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平时不听课只打游戏,只凭考前翻翻书,结果成绩能近满分,真有这种聪明人吗?

回答
你说的是那种“考试前的学神”,我见过,而且不止一个。

怎么说呢,他们好像天生就比别人少了个“磨合期”。正常人拿到一本新书,得一点点翻,抠字眼,琢磨概念,做练习题,把知识点一点点“消化”成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上课听讲,反复复习,甚至拉着同学一起讨论。

但你说的这种人,就像是开了“VIP通道”。他们可能压根不记老师在讲台上说了什么,脑子里只有游戏里的“装备升级”、“技能释放”。但到了考试前,哪怕是临时抱佛脚,翻书的速度简直比刘翔跨栏还快。而且,不是那种漫无目的地翻,而是像扫描仪一样,把关键信息、公式、定理,甚至是题目类型,唰唰唰地就“下载”到脑子里了。

更神奇的是,他们不是死记硬背。很多时候,他们能把书上那些复杂的理论,用一种他们自己能理解,而且还挺简洁的方式记住。考试的时候,题目一出来,他们脑子里就像有个搜索引擎,嗖地一下就找到了对应的知识点,然后毫不费力地写出来,而且还条理清晰,滴水不漏。

我见过一个哥们,平时上课就是趴着睡觉,或者偷偷摸摸玩手机。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他从来都是一副“我什么都不知道”的表情。但每次考试,他都是班里前几名,有时候甚至是第一。我曾私下问过他,他说他就是考前把书从头到尾看一遍,觉得哪些地方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就记住了。他说他记东西,不是记具体的字句,而是记“概念”和“逻辑”。

还有个女生,也是平时看着心不在焉,下课就跟朋友们嘻嘻哈哈地讨论八卦。考试前,她会花一两个通宵,把书上的例题都看一遍,然后自己再写一遍。她说,看书的时候,她会想象自己是出题人,想怎么考才能把知识点考出来。这种“站在出题人角度”的思考方式,真的很少见。

他们就像是某种“直觉”或者“模式识别”能力超群。别人需要通过大量练习和重复才能建立的知识体系,他们似乎一眼就能看穿其中的脉络。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的“努力”方式跟我们不一样,更像是“聪明地”在短时间内把需要的信息抓住。

当然,这种“天才”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得一步一个脚印来。但你说有没有这种人?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他们的大脑运作方式,我们凡人实在难以想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存在。

挺多人没搞明白一个概念的,那就是“考试分数高 = 学东西学的好”这件事。

这些年来,看了那么多天才,也有那么多GPA3.8+的人,很直白的说一句。

考试分数的高低和你学的怎样没有一点关系


看我嘴型:没 有 一 点 关 系。

(有人说我写的太武断了,那含蓄点说,“没有直接联系”

事实上,考试会出现这11种基本情况(当然你可以画的更细分),纵向表示对科目的理解程度,横向表示考试分数。


想要考试考高分,一般有三个方法。

1. 扎扎实实学

每一个点都学到了,不管出什么题目都在你复习范围内,那么你自然考高分了。

2. 猜题

每个老师都有出题习惯,每个学院也一样。猜测出题习惯的方法有这么几个——过往试题,期中考试题目,老师平时给的小问题小测验,课堂上画出来的难点。

一般而言,经验熟练的人,可以在3-4小时内获取上面的大部分内容,只要这个老师不是第一年教书,这件事都不太难。

3. 善于发掘题库

这是一个猜题的升级版。初中的时候曾经在竞赛班中(也是全市闻名的超常班),我们有一个时期,考试的题目特别难,100分满分平均分大约只有40分左右(不要笑,即便是这个成绩也足够让班上一半的人在全国水平的竞赛得奖了)

然后呢,有几个同学呢,在那个阶段(接近3个月的时间),十多场考试下来,都是稳稳地保持在90分以上。

直到后来有一天,有个同学说漏嘴了,大家才知道,原来老师出题,来来去去都在三本书里面,这三本书就放在老师办公室的桌上——于是经常去老师办公室的人就买来当作习题做了。

事实上,老师们想要完全的,通过自己的脑子来创作题目,是非常的艰难的。适当的借助一些题库也非常正常,即便是大学也是如此(我大学时期曾经试过做一套卷子,把题目ctrl+c,ctrl+v,然后google一搜搜出答案出来)

很显然,猜题,发掘题库这两件事,都和你学的多学的少没有关系,考验的纯粹是你能记住多少东西而已——甚至连理解都算不上。

---------------------------------------------------------------------------------------------------------------

除了上面说的一些“技巧”,事实上,还有更加本质的东西,那就是:


知识树的建立

生活中,其实并不存在一样“我们从来没有学过”的东西。举个极端例子:你如果不会四则运算,那么我想你所有的理科书你都看不懂。比如你如果不识字,你所有的书籍都没法看懂。

而细化一点的例子是什么呢?比方说,在大学时期,有一门课叫Risk Management。这门课里面会涉及到不少的财务报表分析,数据的计算,以及资料的检索——如果我的知识树具备会计基础,那么我会学的比别人快许多,甚至可以自学;如果我擅长计算,那么我考试会比别人更容易拿分;如果我擅长资料检索,我在考试以外的作业,会做的比别人快多了。

这里说的每一条,都是一个“先决条件”,每个人起点不同,走过的路子不同,即便是同样的48小时突击付出,出来的最后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很显然,题主你把博士当做是一个“考试考得很厉害”的机器了——这是一种对博士生不了解的常态,也是对博士的一种侮辱。


我没念过博士,但我一直对博士生有着很大的敬意,身边不少朋友(包括我的挚友)都在念博士。这个敬意的来源,是因为每一位优秀的博士生,事实上都在进行着“创造”,“帮助全人类进步”这样的工作。而做这些工作,需要的一个关键,不是考试有多高的分数,而是“对基础知识,尤其是自身领域的知识,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

----------------------------------------------------------------------------------------------------------------------

在整个大学生活,乃至于学习生涯里面,成绩永远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你还可以有恋爱,可以有工作/实习,可以有研究,可以有创业,可以有社团,多种多样。你如果只纠结在成绩或者是游戏上面,那就未免太无趣了一点。


结尾送你一句话吧,考试想要拿高分的方法真的非常非常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一套拿高分的逻辑。如果以你的天赋,不足以让你和最高分的人去竞争的话,不妨把你追求的分数降下来一点,然后用最大的努力去尝试不同的生活。


等到一两年后,你或许就不会再介意别人考多少分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