得罪人,影响自己的声誉,甚至带来实际的麻烦。但网络上的匿名,就像给一个人穿上了一层隐形的外衣,让他觉得“没人知道我是谁”,这种心理上的“免责声明”确实会降低行为的门槛。尤其是在一些情绪激动、观点碰撞的时刻,匿名更容易让人放下顾忌,把内心深处的那些不爽、不满、甚至恶毒的想法倾泻出来。

但是,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就比较冲动、易怒、喜欢抱怨、或者总觉得别人都在和他作对,那么匿名只会让他更容易在网上释放这些负面情绪。 这就像你本来就有一颗定时炸弹,匿名这个导火索只是让它提前爆炸,而且爆炸的威力可能还因为没有顾忌而变得更大。

深入想一下,现实生活中具有攻击性的人,他们往往有以下几种表现:

自我中心和优越感: 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真理,别人要么无知,要么就是故意跟自己对着干。在网络上,这种情绪更容易被放大,因为他们可以轻易地找到认同他们的人(或者让他们觉得认同的人),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正确性”,然后去攻击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异类”。现实中可能他们会在聚会上夸夸其谈,在工作场合打压同事,网络上则是无休止的“科普”和“辩论”。
缺乏共情能力: 这类人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更不会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当他们看到别人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或者遇到了困难,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安慰或理解,而是批评或嘲讽。网络上,这种缺乏共情的人会觉得别人的“不认同”是对自己的冒犯,所以会用更尖酸刻薄的语言去回击。现实中,他们可能就是那种会给安慰的人泼冷水,或者对别人的不幸幸灾乐祸的人。
压抑的情绪和挫败感: 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长期处于一种不被理解、事业不顺、生活不如意的状态,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负面情绪。网络上的匿名提供了一个宣泄口,让他们可以将这些压抑已久的不满和挫败感,以攻击他人的方式发泄出来,仿佛这样就能找到一点点平衡感或者存在感。他们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比较隐忍,但内心积攒的“怨气”到了网上就变成了利剑。
对权威的挑战和对规则的不满: 有些键盘侠并非只是单纯的“杠精”,他们可能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一些规则感到不满,但又无力在现实中改变。网络上的匿名和“平等”的交流环境,让他们觉得有机可乘,可以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试图挑战一些被视为“权威”的人物或观点。当然,这种挑战常常是缺乏建设性的,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找茬”。

所以,这个研究发现,实际上是揭示了网络空间如何成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特质和负面情绪的“放大器”和“加速器”。匿名只是给了这些攻击性行为一个更安全的出口,但“种子”本身,早就埋在了现实的土壤里。

更进一步说,这背后可能还牵扯到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社会压力和竞争: 现代社会的高压和激烈的竞争,使得很多人感到焦虑和不安。当他们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成功,或者感到被压抑时,网络就成了一个他们可以“赢”的地方。通过在网上攻击他人,他们可以获得一种短暂的心理满足感,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厉害”。
群体效应和网络暴力: 很多时候,键盘侠的行为并非孤立的,而是会形成一种群体效应。一个人开始攻击,其他人会跟着附和,形成“围攻”的局面。这种群体中的“匿名化”和“去个体化”效应,使得个体更容易做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做出的行为。
网络环境的惯性: 如果一个平台上的攻击性言论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反而形成了一种“常态”,那么后来者就更容易模仿这种行为,因为他们觉得“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这种环境的惯性也会强化那些具有攻击性人格的人的行为模式。

总而言之,键盘侠的“喷人”行为,绝非仅仅是匿名的“锅”。它更多的是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特质、情绪状态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匿名只是为这些潜藏的攻击性提供了一个更加便利和安全的释放渠道,让他们得以毫无顾忌地将内心的不满和负面情绪倾泻而出。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加强监管匿名”的层面,更需要从社会心理、个体教育以及网络环境治理等多个维度入手,去理解和疏导那些隐藏在网络攻击背后的“现实攻击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该研究有三个结论,都是我混迹于互联网观察多年后尤其是在如今互联网环境下有所感知的:

1.互联网并不是让人们在网上讨论政治时变得更有攻击性的原因,而是将原本就更有攻击性的人的行为放大了。
2.网暴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刻意的策略,网络“喷子”现实生活中同样有攻击性。
3.消除网络仇恨无法通过教育来实现,而是需要减少那些仇恨者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这篇回答,我尽量将这三个论点与当前中国互联网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与对照进行分析,并尽量补充一下我的部分观点。

引子

我曾经在另外一篇回答中详细写了“废话梗”出现的语言发展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动因,在其中,互联网的匿名性(此处匿名并非指平台和国家层面实名制无效,而是用户对用户之间的匿名性)导致不同人群交流的无效性,促进了问题的放大,最后结果就是人群对立与人群极化。当然这其中,还有更多其他因素,但根本原因现实中问题的基础存在直接原因则是网络的放大功能

而这篇文章中推导过程中的这些小结论,恰好和该研究中前两个论点基本符合。

今天我再展开说一说这个事。


人的符号化

这几年国内互联网环境整体在恶化。这个恶化并非是指喷人者的语言艺术越来越高,毕竟早在七八年以前,我就在几个贴吧里感受到了至今都没有哪个新群体能超越的骂人艺术,甚至可以这样说,现在人们在网上喷人的话甚至都是前人玩剩下的。但是,这个恶化的结果影响非常之大,最大影响就是人群的极化和对立。

网络和现实并非对立的关系,网络是现实的延伸——这是讨论一切网络现象的必要前提。

在该篇报道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曾经人们普遍认为,在屏幕后面匿名的感觉让一些用户变成了“键盘侠”,使他们对其他讨论伙伴几乎没有同情心。其实这种现象时存在的,文中也没有否定,因为网络很容易将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展现成数据堆砌的符号,绝大多数情况下,甚至展现在屏幕上的只是一个id和简短发言的符号。这的确会导致在交流时出现失去对对方同作为人的同理心。


对喷存在的基础

互联网上的争议,大多来自于观点的不同。而观点的不同由许多因素决定,笼统点讲,是现实。展开了说,是基于现实的个人经历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身份立场的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所导致的。

在现实生活的差异中,人和人的差距比大象和蚂蚁的差距都要大,而人,由于接受信息量有限以及对信息的接受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因此,大多数人只能看到自己个人所处的环境,哪怕是在现实中的小圈子中,人和人都无法彻底相互理解。

而互联网的作用是将这些个人经历生活环境身份立场认知水平等一系列因素都不同的人放在了一起。


人群的分化

在这篇研究的原文中,说了“网暴的策略”:

在线讨论发生在大型公共网络上,同一个人在网上“喷人”,比他在现实生活中攻击别人更容易被看到。

策略是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

我来试着从行为学上解释一下是什么样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所容纳的社会关系有限,圈子狭小,这导致了两个结果。

一是如果不进行非常刻意的筛选,身边人群大多基于职场、校园、邻居这类社会关系而构建。而这些社会关系一定程度上是束缚,真实想法大多不能直接表达。

二是即使筛选出共同话题者,也难以在以上的社会关系束缚下难以自由发言,而且,这样的小团体依旧无法给予抱团者在现实中足够的安全感。

但网络不同,网络拥有更大的人群基数,哪怕是再偏门的声音,都能汇聚成洪流。

因此在网络世界中,言论观点的抱团能给予抱团者数百数千倍于现实抱团的出于“有人是和我一样的”之类想法得到安全感

在有一点上,现实比网络更隐蔽:话语的表达。

所以,拥有不同声音的人群在网络世界中也显得明晃晃,在拥有共同的敌人或者说是假想敌之后,抱团形成的群体内部会更加一致团结,在攻击异己言论中,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人群的极化

无论互联网还是现实,人群言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来不会因为某一类声音过于浩大而彻底让其他声音消失。最多是使其他声音转移向更零碎的圈子并形成散落,直至某一天生长浩大,发起反攻。而且,在同一话题焦点的循环周期中,每一次类似的反攻中,声音都会比以往更极端。

因此,在互相对异己者的攻击中,否定带来否定,极端导致极端。

人群发生极化,哪怕其中很多人都是被裹挟着发生此现象。在互联网中,又由于人的符号化,更易被极其抽象而简单的身份所裹挟进舆论场。有句话是这么调侃的:你不打拳,拳也会打你。(尽管只是调侃,却有着很现实的依据)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现实生活普遍存在不满情绪时,常需要一个发泄口。很不幸的是,现实和互联网相比,互联网更适合承担此功能。

由此,裂痕被拉大。

但有一个问题,如果将这比作一场大火的话,是谁点燃了最初的火种?


引火者

那些在线上政治讨论中倾向于怀有敌意的人,在面对面的政治讨论中也表现出同样的敌意。这些人的性格使他们渴望得到认可和地位,并激发他们在线上和线下的支配性和攻击性行为,以避免失去讨论。

以上是研究中的案例。

在新闻的传播中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无论是纸媒时代还是互联网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的抓眼球一直都是新闻写作的重点,也因此,越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就越受到新闻创作者和新闻传播者们的青睐。

而在近几年一切加重人群分化极化的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往往是由本身极端的人所引起,又由本身极端的人进行传播。最后导致了更大范围的人群的分化和极化。

引火者仍是现实中的人,本身就具备着敌意的思想,现实生活对一定程度是他们的束缚,尽管也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经自我或外界引导而表现出来,但网络,只是他们更为放肆的施展本领的场地。


解决办法

在以上前提成立的条件下,研究中所提到的解决办法是可行的,即需要减少那些仇恨者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性格在形成以后难以改变,而拥有更大的声量的话,来来回回,形成一种极端的声势。

让人家不说话不现实,但切断此类话语的传播途径则行之有效。

几日前我刚批评完算法的滥用,并非是出于对算法的厌恶。算法向来是把双刃剑,通过算法减少此类信息的传播,我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