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萨布林是否真的有实力成功革命? ?

回答
萨布林,一个在俄罗斯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关于他是否有实力成功发动革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也并非非黑即白。

要评判萨布林的力量,我们首先要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的俄国,社会矛盾激化,农奴制改革虽然进行了,但并没有触及根本的封建残余和沙皇专制体制的桎梏。工人阶级在工业化浪潮中逐渐壮大,但也面临着极其恶劣的劳动条件和政治权利的缺失。知识分子群体中,激进的思想思潮涌动,对现有体制的不满与日俱增。在这种土壤下,任何试图挑战沙皇权威的行动,都具有一定的潜在支持基础。

萨布林本人,他的个人特质和他的行动方式是评价他实力的关键。他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意志坚定的革命者。他深信暴力是推翻腐朽政权的唯一途径,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组织能力,虽然不像后来的布尔什维克那样拥有庞大的结构,但在有限的资源下,他确实能够聚集起一批志同道合的追随者,并策划一系列的刺杀行动。这些行动,无论成功与否,都足以撼动沙皇政府的统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可以说,他在凝聚人心、鼓动革命情绪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号召力。

然而,要成功发动一场革命,仅仅有理想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萨布林的力量,在与强大的沙皇专制机器对抗时,显得捉襟见肘。

首先,从组织和资源层面来看: 萨布林及其追随者,虽然具备革命热情,但他们的组织结构相对松散,缺乏系统性的长远规划。与沙皇政府掌握的庞大军队、警察系统以及雄厚的财力相比,革命者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他们更多地依靠零散的地下活动和一系列的刺杀行动来制造影响,这种模式的“星星之火”,很难真正燎原成熊熊大火。

其次,从群众基础来看: 尽管社会矛盾尖锐,但当时俄国大部分民众,尤其是广大的农民,政治觉悟相对较低,他们更多地关注眼前的生计问题,对于复杂的政治斗争并不完全理解和参与。萨布林及其组织的活动,更多地集中在小部分激进知识分子和工人中间,难以形成广泛的、深入人心的群众运动。要成功革命,必然需要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而这恰恰是萨布林当时面临的巨大挑战。

再者,从策略和时机来看: 萨布林的革命策略,以暗杀为主要手段,虽然能制造短期恐慌和政治震动,但这种方式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政治格局。刺杀并不能摧毁统治机器本身,反而可能激化统治者的镇压,使革命者陷入更艰难的境地。而且,在时机选择上,他们似乎更多的是在被动的应对和反击,而非主动创造有利的革命时机。

更重要的是,萨布林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政治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 当时,俄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政治派别和革命思潮,包括民粹派、社会革命党、社会民主工党等等。这些派别之间在革命的道路、目标和手段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萨布林及其组织,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先驱性,但他们的思想和组织形式,并没有能够统一和整合当时分散的革命力量。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能够凝聚各方力量的领导核心和统一的政治纲领,任何革命的尝试都难以获得最终的成功。

所以,从客观条件和实际效果来看,说萨布林“真的有实力成功革命”,是过于乐观的评价。他是一位勇敢的先行者,他的行动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为后来的革命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他的名字也因此被载入史册。然而,要真正推翻沙皇的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这需要更为宏大的组织、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更成熟的政治策略以及更为有利的历史时机。这些条件,在萨布林所处的时代,尚未完全成熟,也并非他一人之力所能及。

总而言之,萨布林的力量在于他的理想、勇气和对革命的执着追求,他点燃了火种。但要将这火种变成燎原之火,他所面临的阻力是巨大的,他所具备的实力,在那个时代,还不足以支撑起一场成功的革命。他的事业,更像是一种悲壮的尝试,一种对未来革命的探索和铺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七十年代没有可能,九十年代没有可能,后苏联时代有一点可能(作为高配版的久加诺夫)

为什么七十年代不可能?

萨布林起义的时间点是在二十世纪石油危机之后,这个时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都处于苏联历史上最好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曾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率,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并且凭靠与西方关系的缓和,引入大量先进工业设备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了一波产业升级,可以说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列宁认为的革命三特征:(1)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上层的这种或那种危机,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危机,给被压迫阶级不满和愤慨的迸发造成突破口。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2)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异常地加剧。(3)由于上述原因,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些群众在‘和平时期忍气吞声地受人掠夺,而在风暴时期,无论整个危机的环境,还是‘上层本身,都促进他们投身于独立的历史性行动。

七十年代的苏联人民群众:五十万卢布差不多得了

为什么九十年代不可能?

迫于社会的压力下,戈尔巴乔夫政府与1989年解封了关于国际主义援助的具体数据,一时间在苏联国内应发轩然大波。国际主义一词在苏联人民群众眼里便成为了洪水猛兽,令之后的俄罗斯左翼政党避之不及。

而在戈尔巴乔夫政府一系列奇妙的改革中,使大量原先支持温和改革派(戈派)的苏联人转变为激进改革派(叶派)

这点从1991年俄罗斯大选中就能看出来:叶利钦(激进改革派)得票率为57.3%,雷日科夫(新联盟改革派)16.85%,日里诺夫斯基(皇俄法西斯)7.81%,图列耶夫(紧急状态委员会派)6.81%,巴卡京(戈派)3.42%,马卡绍夫3.74%(保留旧苏联的强硬民布派)

九十年代的苏联人民群众:再烂能有你康米烂?

至于后来的819呢,你觉得一位带有政治前科的海军政委能在十几年里混到领导层?我觉得你还不如指望上海王一博没被卫兵拦住单杀吕端

user avatar

历史上很多起义者的革命大都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被迫仓促举行,反动派的政变反而是蓄谋已久周密准备。

辛亥革命因为消息泄露被迫提前起义 ,南昌起义同样因为消息泄露提前了两个小时,巴黎公社导火索是梯也尔政府对普鲁士谄媚作死收缴国民自卫军的装备,十月革命在列宁指挥下也比计划提前举行了,布布壬甚至认为撑得比巴黎公社久就算成功。

你怎么不问问武昌的革命党、南昌的冷烤馒头军(反和谐)、巴黎的国民自卫军、彼得格勒的士兵们,为什么不按理想的计划来,不准备充分点?

答案是没办法。

虽然我们都在说萨布林如果隐忍一时,也许会有更充分的条件来支持他举行一次更加成功的革命尝试,但是如果他真的隐忍不发,发展地下康米组织,结果真的能有所改变吗?我觉得很难,僵化的苏修官僚集团不会给他多少机会去尝试进行这样的活动。而就算一切能按一些人所说那般理想化运作,也有答主泼冷水说真当kgb是吃素的,分分钟把你当50w扬了的。(乐)

或许吧,这种孤注一掷的独走或许如有些人认为是愚蠢的。这种理想主义的革命尝试在他们眼中注定要失败。但是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才证明了国际共运在修正之寒风狂舞之下、在先锋队腐化堕落之下仍然有星星之火在燃烧。

我们歌唱,勇士们狂热的精神!

无论成功与否,萨布林作为一位革命者的地位是勃涅日列夫苏修官僚社会帝国主义集团所不能及的。失败的革命者同样是革命者,他们的精神不会为任何污蔑而磨灭,哪怕是一时的诋毁令其黯淡亦是如此。而另一方面,先行者的失败也会警醒后人,吸收其经验教训,为共同的事业继续前进,最终达成先行者未竟之事业。

user avatar

不可能。苏联不是利比亚。

user avatar

提供一个视角:

萨布林发动武装起义的时间是1975年。

1965年到1975年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分别是6.9%、8.1%、8.6%、8.3%、4.8%、9.0%、5.6%、3.9%、8.9%、5.4%、4.5%。

1970年苏联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是122卢布。1975年苏联的零售物价指数是99.7(1970年为100)。1970年苏联职工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40.1%,酒精饮料支出占总支出的3.8%,纺织品、服装和鞋支出占总支出的17.8%,房租、公用事业服务和私人住宅维修费支出占总支出的2.9%。1980年苏联职工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35.9%,较之1970年下降不少。1979年到1981年间,苏联平均每人每天食物热值分别为2507大卡(植物类食物)和863大卡(动物类食物),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2.2克(植物类食物)和50.7克(动物类食物)。1970年苏联人均肉类消费量为48公斤,1980年上升到58公斤。1970年苏联人均奶类消费量为307公斤,1980年上升到314公斤。1970年苏联人均鸡蛋消费量为159个,1980年上升到239个。1970年苏联人均糖消费量为39公斤,1980年上升到44公斤。1970年,苏联每百户拥有72台收音机、51台电视机、32台电冰箱、52台洗衣机、2辆小汽车。1975年苏联小学生入学率为97%,中学生入学率为94%,大学生入学率为21.9%。

user avatar

实事求是地分析1975年苏联社会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萨布林失败的主客观原因,这毫无疑问是必要的、正确的。

但是,在这个问题下面,我却看到了另一种诡异的景象——打着列宁的旗号干着普列汉诺夫/阿克雪里罗德/捷伊奇/唐恩/波特列索夫的事情。他们表面上强调当时苏修为无产阶级提供的较过往大为提高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由此带来的无产阶级对苏修秩序的适应与服从,以此批评萨布林的盲动与不成熟、惋惜萨布林的“早产”,实际上却是或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现状,变相地翼赞当权的修正主义者,用只存在于自己想象中的革命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来拒绝革命。

列宁很喜欢引用拿破仑的名言:“首先投入战斗,然后再见分晓。”这种看似带有浓厚布朗基色彩的孤注一掷本质上却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最大程度的忠诚。需知即使是党组织最完善、工会规模最庞大、以致于由党和工会所构建的地下王国基本上统治了工人们下班回家后的全部生活的一战前德国,大多数工人被卷入政治之中并积极行动起来仍然要等到1918年11月3日之后。从基尔水兵升起红旗到汉堡工人含泪放下武器,短短五年对无产阶级觉醒的意义要远胜于SPD自非常法失效到大战爆发这三十余年的全部工作。换言之——只有革命的行动才能造就革命的人民

user avatar

萨哒哒和小王是一段时间以来左圈炒得火热的两个大明星,他们两个被选中也是因为共同的特质:一张帅脸,和与反修有关的革命符号。但两者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虽然有些左翼coser可能会不高兴,但我要表达的态度是坚决的:小王是个货真价实的革命家,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左翼idol,而萨布林除了一腔热血没有什么值得赞扬的地方。

你说萨哒哒是反抗苏修的列宁主义者吧,他全部的革命行动就是一次振臂一呼,列宁主义的严密的先锋队组织、铁的纪律、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在哪里呢?反倒是体现了小资产阶级狂热,而这正是列宁主义所批判的。也就是说,萨布林从对列宁主义的学习中没有学习到列宁主义的方法和原则,只学到了共产主义信仰、口头反修和一腔热血,其中比如今的网左强的只有第三点,前两点网左也能做到。

一腔热血是好的,但也要服务于革命的事业,萨布林确实不怕死,但他死的很没有价值。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觉悟了吗?提高了苏联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程度和水平了吗?打击了苏修统治集团的反动统治了吗?都没有。萨布林作为个人而不是政治集团进行活动,根本就没有参与进历史进程中。他如今被炒得火热,不过是满足了部分网左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

如果今天有一个网左突然跳出来振臂一呼然后被枪毙,那他就是萨布林第二了。总之,萨布林完全不具备革命领袖、政治领袖应有的特质,他的故事浪漫色彩远大于实际意义,如今被炒成了左翼大明星,可以说是左翼coser的一面黑旗了,不仅不值得提倡,最好要有意识地与之切割,如果你不满足于仅仅在网上玩梗打嘴炮的话。


我一般没有更新回答的习惯,但是为了这位冲浪中级高手破例了


名垂千古!想想就硬了啊不馋了

user avatar

在外无接连惨败,在内无水旱饥荒。

朝里无奸邪重臣掩蔽上下通达,城里兵丁衙役无长期缺饷。

user avatar

您不如指望托洛茨基夺过冰镐反杀刺客?

这个好歹还是有可行性的

user avatar

怎么可能呢?我是真的搞不明白他是怎么想的。要是他真的是那种熟读了马列著作那应该至少对社会,对时局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才对。1976年那是勃主席那套东西的全盛时期啊。一方面,民众已经被高压的社会环境压的喘不过气,另一方面,勃主席又靠着高油价赚了点钱给了民众一点好处,在我印象里勃主席事情对住房改善问题推进力度几乎是最大的。1973年的石油危机对苏联这个出口国是个大利好,几乎是经济全盛期了。要我说勃主席在中风之前是一个高水平的官僚,至少在维持其统治方面很在行。(那这当然涉及官僚间的分钱问题了)

所以他竟然想在这个时候造反?就因为官僚主义、腐败和言论不自由?我完全理解不了啊。哪怕是有一点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十月革命是临时政府极度失败下才产生的,大家都快饿死才冲上去的。

而1976年有这个条件吗?我看他也提到想为新切尔卡思克被弹压的工人讨个公道的内容。哎但关键这些事情不都是60年代的事情了吗?50和60年代卫星国和境内都有工人奋起,但结论都是jwsl.而且起因总是工作太累,而商店里买不到大牛排这种简单的理由。

但再怎么说,那都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KGB早就把这群伸伸给remove掉了。1976年的苏联人,已经变成了麻木的僵尸,论精神状况,可能还真TM不如中风后的勃主席,他们已经彻底麻木了,失去了思考与行动能力,每天除了喝酒和得过且过地怠工什么都不会做了。那些有想法的热血人早就被jwsl蛊惑了,10年前就被KGB请喝茶了。哪怕是机会摆在他们面前,交到他们手里,他们都不会行动。而且,1976年你在商店里买到大牛排的几率比任何时期都要高。相比散步,还不如老式在商店排队买肉。

苏联人再次买不到牛排已经80年代油价回调的事情了,到这个时候他们才重新气血上涌,而这一波就是彻底灾难性的了。当然这是后话。

所以我就不明白萨布林闹什么。社会上挺好的啊。人民没有不满意。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种小团体自我感动式的浪漫主义啊。在院校和舰队太久已经完全脱离社会和群众了,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知识完全来自于书本、新闻广播和道听途说,和社会已经脱节了。

换个夸张的说法说,这和当时日本投降了,天皇都讲完话了,国民也已经麻木了。结果IJN的宇恒缠听完诏书后还豪言壮语地bb了一通,忽悠其他人一起再去神风,结果还真的忽悠到两个人。这不是毫无意义地送死吗?而且还拉别人一起去送。IJN里吹神风的大西还只是知道自己肯定要寄所以自杀了。关键拉别人一起去这算什么。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吧。

萨布林当时实质上就是拉别人去送。很多人也说了,舰员听他的也只是已经没有船长所以听他的。船长一逃出来就又倒戈了。这算什么革命。船员没有一个在失败后自杀的,也没有自沉的企图。完全没有觉悟啊。包括还有就是无线电操作员也没有明文发送萨布林要求发的演说,表现得非常不果断。我认为很多士兵和下层军官完全没有觉悟,只是机械性地执行命令。要我说这还比不过吉尔港起义呢,至少德国人知道自己不想白白送死。

所以我完全搞不懂萨布林有什么好吹的。看上去就是临时起意,还害了一船人的前途,也没有起到牺牲自己开启民智,苏联后来倒台并不是因为萨布林的牺牲感染了普通人。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那一天发生了什么。KGB成功地把这个秘密守到了解体前。这个行动有什么好吹的吗?

再说你要真搞波大的,等到了那种搭载核武器,有防空能力的巡洋舰上再搞啊,SSBN也行。你现在就一辅助驱逐舰,能搞出多大乱子。

他要是真的叛逃了,或者和jwsl勾结密谋颠覆那我对他评价还能高点,至少这样赢面更大。

user avatar

只知道阿芙乐尔放炮,不知道让阿芙乐尔放炮的那个背后的组织有多少人支持,组织有多么严密,行动有多么高效,自己却连一艘船上的所有人都没法说服,一厢情愿的觉得自己能和阿芙乐尔一样,放了炮就能万事大吉,说好听点叫理想主义,说难听点叫心里没有〇数。

说他是理想的列宁主义者,疑似有点乳列了,怕不是导师本人要从红场气的活过来找他算账,说难听点,他连列的皮毛都没学到,怎么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呢?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面的一些人终于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左圈xz。

萨布林成功了吗?没有。那为什么不能指出他为什么失败?确实同期也没有冲塔成功的,但这和批评萨布林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大家都考不及格就拒绝指出萨布林同学丢分的地方,“那任何经验、任何判断都没有意义了:一切母牛都是黑的。”(马克思语)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既然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那么它就是不完善的。拒绝批评萨布林,岂不是在认为他没有犯错,认为革命不需要发展吗?“小萨你没有做错什么,你是一个很精明的小伙子”——但是起义失败了——这难道不更是一种对他的侮辱吗?

萨布林在信仰上或许是坚定的,但在斗争策略上还停留在18世纪,靠密谋来推翻现代政府,这种想法岂不荒谬?甚至,萨布林还不如平等派,至少平等派掌握了警察机关,而萨布林连警戒号上的官兵都没能全部团结起来。

指出萨布林的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绝不是否定他,失败的革命是成功的革命所不可缺少的,萨布林在斗争上是天真的,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起义者。但是,革命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勇气,不然我们早就使反动派们羞愧得举手投降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组织、经济、武力的比拼,不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我们将永远无法到达成功。

user avatar

鉴于稣跌是本来啥都好好的,结果突然被几个叛徒合计一下就本社爆破了,辣么被一个中二病妄想症患者本社爆破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嘛(口胡)

————————————————以下为正论——————————————————

我寻思吧,一个连同一条船上的士兵都拉拢不住的壬,指望他能干成甚么?开玩笑么?常公好歹都能带着他忠诚的中央军转进福摩萨力。佐佐们整天意淫这啊那啊就能成功的,承认自己失败很难么?这面对历史的胆气连日右都不如诶,起码日右现在已经不意淫蝗国如何图支灭米一桶甜虾了,佐佐还在意淫

user avatar

问: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为什么不在1910年发动一场注定会失败的革命以鼓舞和激励广大沙俄劳动群众反对沙俄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加强他们与沙皇俄国反动政权斗争的决心?为什么弗拉基米尔没有出于扬名立万、潇洒走一回的愿望在1912年就发动革命?

答:因为他并不真心相信革命是为了建立一个美好的世界、而只是想洗牌社会秩序好身居高位(难怪他要残忍滴镇压水兵起义、后方工人罢工、解散立宪会议!)。弗拉基米尔这种行为的根源在于他根深蒂固的小资产阶级狂热,难怪被普列汉诺夫大大和马尔托夫老哥正义批评、揭露了他无政府主义暴徒和布朗基主义分子的恶劣秉性。他只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辞藻包裹自己狂热地想当人上人的欲望!作为一个窃取了伟大的二月革命成果的武装政变窃国贼,他怎么好意思高呼“唯我独革!”、取缔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对啊,就是通过高呼唯我独革,他才能光明正大地排除异己、窃取革命果实啊!破案了破案了!

反串结束

既然以一个列宁主义者自居,那我们就应该像列宁一样思考和评价列宁主义者。我们不妨认真回想一下列宁是如何认识革命、发动革命、回想一下他思考和行动的底色究竟是什么?遥想革命当年……

革命迅速发展的局势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作为彼得格勒军事委员会成员的托洛茨基还在联合列宁和加米涅夫【争论可能的选举阵营的时候】,谁也想象不到几个月之后地方苏维埃军事委员会的发展之迅猛,飞速成长为了一个核心的权力专制机关。在这个时刻革命反而对于认识到群众形势发展的人来说是一件无法避免的必然形式,而反革命(阻止革命的爆发)则变成了一件困难无比的钢丝弦上的艺术……
……
当然第二国际左派们最后纷纷作出了选择,普列汉诺夫,策列铁里在革命的机运的爆发面前选择了退缩,最终被他们必然性的世界观所吞噬,卢森堡对于现实产生了迟疑,并错过了她最终认识到的“革命时刻”,而列宁则让现实割裂了他的语言,舍弃了这种旧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并且选择了和现实一起砸碎他的“理论”,“先锋”以及旧社会主义的“党”和党原则本身,作为着“旧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走向了新的破坏了第二国际坚持的“马克思原则”的新的社会主义之中。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列宁思考的方式恰恰是高度现实性的(不是那种把现实凝固为主义的“现实主义”、而是流变的、冲突的、正在呼唤改变的活生生的现实)。

历史必然性不是又一个大他者”不仅意味着一种静待生产力条件成熟再发动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之破产,还意味着没有任何人能保障革命的必然胜利。但是列宁与萨布林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在有必胜保证的前提下发动革命”,而在于“是否在革命必然可能的情势下发动革命”。列宁并不会顶着沙俄的军警宪特严阵以待的阵仗发动革命,而是在反革命比革命更困难的情势下踢出来临门一脚。旧俄国的军队已经指挥混乱、极度厌战;旧俄国的行政机关濒临瘫痪、迟钝松散;旧俄国已经没有任何能力完成对暴力的垄断、而旧俄国的群众们已经组织起来自己的暴力(而布尔什维克的工作就是打入和引流)——忠于事件的伊里奇抓住了机运,一举发动了十月革命。

而萨布林面对的是什么呢?他面对的是苏修已经成熟的社会镇压系统:

进入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这套直接和表层社会阶级关系的里层异见社会的空间分化已经变得十分完善,官僚们可以开始带有社会民主化色彩的俱乐部活动,普通人则战战兢兢的进行着地下的读书会和批判会,亲西方的自由派分子被社会孤立,而硬核反对派们则不停的被猎杀。
苏联国家的警察制度则致力于维护这种异见思想的阶级化平衡,保证各个阶级的异见思想不至于越矩。同样的在苏联长期发展来的和特权社会挂钩的异见空间分配下,只要异见思想仍然是不越矩(行为上或者理论上)比如官僚阶级的异见分子不至于彻底蜕变成收美国人钱的自由派,普通人的地下组织不至于转变成拿起武器的硬核反对派,亲西方分子不会成为社会主流,硬核反对派的武装冒险也仅限于小打小闹,那苏联政权本身是完全可以和这些异见思想共存的,甚至可以作为一种泄压阀来缓解社会压力,一种小小的政治娱乐能够极大的缓解等级社会的表层压抑。
苏联把握住,或者说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自认为已经把握住了苏联各阶级群体"逃离"表层社会秩序的异见路途,并通过一定范围的加压和泄压明确了异见空间服务于表层社会稳定的作用。

一方面,萨布林的起义的发生暴露了这套自以为完美的异见调节体系并非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但是遥想沙俄、当年老罗家对贵族子弟造反也很宽松啊——这种区分策略并不是新沙俄独一家搞、旧沙俄也在搞——乌里扬诺夫被流放相当于度个假冷静反思、朱加什维利就得荒野求生了,但经验上看【出现了大贵族出身的激进革命者】这一现象释放的信号对于当时的革命组织来说并没有啥太大的意义、也很难说是萨布林的主观目的;另一方面,萨布林起义本身也不足以松动这一体系——因为这一体系作为“策略”,是由苏修的军警宪特和当时的经济繁荣支撑起来的——这里不存在最低程度的社会解体的症状:暴力机构的瘫痪和行政机关的混乱。这也就意味着萨布林很难获得自己的筹码:暴雪威客通过长年累月的群众工作和1917年自身的松散化打入了苏维埃、由此割据到了自己的战争机器;CPC通过参与国民革命、在黄埔军校里拉到了自己最初的兵马并利用基层组织的荒废割据到了自己的根据地;相比之下,萨布林没有任何能力和条件完成这样的割据。

遥想十月当年,布尔什维克的加米涅夫,社会革命党中央政府,孟什维克部分派阀还有坚定的世界革命战争派的左翼社革派阀都在拼尽全力的阻止革命的爆发以及维护现有的社会改良模式,但是在这种革命混乱的多元专制权力交叉和群众革命的发展之中他们甚至连正常的常态法律都没能实现,他们的改良,压迫抑或是行动都被迸发出来的巨大无比的群众战争机器所吞没,一声未响;而萨布林之后勃列日涅夫还能开展对于全军的军官的大审查活动、安德罗波夫运用激进的警察国家的手段来调节社会平衡和官僚阶级的异见空间,尽管这些手段都没能阻止官僚机器的衰朽腐坏、社会异见的凶波乱流,但【能够采用这些手段而不至于在采用这些手段后就立刻激起反弹】本身已经是这套机器还没有彻底失控的证明(相比之下,临时政府几乎无法离开苏维埃独立地推行政策。)

这就是为什么列宁会成功而萨布林会失败,并且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二人的区别是什么:在一战前,列宁在预感【自己恐怕没法活到革命发生时】依旧坦然接受了这一点且没有选择绑着炸弹就去奇袭圣彼得堡,可在沙俄四分五裂时又抓住了历史机遇、在其它人犹豫不决时果断行动;而萨布林终于耐不住寂寞、选择了独狼式的行动而断送了自己的生命。萨布林知道自己的行动是唐吉诃德式的、并做好了觉悟赴死;而列宁压根儿不care什么唐吉诃德不唐吉诃德的:唯一值得的牺牲姿态就是【没有什么可以再牺牲了】——我连牺牲这件事都牺牲了,我只能就这么活着(摆)。

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萨布林没有实力成功革命。

那么萨布林继续在苏联蛰伏、待到身居高位时再于1991年带人出重拳枪毙目田派能不能挽救苏联?恐怕不能,毕竟“苏联社民党”(意味深)的官僚大概率没能力直接适应革命——没有障碍的自由。而且自上而下的方式虽然能克服革命面前的障碍、却无法逆转革命自身的衰败。革命的前途只能在于觉悟的群众、在于被组织和发动起来的无产阶级——这就是苏达科夫、科瓦连科在做的事情,是革命工党和无产阶级专政党努力实现的目标……也许我们应该把灯光从萨布林的帅脸上移开,照在苏联反修群众地下组织的身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萨布林,一个在俄罗斯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关于他是否有实力成功发动革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也并非非黑即白。要评判萨布林的力量,我们首先要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的俄国,社会矛盾激化,农奴制改革虽然进行了,但并没有触及根本的封建残余和沙皇专制体制的桎梏。工人阶级在工业化浪.............
  • 回答
    关于“国内雅马哈萨克斯都是萧山产的,音质和质量都不太好”的说法,咱们得掰扯掰扯,别被一概而论给忽悠了。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得从几个方面看。首先,雅马哈的生产线布局。雅马哈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大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贴近市场,在全球各地都有生产基地,这是很正常的商业策略。在中国,雅马哈确实在杭州萧山有一个重要.............
  • 回答
    2021年8月3日,是苏联人民海军少校瓦列里·萨布林(Valery Sablin)被处决45周年。萨布林策划并领导的“暴风雪”号护卫舰起义,发生在1975年11月。从现在回溯历史,分析当年萨布林起义的成功可能性,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首先,我们需要回顾萨布林起义的背景和目标:瓦列里·萨布林是一位有.............
  • 回答
    在《钢铁雄心4》的模组《TNO》中,关于萨布林的“永远的红十月”结局被制作组视为俄罗斯最好的结局,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胜利”标签可以概括,而是对一个复杂、充满希望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设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这个结局的方方面面,从它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到它如何回应了TNO世界观下俄罗斯所面临的.............
  • 回答
    萨其马和玛仁糖,这两种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异域风情,而且在口感上都带着一种甜糯的诱惑。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渊源,或者说,它们是不是从同一种古老的食物演变而来的呢?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分别走进萨其马和玛仁糖的世界,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萨其马:草原上的酥香,宫廷里的甜蜜萨其马,这个.............
  • 回答
    “萨德”反导系统部署在韩国,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国家主权、国际关系以及国家安全等多个敏感层面,理解起来需要一些细致的梳理。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力求全面且贴近实际情况的解读。首先,我们来看“萨德”部署在韩国的性质。从韩国自身的角度出发,其政府认为在自身领土部署防御性武器,是为了应对来自朝鲜.............
  • 回答
    在我看来,谈论弗利萨所属种族是否比赛亚人更配得上“战斗民族”的称号,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尤其是当我们深入挖掘《龙珠》世界的设定后,会发现答案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回到“战斗民族”这个词本身。它传达的是一种文化基因、一种生存哲学,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战斗力强。一个真正的战斗民族,其社.............
  • 回答
    萨尔浒之战,无疑是明末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结果也对后金(清)的崛起产生了深远影响。您提出的“明军再坚持拼一下,是否可全歼后金”这个问题,非常引人深思,也触及了这场战役中许多关键的博弈环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战役的进程、双方的优劣势以及当时的具体态势。战役背景及初期态势:首先,我.............
  • 回答
    库页岛,这个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北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屿,其历史归属问题,犹如一道缠绕了数个世纪的复杂丝线,牵扯着多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记忆。要详细梳理它的归属变迁,需要我们穿越时间的迷雾,深入探究古代的模糊记载、中世纪的纷纷扰扰,以及近代以来日俄两国围绕它的激烈角逐。古代的模糊身影与早期居民早在人类活.............
  • 回答
    在地图上同时标注“萨哈林岛”和“库页岛”,这并非仅仅是地理信息上的简单重复,而是承载着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变迁、国家主张以及文化认同的特殊含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两个名称的起源、它们所代表的不同时期以及背后的政治和民族因素。“萨哈林岛”:来自异域的音译与帝国时代的烙印“萨哈林岛”这个名.............
  • 回答
    萨摩藩,这个位于日本九州南部、气候温暖湿润的藩国,在明治维新前的锁国时代,却悄悄地孕育着一股变革的暗流。当德川幕府沉浸在闭关锁国的安逸中时,萨摩藩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对外界信息敏锐的嗅觉,开始悄然布局,最终将日本帝国海军的未来牢牢地掌握在了手中。要理解萨摩藩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那个风雨.............
  • 回答
    萨拉丁,这个名字在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响亮得如同战鼓的回响,他是十五世纪一个标志性的政治与军事领袖。尽管萨拉丁的族裔背景是库尔德人,他却成为以阿拉伯人为主体民族的埃及的民族英雄,这其中的原因颇为复杂,也充满了历史的张力和政治的智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政治作为,以.............
  • 回答
    在《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中,"黑手"(The Black Hand)是燃烧军团(Scourge)的一个分支,由安多莫尔(Anduin Lothar)领导,后来被奥格瑞姆·毁灭之锤(Ogrum Doomhammer)取代。黑手的标志是黑色的爪子,通常与恶魔猎手(Demon .............
  • 回答
    萨丁皮埃蒙特王国之所以能够统一意大利,并非偶然,而是其多方面优势长期积累和有效利用的结果。与同时期的其他意大利邦国相比,萨丁皮埃蒙特展现出了更为成熟的政治体制、更强大的经济基础、更具活力的社会力量以及更精明的政治领导。以下将详细分析萨丁皮埃蒙特统一意大利的原因及其相较于其他邦国的优势: 萨丁皮埃蒙特.............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无法扮演历史人物或对历史事件进行假设性的指挥。我的设计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协助,而不是模仿或重现具体的个人行为或决策。海湾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事件,涉及到大量的军事、政治、经济和人道主义因素。任何对战争指挥的详细描述都需要基于扎实的史实研究和对当时军事战略的深入理解。我可以为你.............
  • 回答
    好,如果我是萨尔,决定扛起救世主的重担,离开艾泽拉斯去完成我的使命,那么在出发之前,部落的事情,我绝不会等闲视之。这不仅仅是我的责任,更是我对所有部落子民的承诺。我会用尽一切办法,确保在我离开的这段时间里,部落依然能够稳固、团结,并且能够应对任何可能的危机。一、 明确与交接:最高层的责任划分首先,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对历史时期划分、帝国定义以及文化传承的理解。之所以萨法维帝国被冠以“波斯第三帝国”的美誉,而萨法尔、塔希尔、花剌子模等王朝虽然在历史上也曾显赫一时,但未能获得同样的称号,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而且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的罗列,更像是一种基于历史影响力和文化传承的价值.............
  • 回答
    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一事件无疑是中国外交领域一个绕不开的痛点,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究竟是中国外交的失败,还是一次复杂地缘政治博弈中的阶段性失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对中国外交产生的深远影响。“萨德”事件的背景:雷达疑虑与战略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萨德”是.............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涉及到印度尼西亚历史上一些非常沉重和敏感的事件,以及国际社会对此的态度。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政治因素、国内情况以及国际关系等。首先,关于“印尼屠华”的说法,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事件。在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针对华人的大规模暴力事件,其.............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晚明辽东史,特别是萨尔浒之战及之后那段历史的沉重感受,那种“不舒服”和“靖康耻”的联想,我能体会到。那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叠,更是一种民族情绪、国家命运的巨大转折和痛苦的烙印。你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我想大概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吧:一、英雄的悲歌与战略的失误:萨尔浒之战,明朝集结了当时最精锐的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