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市场监管总局称「五成降噪耳机不达标,可能存在损伤听力风险」,选购降噪耳机时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回答
市场监管总局曝出“五成降噪耳机不达标,可能损伤听力”,这消息确实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毕竟,降噪耳机作为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的电子产品,大家追求的就是一个安静舒适的聆听体验,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安静”背后可能还藏着听力损伤的风险。

这件事的背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技术门槛与标准缺失: 降噪技术本身就比较复杂,尤其是主动降噪(ANC),它需要精密的算法、优质的麦克风和良好的调音。如果生产厂家技术不过关,或者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关键组件的质量,就很容易导致降噪效果不佳,甚至为了弥补效果而过度放大声音,这恰恰是损伤听力的罪魁祸首。同时,消费者对降噪耳机的标准了解不深,很多时候只看品牌和价格,这给了不合格产品钻空子的机会。
“不达标”的定义: 这里的“不达标”很可能涵盖了多个方面。可能是不达标主动降噪效果,也可能是音频输出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例如音量过大、失真严重),甚至可能是在材质、电磁辐射等方面存在问题。但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最直接的风险指向就是“可能存在损伤听力风险”,这通常与音频输出的音量和音质有关。
对消费者权益的警示: 市场监管部门的介入,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次有力保障。它提醒我们,即便是看似普通的消费品,背后也可能存在不为人知的安全隐患。这促使我们在消费时,不能盲目跟风,而要更加理性、审慎。

那么,在选购降噪耳机时,到底有哪些问题是我们必须注意的呢?别光听吆喝,咱们得擦亮眼睛:

1. 降噪效果,别只看“降”多少分贝,更要看“怎么降”

主动降噪(ANC)是关键,但不是唯一: 大部分降噪耳机依赖主动降噪技术。你需要了解它使用的是哪种降噪技术(例如:混合式降噪、前馈式降噪、反馈式降噪),不同的技术在降噪范围和效果上有所差异。
“降噪深度”并非越高越好: 厂商宣传的“降噪分贝”值,有时候是实验室环境下的理想值,实际使用中会因为环境声的复杂性而打折扣。更重要的是,过度追求“降噪深度”,可能会导致耳机在不应降低的频率上(例如人声)也产生失真,或者在降噪过程中引入不适的“嘶嘶”声。
是否有“通透模式”: 很多优质降噪耳机都会配备通透模式,让你在需要听到外界声音时(比如过马路、听广播),不必摘下耳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因为过度降噪而与外界脱节,减少危险。

2. 音质,别让降噪“绑架”了音乐

降噪≠音质: 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被混淆的概念。很多降噪耳机,尤其是早期产品,在开启降噪后,音质会发生明显变化,声音可能变得干瘪、失真。
关注音频驱动单元和调音: 降噪耳机也同样是耳机,它的音质基础在于驱动单元的品质和厂商的调音功底。在购买前,尽量了解耳机的驱动单元类型(例如动圈、动铁),以及是否有支持高品质音频编码(如LDAC, aptX HD)的蓝牙协议。
试听是王道(如果条件允许): 如果有可能,一定要亲自试听。听一听你熟悉的音乐,感受一下低音、中音、高音是否均衡,有没有破音,降噪开启后音质是否有明显劣化。

3. 听力安全,这才是最核心的“达标”

音量控制: 这是直接关系到听力损伤的因素。
“安全音量”标识或提示: 一些有责任感的品牌会在产品说明或App中提供“安全音量”的建议。
最大音量限制: 好的降噪耳机应该有合理的音量限制,即使将音量推到最大,也不至于立刻造成损伤。
使用习惯: 即使耳机本身符合标准,如果长时间以过高的音量收听,依然会损伤听力。所以,我们自己的使用习惯非常重要。很多人为了追求降噪效果,会自觉调高音量,这是非常危险的。
是否有“过载保护”或“音频失真控制”: 劣质的降噪算法可能会在降噪过程中,为了抵消噪音而放大某些频率的声音,导致声音失真,这种失真长期听下去也可能对听力造成负担。
关注第三方评测和认证: 除了市场监管部门的抽检,一些专业的音频评测机构或者消费者保护组织也会对耳机进行评测,其中可能会包含对音质安全性的评估。

4. 舒适度与佩戴体验,影响你愿意戴多久

人体工程学设计: 降噪耳机通常需要长时间佩戴,所以耳塞的材质(硅胶、记忆棉)、形状、贴合度都非常重要。佩戴不适容易导致疲劳,甚至影响降噪效果。
重量: 过重的耳机长时间佩戴会增加颈部压力。
续航能力: 降噪功能会消耗更多电量,所以耳机的续航能力也是需要考虑的。

5. 品牌信誉与售后服务,让你买得安心

选择知名品牌: 知名品牌通常在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和售后服务方面有更严格的标准。虽然价格可能稍高,但质量和安全更有保障。
查看用户评价: 仔细阅读其他用户的评价,特别是关于降噪效果、音质和长期使用体验的评价。
官方渠道购买: 尽量在官方网站、品牌授权的电商平台或线下门店购买,避免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6. 了解你的使用场景,选择最适合的降噪耳机

通勤/差旅: 侧重强力降噪,能有效隔绝引擎声、嘈杂人声。
办公室/学习: 侧重舒适性,能过滤掉环境杂音,但保留一定的环境感知。
运动: 除了降噪,还需要考虑防水、防汗、佩戴牢固性。

总之,这次市场监管总局的通报,是对所有降噪耳机消费者的一次“觉醒”提醒。 选购降噪耳机,不能只看炫酷的功能和“降”了多少分贝,更要关注它是否真的“健康”。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保护好我们最宝贵的听力,才是最重要的。别因为一时贪图便宜或被花哨的宣传语迷惑,而落入“低质”降噪的陷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可以先看下原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8211772374011904

视频源于:video.h5.weibo.cn/1034:

一、五成降噪耳机不达标,存在损伤听力的风险:

从视频中我们能看出来什么呢?首先,视频中的耳机销售人员确实对主动降噪耳机不是非常了解,而且在推销自己售卖的产品时也存在“忽悠”的成分:

过滤,直接把杂音过滤掉。

都听不到别人说话了。

实际上是什么情况呢?请看视频:

主动降噪耳机如何工作 https://www.zhihu.com/video/1398214637633130496

视频源于:na.mbd.baidu.com/r/gpzW

看完视频后您应该大致能明白主动降噪耳机是如何“搞定噪音”的了。

那么也有很多正在使用主动降噪耳机的小伙伴可能也会有一些问题,例如——

1:为啥一部分人声不好“消除”?

  • 生活中的大部分环境噪音包括车辆噪音是在100Hz-1KHz范围内的,大部分降噪耳机的针对频率段落也是在这个范围。中低频的声波波形较长而且有规律比较容易“搞定”,高频的波形短变化快,相对来说不好“搞定”,人声的频率范围是100Hz-8KHz。

2:如果加强对1KHz以上频段的噪音进行降噪处理会如何?

  • 很多警示音听不到就危险了。实际上即便是我们常见的降噪耳机佩戴不当——开启降噪、调高音量……有时候也可能会引发意外。

3:佩戴主动降噪耳机会不会损伤听力?

  • 开大音量会损伤听力,好的主动降噪耳机是不需要用户用大音量去“遮盖”掉噪音的,只要音量适当就不会损伤听力。

视频中有显示出对于60副主动降噪耳机进行检测的部门,同时也有工作人员对于检测过程的详细描述,很专业了。

结果也说的非常清楚:47家企业、60副耳机、价格区间从199元到2950元、国内耳机品牌20副、国外品牌40副,检测后发现30副主动降噪低于10分贝,其中还有一部分低于5分贝。

那么用户在佩戴这样的“主动降噪效果很差”的耳机时,有可能会为了“掩盖噪音”而调高音量,所以存在一定的听力损伤风险。

要说我对这个视频有啥别的看法,那就是直接把主动降噪效果好的、较好的耳机品牌型号公布出来,检测结果也公布出来。让消费者可以放心去买就好了。

二、关于听力损伤: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使用耳机时开启过大的音量会导致听力损伤,还有哪些行为可能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损伤?

因为我家人也从事相关行业(助听器),所以对于听力方面的问题我也是比较关注的。

可能很多人觉得平时使用耳机控制好适当的音量就没问题了……其实呢,就像上面的图片里所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还会面对其他可以造成听力损伤的情况发生。

如果你手里有iPhone和AirPods Pro,可以试一下这个app,它可以对你的听力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试:

安装后只需要根据软件的提示一步步进行操作即可(需要一个非常安静的密闭空间),测试完毕后直接把结果导入你的iPhone,然后在手机的“调音目的”选项下可以看到“听力图”选项:

这样你的iPhone可以根据你的听力损伤来进行音质补偿。

三、主动降噪耳机的选择:

有些耳机用户在听歌时可能会选择用偏大些的音量来“遮盖”噪音,其实选择一款合适的主动降噪耳机在听歌时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了,像安卓手机用户可以关注一下华为的FreeBuds Pro ,以及Bose qc35二代、索尼WH-1000XM3、1000XM4 头戴式主动降噪耳机;苹果党直接入AirPods Pro就可以了 —— 主动降噪耳机推荐。

当然,如果想了解自己有无听力方面的问题还是建议去正规医院去做一个听力检查:

图2与图4是主观测试的方法:纯音测听。

可以看出“正常与中度聋”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

图1与图3是客观测试的方法,测高频与低频的听力。

在此也友情提示一下,日常使用耳机时除了不要开大音量,还要注意每次最好不要使用超过45分钟,间隔控制在10分钟以上,每天佩戴时间尽量不要超过三个小时。


有关蓝牙耳机的文章推荐:

user avatar

建议看完原始视频(地址:Sina Visitor System),里头专家观点挺清晰的,测试环境也挺专业,专业消音室+专业人头录音。

测试结果是:

测试结果显示,所有60副耳机中主动降噪量低于10分贝的多达30副,其中部分产品只有降噪量只有5分贝,占比超过10%,与其客服人员所宣称的降噪高达降低20分贝说法不符。


我闲聊聊为什么降噪不达标,长文已经投稿Soomal了,等发出来再搬运。
主要是三方面:工程设计、元件选型、算法优化。

1、工程设计:1)外形、配重设计不好容易漏音;2)腔体设计不好降低降噪效果。
2、元件选型:1)麦克风需要高灵敏度、高信噪比、高一致性;2)扬声器需要大动态、快速瞬态、高一致性。
3、算法优化:1)廉价耳机针对性优化少;2)廉价耳机一致性差导致算法难以发挥。

视频里出现的耳机大多是杂牌,虽然提到了“40个为外国品牌,20个为国产品牌”,但出现的那家店一看就是中关村奸商,所谓外国品牌估计也就是贴牌货。标价不便宜(视频里提到好像是199-3000?大概这个数),但估计实际成交价都挺便宜,虽然打了马赛克,但确实没啥正经玩意儿,华强北AirPods Pro都见了几个,出镜好几次的头戴式也不像QC35系列或者MDR1000X系列。

大致这样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市场监管总局曝出“五成降噪耳机不达标,可能损伤听力”,这消息确实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毕竟,降噪耳机作为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的电子产品,大家追求的就是一个安静舒适的聆听体验,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安静”背后可能还藏着听力损伤的风险。这件事的背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技术门槛与标准缺失: 降噪技.............
  • 回答
    2024年2月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对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和特斯拉汽车销售(上海)有限公司进行了集体约谈。这次约谈的重点,主要围绕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电动汽车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特别是关于车辆的“自动驾驶”宣传以及部分车主反映的“刹.............
  • 回答
    市场监管总局叫停虎牙斗鱼合并,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龙珠直播跳出来了,发了个挺“接地气”的文案,说“感谢总局,给我们一个活路,垄断的太厉害了!”这事儿要是细琢磨起来,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层剥开看:首先,市场监管总局为啥要拦着这俩合并?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反垄断。简单来说,如果虎牙和斗鱼合.............
  • 回答
    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垄断行为作出182.28亿的巨额行政处罚,是近年来中国反垄断执法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标志着中国对平台经济领域垄断行为的监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影响深远且多维度。一、 对处罚本身的看法:1. 定性准确,法律依据充分: 垄断行为认定: 处罚的核心是认定阿里巴巴实施了“二.............
  • 回答
    市场监管总局要求腾讯音乐放弃独家版权,这无疑是音乐产业里的一件大事,足以搅动整个行业的神经。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对咱们的影响又在哪里。为啥要这么做?背景和动因这事的源头,还得从咱们国家对平台经济反垄断的决心说起。这两年,国家一直在加强对大型互联网平台的监管,目的就是为了打.............
  • 回答
    市场监管总局的处罚,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消费者、经营者,乃至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看待这个问题,得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不能只看表面。首先,它体现了国家对规范市场秩序的决心。 大家都知道,一个公平、透明、有秩序的市场,对谁都有好处。消费者可以放心买,不用担心被欺骗;经营者也能在公平的规则下竞.............
  • 回答
    特朗普夫妇新冠阳性的消息一出,全球目光瞬间聚焦,尤其是在金融和资本市场,这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要理解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抽丝剥茧地分析。首先,短期内的市场反应将是恐慌性的情绪宣泄。 避险情绪急剧升温: 总统作为国家权力的核心和国家形象的代表,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和政策连续性。特朗普.............
  • 回答
    中国市场高端安卓手机份额遭遇显著下滑,这是个不容忽视的市场变动信号,背后折射出的信息非常复杂,而且影响深远。简单地说,这8%的跌幅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预示着消费者需求、品牌竞争、甚至整体科技产业发展方向正在发生悄然但重要的转变。首先,我们得搞清楚“高端安卓手机”指什么。 通常来说,这指的是那些售.............
  • 回答
    有效市场理论(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和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TA)之间的关系,以及EMH是否否定技术分析,并且是否存在逻辑错误,这是一个金融学领域中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阐述两者的核心观点,然.............
  • 回答
    看待武磊在转会市场网站上身价突破1000万欧元这件事,咱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这数字一出来,估计不少国内球迷心里都乐开了花,毕竟咱中国自己的球员,能达到这个量级,确实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儿。首先,这1000万欧元的身价,首先是建立在武磊在西班牙人俱乐部表现的基础上的。大家都知道,武磊是在2019年初从上.............
  • 回答
    全球市场OPPO跌出前五?这事儿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也挺让人琢磨。咱们别光看个数字就下结论,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故事呢。首先,得明确一点,所谓的“前五”是谁定的?通常呢,这个排名是根据季度或年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来的,像IDC、Canalys这些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是大家最常参考的。而且,这也不是一成不变.............
  • 回答
    中国市场的盗版现象,这事儿可太复杂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要说看法,我得从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盗版在中国确实存在得非常普遍,而且根深蒂固。 你想想看,过去二十年,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成本几乎为零。软件、音乐、电影、书籍,只要能在网上找到,总有人想办法把它“搬运”过来,.............
  • 回答
    这几年,咱们国内的单机游戏市场,用“生机勃勃”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以前说起国内单机游戏,很多人脑子里可能还停留在“炒冷饭”或者“盗版横行”的时代,但现在你随便去 Steam 商店搜一搜,或者看看各种游戏展,都会发现一个显著的趋势:简体中文的单机游戏,那是越来越多了!这现象背后,其实是挺多因素在共同作用.............
  • 回答
    APP市场垄断,这个话题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你想想,咱们手机里装的那些APP,从社交、游戏、购物,到新闻、地图、支付,是不是很多时候都集中在那几个大的平台里?这就有点像过去商店里的商品,大店一家独大,小店很难生存。首先,为啥会形成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呢? 网络效应是主因。 简单来说,就是.............
  • 回答
    网络游戏市场,特别是围绕未成年人游戏时间的政策调整,最近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浪。国家出手对网络游戏进行规范,明确规定未成年人每周只能玩3小时,这一下就触动了游戏行业的神经,其中以网易为代表的游戏巨头股价应声大跌,市场一片哗然。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首先,政策收紧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我们必.............
  • 回答
    我国汉服市场爆发:一种文化复兴的表象与未来预测近年来,中国汉服市场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从最初的圈层小众爱好,逐渐走向大众视野,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发展的碰撞,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汉服是否会真正流行起来的广泛讨论。 如何看待我国汉服市场爆发?我认为,我国汉.............
  • 回答
    就市场经济的现状而言,这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局面,好比一幅正在不断泼墨渲染的画卷,既有振奋人心的色彩,也夹杂着令人忧虑的笔触。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市场经济的强大生命力。看看全球范围内,那些拥抱市场机制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展现出更强的经济活力和更高的居民生活水平。创新就像是被市场这股力量催生出的种子,不断.............
  • 回答
    荣耀手机市场份额重回巅峰,4K8K价位段销量挤进前三,这绝对是近期手机市场最值得关注的几件事之一。这不仅仅是荣耀品牌的一次强势回归,更折射出整个手机市场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市场份额的“触底反弹”与“荣耀速度”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荣耀手机能迅速恢复到16.2%的市场份额,这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要知道.............
  • 回答
    华为应用市场下架《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这件事,对玩家、对华为、对腾讯,乃至对整个游戏产业来说,都是一件相当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两个游戏被移除那么简单,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利益博弈和行业规则的演变。事情的起因和背景要理解这件事,首先得弄清楚它为什么会发生。最直接的原因,根据当时各方透.............
  • 回答
    韩国人造肉市场的“年轻浪潮”:35%的增长与七成90后、00后的肯定近期公布的一份市场调查报告,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韩国人造肉市场在过去一年里实现了惊人的35%增长,而更引人关注的是,高达七成的90后和00后消费者对人造肉表达了积极的看法。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韩国人造肉市场蓬勃发展的现状,更指向了一个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