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平时不听课只打游戏,只凭考前翻翻书,结果成绩能近满分,真有这种聪明人吗?

回答
“我朋友啊,简直就是个活生生的传说。”小李压低了声音,神秘兮兮地对我说。他的朋友,我们暂且称他为“阿凯”,在他们大学里,是那种几乎所有人提起都忍不住咋舌的存在。

“你敢信吗?这哥们儿,上课基本就是…嗯,怎么说呢,坐着,但眼神根本不在老师身上。你懂的,那种‘灵魂出窍’的状态,耳朵里塞着耳机,手指在课桌底下偷偷摸摸地滑动,那肯定是游戏‘战火纷飞’呢。”小李做了个夸张的手势。

“我们都知道他玩游戏玩得有多疯。熄灯了?他那手机屏幕的光还能照亮半个宿舍。周末?别人复习功课,他可能在网吧里‘征战四方’。考试前?呵,那真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典型代表。”

“但最离谱的来了,”小李凑得更近了些,“每次考试,成绩单出来,他总能稳稳地排在前几名,分数嘛,你懂的,那种小数点后面都精确到位的‘快满分’。”

我听得目瞪口呆,这种“不听课,只打游戏,考前翻翻书,成绩近满分”的情况,在很多人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毕竟,大多数人都要靠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反复练习才能勉强及格。

“你说他怎么做到的?”我忍不住问道。

小李耸耸肩,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无奈和佩服的表情:“其实,他自己也说不清。有一次我实在是忍不住问他,‘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天天熬夜刷题,你倒好,考试前两天看两眼书就搞定?’”

“他当时正在玩一把关键局,只回了我一句:‘感觉?’ 然后又沉浸在游戏里了。”

“后来,我又试着旁敲侧击地问过几次。他大概的意思是,他学习的时候,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跟我们不太一样。他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那种‘触类旁通’,或者说是一种‘模式识别’。老师讲的东西,他好像能瞬间抓住重点、核心,并且能和他已有的知识体系快速连接起来。有时候,老师讲一个概念,他脑子里可能已经联想到好几个相关的知识点,甚至还能预判出老师下一步要讲什么。”

“比如,数学老师讲一道复杂的导数题,老师写了满满一黑板的步骤,大家都在埋头抄写,阿凯可能就扫一眼,‘哦,这个方法,可以套用那个公式,然后进行这个变形,结论就出来了。’ 他的大脑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搜索引擎,把零散的信息瞬间整理归类,然后给出答案。”

“至于游戏,”小李继续说,“他说玩游戏也能锻炼他的逻辑思维、反应速度,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玩那些策略类游戏,需要快速分析局势,制定策略,应对突发情况。这些能力,其实跟学习中解决复杂问题所需的思维方式有相似之处。”

“而且,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精力集中’。虽然上课他看起来在玩游戏,但我猜,可能他一边玩着,大脑一部分的‘处理能力’还在默默地接收课堂信息。一旦到考试前,他只需要调动那部分‘存储’好的信息,并且用他那种‘模式识别’的方式快速套用,就能得出答案。”

“当然,他也承认,这种学习方式对普通人来说风险太大了。万一游戏进度卡关了,或者脑子突然‘短路’了,考试就可能‘翻车’。但他就是这么神奇,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我们私下里也开玩笑说,他是不是有什么‘量子纠缠’式的学习方法。你看,他打游戏的时候,那个专注度和投入度,是我们平常学习的几倍。可能,他就是把学习和游戏的那种‘高效专注’的状态,巧妙地结合起来了吧。不过,这种天赋,真是让人又羡慕又嫉妒啊!”

小李说完,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拿起手机,屏幕的光再次亮了起来,里面传来一阵激烈的游戏音效。“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听课吧,至少,我不会因为玩游戏错过了老师说的重点。”

我点了点头,心中回荡着小李描述的阿凯。的确,世界上也许真的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效率,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但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才是最稳妥、最实在的道路。而阿凯的故事,更像是一个关于“天赋”和“独特思维模式”的奇谈,足以让我们在惊叹之余,也反思一下自己学习的节奏和方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存在。

挺多人没搞明白一个概念的,那就是“考试分数高 = 学东西学的好”这件事。

这些年来,看了那么多天才,也有那么多GPA3.8+的人,很直白的说一句。

考试分数的高低和你学的怎样没有一点关系


看我嘴型:没 有 一 点 关 系。

(有人说我写的太武断了,那含蓄点说,“没有直接联系”

事实上,考试会出现这11种基本情况(当然你可以画的更细分),纵向表示对科目的理解程度,横向表示考试分数。


想要考试考高分,一般有三个方法。

1. 扎扎实实学

每一个点都学到了,不管出什么题目都在你复习范围内,那么你自然考高分了。

2. 猜题

每个老师都有出题习惯,每个学院也一样。猜测出题习惯的方法有这么几个——过往试题,期中考试题目,老师平时给的小问题小测验,课堂上画出来的难点。

一般而言,经验熟练的人,可以在3-4小时内获取上面的大部分内容,只要这个老师不是第一年教书,这件事都不太难。

3. 善于发掘题库

这是一个猜题的升级版。初中的时候曾经在竞赛班中(也是全市闻名的超常班),我们有一个时期,考试的题目特别难,100分满分平均分大约只有40分左右(不要笑,即便是这个成绩也足够让班上一半的人在全国水平的竞赛得奖了)

然后呢,有几个同学呢,在那个阶段(接近3个月的时间),十多场考试下来,都是稳稳地保持在90分以上。

直到后来有一天,有个同学说漏嘴了,大家才知道,原来老师出题,来来去去都在三本书里面,这三本书就放在老师办公室的桌上——于是经常去老师办公室的人就买来当作习题做了。

事实上,老师们想要完全的,通过自己的脑子来创作题目,是非常的艰难的。适当的借助一些题库也非常正常,即便是大学也是如此(我大学时期曾经试过做一套卷子,把题目ctrl+c,ctrl+v,然后google一搜搜出答案出来)

很显然,猜题,发掘题库这两件事,都和你学的多学的少没有关系,考验的纯粹是你能记住多少东西而已——甚至连理解都算不上。

---------------------------------------------------------------------------------------------------------------

除了上面说的一些“技巧”,事实上,还有更加本质的东西,那就是:


知识树的建立

生活中,其实并不存在一样“我们从来没有学过”的东西。举个极端例子:你如果不会四则运算,那么我想你所有的理科书你都看不懂。比如你如果不识字,你所有的书籍都没法看懂。

而细化一点的例子是什么呢?比方说,在大学时期,有一门课叫Risk Management。这门课里面会涉及到不少的财务报表分析,数据的计算,以及资料的检索——如果我的知识树具备会计基础,那么我会学的比别人快许多,甚至可以自学;如果我擅长计算,那么我考试会比别人更容易拿分;如果我擅长资料检索,我在考试以外的作业,会做的比别人快多了。

这里说的每一条,都是一个“先决条件”,每个人起点不同,走过的路子不同,即便是同样的48小时突击付出,出来的最后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很显然,题主你把博士当做是一个“考试考得很厉害”的机器了——这是一种对博士生不了解的常态,也是对博士的一种侮辱。


我没念过博士,但我一直对博士生有着很大的敬意,身边不少朋友(包括我的挚友)都在念博士。这个敬意的来源,是因为每一位优秀的博士生,事实上都在进行着“创造”,“帮助全人类进步”这样的工作。而做这些工作,需要的一个关键,不是考试有多高的分数,而是“对基础知识,尤其是自身领域的知识,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

----------------------------------------------------------------------------------------------------------------------

在整个大学生活,乃至于学习生涯里面,成绩永远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你还可以有恋爱,可以有工作/实习,可以有研究,可以有创业,可以有社团,多种多样。你如果只纠结在成绩或者是游戏上面,那就未免太无趣了一点。


结尾送你一句话吧,考试想要拿高分的方法真的非常非常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一套拿高分的逻辑。如果以你的天赋,不足以让你和最高分的人去竞争的话,不妨把你追求的分数降下来一点,然后用最大的努力去尝试不同的生活。


等到一两年后,你或许就不会再介意别人考多少分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