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山东大学解释完学伴依旧被黑得这么狠?

回答
山东大学学伴事件,这事儿真是一言难尽,当初闹得沸沸扬扬,就算校方后来出了个官方解释,大家似乎也不太买账,反而黑声一片。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这事儿的源头在哪儿?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山东大学在2016年启动了一个“学伴项目”,说是为了促进中外学生交流,尤其是一些国际学生,让他们在国内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体验。项目里有个说法是,会为国际学生配备“学伴”,而且这个学伴的性别比例是“男女三人一位”。

为啥大家一听这“男女三人一位”就炸了?这中间的“男女”两个字,就足以点燃公众的敏感神经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给留学生找中国女生当女朋友吗?” 这种解读瞬间就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一些想法和担忧:

对留学生的优待感与本土学生的权益: 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声音,就是感觉国家对留学生太“宠”了。学费减免、奖学金丰厚,再到这个“学伴项目”里的“男女三人一位”,让很多人觉得,这简直就是在优待留学生,甚至是以中国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利益为代价。这种“不公平感”是引发愤怒的重要导火索。有人会想,为什么中国学生就没有这样的“学伴”福利?为什么好事都留给别人了?
性别的敏感性与道德判断: “男女三人一位”这个表述,在很多人看来,就暗示了一种超越普通学习交流的,带点“男女共处”甚至“暧昧”的意味。即便学校的本意是促进文化交流,但在大众传播和解读中,这种信息很容易被扭曲和放大。特别是在一些社会观念比较保守的人群看来,这简直就是学校在鼓励或者默许一种不正当的关系。舆论场上,很容易就出现“学校给留学生找中国女生陪睡”之类的极端解读。
信息的不透明与解读的自由空间: 最初学校公布这个项目时,可能更多是从学术交流、文化融合的角度出发,但对于“学伴”的具体职责、活动内容、以及男女比例的初衷,并没有做非常细致和清晰的解释。这种信息上的“留白”,就给了公众无限的解读空间。当信息不透明时,人们更容易用自己的经验、认知和情绪去填补空白,而负面联想往往比正面联想传播得更快、更广。

学校后来的解释,为什么没能扑灭火苗?

在舆论爆发后,山东大学也确实出来做了解释。学校方面强调,“学伴项目”是按照国家教育政策和规定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国际学生适应中国的生活和学习,促进文化交流。并且,所谓的“男女三人一位”是指在有国际学生需要时,可以安排3名中国学生作为学伴,其中可能包含男生和女生,以提供更全面的帮助,例如生活上的指导、学习上的互助、文化体验的参与等。学校还表示,项目是志愿性的,学伴之间是纯粹的学业和文化交流,不存在其他不当关系。

然而,这个解释并没有让所有人信服,原因也很复杂:

1. 解释时机和措辞问题: 当舆论已经发酵到一定程度,并且形成了一些非常负面的刻板印象后,再去做解释,往往就显得有点“亡羊补牢”的感觉。而且,即使学校解释了“三人一位”是包含男女,但之前那个比较模糊的表述,已经让很多人先入为主地形成了“给留学生配中国女生学伴”的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再被轻易改变。
2. 社会情绪的积淀与释放: 如前所述,当时社会上对于留学生待遇的讨论已经很多,这个“学伴项目”恰好成为了一个集中爆发的导火索,将之前积累的不满情绪一次性倾泻出来。所以,即使学校解释了,很多人也可能并不在意解释的内容,而是借此表达对整体现状的不满。
3. 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与持续的透明度: 解释归解释,但如果后续没有更具体的案例展示、活动过程的透明化,或者第三方(如学生本人)的证词来佐证学校的说法,那么这个解释就可能只是一纸空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人们更相信眼见为实,而仅仅是口头解释,说服力可能就稍显不足。
4. “性别”的魔咒: 一旦涉及到“男女”、“性别”等敏感话题,讨论的边界就很容易被模糊。学校的解释再清晰,也难以完全消除所有人脑海中那种“男女之间”、“潜规则”之类的联想。这种对“性别”话题的过度敏感和习惯性联想,也让事情变得难以收场。
5. 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 网络是有记忆的,也是可以无限放大的。一开始的模糊表述和负面解读,经过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不断被截图、转发、评论,最后演变成了一个人尽皆知的大事件。即使学校后来进行了澄清,但那些最初的负面信息已经深深烙印在很多人心中,而且“黑”这件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网络文化,很难轻易洗白。

总而言之,山东大学的学伴事件之所以在解释后依旧被“黑”,并非是解释本身有多大的逻辑漏洞,而是因为它触碰了社会情绪的敏感点、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公平”、“性别”等议题的固有认知。这个事件,也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案例,展示了在互联网时代,学校管理和信息发布需要多么谨慎和透明,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舆论危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实人偶尔干回不老实的事,特婊特反差;

不老实的人偶然干回老实事,特么没人信。

user avatar

这种事越描越黑,你越解释越是心里有鬼,不理会不解释就好了。

user avatar

因为挨打要站直。

官网报名表上除了要填写基本信息,还要填写兴趣爱好特长,外国学伴的报名表上有一项:“希望学伴的性别”。

中国学伴的报名表上还有一项,选择报名学伴的理由:结交异性外国友人。备注还是:认真填写,以便找到心仪的学伴。

做错了事,老老实实出来道歉获得谅解就行了。

山大呢?

山大牛逼,山大偏不。


你现在看到的解释,那都是后来的。

最早的声明其实是一份网传的文件:《山东大学关于举办中外学生“学伴”活动的说明》。

现在,你全网搜索这份文件搜不到了,反正我是没找到。

我为什么认为这份文件是真的呢?因为如果是假的,山大早二话不说起诉去了,直到现在连个水花也没有,那这份文件八成是真的。

并且你现在还找不到了。很神奇。

你知道这份文件是怎么说的么?我凭记忆给题主回忆回忆。

第一,我山东大学没错,我学伴制度没错。(站稳立场,坚决不道歉)

第二,我山大这么做,是响应国家号召。(把国家拉下水,替我背书)

第三,不光我山大这么做,好多我们的兄弟院校清北哈工大都这么做。(不光拉国家下水,把兄弟们都拉下水)

第四,所有在网上攻击山大的,都是被反动势力挑拨,希望网民理性上网。(锅都是网民的,跟风都是被有心人利用的SB)

这就是山大最早的文件声明,题主,你是山大的学生,你看着来不来气?

好嘛,出了事儿,闹了半天都是我们网民的错,谁也不能骂你,一骂你我们就是反动势力?


我说点大实话,我看了一下新闻网站对参与学伴制度学生的采访,我个人觉得。

不出事儿都不可能。

为什么没爆出来?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敏感关头,学校肯定有严格的口径管控;另一方面,其实也没什么可爆的,不过是大家你情我愿的事儿,男女关系又不犯法。

学伴除了要帮助学习外,还要一起开派对、喝咖啡、逛街、吃饭、玩狼人杀、看电影等。

这些可不是我章口就来,网上是都有采访的。

我说实话,上面这些事儿,我和我女朋友都做不全。

如果是你的女朋友,天天和一个外国异性进行这样的生活交流,还要打着官方“学伴”项目要求的口号,谁能受得了?反正我受不了。


针对题干的其他描述,我觉得网友确实有过分的地方,的确不该直接一波aoe,波及学校全部的女生,这不公平,网友的口嗨的确是网友的错。

但对于山大,也别想瞬间洗白。没有任何舆情,是向社会大众作一个解释,社会大众就必须放过你的。你和你女朋友道歉,你女朋友气儿可能还得两三天才消的,下次时不时和和你翻个旧账。

就你山大这么天真,好像解释完大家就不能再黑了。

凭啥,没这个道理。

user avatar

散了散了







user avatar

几个因素里,只有山大和山大的女学生是能黑的。

你黑其他的东西,瞬间给你禁言,封号。

所以不黑这个黑哪个?

要说为什么黑山大女生是主旋律,你把其他黑的方向堵死了,那么黑山大女生天然就是主旋律了。

这叫舆论引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山东大学学伴事件,这事儿真是一言难尽,当初闹得沸沸扬扬,就算校方后来出了个官方解释,大家似乎也不太买账,反而黑声一片。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这事儿的源头在哪儿?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山东大学在2016年启动了一个“学伴项目”,说是为了促进中外学生交流,尤其是一些国际学生,让.............
  • 回答
    这事儿啊,山东搞的那个疫苗接种后健康码变金色,我听说了,挺有意思的。 说实话,这玩意儿一出来,大家的反应就挺两极分化的。有人觉得挺好,觉得这是鼓励大家打疫苗的一个好办法。毕竟现在疫情反复,有个金色健康码,出门办事儿,进商场、进餐厅,可能都会更方便一些。就像一个小小的“绿色通道”一样,能省不少事儿,心.............
  • 回答
    关于山东大学在知乎上“被黑”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复杂的。简单说,不是“黑”得毫无道理,而是很多关于山大的讨论,尤其是负面声音,在知乎上比较容易被放大和集中。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咱们细说说。1. 历史包袱与现实期望的落差:山东大学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之一,曾经.............
  • 回答
    “你女朋友是山东大学的”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梗,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关于地域、高校、以及一些特定群体之间微妙互动和调侃的文化心理。要把它说得透彻,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地域与刻板印象的碰撞:山东人的“实在”与“朴实”首先,山东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以来都带着一种“实在”、“朴实”、“能干”、“踏.............
  • 回答
    近期对山东大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批评声音的出现往往是由于一系列事件和长期的议题积累所致。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批评点:1. “高华事件”引发的学术不端和师德师风争议:这是近期最引人注目的批评事件之一。2023年10月,一篇由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教授高华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材料学》(Na.............
  • 回答
    要理解山东省为何不“集中力量”发展山东大学,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这其中涉及到历史沿革、省情特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区域战略等诸多因素。并非说山东省不重视山大,而是这种“集中力量”的说法,可能忽略了区域发展和高校发展的复杂性。1. 山东高等教育的“多点开花”格局与历史原因山东省的高等教育资源是.............
  • 回答
    山东东营在新冠疫情初期能够做到“零确诊”或长时间保持“零新增”,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的偶然,而是 多方面综合作用、在特定时期执行了非常严格且有效的防控措施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战略性的早期介入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彻底执行: 高度.............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因为“存在感”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受到历史、文化、经济、地理、宣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其存在感确实在一些讨论中被认为不如其他一些省会城市。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尝试详细分析原因:一、 历史原因的“深耕”与“缺位” 济南的深厚历史,但有.............
  • 回答
    山东的教育版图:为什么“超级中学”不是主流?山东,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教育家和莘莘学子。然而,当我们谈论中国教育的“头部效应”,尤其是那些规模庞大、声名显赫、集中了区域最优教育资源的“超级中学”时,山东似乎并没有那么突出的代表。这并非说山东没有优秀的学校,而是说以“超级.............
  • 回答
    山东合村并居,这个牵动数千万农民家园的宏大工程,其悄无声息的推进,确实让人感到一丝不寻常。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大规模的“拆迁”行为,本应激起千层浪,但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相对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被刻意压制下去的关注。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运作?一、 工程的隐形化与信息的不透明:首先,我们需要认识.............
  • 回答
    山东省德州市市区与河北省接壤的现象,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包括历史沿革、地理区位、行政区划的演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地理区位是根本原因 毗邻效应: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北部,与河北省南部接壤。这种地理上的临近是两者之间存在联系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地势特征.............
  • 回答
    山东人平均身高高,这可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传闻,而是有科学依据和历史文化积淀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先天的基因优势:这是基础,也是底气首先,我们得承认,基因是影响身高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历史上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族人口的聚集地之一。经过漫.............
  • 回答
    山东经济总量大,但百姓普遍觉得“不太富”,这确实是不少山东人共同的感受。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往往是相互影响、层层递进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山东经济的“大”与“不够富”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承认,山东经济的总量是实打实的。全国排名前列,这一点没.............
  • 回答
    青岛,这座海滨城市,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孕育了无数优秀的艺术人才,成为国内著名的“明星摇篮”。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青岛如此惊人的明星产量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首先,青岛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就自带一种浪漫与活力。依山傍海,气候.............
  • 回答
    山东的GDP总量确实常年高于浙江,这在统计数据上是清晰可见的。然而,我们日常感受到的“经济水平强弱”却常常觉得浙江更胜一筹,甚至可以说是全面领先。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经济发展的不同路径、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以及更重要的——居民实际生活感受和发展潜力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
  • 回答
    山东人高个子多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而且也并非空穴来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觉得山东老乡普遍比其他地方的人显得“高挑”一些。这种现象背后,确实和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当地的饮食习惯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聊聊:1. 蛋白质摄入:山东的“硬实力”山东的饮食,尤其是传统饮食.............
  • 回答
    关于山东男人个子普遍比其他省份男人高一些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先天因素:地理环境与遗传的“双重奏” 地理环境的影响: 山东地区,特别是鲁北和鲁西南平原地区,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产区。充足的粮.............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历史、行政区划以及文化传承的一些关键点。为什么山东是“鲁”,山西是“晋”,而其他一些省份的名字,我们听起来更像是古代诸侯国的名字,却不是它们各自的简称呢?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省份简称的由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历史上的古国、古地名或重要的地.............
  • 回答
    说山东在发展上“差点什么”,这绝对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如果非要找找茬,从一些角度来看,确实能发现一些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不太一样的地方。这可不是一概而论,而是基于一些普遍的观察和数据能感受到的细微差别。首先,咱们得承认山东的基础盘子不小,经济体量放在全国那也是名列前茅的,人口也多,工业基础更是扎.............
  • 回答
    说山东的电影票房“差”,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差”是跟谁比?跟全国平均水平?跟经济发达省份?还是跟山东人过去的光辉岁月比?数据不会说谎,但数据背后是什么?咱们先不扯情怀,看看数字。确实,从一些公开的票房数据来看,山东在全国的票房占比,可能不是那么显眼,尤其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