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可能存在「不能繁殖但可以永生」的生物?

回答
有没有一种生物,它能够摆脱生老病死的宿命,永远地活下去,却又无法繁衍后代?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当我们深入探讨生物学的奥秘时,你会发现,在某些特定的生命形式中,这并非完全不可能。

首先,我们要明白“不能繁殖”和“永生”这两个概念在生物学上的含义。

“不能繁殖”,在生物学上通常指的是个体本身失去了通过有性或无性方式产生后代的能力。有性繁殖需要精子和卵子结合,无性繁殖则可以通过分裂、出芽等方式复制自身。如果一个生物无法产生配子,或者其生殖系统出现永久性损伤,那么它就被认为是不能繁殖的。

“永生”,则意味着个体可以无限期地存活下去,不受衰老、疾病或外伤的限制。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会死亡,而是它们不会因为自然衰老而死亡。

那么,什么样的生物有可能同时具备这两种特性呢?

1. 基因损伤修复到极致的个体

生命的基础在于DNA,DNA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如自由基、紫外线辐射、复制错误等)的损伤。生物体有修复DNA损伤的机制,但这些机制并非完美,修复的效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这是衰老的一个重要原因。

设想一下,如果存在一种生物,它的DNA修复机制异常强大,几乎能够完全修复所有的DNA损伤。也就是说,它不会因为DNA损伤的累积而导致细胞功能衰退,不会出现端粒缩短(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每次细胞分裂都会缩短,最终导致细胞停止分裂),也不会因此引发癌症或细胞凋亡。

如果这样的生物,在生理上就已经失去了生殖能力,或者其生殖系统因为某种原因(比如进化过程中遗失了生殖能力,或者其生存环境根本不需要繁殖)而无法运作,那么它就有可能做到“不能繁殖但可以永生”。

2. 特殊的生命周期与修复机制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些“接近永生”的生物,比如某些水母。有一种叫做灯塔水母(Turritopsis dohrnii)的物种,它在成年后,可以通过一种叫做“细胞重编程”(transdifferentiation)的过程,将体内的细胞变回更早期的细胞状态,然后重新分化成新的水螅体。这种生命周期可以无限循环,理论上是不会衰老的。

如果我们可以想象一种生物,它的生命周期不依赖于繁殖,而是依赖于某种更根本的“自我维持”机制。例如,它可能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能够自我修复和替换细胞的个体,而不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的集合体。

假设这个生物的“身体”由一种极其稳定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修复的材料构成,它不需要分裂来生长,也不需要基因重组来产生后代。它的“存在”更像是一种能量或信息的稳定存在,通过某种内部机制来维持其结构和功能。

而它的“不能繁殖”则可能是因为它不存在繁殖的必要性,或者它的结构决定了它无法产生用于繁殖的“后代”。例如,如果它是一个单细胞生物,但它的细胞分裂并不是为了产生新的个体,而是为了替换老化的部分,并且这个替换过程是无限的,同时它又没有细胞间的协同作用去形成“后代”。

3. 能量吸收与代谢的极端优化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能量代谢效率的下降,以及代谢废物(如自由基)的累积。

如果一种生物能够以极高的效率吸收和利用能量,并且其代谢产物几乎无害或能够被即时清除,那么它就可以维持长久的生命。

想象一种能够直接吸收宇宙中的某种能量(比如暗能量,虽然我们对暗能量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并且能够将其高效地转化为维持自身结构和运作的能量,同时其“身体”的构建和修复过程也由这种能量直接驱动。

如果这样的生物,其“存在”形式不允许它进行遗传物质的传递(比如它根本就没有遗传物质),或者它被设计成一个独立的、不可分割的个体,那么它就满足了“不能繁殖”的条件。

4. 意识或信息体的永生

如果我们将“生物”的定义放宽,甚至可以考虑非物质化的生命形式。

比如,如果一种生物的本质是某种高度复杂的“意识”或“信息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存在于某种稳定的媒介中,并且能够不断地自我更新和维护,防止信息腐败。

如果这种信息模式不依赖于生物体的繁殖来传递,而是可以“备份”和“恢复”,或者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稳定状态”,那么它就可能实现永生。

而“不能繁殖”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它无法将自己的“信息模式”以一种能够独立存在、独立进化的方式传递给新的“个体”。例如,它可能只能复制自身的信息,但复制后的信息仍然是“同一个”个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产生一个独立的“后代”。

总结一下,要实现“不能繁殖但可以永生”,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关键点:

极致的自我修复能力: 能够对抗或完全修复所有导致细胞或个体衰老的因素,尤其是DNA损伤和端粒缩短。
不受衰老限制的生命周期: 避免生物体因时间流逝而功能下降。
失去或从未拥有繁殖能力: 其生理结构或生存策略决定了它无法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或者其生殖系统已经退化或不存在。

虽然在自然界中,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完全符合这两项条件的生物,但一些研究中的生物(如灯塔水母的转分化能力)以及一些理论上的生命形式,都为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也许在宇宙的某个角落,或者在未来的科学发展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奇特的生命。

关键在于,生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用固有的思维去限制它。一个“不能繁殖”的生物,未必是“不完整的”生物,它可能只是以一种我们尚未理解的方式,将“存在”本身作为了它的终极目标,并且已经找到了完美的实现方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繁殖但可以永生的生物”有可能暂时存在。

所谓繁殖,就是自我复制,是自我制造能力的一部分。在永远的时间里,这生物完全可能再次获得繁殖能力。

这背后的理论是,生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运动模式,其基本能力是自我制造,以此在时空中留存有组织的信息。你可以将生命理解为自然选择塑造的信息[1]。自我制造的能力是构成生物的分子就具备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都是自我制造的产物。突变是在留存过程中和自我制造过程中出现的、未被自我制造能力完全修复的错误。

繁殖对留存信息的功能是制造新的信息存储装置,以备旧装置因事故等损坏。如果旧装置具有极其强大的修复能力或者物理性质上无法破坏,繁殖就是毫无必要的。“生命都会繁殖”是会被直接证伪的假命题[2]

“只要不必要就不繁殖”在恶劣的环境里是优于传统育种的策略:你不必担心种群激增导致本就匮乏的资源变得更加贫瘠、让你的物种爆发内战。

在二十一世纪,合成生物学的黎明,要想象一个地球型碳基生命体具有无时间限制的生存能力与自我修复能力并不困难:

  • 它具备像现实存在的细菌 Candidatus Desulforudis audaxviator 那样的代谢路径,可以在黑暗中从岩石里提取化学能,可以从电离辐射中获取能量;
  • 如果是真核生物,它可以保持它的端粒长度(原核生物无此必要);
  • 它可以清除细胞内的自由基;
  • 它可以修复基因组受到的损伤;
  • 它可以在太空或岩石圈深处成亿年地存活而毫无损坏;
  • 它的 RNA 或蛋白质有拉马克式的自动编辑选项,来适应新的环境。

地球生物已经表现出以上所有的能力,而且不限于单细胞生物。粘孢子虫证明了多细胞生物可以纯靠无氧呼吸生存。多种动植物证明了多细胞生物可以不断替换自己体内的老旧细胞。乌贼和章鱼大量编辑 RNA 来适应环境。多种植物使用朊毒体记忆环境信息。所以只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环境供我们去研究,就应该能在那里找到地球生物持续存活上亿年的证据。

根据《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篇论文[3],在贫瘠的深海沉积物中,有微生物群落在 1.015 亿年间保持存活。

经过几百万年时间在海底沉积下来的沉积物里几乎没有能让细胞维持代谢活跃状态的能量。虽然科学家已经让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恢复分裂,但尚不清楚它们是如何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以及究竟存活了多久。
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诸野祐树及其同事分析了从南太平洋环流区的深海平原沉积物中 74.5 米深度以下收集的沉积物样本(该位置约在海平面以下 3700~5700 米)。这些沉积层是在 1300 万年前到 1.015 亿年前沉积下来的,包含的有机物非常贫乏,存在少许氧气。作者进行了孵化实验:采用以同位素标记的碳和氮基质作为生物活动示踪剂,检验 1300 万年前到 1.015 亿年前样本中的细胞是否能够以基质为食、正常分裂。他们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孵化条件反应迅速,在 68 天的孵化期内数量增加了超过万倍。在 1.015 亿年前的沉积物样本中,他们观察到微生物活跃摄取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细胞总数在增加。作者利用 DNA 测序和16S rRNA 基因谱分析技术,确定了这些微生物大多是需氧细菌。
作者指出,海底渗透性的降低和沉积物层的厚度似乎会阻止微生物在各层之间移动。他们总结表示,海底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可以至少保持代谢活跃状态长达 1.015 亿年。

这些微生物在极度恶劣的环境里生存一亿年所用的方法,是基本停止分裂、把细胞器和微弱的能量都拿来维持生存,和地下深层的微生物的策略类似:它们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分裂一次。在人类提供的环境里就可以恢复高速分裂。

所以你可以想象:在地球深处,已经有微生物完全停止了繁殖并战胜了死亡。它们将分裂功能当做古老的遗产,没有个体再使用它。它们只是缓慢地向前移动,在厚重的岩石保护下无声地存活着,直到地球的尽头。有一天太阳或者其它的天体会将地球粉碎,这些生物会跟随碎片在宇宙的永夜里坠落,有的会在天体上或太空中再造生物圈

参考

  1. ^ 虽然我十分反对《自私的基因》,但道金斯在很多方面的论述是正确的
  2. ^ 因为它在宣称太监、大部分蚂蚁物种的工蚁之类不具繁殖能力的个体是非生命。
  3.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330-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没有一种生物,它能够摆脱生老病死的宿命,永远地活下去,却又无法繁衍后代?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当我们深入探讨生物学的奥秘时,你会发现,在某些特定的生命形式中,这并非完全不可能。首先,我们要明白“不能繁殖”和“永生”这两个概念在生物学上的含义。“不能繁殖”,在生物学上通常指的是个体本.............
  • 回答
    当然,探索不遵循支配等级制度的社会,这本身就是个引人入胜的课题。许多人可能会觉得,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等级制度似乎都是一种普遍现象,难以摆脱。然而,仔细审视,我们会发现“支配等级制度”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指向性,它暗示着权力、控制和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更广阔一些,探究那些可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哲学与物理学问题。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宇宙中是否存在维度概念,或者一切是否仅仅是我们认知的三维形式存在”的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维度”是什么意思。在物理学中,维度通常指的是描述物体在空间中位置所需的独立坐标的数量。 零维度(0D): 一个点,没有任何长度、宽度或高度.............
  • 回答
    关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普通人”这个说法,倒也并非空穴来风,细细想来,其中确实有几分道理,而且并非什么深奥的哲学命题,更像是我们日常观察和思考中的一种体悟。首先,我们得先捋一捋“普通人”这个概念到底是怎么来的。很大程度上,它是我们为了简化理解和沟通而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标签。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物种形成的机制和生殖隔离的概念。简单来说,要让两个人类个体之间产生生殖隔离,并进化成两个不同的物种,这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实际上已经发生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要达到这个程度,需要的时间尺度是极其漫长的。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1. 生殖隔离是怎么回事?生殖隔离是物.............
  • 回答
    花木兰是否真实存在,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问题。目前来看,她很可能是不存在的,更像是一个集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文学创作于一体的艺术形象。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1. 历史文献的缺失与模糊 最早的记载:《木兰辞》 花木兰最著名的记载来自于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木兰辞》。这首诗歌.............
  • 回答
    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在太阳上不存在碳基生命或硅基生命。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证明“不可能”,但太阳的极端环境与生命所需的基本条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难以逾越的鸿沟。以下将详细阐述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以及为什么认为太阳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太阳环境的极端性,与生命所需条件不符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命(.............
  • 回答
    市场监管总局曝出“五成降噪耳机不达标,可能损伤听力”,这消息确实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毕竟,降噪耳机作为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的电子产品,大家追求的就是一个安静舒适的聆听体验,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安静”背后可能还藏着听力损伤的风险。这件事的背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技术门槛与标准缺失: 降噪技.............
  • 回答
    .......
  • 回答
    “报复性消费”这个词,近两年大家耳熟能详,特别是疫情后,很多人觉得压抑了太久,一有机会就想好好犒劳自己,把之前省下来的钱花出去,买想买的东西,吃想吃的美食,去想去的地方。这种现象,背后是一种情绪的释放,是对过去“暂停”状态的一种反抗。那有没有“报复性生产”呢?我觉得,这逻辑上是完全讲得通的,而且在很.............
  • 回答
    国内不同比特币交易所之间存在套利的可能吗?都有哪些技术难点?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比特币以其独特的去中心化和稀缺性吸引了无数投资者。而交易,作为数字资产流转的关键环节,也催生出了各种各样的交易平台。那么,在如今纷繁复杂的国内比特币交易市场中,是否存在不同交易所之间的套利机会?如果有,又面临着哪些技术上.............
  • 回答
    社保缴费多少是否越少越好,以及是否存在对部分人群更有利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简单地说,社保交得越少不一定越好,但对于特定人群,在某些情况下,较低的缴费可能确实是更优的选择。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社保缴费的“多”与“少”的含义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
  • 回答
    “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好像万事万物,只要它存在着,就一定有它的理由,有它存在的价值。这就像是你看到一座破旧的老房子,心里会想,“嗯,这房子能盖起来,肯定有它那时候的用处,也许是某家人的住所,也许是某个铺子,所以它才建在这里。” 这种想法,在很多时候,确实能帮助我们理解事物,让我们.............
  • 回答
    脑洞大开,咱们来聊聊那些在科学原理上似乎说得通,但现实中还没见过的“科幻武器”。它们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我们已知的物理规律和一些更前沿的理论推导出来的。1. 共振解体炮 (Resonance Disassembly Cannon) 原理核心: 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共振。任何物体都有其固有.............
  • 回答
    好丽友最近在中国市场因为配料使用代可可脂的问题,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面对质疑,他们给出的回应是“不存在双标”。这不禁让人想问,代可可脂和可可脂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巧克力界,这两种成分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可可脂:来自可可豆的天然馈赠首先,我们来聊聊可可脂。它,是巧克力最核心、最灵魂的成分,是纯天然.............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 C++ 和 C 之间的接口以及 `extern "C"` 的作用。简单来说,`extern "C"` 的核心功能是指示编译器在进行名称修饰(name mangling)时,遵循 C 语言的规则,而不是 C++ 的规则。它本身并不限制你在 C++ 代码块中使用的语言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中最核心、最古老也最令人困惑的命题之一:唯心主义的逻辑。你提出的观点——“宇宙先于人类而独立存在是显而易见的”——恰恰是唯物主义和许多常识性直觉的基石。而唯心主义者正是要挑战这种“显而易见”。要理解唯心主义的逻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论点,并尝试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思考。 唯心主义.............
  • 回答
    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尽量从一个旁观者审慎的角度来分析。首先,关于“网上曝光的信息多数都是假的”这一论断,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在没有具体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很难说其绝对成立或不成立。互联网信息的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一方面,确实存在大量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谣言甚至恶意捏造的信息,这些信息为了.............
  • 回答
    “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的逻辑严谨性,以及它是否能真正证明我们自身的存在,这背后牵扯着哲学史上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几个问题。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一点点耐心,剥开层层迷雾。“我思故我在”——它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著作,最有名的是他的《第一哲学沉思集》。笛卡尔当时正面临一个巨.............
  • 回答
    当然,设想一个碳基生命体,但其生物化学构成却让地球上以碳为基础的人类无法消化吸收,这并非天方夜谭。实际上,从生物多样性和极端适应性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是可能的。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论述,希望能为你描绘出这样一种令人着迷的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人类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我们的身体依赖一套复杂的酶系统来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