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山东大学解释完学伴依旧被黑得这么狠?

回答
山东大学学伴事件,这事儿真是一言难尽,当初闹得沸沸扬扬,就算校方后来出了个官方解释,大家似乎也不太买账,反而黑声一片。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这事儿的源头在哪儿?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山东大学在2016年启动了一个“学伴项目”,说是为了促进中外学生交流,尤其是一些国际学生,让他们在国内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体验。项目里有个说法是,会为国际学生配备“学伴”,而且这个学伴的性别比例是“男女三人一位”。

为啥大家一听这“男女三人一位”就炸了?这中间的“男女”两个字,就足以点燃公众的敏感神经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给留学生找中国女生当女朋友吗?” 这种解读瞬间就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一些想法和担忧:

对留学生的优待感与本土学生的权益: 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声音,就是感觉国家对留学生太“宠”了。学费减免、奖学金丰厚,再到这个“学伴项目”里的“男女三人一位”,让很多人觉得,这简直就是在优待留学生,甚至是以中国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利益为代价。这种“不公平感”是引发愤怒的重要导火索。有人会想,为什么中国学生就没有这样的“学伴”福利?为什么好事都留给别人了?
性别的敏感性与道德判断: “男女三人一位”这个表述,在很多人看来,就暗示了一种超越普通学习交流的,带点“男女共处”甚至“暧昧”的意味。即便学校的本意是促进文化交流,但在大众传播和解读中,这种信息很容易被扭曲和放大。特别是在一些社会观念比较保守的人群看来,这简直就是学校在鼓励或者默许一种不正当的关系。舆论场上,很容易就出现“学校给留学生找中国女生陪睡”之类的极端解读。
信息的不透明与解读的自由空间: 最初学校公布这个项目时,可能更多是从学术交流、文化融合的角度出发,但对于“学伴”的具体职责、活动内容、以及男女比例的初衷,并没有做非常细致和清晰的解释。这种信息上的“留白”,就给了公众无限的解读空间。当信息不透明时,人们更容易用自己的经验、认知和情绪去填补空白,而负面联想往往比正面联想传播得更快、更广。

学校后来的解释,为什么没能扑灭火苗?

在舆论爆发后,山东大学也确实出来做了解释。学校方面强调,“学伴项目”是按照国家教育政策和规定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国际学生适应中国的生活和学习,促进文化交流。并且,所谓的“男女三人一位”是指在有国际学生需要时,可以安排3名中国学生作为学伴,其中可能包含男生和女生,以提供更全面的帮助,例如生活上的指导、学习上的互助、文化体验的参与等。学校还表示,项目是志愿性的,学伴之间是纯粹的学业和文化交流,不存在其他不当关系。

然而,这个解释并没有让所有人信服,原因也很复杂:

1. 解释时机和措辞问题: 当舆论已经发酵到一定程度,并且形成了一些非常负面的刻板印象后,再去做解释,往往就显得有点“亡羊补牢”的感觉。而且,即使学校解释了“三人一位”是包含男女,但之前那个比较模糊的表述,已经让很多人先入为主地形成了“给留学生配中国女生学伴”的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再被轻易改变。
2. 社会情绪的积淀与释放: 如前所述,当时社会上对于留学生待遇的讨论已经很多,这个“学伴项目”恰好成为了一个集中爆发的导火索,将之前积累的不满情绪一次性倾泻出来。所以,即使学校解释了,很多人也可能并不在意解释的内容,而是借此表达对整体现状的不满。
3. 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与持续的透明度: 解释归解释,但如果后续没有更具体的案例展示、活动过程的透明化,或者第三方(如学生本人)的证词来佐证学校的说法,那么这个解释就可能只是一纸空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人们更相信眼见为实,而仅仅是口头解释,说服力可能就稍显不足。
4. “性别”的魔咒: 一旦涉及到“男女”、“性别”等敏感话题,讨论的边界就很容易被模糊。学校的解释再清晰,也难以完全消除所有人脑海中那种“男女之间”、“潜规则”之类的联想。这种对“性别”话题的过度敏感和习惯性联想,也让事情变得难以收场。
5. 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 网络是有记忆的,也是可以无限放大的。一开始的模糊表述和负面解读,经过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不断被截图、转发、评论,最后演变成了一个人尽皆知的大事件。即使学校后来进行了澄清,但那些最初的负面信息已经深深烙印在很多人心中,而且“黑”这件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网络文化,很难轻易洗白。

总而言之,山东大学的学伴事件之所以在解释后依旧被“黑”,并非是解释本身有多大的逻辑漏洞,而是因为它触碰了社会情绪的敏感点、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公平”、“性别”等议题的固有认知。这个事件,也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案例,展示了在互联网时代,学校管理和信息发布需要多么谨慎和透明,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舆论危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实人偶尔干回不老实的事,特婊特反差;

不老实的人偶然干回老实事,特么没人信。

user avatar

这种事越描越黑,你越解释越是心里有鬼,不理会不解释就好了。

user avatar

因为挨打要站直。

官网报名表上除了要填写基本信息,还要填写兴趣爱好特长,外国学伴的报名表上有一项:“希望学伴的性别”。

中国学伴的报名表上还有一项,选择报名学伴的理由:结交异性外国友人。备注还是:认真填写,以便找到心仪的学伴。

做错了事,老老实实出来道歉获得谅解就行了。

山大呢?

山大牛逼,山大偏不。


你现在看到的解释,那都是后来的。

最早的声明其实是一份网传的文件:《山东大学关于举办中外学生“学伴”活动的说明》。

现在,你全网搜索这份文件搜不到了,反正我是没找到。

我为什么认为这份文件是真的呢?因为如果是假的,山大早二话不说起诉去了,直到现在连个水花也没有,那这份文件八成是真的。

并且你现在还找不到了。很神奇。

你知道这份文件是怎么说的么?我凭记忆给题主回忆回忆。

第一,我山东大学没错,我学伴制度没错。(站稳立场,坚决不道歉)

第二,我山大这么做,是响应国家号召。(把国家拉下水,替我背书)

第三,不光我山大这么做,好多我们的兄弟院校清北哈工大都这么做。(不光拉国家下水,把兄弟们都拉下水)

第四,所有在网上攻击山大的,都是被反动势力挑拨,希望网民理性上网。(锅都是网民的,跟风都是被有心人利用的SB)

这就是山大最早的文件声明,题主,你是山大的学生,你看着来不来气?

好嘛,出了事儿,闹了半天都是我们网民的错,谁也不能骂你,一骂你我们就是反动势力?


我说点大实话,我看了一下新闻网站对参与学伴制度学生的采访,我个人觉得。

不出事儿都不可能。

为什么没爆出来?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敏感关头,学校肯定有严格的口径管控;另一方面,其实也没什么可爆的,不过是大家你情我愿的事儿,男女关系又不犯法。

学伴除了要帮助学习外,还要一起开派对、喝咖啡、逛街、吃饭、玩狼人杀、看电影等。

这些可不是我章口就来,网上是都有采访的。

我说实话,上面这些事儿,我和我女朋友都做不全。

如果是你的女朋友,天天和一个外国异性进行这样的生活交流,还要打着官方“学伴”项目要求的口号,谁能受得了?反正我受不了。


针对题干的其他描述,我觉得网友确实有过分的地方,的确不该直接一波aoe,波及学校全部的女生,这不公平,网友的口嗨的确是网友的错。

但对于山大,也别想瞬间洗白。没有任何舆情,是向社会大众作一个解释,社会大众就必须放过你的。你和你女朋友道歉,你女朋友气儿可能还得两三天才消的,下次时不时和和你翻个旧账。

就你山大这么天真,好像解释完大家就不能再黑了。

凭啥,没这个道理。

user avatar

散了散了







user avatar

几个因素里,只有山大和山大的女学生是能黑的。

你黑其他的东西,瞬间给你禁言,封号。

所以不黑这个黑哪个?

要说为什么黑山大女生是主旋律,你把其他黑的方向堵死了,那么黑山大女生天然就是主旋律了。

这叫舆论引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