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著名的冤案有哪些?

回答
历史上冤案无数,有些更是震动一时,甚至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我尝试着为你讲述几桩比较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希望能让你对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脆弱有所体会。

1. 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耶稣基督之死

虽然这起事件在宗教上有其特殊地位,但从历史和法律的角度看,其审判过程和最终判决充满着争议,几乎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最广泛流传的“冤案”之一。

时间与地点: 公元3033年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犹太地区,耶路撒冷。
主角: 耶稣基督,犹太拉比,被信徒奉为弥赛亚。
罪名: 在犹太法庭,主要罪名是“亵渎神”,因为他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在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面前,则被指控为“犹太人的王”,意图煽动叛乱,威胁罗马统治。
审判过程的“冤”:
政治操纵: 耶稣的审判很大程度上是政治驱动的。犹太祭司长和长老们对耶稣的教义和影响力感到威胁,他们怕耶稣的受欢迎程度会引发罗马人的干预,导致他们和犹太民族的地位受到影响。因此,他们将耶稣的“宗教罪”包装成“政治罪”,以迎合罗马人的统治逻辑。
证据不足与程序不正义: 尽管犹太公会(Sanhedrin)对耶稣进行了审判,但审判过程仓促,证据链薄弱,甚至有强迫诱供的嫌疑。当耶稣被带到彼拉多面前时,彼拉多似乎也觉得耶稣没有犯下死罪,曾试图将其释放(例如,按照惯例在逾越节释放一名囚犯),但他最终屈服于犹太民众和祭司长的压力,选择了将耶稣判处死刑。
群体压力: 在彼拉多面前,民众被煽动起来,高喊着“钉他十字架!”。在这种高压和群体狂热下,法官的独立判断被剥夺,正义的天平严重倾斜。
影响: 耶稣的受难与复活构成了基督教的核心教义。这起“冤案”不仅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信仰,也深刻地塑造了西方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被历史判定为罪人的人,最终成为了人类历史上影响力最深远的人物之一。

2. 被“白手套”玷污的清白——英国的“伦敦塔谋杀案”(The Princes in the Tower)

这起案件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阴影,虽然过去了几百年,但关于谁是真正的凶手仍然是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焦点。

时间与地点: 1483年夏天,伦敦塔。
主角: 爱德华五世(年仅12岁)和他的弟弟理查德(约9岁),英国国王爱德华四世的儿子,即所谓的“塔中王子”。
事件经过: 1483年,爱德华四世去世,他的长子爱德华五世即位。但由于他年幼,根据当时的惯例,由其叔叔,约克公爵理查(后来的理查三世)担任摄政王。然而,理查在短时间内宣布爱德华四世的婚姻无效,因此爱德华五世和他的弟弟都没有继承王位的合法性,并将他们安置在伦敦塔中“保护”。不久之后,两个王子便神秘失踪了,再也没有露面。
谁是凶手? 这是案件的谜团所在。
最大嫌疑人——理查三世: 作为摄政王,理查三世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不久后便加冕为国王。有人认为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派人杀死了他的两个侄子。一些历史证据,比如当时就有传闻指向他,以及他后来的残暴统治形象,都让他成为首要嫌疑人。
其他可能: 但也有理论认为,其他政治势力,比如波伏莱家族(Duke of Buckingham)或甚至后来的亨利·都铎(Henry Tudor,推翻理查三世的国王),也可能与王子的失踪有关,目的是为了抹黑理查三世。甚至有说法是王子的母亲伊丽莎白·伍德维尔为了救出他们而安排了他们的失踪,但证据非常牵强。
为何是冤案? 即使现在我们在历史书中提到理查三世,常常会与“谋杀王子”联系在一起,但真正确凿的证据却始终没有找到。在当时,没有人看到王子们被杀,也没有人被公开审判。所有的一切都是根据当时的政治氛围和逻辑推断。如果理查三世并非凶手,那么他则是一个被历史冤枉的国王,背负了永远洗不清的罪名。而如果他是凶手,那他就是为了权力而泯灭人性的冷血之徒。这起悬案也让人们思考,在权力斗争面前,事实真相往往被掩埋得太深。

3. 来自天堂的审判——法国的“圣女贞德”(Joan of Arc)

贞德的故事是一个传奇,但她的结局却是令人扼腕的悲剧,她的审判过程充斥着政治阴谋和宗教偏见。

时间与地点: 1431年,法国鲁昂(当时被英格兰占领)。
主角: 贞德,一位法国农家少女,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声称受上帝指引,带领法国军队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法国士气。
罪名: 她被英格兰人俘虏后,被指控为“异端”、“巫女”和“妖术师”。
审判过程的“冤”:
政治操纵与非法审判: 贞德的审判是由亲英格兰的法国教士组成的宗教法庭进行的。这场审判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真相,而是为了在政治上摧毁贞德的形象,从而削弱法国人民抵抗的信心,巩固英格兰的占领。审判过程充满了陷阱和恐吓,提问者试图让她承认自己是在说谎或与魔鬼勾结。
利用性别与宗教: 作为一名年轻女性,在那个时代被认为能够领导军队、获得神启,本身就与当时的社会观念格格不入。审判者利用了这一点,试图将她的行为归结为女性的“软弱”和“迷惑”。她穿着男装,也被作为审判她“违背神旨”的证据。
强迫认罪与撤回: 在严酷的审讯和生命的威胁下,贞德一度被迫签署了一份认罪书,但很快又公开撤回了这份认罪。这成为了她最终被判处火刑的直接原因,被指控为“重犯异端”。
影响: 贞德最终被烧死在火刑柱上,年仅19岁。她的死曾一度打击了法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但她的英勇事迹反而激励了更多的法国人。在战后,她被平反,并最终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贞德的故事成为了反抗压迫、信仰坚定的象征。她的审判无疑是一场以宗教之名行政治迫害之实的典型冤案。

4. 中世纪的“政治清洗”——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猎巫行动

虽然不是一起具体的个人冤案,但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尤其是在其最活跃的时期,对无数无辜者制造了系统性的冤案,其中以“猎巫”最为典型。

时间与地点: 主要集中在中世纪后期至近代早期(约1518世纪),遍及西班牙及其殖民地。
主角: 无数被指控为巫师、异端、煽动异端的无辜民众,其中女性占多数。
罪名: 与魔鬼交易、施展巫术、亵渎神明、不遵从教会教义等等。
审判过程的“冤”:
缺乏证据与酷刑逼供: 宗教裁判所的审判程序与现代司法完全不同。证据来源常常是怀疑、传闻、告密,甚至儿童的指证。而为了逼迫嫌疑人“认罪”,酷刑是家常便饭。嫌疑人往往在极度痛苦中承认任何指控,只求结束折磨。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逻辑: 裁判所的政策往往是,如果你坦白了,你可能还会被宽恕(例如,如果承认是异端并悔罪,可能只是监禁或流放)。但如果你顽抗到底,不仅自己会受罚,家人也可能受到牵连。这种制度本身就鼓励了虚假供认。
制度性的偏见与恐惧: 宗教裁判所的设立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排异色彩,旨在清除任何被认为是“非正统”的思想和行为。在那个缺乏科学解释的时代,各种奇怪的现象(如疾病、歉收、失踪)很容易被归咎于巫术。而当裁判所开始大规模猎巫时,恐惧和猜疑就如同瘟疫一样蔓延,人人自危,邻里之间互相揭发。
影响: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猎巫行动,以及对犹太人和摩尔人等少数群体的迫害,造成了西班牙历史上长期的社会动荡和思想禁锢。无数生命因此被摧毁,理性精神受到打击。虽然并非所有被指控者都是无辜的,但其审判的粗暴、证据的薄弱和对酷刑的滥用,使得其制造的冤案数量惊人,是对人类司法公正的巨大讽刺。

这些案件,跨越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但都揭示了权力、偏见、恐惧和信息不对称如何能够扭曲正义,将无辜者推向深渊。它们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警示,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对真相的追求和对司法的公正都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一个晚明万历朝初年发生的“荷花儿”冤案,此案水落石出后对晚明时代的司法甚至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让人们对于刑狱,尤其是对于涉及人命的大案更加慎重。对于那些具体情况不明的案件,还是要少吃人血馒头,少做看客。

就像南宋宋慈在《洗冤集录》说的那样:“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


先讲下引发此案的核心人物——被害人周世臣的身世背景。

明宪宗生母周太后的父亲是周能,周能长子为周寿,次子为周彧,二人为周太后之弟。

成化三年十一月,宪宗封周寿为庆云伯,成化十七年十月进封为庆云侯。

周能次子周彧则于成化二十一年十月封为长宁伯。

一家两爵,再加上周太后在成化、弘治两朝的强势地位,周家算是大明朝中期比较声名显赫的皇亲国戚。

正德四年二月,庆云侯周寿卒,其子周瑛袭庆云侯爵。

正德三年十二月,长宁伯周彧卒,其子周瑭袭长宁伯爵。

到了嘉靖年间,世宗为减轻国家负担,开始取消一部分外戚的封爵,因而在庆云侯周瑛死后,其子周世臣并未能袭爵,庆云侯也被取消,周世臣只得到一个锦衣卫带俸指挥的职位。

所谓“带俸”,是指只拿一份俸禄而不管事,即没有实权的虚职,当时很多勋戚子弟都添注袭职在锦衣卫,这个“锦衣卫指挥”并非真正那些牛逼轰轰、缇骑四出、到处拿人的锦衣卫指挥使。

众所周知,明代的俸禄其实是非常低的,而权力才是财富真正的来源,没有实权自然捞不到钱了。虽然两代庆云侯当年发达的时候攒下了偌大的家业,但也架不住不肖子孙的坐吃山空。正如《红楼梦》中的贾府一样,没了权力,家业败落是很快的。

周家也是如此,很快就败落下去了。到了嘉靖、隆庆年间,周世臣一家已经搬到北京东城的一条小巷子里去了。


故事正式开始。

话说当时周家家道中落,家里已经没有成群的奴仆、婢女了。周世臣丧偶后,身边只有一个叫“荷花儿”的侍婢与其同起卧,就算是没有名分的侍妾吧。另外还有个叫“王奎”的奴仆看守家门。

隆庆六年九月十一日傍晚,周世臣带着荷花儿,手持火把去关大门,突然有几个强盗持斧头、刀剑等利刃闯入家门。

周世臣大惊失色,但还是鼓起勇气,随手拿起一根大概是顶门用的木杖与盗贼打了起来,一面又呼唤奴仆王奎帮忙抵御强盗,但终因对方人多势众,又手持利刃,周世臣很快便被强盗乱刀杀害。

婢女荷花儿很害怕,在众人打斗的时候就趁着夜色悄悄躲在一个屏风后面偷偷观察,不敢出声,不敢仰视。强盗们忙于翻找财物,也没有发现荷花儿。

最终强盗们翻箱倒柜找出银子一百五十两,拿了就跑了,匆忙中还遗落少许银钱。于是荷花收集散落的银子去找王奎。

当时神宗刚登基不久,正值穆宗梓宫将要葬入皇陵之时,京城内外戒严,没想到皇城脚下竟然发生了强盗入室抢劫杀人的大案,而负责这一块治安的五城兵马司指挥张国维惧怕上面处罚他,立即带着人马出去搜捕强盗,希望能尽快抓住强盗将功赎罪。

但还是慢了一步,强盗早跑没影了,随即带人去周家奴仆王奎的房间查问。

这时荷花儿正拿着银子向王奎哭诉,正好邻居卢锦过来索要周家之前买肉的肉钱,正好和巡逻的士兵撞了个正着。

卢锦被凶神恶煞、来势汹汹的士兵吓得半死,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惊恐之下躲到了床底,指挥张国维一把将其拽了出来,厉声对其进行讯问。

卢锦吞吞吐吐地回答自己只是卖肉的屠夫,过来要周家欠他的肉钱。

张国维则认为没那么简单,一口咬定已为主人周世臣房内人的荷花儿与奴仆王奎通奸,因而十分痛恨周世臣,想杀了他。于是奸夫淫妇伙同邻居卢锦及其女婿张文弼合谋杀了主人,得人的得人,得财的得财,大家各得其所,于是一拍即合,犯下了此案。

张国维命手下对他们严刑拷打,欲使其供认。荷花儿、王奎、卢锦等人实在受不住酷刑,被屈打成招。

正好这时周家的宗族长辈听闻了强盗杀害周世臣,过来询问情况,不知为何也附和张国维的说法,并大骂荷花儿:“主何负汝而反,当斩万段。

张国维心下大喜,愈发认为自己判断的没错,大案已破,于是立即上报。

经兵马司初审,荷花儿、卢锦和王奎等人供词相互矛盾,又都当堂翻供,大喊冤枉,再加上没有确凿的证据,于是请求发往刑部等法司部门再审。

当时刑部尚书缺任,掌印署理刑部事务的是刑部左侍郎翁大立,他听信张国维的说法,先入为主地认为一定是奸夫淫妇伙同外人合谋杀主。

翁大立作为高级官僚,家中也是有不少奴仆婢女,大概是感同身受,对此等大逆不道的弑主行为深恶痛绝,誓要将这等悖逆奴才们从重处以极刑——凌迟处死。于是立即唆使刑部的下属官员郎中潘志伊将此案做成铁案,且从速结案。

潘志伊看出此案疑点重重,且案情重大,实在不敢独自承担判案之责,于是请求多派官员会审。

于是委派郎中王三锡、徐一忠研审此案。而翁大立也很愤怒,向朝廷上奏请从重从速处决荷花儿等人犯。

朝廷同意了以翁大立为首的刑部官员的处置意见,判处王奎、卢锦、荷花三人凌迟处死,最终于万历四年十月处决。

当时京城百姓不知其中情况,高高兴兴地在闹市中观看凌迟三人的行刑过程,很多人拍手称快。

那些真正犯下此案的强盗们也幸灾乐祸地挤在观刑人群之中,见朝廷如此杀了几个替罪羊,都感到十分好笑,从此更加肆无忌惮,到处杀人越货,作恶多端,甚至十分高调地鲜衣怒马,自称游侠。

这群强盗为首的一个叫朱国臣,外号“朱脑瓜”,最初也是个屠夫,后来养了两个瞎眼的妓女,教她们弹琴唱曲给自己赚钱,晚上还要侍候他喝酒。

朱国臣每次喝醉了酒对她们又打又骂,还炫耀自己曾杀了周皇亲。

两个妓女不堪忍受朱国臣的折磨,私下就将朱国臣杀害周世臣以及曾经犯下的其他案子泄露了出去,渐渐就传到了官府耳中。

兵部将朱国臣及其党羽刘汝成、刘伟等七人全部抓获审问,京城百姓这时才知道荷花之冤,都痛惜不已。

此案甚至传到了宫中万历皇帝耳中,刑科给事中周良寅上疏弹劾把总张国维及当初会审此案的三位刑部郎中,建议重查此案,追究当时相关官员的责任。

礼科给事中萧彦也上疏弹劾当初参与此案的多位刑部官员,说王奎、荷花儿等人之所以被冤枉惨遭凌迟,“起于巡捕把总张国维之妄拿,而成于刑部侍郎翁大立之轻信”,郎中潘志伊请多官会审,似有规避的嫌疑,而郎中王三锡、徐一忠既参与会问,而又漫不参详,有扶同之弊。

万历皇帝也怜悯荷花之冤,命人将朱国臣等人押赴刑部审问,最终水落石出,一干罪犯对杀害周世臣及劫掠财物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据朱国臣供称,当初周世臣老是盯着他看,做贼心虚的朱国臣当时已经犯下了不少案子,怀疑周世臣是在辨别他的相貌,想抓捕他。于是动了杀心,决意找机会杀了周世臣。

隆庆六年九月十一日的那天夜里,以朱国臣为首的强盗们早有准备,趁着夜色突然闯入周家,刘汝成持刀捅周世臣的胁下,刘五砍其胸,一伙人一拥而上很快将其乱刀砍死。

说来也是玄乎,据刘汝成所说,他们犯下此案之后不久,妻子就给他生了个女儿,胁下有个大疤,就像周世臣死的死后那样,因此刘汝成一直怀疑女儿是周世臣转世投胎。

此案水落实出时已经是万历七年,据荷花等人被凌迟已经过去了两年多,因为牵涉到高官翁大立(现任南京兵部尚书)以及刑部的一干官员,彻查此案必然会追究他们的责任,影响不小。

此时的刑部尚书严清于是向内阁首辅张居正请教该如何处理才好,张居正说此事只需将事情本末如实告知皇帝,不得有丝毫隐瞒,且造成此冤案的为首者张国维尤其不可轻饶。于是严清如实上疏。

万历皇帝命刑部将相关官员判罪拟刑,最终翁大立以率意议刑,有伤好生,但考虑到已经去任,革去原职回乡。张国维戍边。郎中潘志伊降一级。郎中徐一忠、王三锡调外任。

当时人们都认为张国维判得太轻,传言他勾结了有权势的大人物,所以得以轻判。


以上是我根据《明神宗实录》和《万历野获编》对此案记载的整合描述,具体经过基本就是如此了。

“荷花儿”被冤枉凌迟处死的悲惨遭遇,对万历以后的晚明司法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法司部门对于重大刑事案件再不敢轻易判定,即所谓“刑家慎狱,不肯造次。”很多法司官员再断重案时都会说一句:“恐如荷花儿。

比如万历三十一年前后的“妖书案”爆发时,锦衣卫掌卫事左都督王之桢与北镇抚司掌刑周嘉庆有仇,有意借此案罗织大狱,勾结内阁首辅沈一贯,把内阁大臣沈鲤、礼部右侍郎郭正域也一网打尽,“欲借皦生光牵扯多人主使,为一网打尽之计也”。

之桢又密恳四明沈相公,差家人李管家密见先监,说某是正犯,其仆可证。又欲波及归德(沈鲤)、江夏(郭正域)诸君。

时任司礼监太监兼提督东厂的陈矩就明确跟李管家说:“多拜上,尔老爷我内相是一辈的人,独不记荷花儿之狱,倘久后另有正犯,恐大家子孙种祸不浅。尔老爷如要坚执如此结局,可具揭奏知万岁爷,我好遵旨行事,本厂才不落不是,一切关系劳尔老爷担担罢。”让他不要乱来,牵连太多,小心重演当年“荷花儿”的惨剧。

李管家顿时语塞,王之桢准备罗织大狱的心思才止住。

而陈矩奉万历皇帝之命审“妖书案”时,因为万历帝要扩大牵连范围,也曾密奏劝谏:“......又免先年荷花儿屈死,法司得罪事例,据此谨先据实密奏。”

《酌中志》的作者刘若愚也反复说:“......然先监矩尚兢兢引荷花儿事为殷鉴,至再至三。

甚至还专门提到,京城百姓很多人都知道荷花儿之事。陈矩当年当面向万历皇帝奏报“妖书案”审问结果时,还专门从宫外书坊购买了一部书《耳谈》给万历帝看,此书就讲了荷花儿冤死一案。

其荷花儿事,都人多有知者。先监矩面奏神庙时,即于书坊中购得《耳谈》书一部进览,遂定妖书之狱,不复苛求主使之人,恐日久祸及无辜也。闻神庙实录亦载之。刑部翁某等降处有差,荷花儿之冤死,朱脑瓜之直承,皆不泯也。

这部《耳谈》是晚明士人王同轨(1535——1620)的一部小说集,同他其后所作的《耳谈类增》都十分有趣,强烈推荐。

ps:这么有趣的一本书,竟然一直没有出新版的,上一版还是1994年的,很难买到实体书,我只有《耳谈》的电子版,谁有实体书或者《耳谈类增》的电子版可以告诉我。

这书内容庞杂,题材广泛,借鬼怪妖魅、奇闻逸事曲折反映社会现实,寄托理想,富有寓意。后世的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多受其影响。

以前不是回答过万历皇帝在宫内干嘛吗?

其实很多时候他就看这类闲书,像当时市面上热卖的小说,比如太监陈矩给他买的《耳谈》,他就看过。

要是让我来推销《耳谈》这本书,我就说“明朝的万历皇帝都爱看”。

那么《耳谈》关于此案到底是怎么说的呢?万历皇帝看到的内容是啥?我找来看了:

荷花儿
周皇亲家有丧,盗乘冗入,杀皇亲取财去。出门故呼曰:“周皇亲被荷花儿杀死矣!”逻卒入视,果见尸。一仆为厨役,一婢荷花儿在傍。明日,以闻于法司,言状如此,荷花儿因受虐刑,备极楚毒,诬服。谓己与某某奸,杀主取财为逃计。捕某某不得,竟坐罪凌迟。六月行刑,其时荷花儿哀语刽子曰:“儿是冤死,幸相念,先死我,而后脔割可也。”刽子不听,竟如法肉尽,儿犹语曰:“我必取汝!”越三日,是人坐顺城门外面铺,忽大叫曰:“荷花儿挞我!”七孔血流,死。
实杀皇亲为市中卖瓜子、炒豆无赖细民朱脑瓜等十一人,而归罪婢,以缓己捕,故呼语如此。诸贼因丛淫一瞽妇,久之争奸,瞽妇不胜其嬲,语泄,脑瓜等皆被击吐实,余赃凶刃皆得,罪死。大司寇翁公见海及谓曹郎,皆中弹文罢归。时万历戊寅王均之所亲见。
  自是,刑家慎狱,不肯造次。必曰:“恐如荷花儿。”以此。然有不可晓者:出门呼者何人?赃刃何在?仆何以不同罪?本是矜疑,而何遂决?赵公自南来,闻人喧传此事,无不均齿扼肘。荷花儿者,故临谳以众恶甘心焉!不知传者皆属吠声,世之冤若此,何恨也!

总体上和《神宗实录》、《万历野获编》等正经史料差不多,细节上略有差异,具体说一下:

1、周世臣家是因为有丧事才被强盗趁机闯入,“有丧”大概是周世臣丧偶的演变。

2、提到强盗从周家出去时曾故意大喊“周皇亲被荷花儿杀死矣”。

3、把看门的仆人王奎说成了“厨役”。

4、说抓捕荷花儿的所谓“奸夫”不得,只将荷花儿一人凌迟,实际上同案的几个都一起被凌迟了,这大概是为了更加突出荷花儿。

5、把万历四年十月行刑改为了“六月”,和“六月飞霜”有关?显得更冤?

6、对荷花儿被凌迟的过程增添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说荷花儿在刑场大概是怕疼,曾对刽子手说她是冤死,哀求把她杀死了再脔割,但刽子手没有答应,还是依法割了整整三天才让她死,荷花儿肉尽时还对刽子手说了一句:“我必取汝!”要来找他报仇,结果刽子手果然在三天后七孔流血而死,死前还大喊“荷花儿挞我!”
7、说杀周世臣的是卖瓜子、炒豆无赖细民朱脑瓜等十一人,实际上朱国臣等人算是悍匪了,另外“朱脑瓜”这个外号大概也是这里传出来的。

8、说朱国臣等人是因为一起争奸一瞎眼妇人,妇人受不了才把朱国臣干的事泄露出去的。实际上应该是朱国臣养的两个瞎眼妓女不堪其酒后折磨,主动告密的。

当然此案如此演变,也是为了突出荷花儿之冤,警醒司法部门要慎狱,不要再造成荷花儿这样的惨剧了,判案一定要有凭有据,对案子中哪怕一丝一毫的疑点,也要仔细调查,“出门呼者何人?赃刃何在?仆何以不同罪?本是矜疑,而何遂决?

否则,不知又要有多少人感叹:

世之冤若此,何恨也!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user avatar

这个案子是中国版本的肖申克救赎,一个女人出轨,和她情人双双被人枪杀,这女人的丈夫叫杜培武是名警察,他在严刑拷打后被迫承认杀人,被判死刑。1998年4月22日,昆明市警方在面包车发现两具尸体,女死者是昆明市公安局通讯处女民警汪小楠,男性死者是路南县公安副局长刘海波。


当天下午杜培武就被警方抓了起来,听到妻子出轨并和情夫一同被人杀害,杜培武如同遭到晴天霹雳,当杜培武以为自己陷入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然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警方怀疑是杜培武因为妻子出轨而杀死了她和情夫,死者刘海波和杜培武以前也是警校的同学,刘海波和汪小楠婚外情后又双双被枪杀,最有可能的就是汪小楠丈夫杜培武一怒之下报复杀人。 警方的怀疑有一些道理,死者刘海波的家属也纷纷这么认为。

警方于是对杜培武进行了残酷的审讯,审查很多天以后还毫无进展后,几个办案人员将杜培武进行测谎,杜培武全都做出否定自己杀人的回答。可是测谎人员得出的结论是杜培武所说全是假话。

办案人员开始对杜培武不停地严加拷打,警方动用各种手段逼杜培武承认自己杀人。警方认定犯罪凶器便是刘海波随身佩样的“七七”式手枪,但这只枪作为重要证据在现场并没有找到。警方为了找到那个关键证据--杀人的枪,他们提出条件交换,派人到看守所向杜培武谈判:你现在把枪交出来,我们会把你的死刑改为判为死缓。

若干天后,杜培武在严刑拷打下终于顶不住了,很快对审讯人员交代了所谓的作案经历:怎样发现妻子和好友通奸……怎么对两人对怀恨在心,筹划报复……怎么制造不在场证明等等一系列的事情。

审讯人员记录下杜培武的交代之后,很快,杜培武登上了法庭,在出庭被审判时,他站在法庭上脱下自己的上衣,露出满是伤痕累累的上半身。尽管他在法庭上满含泪水反复申诉,但1999年2月5日,昆明市中级法院还是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杜培试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不幸中的万幸是,因为这个案子确实存在关键证据没有找到等的疑点问题,1999年10月20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改判死刑、缓刑二年执行。因为这个缓刑两年,杜培武侥幸没有被马上处死。

妻子出轨,妻子和情夫一起被杀,自己被当成凶手被判了死刑,人世间最痛苦最凄惨的事情莫过如此了。尽管杜培武是个警察,但是再铁骨铮铮的汉子也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他整个人已经完全垮掉了,被投入大牢后,他每天都觉得自己能疯掉,而杜培武的家长,则担心他在被执行死刑前自杀。

如今我们已经不知道杜培武是怎么熬过那段在监牢里等待被执行死刑的时间了……1年多后,在杜培武被执行死刑之前,2000年4月23日,警方抓住了一个抢劫犯叫刘天勇,警方前去他家搜查时候发现其住处的保险柜里,竟然有着那把杀死刘海波、汪小楠的“七七”式手枪!警方惊呆了!

据刘天勇供述,1998年4月20日晚上8时许,他与两个混混一起伪装成缉毒警察驾车准备敲诈钱财,他们找到昆明市郊区一辆面包车后开始敲诈时,不料遇到了真警察!刘天勇等三个假警察遇到真警察后一急之下夺过刘海波手枪,将汪小楠、刘海波打死在车上。

由于真凶的出现,2000年7月11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下达再审判决,宣告杜培武无罪。至此,杜培武终于沉冤昭雪了!被放出来的那一天,他不敢置信地嚎啕大哭起来。

而那个下令对杜培武进行严刑拷打的昆明公安局刑侦支队原政委孙百联,在2001年8月3日,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法院以刑讯逼供罪,一审判处他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上冤案无数,有些更是震动一时,甚至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我尝试着为你讲述几桩比较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希望能让你对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脆弱有所体会。1. 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耶稣基督之死虽然这起事件在宗教上有其特殊地位,但从历史和法律的角度看,其审判过程和最终判决充满着争议,几乎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最广.............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因决策失误或极端错误而被后世称为“馊主意”的案例。这些方案往往基于错误的判断、短视的策略或对现实的严重误解,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 1. 拿破仑的“大陆体系”(18061812) 背景:拿破仑为对抗英国的海上霸权,于1806.............
  • 回答
    人类历史上,“邪恶战胜正义”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带有主观色彩的议题。我们很难用非黑即白的标准来界定,因为历史事件往往是多方因素交织,胜利者往往会书写历史,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然而,从某种普遍认可的正义和道德标准来看,确实有一些历史事件,在短期或长期内,似乎是“邪恶”的力量获得了显著的优势,给人类带来了深.............
  • 回答
    杰克逊主义(Jacksonian Democracy):一场改写美国政治格局的运动杰克逊主义(Jacksonian Democracy)并非一个由安德鲁·杰克逊本人明确定义和推行的学说,而是指代他在1820年代末至1830年代中期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所倡导和实践的一系列政治思想、政策和运动,深刻地影响了.............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无数令人心动的瞬间,而合影,作为一种凝固时间的方式,更是承载了太多故事和意义。它们不仅仅是人物的简单组合,更是一面映照时代风云、人物命运的镜子。以下几张著名的合影,我想好好跟你聊聊它们背后的故事。1. “铁幕”之父与“铁幕”破除者: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 回答
    历史上,虽然仇恨往往根深蒂固,但也有一些曾经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在经历了几百年甚至更漫长的时间后,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最终实现了正式的和解。这种和解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过程,充满了妥协、理解和新的共识。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仇敌,其仇恨绵延了数百年,最终实现了正式和解的例子.............
  • 回答
    在漫长的战争史中,确实有一些著名的冲突,它们恰恰选择了在人们本应欢庆和放松的节假日,冷不防地撕开和平的伪装,将战火蔓延到本应喜庆的时刻。这种选择往往带着深刻的政治和军事考量,有时是为了出其不意,有时是为了制造心理震慑,有时则纯粹是时机巧合。让我来为你讲述几个这样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描绘当时的场景和.............
  • 回答
    历史上不乏一些因为“方向感不佳”而闻名于世的人物,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路痴”这个词来定论古人,毕竟当时的地理认知、地图绘制水平和交通方式都与现代截然不同。但从一些记载来看,确实有一些名人在出行时表现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向感挑战”。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迷路”轶事(有待考证,但流传甚广)关于诸葛.............
  • 回答
    唯物史观与科学史的碰撞:科学家们的历史角色探析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强调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这一宏大的历史观是否适用于波澜壮阔的科学史?又该如何理解那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科学巨匠们的作用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因误会、误判或技术失误导致的“乌龙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因意外的错误或误解而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改变历史进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乌龙事件及其详细分析: 1. 1942年:菲律宾误击事件(“菲律宾误击事件”) 背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面临严峻形势。1942年,美军在菲律宾的巴布.............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令人捧腹的笑话,它们或源于对现实的辛辣讽刺,或来自对人性的幽默洞察,或仅仅是巧妙的语言游戏。这些笑话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共鸣和笑声。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笑话,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背景和内容: 1. 柏拉图与傻瓜的对话(古希腊)这个笑话虽然没有确切的记录说明是柏.............
  • 回答
    历史上有无数的“糖衣炮弹”例子,这种手段通过看似美好、诱人的事物来掩盖其背后隐藏的真实目的或危险性,常常用于政治、外交、商业甚至个人交往中。以下我将列举一些著名的历史案例,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是如何运作的: 著名的历史“糖衣炮弹”手段:1. 借给你的不是糖,是枷锁:贷款与援助的陷阱 (新殖民主义的早.............
  • 回答
    历史上有无数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临终遗言,它们承载着逝者的智慧、情感、遗憾或是对未来的期许。这些遗言往往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和解读。下面我将挑选一些著名的临终遗言,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1. 苏格拉底 (Socrates) “克里托,我们欠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公.............
  • 回答
    历史上的不讲道理案例,往往是人类愚蠢、偏见、权力滥用或极端情绪的集中体现,它们不仅令人发指,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这些案例通常发生在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激烈,或者民众被煽动起来的情况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不讲道理的案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萨勒姆女巫审判 (The Salem Witch Tr.............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充斥着无数的“著名的遗憾”,它们或因错过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或因一个微小的失误,抑或因人性的弱点,导致了巨大的、至今仍令人扼腕叹息的后果。这些遗憾,不仅仅是失败的故事,更是对决策者、时代和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遗憾”,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汉朝对匈奴政策的摇摆与.............
  • 回答
    “装逼遭雷劈”虽然是个通俗的说法,但背后往往指向的是那些极度自信、自负,甚至可以说是傲慢地展示自己的能力、财富或地位,结果却事与愿违,甚至遭遇惨败的事件。这些事件并非简单的“打脸”,而是在其夸耀的领域或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次的危机或注定要失败的根源。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装逼遭雷劈”的事件,我将尽.............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从来不乏那些因为各种原因,站在了曾经所属阵营的对立面,最终被钉上“叛徒”耻辱柱的人物。他们或为了个人利益,或出于理想信念的转变,或在极端压力下屈服,但无论动机如何,他们的行为都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留下了复杂而争议的印记。要列举“著名”的叛徒,这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因为“著名”往往伴随.............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被后世传颂的“秀恩爱”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与政治、文化或文学背景紧密相关,既有真实的历史记载,也有文学化的演绎。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按时间顺序和地域分类,力求详细说明: 一、中国古代 1.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 时间:626年(唐朝初期) 背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登基,成为唐朝.............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考古乌龙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研究者们过于急切、信息不足、伪造或误解所致。它们不仅给考古学带来了困扰,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考古乌龙事件,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1. 皮尔特当人 (Piltdown Man)这是考古学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伪造事件之一。 .............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六人组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下是一些在不同领域里极具影响力的六人组合,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一、 音乐领域: The Beatles (披头士乐团): 成员: John Lennon (约翰·列侬), Paul McCartney (保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