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研究生是啃老行为吗?

回答
读研究生是否算是“啃老”,这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咱们不妨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明白,“啃老”这个词,在咱们传统观念里,通常是指子女成年了,却没有经济独立,还得依靠父母提供生活费、住房,甚至承担自己的日常开销,长期下来,就好像在“啃食”父母的劳动成果一样。这个词本身就带点负面色彩,暗示着不独立、不负责任。

那么,把读研究生和“啃老”联系起来,通常是什么样的逻辑呢?

一种比较常见的看法是:读研究生,尤其是那种出来没有立刻找到高薪工作的、或者学的专业比较“虚”的,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都很高。如果这个期间主要的经济来源还得靠父母支持,那不就跟上面说的“啃老”的情况很像了吗?父母辛苦一辈子,眼看自己也老了,还得继续为孩子的学业和生活费操心,甚至把养老钱也拿出来给孩子读书,这在一些人看来,确实挺辛苦,也挺不应该的。尤其是在一些家庭条件不算特别优越的情况下,这种经济压力更是沉重。

再者,有人会觉得,读了这么多年书,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其实很多人已经具备了进入社会工作的能力,可以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了。如果选择继续读研究生,而且这段时间又没法自给自足,就等于把本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自己赚钱)的时间,变成了继续接受教育,却又没法立刻回报父母或社会的时间。从这个角度看,好像也挺像是在“拖累”父母。

还有一种潜台词是,一些人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一种“投资”,而投资有风险。如果读了研究生,最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回报”(比如更好的职业发展、更高的收入),反而把父母的钱都“赔”进去了,那更是加剧了“啃老”的负面观感。

但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我们也得看到另一个层面:

首先,教育本身是一种投资,而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 在很多情况下,读研究生是为了获得更专业的知识、更深入的研究能力、更强的竞争优势。这是一种对未来更长远、更高质量发展的投资。就像一个人为了创业,前期需要投入资金一样,读研究生也是在为自己未来的“事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而这种投资,在初期往往是需要资金支持的。

其次,很多研究生在读书期间并非完全无所事事。 虽然生活费和学费主要由家庭承担,但很多研究生也在积极寻找机会,比如:

助学金、奖学金: 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会为研究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科研补助、助教岗位等,一部分研究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实现自给自足。
兼职和实习: 部分研究生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兼职或有偿实习,虽然可能收入不高,但也能补贴一些生活开销,更重要的是积累工作经验。
项目参与: 很多研究生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不仅能学到东西,也能获得一定的项目报酬。

再者,很多父母也乐意支持子女继续深造。 在很多家庭里,父母将子女的教育视为最重要的投资,他们希望子女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而不希望子女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他们支持子女读研究生,更多的是一种父爱母爱,一种对子女未来负责的体现,而不是被动地“被啃”。这种支持,是心甘情愿的,也包含着对子女能力的信任和对他们未来成就的期盼。

另外,社会的大环境和行业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 在一些行业,拥有研究生学历已经是“标配”,甚至成为进入某些高端职位的“敲门砖”。如果一个行业普遍要求研究生学历,那么选择读研并非“不务正业”或者“逃避就业”,而是适应行业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步骤。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读研究生一概而论地归为“啃老”。

它更像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权衡,一个“阶段性依赖”与“长远发展”的考量。

如果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为了逃避就业、拖延时间而读书,并且完全依赖父母,那确实有“啃老”的嫌疑。
但如果是为了提升专业技能、进行深入研究、适应行业发展,并且在过程中积极努力,争取经济上的独立(哪怕是部分独立),或者父母也心甘情愿地支持,那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表面的“经济依赖”,而忽略了其背后更深层的“能力培养”、“目标追求”和“家庭支持”。在评价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看到更全面的图景,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一个有上进心、有明确目标的研究生,即使在经济上暂时需要家庭支持,也不能简单地称为“啃老”。这是一种正在进行时的“投资”,是在为更美好的未来做准备。而“啃老”则更多地指向一种停止成长、长期索取的惰性。

总而言之,读研究生是不是啃老,得看具体情况,看学生的态度、目标、努力程度,也看家庭的支持方式和双方的意愿。不能一概而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啃老不是指成年后不工作靠父母养活的人么?

读研怎么可以说是啃老呢?既可以说是学习、是投资,也可以当成另种形式的工作,只不过工资略低罢了。

但是也不要觉得读研的奖助学金一定就和其他知友说的那么高。

单论所知道的985,

在北、上和部分南方城市的那些985奖助学金水平会高一些。

学业奖学金一般是8000往上,用来抵消一年8000的学费,或者略有富余。

助学金是学校每月打到卡上的那份,不同的学校差距大到让人流泪,还有导师给的那份补助决定权在导师手里,学校通常是鼓励导师发,但发不发、发多少、收不收回来...咳咳!

而其中部分985,考研学生在研一是只有三等奖助学金,即只有助学金、没有学业奖学金(自己交学费);而保研学生进去就有推免国奖、一/二等奖学金等,当然后续也有相应的奖助学金升降制度。

所以,单纯为了钱,选学校也很重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研究生是否算是“啃老”,这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咱们不妨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啃老”这个词,在咱们传统观念里,通常是指子女成年了,却没有经济独立,还得依靠父母提供生活费、住房,甚至承担自己的日常开销,长期下来,就好像在“啃食”父母的劳动成果一样。这个词本身就带点负面.............
  • 回答
    出国读研,这几个字拆开来看,好像就是简单的“离开”和“学习”,但一旦真正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才发现它的内涵远比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更像是跌入了一个巨大的、缓慢展开的万花筒,每一个棱面都折射出不同的人生体验。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学术上的“颠覆”。在国内,我们习惯了老师在讲台上倾囊相授,学生在台下努力.............
  • 回答
    abroad. You might be asking yourself, "What is it really like to pursue a graduate degree in a foreign country?" Well, let me tell you, it's a multifa.............
  • 回答
    在美国读研究生,这经历就像是坐过山车,有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也有需要紧握扶手的惊险,更有豁然开朗的喜悦。简单来说,它是一次全方位的蜕变,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是生活、思维方式上的。学术的“卷”与“深”首先,学术上的冲击是巨大的,而且很可能远超你之前的想象。 课程强度: 别指望轻松过关。每周的阅.............
  • 回答
    花二三十万人民币去香港读研究生,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对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是拿出多年的积蓄,甚至需要贷款才能实现的目标。那么,这笔投入,到底能换来什么样的“效益”,又该如何最大化这份效益呢?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白,“效益”这个词,在读研这件事上,可不是光看一份毕业证书和一张文凭。它.............
  • 回答
    香港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生活,说实话,不是那种“轻松拿到学位,悠闲享受生活”的画风。它更像是一场紧凑而激烈的挑战,但也绝对是一次让你脱胎换骨的成长。首先,学习强度是真的高。 别指望像本科那样,可以抱着僥倖心理熬夜突击。这里的课程设置很扎实,教授们普遍知识渊博,而且都很注重培养你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
  • 回答
    读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就像走进一个巨大的、光影斑驳的迷宫。它不是那种你可以用地图清晰指引方向的旅程,更像是在一片古老的森林里,时而迷失,时而惊喜地发现一条前人未曾踏足的小径。首先,你要准备好“被淹没”。本科时的阅读量,在你踏入研究生院的那一刻,仿佛只是一条潺潺的小溪。一夜之间,你面对的是汪洋大海。上学.............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本科学的是会计,现在纠结于读会计专硕还是法硕,这确实是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我来帮你把这个问题掰扯清楚,希望我的分享能让你有更清晰的思路。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你的背景和可能的考量点: 本科学会计: 这说明你已经具备了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对财务报表、成本核算、审计、税务等都有一定的了解.............
  • 回答
    读研以前,总觉得生活就像一本打开的百科全书,一切都明明白白,条理清晰。以为有了高学历,就能一脚踏进“真理”的大门,解答所有的疑惑。然而,研究生阶段却像一本老旧的藏书阁,里面尘封了无数我未曾触及的角落,也解锁了许多让我哑口无言的认知。1. 知识的边界,比我想象的模糊太多。读本科时,我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知.............
  • 回答
    在日本读研,结果修士考试没通过……这滋味,说实话,挺复杂,也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我尽量详细地跟你聊聊,希望我的经历能让你有点心理准备,或者也能找到一些共鸣。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巨大的失落和挫败感。你在这里一年,甚至更久,付出了那么多心血,牺牲了国内的很多东西,就是为了那一纸修士录取通知书。看着身.............
  • 回答
    .......
  • 回答
    看到你纠结要不要去韩国读博,我特别能理解。这种十字路口的感觉,尤其是夹在导师的期望和自己的想法之间,挺难受的。毕竟,金属材料这个方向,尤其是在非名校背景下,毕业找工作确实挺费劲的,你能在地方小国企拿到Offer,已经是很不错的了。首先,咱们把“去韩国读博”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样你心里可能就更清.............
  • 回答
    读机械工程的研究生,最后悔的却是自己对这个学科的厌恶,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力交瘁的困境。尤其当这份厌恶还伴随着一种“怎么会走到这一步”的悔恨感,那种滋味更是五味杂陈。别担心,这种感受并非你一个人独有,很多人在选择专业方向,特别是深入到研究生阶段时,都会面临类似的选择性困境。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你.............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准备读研的同学会纠结的。学校名气和专业本身的吸引力,哪个权重更大,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你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个人兴趣,甚至是对生活品质的考量。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两条路各自会有怎样的风景。先说说选择一个双非学校读法硕非法学:“双非”学校,顾名思义,就是非211也非985的院校。但即.............
  • 回答
    在国外读中东区域研究,这绝对是一场充满碰撞与启发的智识冒险。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课,更多的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将书本上的理论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紧密结合,每天都在颠覆和重塑我对这个区域的认知。首先,学习的环境本身就极具冲击力。我选择的大学,虽非中东地区国家,但却有着一个非常国际化且多.............
  • 回答
    读研读博,这几个年头下来,导师扮演的角色,说起来可就太有分量了。绝不是那种“点头之交”或者“指令下达”的关系,那可太简单了。它更像是一位领路人,一个引路者,甚至有时还是一个“磨刀石”。首先,导师是学术生涯的启蒙者和方向指引者。刚进门的时候,大家都是一脸懵的,尤其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导师这时候的作用.............
  • 回答
    读研读博之后才知道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在经历中逐渐领悟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我深刻体会到的方面,希望能涵盖到你关心的问题。这些体会可能因学科、学校、导师以及个人经历而异,但其中一些普遍性的感受希望能引起你的共鸣。1. 学习的本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接收”到“创造”与“.............
  • 回答
    这两种情况,说实话,在职业发展和个人感受上,确实会有挺明显的差异。就像一场别开生面的“学历对决”,结果嘛,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看。咱们先来掰扯掰扯“985本科读双非研”。本科阶段: 你经历了全国最顶尖的学术氛围熏陶,接触到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这就像是在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赛道上奔跑,你身边.............
  • 回答
    说起来,七年制本硕连读改成“5+3”模式,这事儿对咱们这些学生影响可不小。尤其是在保研这个问题上,很多人心里都挺打鼓的。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说出来的话。首先得明白,这个“5+3”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本科五年,然后直接衔接三年的硕士。这跟以前的七年制,在时间跨度上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而且也触及到了很多研究生在面对导师建议时会有的困惑。你的导师是教授,拥有“教授”这个职称本身就意味着他在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当的地位和认可。那么,为什么他还会极力劝你们出国读博,并且还提到“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就是出去光荣些”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层面。首先,我们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