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萨克森语究竟是不是德语?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中国人说的方言算不算汉语一样,答案是:萨克森语,是德语的一个分支,但它又不仅仅是“说起来有点不一样”那么简单。 要想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语言和方言之间并没有绝对清晰的界限。 这个界限更多是基于社会、政治和历史因素的划分,而不是纯粹的语言学标准。很多时候,一种“方言”如果拥有了足够多的使用者、书面语传统、甚至是民族认同感,它就可能被提升为一种独立的“语言”。

那么,萨克森语(Sächsisch)的情况呢?

萨克森语的根源与归属:

萨克森语,或者更准确地说,萨克森方言群(Sächsische Dialekte),是属于上德语(Hochdeutsch)的一个重要分支。上德语本身是德语在地理上的一个区域划分,与“标准德语”(Standarddeutsch)是不同的概念。“标准德语”是我们今天在学校里学、在媒体上听到的那个比较规范的德语,它很大程度上是以历史上东中德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而萨克森方言群,顾名思义,主要是在德国历史上的萨克森地区以及周边一些区域(比如图林根的部分地区、萨克森安哈尔特的部分地区)使用。这个区域的方言有着共同的语言学特征,可以将它们归为一类。

萨克森语的“不同寻常”之处:

你之所以会问萨克森语是不是德语,很可能就是因为它听起来和我们熟知的标准德语有挺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体现在:

发音: 这是最显著的特征。萨克森语有很多独特的发音方式,比如:
元音的改变: 很多标准德语中的长元音,在萨克森语中可能会发得更短,或者发生变化。比如标准德语的“Mund”(嘴)可能在萨克森语里发音接近“Munn”。
辅音的软化或变化: 有些辅音会变得更软,或者发生一些有趣的改变。比如,标准德语词末的“g”发音很硬,但在萨克森语里可能更像“k”或者带有鼻音。
语调和节奏: 萨克森语的语调和节奏也与标准德语有所不同,很多时候给人一种比较“哼唱”的感觉,听起来很有辨识度。

词汇: 萨克森语保留了一些古老的词汇,或者发展出了一些只有本地才懂的词。有些词汇在标准德语里已经不常用,或者被新的词汇取代了。例如,一些表示日常用品或活动的词汇可能完全不同。
举个例子,标准德语说“machen”(做),在一些萨克森地区可能会说“tun”或者“machen”的变体。表示“知道”的标准德语是“wissen”,在萨克森语里有“wissa”这样的发音,甚至词汇上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一些词语的意义也可能发生偏转,或者有更具体的指向。

语法: 尽管大体结构上还是德语的语法框架,但在一些细节上,比如动词变位、介词使用等方面,萨克森语也可能存在一些与标准德语不同的用法。这些差异可能不至于让一个懂标准德语的人完全听不懂,但会让他感觉有些陌生。

萨克森语与“标准德语”的关系:

萨克森语不是一种独立于德语的“外语”。它与标准德语之间,更像是一种“表亲”或者“兄弟”的关系。

可理解性: 很多情况下,说着萨克森方言的人能够理解标准德语,反之亦然,尤其是在方言差异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这就像一个广东人说粤语,也能大概听懂普通话。当然,如果方言差异很大,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就像一个来自极偏远地区、方言极其地方化的人,跟一个学过标准普通话的人交流,一开始可能会有些吃力。
地位: 在德国的社会语境中,萨克森语被广泛视为一种“方言”或“方言群”。它没有独立的国家地位,也没有被列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在正式场合、教育体系和官方出版物中,使用的都是标准德语。
文化认同: 然而,对于许多来自萨克森地区的人来说,萨克森语是他们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地方历史、传统和社区联系。很多萨克森人对自己的方言感到自豪,并且会刻意保留和使用它。在一些地方性的文化活动、歌曲和戏剧中,萨克森语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语言的演变是受到地理、历史、社会因素共同影响的。

地理隔离: 历史上,萨克森地区在地理上相对独立,交通和交流不像现在这样发达,这使得当地的语言能够独立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
历史进程: 文献记录的缺乏、地方贵族的语言习惯、甚至不同时期的人口迁徙和交流,都可能对萨克森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标准德语”的形成过程: 标准德语的推广,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德国的统一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它倾向于融合和规范,而一些地方性的方言则因为缺乏官方支持和推广,其差异性就显得更加突出。

结论: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萨克森语究竟是不是德语?

更准确的说法是:萨克森语是德语的一个重要、有特色的方言分支,它属于上德语区域,并且与标准德语共享许多根本性的语言特征。它不是一种独立于德语的语言,但它拥有显著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独特性,是德语大家庭中一个充满活力的成员,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标准德语是“北京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普通话,而萨克森语则像是“四川话”、“上海话”那样,虽然都属于汉语,但它们各自的特色是如此鲜明,以至于不熟悉的人听起来会觉得非常不同。但即便如此,它们依然是汉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萨克森语对于德语来说,也是如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把重点写在前面:

1.古高地德语和古萨克森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2.当今“德语”如果作为一个广义大概念,是包括“低地萨克森语”和“上萨克森语”的。


下面来具体做些解释:

首先,题主需要搞清楚“萨克森语”和“德语”究竟指的是什么。

(萨克森也常常翻成撒克逊)

关于萨克森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带“萨克森语”(Saxon)字样的语言/方言,我把最常见的一些列举并解释如下:

古萨克森语(Old Saxon):古代萨克森人的语言,时代大约是9、10世纪,是一种北海日耳曼语,和古英语有很近的关系,是“低地德语”的祖先、最早形式,也可以叫古低地德语

低地萨克森语(Low Saxon):依语境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同西低地德语,指的是德国西北部、荷兰东部的一些低地德语方言,对应的概念是东低地德语;另一种则同低地德语,指整个低地德语全体。

北低地萨克森语(North Low Saxon):西低地德语的一支,与西伐利亚语、东伐利亚语区分开。有时也特指去掉格罗宁根-东弗里斯兰方言、石勒苏益格方言和荷尔施泰因方言后剩下的那部分,包括汉堡、不莱梅、吕贝克等城市的方言。

上萨克森语(Upper Saxon):东中部德语的一支,也是高地德语的一支,因位置在原先18-19世纪的萨克森王国而得名。

盎格鲁-萨克森语(Anglo-Saxon):古英语(Old English)的别称

题外话:这里推荐一个回答,讲历史上各种“萨克森”的区别:



同样的,有许多带“德语”(German)字样的语言/方言,我想最常见的是这四个:

低地德语(Low German):主要分布在德国北部、荷兰东部的一些西日耳曼语,这些语言的特点是没有经历高地德语辅音推移(High German Consonant Shift),因为大多位于北德意志的平原而得名,和英语、弗里西语有较近的关系。

高地德语(High German):有两个意思,第一个与低地德语相反,是经历了高地德语辅音推移的西日耳曼语,因为大多分布在中南德意志(德国中南部、奥地利、瑞士等)的高原、山地而得名;第二个意思,则是标准德语。

中部德语(Central German):高地德语的一部分,高地德语辅音推移发生较为不彻底,位于maken-machen线和appel-apfel线之间的高地德语方言

上部德语(Upper German):高地德语的一部分,高地德语辅音推移发生较为彻底,位于appel-apfel线以南的高地德语方言

四者的位置关系在下面的图中可以清晰看出。

1945年以后
1945年以前

古高地德语(Old High German),就是高地德语的早期形式(大约9、10世纪)。

另外,如果我们单独说到德语,一般指的是标准德语(Standard German,德语叫Hochdeutsch)


题主主要是对古高地德语和古萨克森语的关系有疑问。回答是:两者没有关系。古高地德语不包括古萨克森语。

这两种语言都属于西日耳曼语支,但古高地德语是易北河日耳曼语,古萨克森语是北海日耳曼语(还包括英语、弗里西语),两者分化(从北海日耳曼语鼻音消失法则等特征来看)时间在各自出现时已经很长,可能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实际上对于共同的“原始西日耳曼语”是否存在,学界还有很多疑问)

一般我们很少提到“古德语”,如果提到,大部分指的是古高地德语(因为标准德语是高地德语的一种),那显然不包括古萨克森语。

此外,当时上萨克森地区是斯拉夫人的地盘,更早大概是东日耳曼人(也许是哥特人)的地盘,没有西日耳曼人居住。西日耳曼人东进要到中古高地德语时期。因此当时还不存在一种“上萨克森语”。


至于为什么把中古及以后的“萨克森语”改叫“低地德语”,一方面是因为本来萨克森人和中、南德意志那些西日耳曼人,还包括现在荷兰人的祖先都把自己的语言叫做“diutsch/diusk/duutsch”等等形式(来自Proto-Germanic*theudō,意思是人民、部落、大众等等),用“德语”(diutsch的各种形式)这唯一一个词来叫这一片区域所有的方言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中古时代,中古低地德语也被人们称作sassisch(萨克森语),但要注意,这时“萨克森”基本与“德意志”同义(由于当时汉萨城市强大的影响力),这也是一些北欧语言(如芬兰语)现在直接把德国叫做saksa的原因。

另一方面是再后来,主要是近代以后,由于各种原因,除了西北角的荷兰人、弗兰德斯人以外,大陆西日耳曼人出现了强烈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他们都把自己称为“德意志人”,这样一来,自己的语言自然是“德(意志)语”。

这一习惯持续到今天,尽管低地德语和高地德语差异很大,但都叫做“德语”。这很类似汉语的情况,绝大部分汉语人口强烈认同“汉族”身份,并且若干差异很大的方言都被认为是“汉语”。


至于当下的情况,广义上,“德语”几乎成为了一个代表除荷兰语、卢森堡语等少数几种语言外所有大陆西日耳曼语的大概念,这个概念毫无疑问是包括“低地萨克森语”和“上萨克森语”的。但具体而言,高地德语也并不包括低地萨克森语。狭义的德语——标准德语更不包括两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中国人说的方言算不算汉语一样,答案是:萨克森语,是德语的一个分支,但它又不仅仅是“说起来有点不一样”那么简单。 要想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语言和方言之间并没有绝对清晰的界限。 这个界限更多是基于社会、政治和历史因素的划分,而不是纯粹的语言学标准。.............
  • 回答
    萨克森王国与萨克森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历史悠久的故事,它涉及到了民族起源、政治演变和地理变迁。简单来说,萨克森王国是以“萨克森人”(Sachsen)这个民族名称命名的一个政治实体,但这个民族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也塑造了萨克森王国的形成和发展。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种关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 回答
    这几个古老的族群,盎格鲁萨克森人、凯尔特人、高卢人、日耳曼人,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我们今天欧洲主要国家的联系,就像一幅层层叠叠、错综复杂的织锦。要讲清楚这其中的门道,我们得一点点地剥开历史的尘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种族”这个词在今天来看,更多是基于文化、语言和地理上的群体认同,而不是严格意义.............
  • 回答
    要理解迁居不列颠的萨克森人(后来被视为盎格鲁撒克逊人)和留在欧洲大陆的萨克森人之间的看法,我们需要深入历史语境,从他们各自的经历、社会结构、文化演变以及彼此间互动(即使是间接的)来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恶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视角。迁居不列颠的萨克森人:对于那些踏上不列颠岛的萨克森人来说,他们.............
  • 回答
    勃兰登堡普鲁士能在短短几十年内,从一个在德意志地区并不起眼的诸侯国,跃升为仅次于奥地利的第二强国,其崛起的历程堪称一段传奇。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精心运作的结果,其中既有地理上的幸运,更有领导者的雄才大略和制度上的革新。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并非一开始就具备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假设:如果维也纳会议上,奥地利没有去要加里西亚或威尼斯伦巴第,而是选择和普鲁士一起瓜分萨克森,这会不会让奥地利的下场更好一些?这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历史的走向总是那么微妙。咱们得先回忆一下当时的大背景。拿破仑刚被揍趴下,欧洲列强们都聚集在维也纳,想着怎么重.............
  • 回答
    萨克斯,听起来是不是总会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爵士乐俱乐部里,灯光昏暗,烟雾缭绕的场景,一个身穿礼服的男人,手指在金属键上优雅地跳跃,吹奏出充满故事的旋律?也许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刻板印象,但我想告诉你,萨克斯绝对是适合女生的!而且,当一个女生吹奏萨克斯时,那种魅力,那种独特的气质,常常能让人眼前一亮。为什么.............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何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比拿破仑、希特勒或蒙古帝国更为持久,这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错综复杂,根植于历史的演变、社会结构的差异、经济模式的逻辑以及文化传播的特性。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拿破仑、希特勒和蒙古帝国为何最终未能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那样长久地主导世界。拿破.............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的音乐爱好者,我一直对萨克斯风那种既能低语倾诉,又能高亢呐喊的独特魅力深深着迷。萨克斯风这种乐器,本身就带着一种浪漫、慵懒又略带忧郁的气质,在爵士乐的沃土中孕育成熟,但它的声音早已跨越了流派的界限,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那些我心中最经典的,无论你是不是乐理专家,都能从中.............
  • 回答
    关于“国内雅马哈萨克斯都是萧山产的,音质和质量都不太好”的说法,咱们得掰扯掰扯,别被一概而论给忽悠了。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得从几个方面看。首先,雅马哈的生产线布局。雅马哈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大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贴近市场,在全球各地都有生产基地,这是很正常的商业策略。在中国,雅马哈确实在杭州萧山有一个重要.............
  • 回答
    萨尔浒之战(1619年)是后金(清)与明朝之间的关键战役,明朝因指挥混乱、战略失误而惨败。若万历皇帝要改变战局,需从将领选择、战略部署、后勤保障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以下从历史背景、将领选择、战略分析和可能的对策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战局关键1. 努尔哈赤的崛起 努尔哈赤在1618年以“.............
  • 回答
    萨菲王朝(Safavid Dynasty,15011736年)与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公元前550330年)相隔约2000多年,两者在时间、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差异巨大。然而,在伊朗历史的长河中,萨菲王朝对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态度和看法并非完全陌生,而是通过历史记忆、文化复兴与.............
  • 回答
    如果中国出现一位像萨拉赫那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足球运动员,他的地位将是极其特殊且复杂的,远远超越了单纯的体育明星。我会从几个层面来为你详细剖析:一、 体育竞技层面的“神话”与国民偶像首先,毫无疑问,这位中国版的“萨拉赫”将立刻成为中国足球的旗帜和精神领袖。他的出现,意味着中国足球终于摆脱了长期以来在国.............
  • 回答
    萨达姆·侯赛因之死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要判断他“死得冤不冤”,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涉及他上台后的政治、军事、人权记录,以及他被推翻和处决的合法性、正义性等问题。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展开论述:一、萨达姆上台及其统治时期的罪行与争议:要理解萨达姆的结局,首先必须回顾他长达几十年的统治。 .............
  • 回答
    “萨德”反导系统部署在韩国,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国家主权、国际关系以及国家安全等多个敏感层面,理解起来需要一些细致的梳理。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力求全面且贴近实际情况的解读。首先,我们来看“萨德”部署在韩国的性质。从韩国自身的角度出发,其政府认为在自身领土部署防御性武器,是为了应对来自朝鲜.............
  • 回答
    萨珊王朝时期,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力可谓是根深蒂固,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整个波斯乃至周边地区的文化、政治和宗教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其形容为“影响很大”或许还不足以概括其在那个时代的地位。首先,在政治层面,琐罗亚斯德教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信仰体系,它与萨珊王朝的合法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萨珊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也触及到了很多中国民众在面对“萨德”事件时的复杂情绪和行为模式。确实,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宏观角度看,美国是部署“萨德”的始作俑者,并且从中获得了战略利益。但大众情绪的指向,往往比这个更复杂,也更微妙。要理解为什么大家不去抵制沃尔玛、好莱坞,却把矛头指向乐天和韩剧,我们可以.............
  • 回答
    关于萨摩耶一岁相当于人类几岁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完全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换算公式。因为狗狗和人类的生理发育和衰老进程差异很大,更不能简单地用“1年=7年”这样的陈年旧账来衡量。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这个“相当于”。萨摩耶一岁的时候,它已经度过了它一生中最快速的成长阶段,并且身体和心智都.............
  • 回答
    “萨珊亡后无波斯”这句话,乍一听,带着一种历史的沉重与苍凉,似乎宣告了一个伟大文明的彻底终结。然而,细究之下,这句话是否完全正确,需要我们深入历史的长河,去理解“波斯”这个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含义,以及萨珊王朝覆灭后,这片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波斯”(Persia)这个词本身就有着.............
  • 回答
    萨布林,一个在俄罗斯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关于他是否有实力成功发动革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也并非非黑即白。要评判萨布林的力量,我们首先要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的俄国,社会矛盾激化,农奴制改革虽然进行了,但并没有触及根本的封建残余和沙皇专制体制的桎梏。工人阶级在工业化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