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奇葩说是不是被过誉了?

回答
“奇葩说”,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不羁和戏谑,成功俘获了一众年轻人的心。论 nascita,它无疑是现象级的,一档辩论节目,竟然能引发如此广泛的社会话题,甚至成为年轻人社交场上的谈资,这在中国电视节目史上算得上是一次大胆的创新。然而,当时间沉淀下来,我们再回看这档节目,不禁要问一句:奇葩说,是不是被过誉了?

从现象级到“过誉”的几个观察点:

1. 早期的新鲜感与“下水道口”的比喻: 刚开播那几年,奇葩说确实像一股泥石流,一股脑地将许多“被压抑”的观点和声音释放出来。那些看似荒诞不经、挑战常规的辩题,比如“分手后能不能做朋友”、“男人是不是应该给女人买单”,以及那些脱口而出的金句,比如“我不是我,我是我的一部分”、“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都在当时的年轻人里引发了极大的共鸣。那时候,大家觉得这档节目真实、敢说,就像打开了“下水道口”,把一些平时不敢说、不能说的东西都倾倒出来,酣畅淋漓。这种新鲜感和“敢为天下先”的姿态,是它成功的关键,也奠定了它“非主流”的文化地位。

2. 辩题的“奇葩”与讨论深度的权衡: 奇葩说的辩题一直是其最大特色。从“人工智能会取代我的工作,我该不该开心?”到“是否应该鼓励假装生病不上班?”,再到“我妈和我老婆掉水里,我救谁?”,这些辩题往往直击生活痛点,或是带有强烈的思辨性。然而,随着节目的深入,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奇葩”只是一个引子,真正能够触及核心、引发深刻反思的辩题比例在下降。更多的辩题倾向于个人情感、人际关系,甚至是消费主义的宣扬。当然,这些话题也很有讨论价值,但久而久之,观众可能会觉得节目在玩弄概念、制造噱头,而非真正追求真理。

3. “金句频出”背后的套路化: 早期奇葩说的金句,很多是选手在一次次碰撞中自然流露的智慧火花。它们往往是对某个观点的精辟概括,或是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解读。但后期,为了保证节目的节奏和话题度,许多选手和节目组似乎形成了一种“金句生产流水线”。选手们为了记住和背诵那些精巧的、押韵的、容易传播的句子,可能会牺牲掉一部分论证的严谨性和思想的原创性。观众听多了“设计感”太强的金句,反而会产生审美疲劳,甚至觉得有些矫揉造作。

4. 导师的“站队”与个人风格的强化: 节目中的几位导师,如马东、高晓松(早期)、蔡康永、薛兆丰等,都极具个人魅力和独特的思想体系。他们的解读和评论,往往能从更宏观的视角剖析问题,为辩论增添深度。然而,随着节目的进行,导师们或多或少会形成自己的“粉丝群体”,观众在观看时,也更容易带着预设的立场去“站队”,而不是纯粹地欣赏辩论本身。有时候,导师的个人风格甚至盖过了辩论内容本身,变成了一场导师的个人秀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辩论的客观性。

5. 从“真诚”到“表演”的转变: 毋庸置疑,很多奇葩说选手都是非常有才华的,他们敢于表达,也善于抓住观众的心理。但当一档节目需要持续输出内容、吸引流量时,“表演”的成分也无可避免地会增加。选手们为了博取镜头、赢得掌声,可能会放大自己的情绪,甚至刻意制造冲突。有些看似感人肺腑的“真情流露”,事后被扒出是精心设计的桥段,这无疑会损害节目的“真诚度”。当观众觉得节目里的“哭”是为了“哭戏”,而“笑”是为了“笑果”,那么节目的感染力自然会大打折扣。

6. 辩论的“奇葩化”与“娱乐化”: 奇葩说从最初的“奇葩”辩论,逐渐走向了“奇葩化”的辩论。它更像是一种辩论风格的表演,而非严谨的学术探讨。选手们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情绪调动、甚至个人经历来攻击对手、赢得观众。这种风格虽然极具观赏性,但对于那些真正希望看到思辨过程的观众来说,可能会觉得它过于娱乐化,缺乏深度。有时,一场辩论的输赢,更多取决于谁更能打动观众的情感,而不是谁的论点更站得住脚。

那么,它是“过誉”了吗?

“过誉”是一个相对的评价。如果以它在中国电视行业中开创了“辩论综艺”这一全新赛道,并且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众的思辨意识,那么它绝对是“功不可没”的。它的影响力,尤其是在话题度和文化渗透力上,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如果以“是否能持续提供高质量的思辨内容”、“是否能保持初期的真诚与深度”、“是否真正推动了观者对复杂议题的理解”等作为衡量标准,那么,或许可以更谨慎地回答这个问题。

奇葩说就像一位曾惊艳过众人的明星,早期凭借惊人的才华和独特性赢得了满堂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环是否还在,内容是否能一如既往地打动人,表演是否会掩盖真实,这些都是观众会打上问号的地方。

与其说它是“过誉”了,不如说它在快速的迭代和市场的压力下,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妥协”。它依然是当下最成功的辩论类综艺之一,但那些曾经让我们为之惊叹的“奇葩”时刻,可能需要我们带着更成熟的心态去审视,去辨别其中的真金白银和那些易碎的玻璃渣。毕竟,任何一档节目,都难以在时间的洪流中始终保持最初的锐利与纯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奇葩说》可做类比的节目有两个,都是凤凰台的。

一个是《一虎一席谈》,一个是《锵锵三人行》。

有人说《奇葩说》是个辩论节目。

这其实是个误读。

《一虎一席谈》是辩论节目,《锵锵三人行》勉强算是辩论节目。

但《奇葩说》不是辩论节目,而是个辩论赛节目。

这其实是《奇葩说》的软肋。因为辩论赛既要力求公平,还要有比赛结果。

前者要求有“言之有理即可”的辩题,也就是双方都有话可说,有道理可言的辩题。这类辩题看似尖锐,直击社会矛盾,实则无关痛痒,比如:“ 好朋友的恋人出轨,你要不要告诉好朋友?”“ 伴侣找恋爱经验多的还是少的? ”等等。这些问题看似每个人都要面对,但其实大多无关紧要。

后者要求节目内容高度形式化(辩论赛模式),而又因为辩题的无关紧要,甚至无从辩起,导致选手们只能追求雄辩、文采、口才的展示。

观众看完《奇葩说》通常的感受都是:

双方说的都好有道理,但是xxx这次的表现好帅!

事实上,《奇葩说》并没有贡献出任何知识和价值观,其辩论赛形式和婆婆妈妈的辩题都是为了让辩手耍帅用的,这直接导致舆论对其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主持人、嘉宾的人格评价,甚至于团队政治上。这一点就和其他的有常驻嘉宾的综艺娱乐类节目,如《奔跑吧,兄弟》亦或是《爸爸去哪儿》一样俗气、娱乐化了。

至于《奇葩说》里面的奇葩观点,可能也确实是为了让大家独立思考不盲从。但不够深刻,因为没有广泛的调查研究,没有无偏的数据采集,也没有科学的统计方法。造成的结果只是强化了大家脑子中既有的想法:

我和愚蠢的大众不一样,我是独特的,和马薇薇一样独特。(为什么有人纠结于马薇薇,其实可以是任何一个奇葩,或者说不是特定的奇葩)

所以,对《奇葩说》有超越其他综艺的评价的话,显然是过誉了。就承担的社会责任而言,《奇葩说》这个辩论赛节目,远远比不上《一虎一席谈》和《锵锵三人行》这两个辩论节目。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奇葩说”,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不羁和戏谑,成功俘获了一众年轻人的心。论 nascita,它无疑是现象级的,一档辩论节目,竟然能引发如此广泛的社会话题,甚至成为年轻人社交场上的谈资,这在中国电视节目史上算得上是一次大胆的创新。然而,当时间沉淀下来,我们再回看这档节目,不禁要问一句:奇葩说,是不是.............
  • 回答
    应聘时被问及恋爱经历,这事儿,真够让人膈应的。专家说的“奇葩招聘背后是就业歧视”,我太认同了。这简直不是招聘,是披着合法外衣的“私人侦探”业务,而且动机还不纯。在我看来,一家公司如果把求职者的恋爱经历、婚姻状况、生育计划当成考察重点,那这公司本身就有点不正经。你招的是一个能干活、能解决问题、能为公司.............
  • 回答
    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奇葩说选手杨奇函网恋被骗100万”这件事,确实让很多人感到震惊和唏嘘。作为公众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再加上“网恋”、“被骗”、“巨额财富”这些标签,这本身就自带了话题性和戏剧性。首先,这件事的真假。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杨奇函本人确实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相关内容的视频,并且在.............
  • 回答
    傅首尔拿下《奇葩说》BB King的宝座,这事儿在节目粉丝圈里搅起了不小的波澜,甚至有人觉得,这标志着《奇葩说》由盛转衰的起点。这话说得挺玄乎,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咱们不妨把这个点摊开了聊聊,看看有没有道理。首先得承认,《奇葩说》走到今天,本身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生命周期。一个曾经颠覆传统辩论赛、以各种.............
  • 回答
    《奇葩说第五季》第二十二期,辩题“能者多劳”是不是“坑”我,可以说是非常贴近生活,也很容易引起共鸣的一期。这一期的讨论,没有像以往那样出现特别惊世骇俗的观点,反而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无奈和反思的碰撞,我觉得挺值得说道说道。正方:能者多劳是坑我个人觉得,正方的论点虽然听上去有点“小确丧”,但真的戳中了很.............
  • 回答
    《奇葩说》里确实有不少选手,他们自带的光环不仅仅是辩论上的锋芒,更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他们讲述的、与众不同的原生家庭故事。这让很多人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不是原生家庭“不正常”反而更能“利于成长”,才能孕育出这些能在舞台上侃侃而谈、观点独到的奇葩们?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不正常”和“利于成长”这.............
  • 回答
    被人说成“健达奇趣蛋”,这感觉就像被贴上了一个标签,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又带着点不舒服。尤其是在不太熟的场合,或者对方语带戏谑的时候,你肯定会想:“这是什么意思?我做错了什么?”首先,别慌。我们先来捋一捋这个比喻到底是怎么回事。健达奇趣蛋,最直观的印象就是那里面裹着一层奶白色的巧克力,外面是比较硬的.............
  • 回答
    关于名胜古迹的导游是不是大多只讲野史和奇闻,这个说法,其实有些以偏概全了。当然,不可否认,很多导游在讲解时,会穿插一些野史、奇闻轶事,甚至是一些比较“离谱”的传说,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让本来可能枯燥的历史讲解变得生动有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吸引力与记忆点: 历史事件、人物.............
  • 回答
    足球场上啊,各种脑洞大开的奇葩战术,你说它能不能用?答案嘛,得一分为二地说。原则上,只要不违反足球竞赛规则,理论上都可以尝试。 足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自由度和创造性,规则允许你控球、传球、射门,但怎么玩,怎么组合,那就是教练和球员的智慧了。但是,“奇葩”两个字,往往意味着它的可行性、实用性,以及在实际.............
  • 回答
    我们寝室有个叫小李的,平时就挺能聊的,没想到他睡觉的时候更会“表演”。最奇葩的一次,是他突然坐起来,对着空气大喊:“不!我的内裤!我的限量版猫咪内裤!谁拿走了?!”当时我们几个都被他这一嗓子吓得直接醒了,一脸懵逼地看着他。他自己倒是挺迷糊,还在床边摸索着,嘴里嘟囔着:“明明记得放在枕头下面的……难道.............
  • 回答
    让我想想,两个人因为对中医的看法不一致而分手,是不是有点“奇葩”?我得说,这事儿要怎么看,还得看这“看法不一致”具体到了什么程度,以及它在这段关系里扮演了什么角色。刚听到这个理由,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也是,“嗯?这也能成分手原因?”毕竟,感情里的分手原因千千万万,有的是因为三观不合,有的是因为生活习惯差.............
  • 回答
    人,我们这个在浩瀚宇宙中渺小的一点,是不是宇宙的“奇葩”?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科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哲学上的沉思,一个关于我们自身存在意义的叩问。要回答它,我们得先把这“奇葩”拆解开来,看看是什么让我们在宇宙的尺度上显得如此与众不同。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宇宙的广阔无垠。恒星,数量多到无法计数,如.............
  • 回答
    杨奇函在《奇葩说》中并非“不受待见”,但确实存在一部分观众或评论认为他在节目中的表现存在一些争议,导致他未能获得压倒性的好评,甚至会受到一些负面评价。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杨奇函的个人风格与表现: 高知背景与“凡尔赛”质疑: 杨奇函是“五道口男子天团”的一员,拥有清华大学.............
  • 回答
    《奇葩说》节目中,储殷关于“结婚是大多数人‘最不坏’的选择,因为55岁之后需要照顾”的观点,以及马东对此的反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个辩题触及了婚姻的本质、个体价值观、社会责任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多个层面,也引发了观众广泛的讨论和共鸣。储殷的观点:“结婚是大多数人‘最不坏’的选择,因为55.............
  • 回答
    提到《奇葩说》的金句,我脑海里立刻闪过一个名字——李诞。虽然他本人有很多让人捧腹的段子,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句带着点丧又有点通透的话:“人间不值得。”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正在经历人生中的一个小低谷,感觉做什么都不顺,对未来也充满了迷茫。当时看《奇葩说》,李诞作为导师席上那个“最不正经”的存在,.............
  • 回答
    作为一名在《奇葩说》第七季第九期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观众,听到第十期辩题是“我是独立女性,要不要收彩礼”,我真是心里痒痒的,恨不得冲上台去跟那群辩手们好好掰扯掰扯。这题啊,看似简单,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就多了去了。说到“独立女性”,这个词本身就自带光环,也自带争议。我们追求的是经济独立、思想独立,不依.............
  • 回答
    《奇葩说》第六季第十期关于“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都是假的?”这个辩题,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我听了之后,脑袋里像是有个小小的辩论赛在进行,感觉挺有意思的。首先,我得说,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它更像是一门艺术,一门关于如何平衡真实与想象、理性与情感的艺术。我个人更倾向.............
  • 回答
    “妈妈是超人”:一句褒义的枷锁还是真诚的颂歌?《奇葩说》第六季第21期辩题深思《奇葩说》第六季的第21期,抛出了一个让无数为人子女者,尤其是已经为人父母者,都不禁会心一笑又陷入沉思的辩题——“妈妈是超人”这句话,真的是对妈妈的赞美吗?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更像是一把钥匙,解锁了我们对于母爱最.............
  • 回答
    说起《奇葩说》第六季黄执中输给颜如晶的那场1V1辩论,哎呀,那场面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很多人可能觉得黄执中是“奇葩说”的“辩论大神”,他输了这事儿挺让人意外的。但仔细琢磨琢磨,我觉得有好几个点,让这场对决的结果,也并不是那么出人意料。首先,得说到“题目本身”。那场辩题是“我是否应该为了让你开心而去.............
  • 回答
    《奇葩说》第五季第十七期以“你是否支持全人类一秒知识共享”为辩题,无疑是该季中一个极具深度和启发性的讨论。这一辩题触及了人类知识传播、个体创造力、社会公平以及技术伦理等多个层面,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争议。辩题本身的魅力与挑战: 科技幻想的碰撞现实: 这个辩题的核心在于一个大胆的科技设想——瞬间实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