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罗马的皇帝到底怎么选?和现在中、美有啥不同?

回答
古罗马皇帝的选拔方式,说起来可不是一成不变的,更像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演变的一套复杂系统,充满了阴谋、暴力和一丝丝的运气。它和我们现代中、美两国的领导人选拔机制,简直是天上地下,一个是血腥的权力斗争,一个是相对和平的民主程序。

咱们先从古罗马皇帝怎么来的说起。说白了,罗马帝国初期,皇帝这个位置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继承法。这就像一张桌子,谁有本事坐上去,而且能坐稳,谁就是皇帝。

早期:从共和国到“第一公民”

严格来说,罗马帝国并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在奥古斯都(也就是屋大维)之前,罗马是共和国,由元老院和民选官员(比如执政官)共同管理。但随着凯撒这样的强人崛起,共和国的体制逐渐被打破。

奥古斯都,就是那位被誉为“第一位罗马皇帝”的家伙,他的上位,更像是权力真空下的必然产物。他通过军事力量、政治手腕和对元老院的控制,逐步将共和国的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自称“元首”(Princeps),也就是“第一公民”。这听起来像是大家长,但实际上,他掌握了军队的指挥权,可以任命官员,并且在很多事务上拥有最终决定权。

关键时期:血脉、军事和政治操纵

到了帝国时期,皇帝的选拔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1. 世袭继承(血统至上,但非绝对):这是最常见,也最“合理”的说法。皇帝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比如,他会提前册封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让他参与朝政,甚至担任重要的军事职务,以便他在皇帝死后能够顺利接班。奥古斯都就是这样,他立了几个继承人,最终确定了提比略。之后,很多皇帝都是父子相传,比如提图斯继承韦斯巴芗,图拉真继承涅尔瓦(虽然是养子)。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血统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历史上不乏皇帝没有合适的儿子,或者儿子能力不足的情况。这时候,就得看下面的情况了。

2. 养子继承(政治安排和稳定):在一些朝代,皇帝会选择一个能力出众的人作为自己的养子,并指定他为继承人。这种方式通常是为了稳定政权,或者是在没有合适血亲继承人的情况下,选拔有才干的接班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五贤帝”时期,涅尔瓦收图拉真为养子,之后哈德良收安东尼·庇护为养子,安东尼·庇护又收马可·奥勒留和卢修斯·维鲁斯为养子。这也被认为是罗马帝国最稳定的时期之一,原因就在于选拔了一批有能力的皇帝。

3. 军事拥立(军队说了算):这可以说是帝国时期最血腥、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罗马军队拥有强大的力量,特别是近卫军(Praetorian Guard),他们驻扎在罗马城内,拥有武装力量,对皇帝的生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皇帝突然死亡,或者出现权力真空时,近卫军或者驻扎在外地的军队,常常会自己拥立一位将领为皇帝。

这导致了所谓的“军营皇帝”(Barracks Emperors)时期,也就是公元3世纪。很多皇帝都是被军队从士兵中提拔起来的,然后通过军事政变夺取皇位。比如,公元69年被称为“四帝之年”,四位皇帝轮番登台,其中有三位都是被军队拥立的。这种情况下,皇帝的合法性往往建立在军队的支持上,一旦失去军队的支持,他的统治就岌岌可危了。

4. 元老院的认可(名义上的合法性):虽然皇帝掌握着实权,但在名义上,元老院的认可仍然很重要。新皇帝上位后,通常需要元老院的追认,授予他一些称号和权力(比如“奥古斯都”的头衔)。元老院虽然在帝国后期影响力大不如前,但他们的认可,至少在形式上给了皇帝合法性。有时候,如果一个皇帝不受元老院欢迎,也可能面临一定的阻力。

5. 篡图篡位(阴谋与暴力):历史上有不少皇帝是通过谋杀前任皇帝、或者推翻现任皇帝而上位的。这背后可能涉及家族内的权力斗争,也可能是某个有野心的将军或官员策划的政变。比如,卡利古拉被自己禁卫军刺杀后,他的叔叔克劳狄被禁卫军发现并拥立为皇帝。

总结一下古罗马皇帝的选拔逻辑:

血统是基础,但不是唯一的。
军事力量是关键的保障,尤其是在权力交接时期。
政治手腕和对关键机构(如元老院、禁卫军)的控制是重要的。
很多时候,皇帝的产生是一个混合了继承、拥立、政变和政治妥协的过程。
合法性往往是通过“既成事实”和形式上的认可来获得的。

和现在中、美有啥不同?

这差别实在太大了,简直是两个世界的玩法:

中国现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核心机制: 权力主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内部产生和转移。
候选人产生: 不是民选,而是经过党内层层选拔、考察和任命。从地方到中央,有严格的晋升体系。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资历、群众基础(党内意义上的)、能力和忠诚度。
接班人确定: 通常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上,通过政治局常委的产生来实现权力交接。现任领导人会根据政治形势、个人意愿以及政治生态,在内部培养和提拔接班人。
合法性来源: 党的领导,历史的选择,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特点: 内部协商、政治考察、稳定有序(相对而言)、强调集体领导和意识形态的连续性。不经过大规模公开竞选,也没有多党竞争的直接选拔过程。

美国现代(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核心机制: 通过周期性的、公开的、多党竞争的选举产生。
候选人产生: 各政党(主要是民主党和共和党)通过初选和党代会产生总统候选人。任何人,只要符合宪法规定的年龄、国籍和居住年限等条件,都可以竞选总统。
接班人确定: 由全体公民(通过选举人团制度)投票决定,获得多数选举人票的候选人当选总统。选举过程是公开透明的,竞争激烈。
合法性来源: 民意授权,宪法规定,法律程序。
特点: 公开竞选、选票决定、和平有序的权力交接(通常)、强调民意代表性和政治多元化。

对比总结:

1. 合法性基础:
古罗马: 血统、军事支持、(名义上的)元老院认可,以及“既成事实”的权力。合法性来源复杂且常有变数。
中国现代: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的拥护,政治程序内的确立。合法性相对集中在党的体系内。
美国现代: 公民的直接投票授权,宪法法律框架下的程序。合法性来自选民的直接选择。

2. 权力产生方式:
古罗马: 继承、养子收继、军队拥立、政变夺权,这是一个混合了血腥和阴谋的“零和博弈”。
中国现代: 党的内部选拔、协商、任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游戏”。
美国现代: 公开、多党、全民(间接)选举,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公开竞赛”。

3. 稳定性:
古罗马: 尤其是在军营皇帝时期,稳定性非常差,频繁发生内战和皇帝更迭。
中国现代: 内部的权力转移相对稳定,但由于缺乏公开的政治竞争,政治透明度有待提高。
美国现代: 通过选举实现权力和平交接是其核心优势,但政治极化和选举争议也会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4. 候选人素质:
古罗马: 素质参差不齐,有圣君也有暴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和个人能力。
中国现代: 强调政治忠诚度和执行力,经过长期培养和考察,通常具备一定的管理和政治能力。
美国现代: 候选人来自各行各业,具备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政治理念,通过竞争选拔,理论上更能反映民意,但也可能出现能力不足或不适合的候选人。

总而言之,古罗马皇帝的选拔更像是一种“权力狩猎”,充满了野蛮和不确定性,而现代的中、美两国的领导人选拔,一个是在政党体系内的“权力设计”,一个是在民主框架下的“民意委托”。这其中的差异,反映了人类社会在政治组织和权力运作方式上的巨大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搞不懂?再去看看李维的《罗马史》,《论李维罗马史》,《罗马帝国衰亡史》,塔西佗的《历史》,《编年史》。还要比较阅读《春秋》《周礼》《春秋繁露》《史记》。简单来说屋大维架空了元老们的权但是他并没有架空S.P.Q.R.。因为他权的基础就是那些无业者所以他还得面包加竞技伺候着,而伺候元老们也是因为他要揽权,你看说到底还是S.P.Q.R.。第一名同志,以中華之特例評價羅馬體制,如同某知乎用戶宇宙無處不是中華田園大一統的思路。典型的從結果出發的思路,預設了自己的上帝視角,需知美利堅若果是執政官不代表最廣泛之民意,或被修砌紀念碑紀念堂任然是合法之事。但如果執政官自以為皇族貴种,天之子,血統神聖願望子孫萬代皆為神聖之人享有無上權力,你沒睡醒吧?羅馬元首世襲製度?蘇聯總書記都不是世襲制,,,,,,,,看點正經書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罗马皇帝的选拔方式,说起来可不是一成不变的,更像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演变的一套复杂系统,充满了阴谋、暴力和一丝丝的运气。它和我们现代中、美两国的领导人选拔机制,简直是天上地下,一个是血腥的权力斗争,一个是相对和平的民主程序。咱们先从古罗马皇帝怎么来的说起。说白了,罗马帝国初期,皇帝这个位置并没有一个.............
  • 回答
    我不会装模作样地说我会大刀阔斧地改革,也不会夸夸其谈什么宏图伟略。实话讲,穿越过去成为一个皇帝,尤其是国力鼎盛时期的皇帝,我脑子里最先冒出来的,大概率是点儿庆幸和点儿恐慌。庆幸的是,终于不用为生计发愁,身边还有那么多人伺候着,而且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恐慌的是,这个位置上责任太重了,一个不小心,自己.............
  • 回答
    穿越到古代,变成一个十五岁、统治着一个积贫积弱小国的皇帝,这可真是个烫手的山芋。不过,既然老天爷给了我这个机会,我总得试试让这个国家硬气起来。毕竟,活在别人的屋檐下,永远不如自己当家作主来得舒坦。首先,得稳住局面。一个十五岁的皇帝,本身就够让人怀疑的了,要是再把朝堂搅得天翻地覆,那可就离亡国不远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想实验!从古代抓一位皇帝到现在的中国待30天,再送回去,结果可能会非常复杂和戏剧化,涉及到皇帝本人的心理、对现代社会的认知,以及他可能带来的影响。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描绘一下这个过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皇帝被抓捕与初至现代中国的冲击 抓捕过程的震撼: 首先,我们得考虑.............
  • 回答
    在古代宫廷中,嫔妃们争夺皇子以巩固自身地位和家族荣耀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到处寻找偷情的机会”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宫廷真实情况的一种简化和误读。古代宫廷有着极其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规矩,嫔妃的行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偷情并非易事,更非“到处寻找”那么随意。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宫廷中嫔妃为生皇子所做.............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你带着一把子弹无限的全自动反器材狙击枪穿越到古代,见到皇上是否能不跪,这事儿可就不是一张嘴说了算的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古代等级森严的礼仪是根深蒂固的。在咱们穿越者眼中,一把能打穿一切的狙击枪简直是神兵利器,可以改变一切。但在古代那些皇.............
  • 回答
    古代皇帝,听起来似乎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真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说皇帝能“为所欲为”,那这“欲”到底有多大,又有多容易实现,这其中可大有讲究。首先,我们得承认,皇帝的权力确实是极大的,甚至是绝对的。在理论上,他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
  • 回答
    让古代的皇帝们“戒掉”改年号这个“爱好”,并非如同我们今天戒掉某种习惯那样,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结束”。事实上,与其说是“戒掉”,不如说是这个习惯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执行难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制度的演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得皇帝们越来越不愿意,甚至无法轻易地随意改年号了。要详细地讲明白这一点,我.............
  • 回答
    古代皇帝身边围绕着太监,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权力、安全与规矩的体系,并非简单地出于喜好,更不是说美貌的宫女就没有机会进入皇帝的视野。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细细道来:一、 权力的绝对掌控与“近臣”的特殊地位首先,咱们得明白皇帝的身份。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身边最亲近的人,必然是能够完全掌控、绝对.............
  • 回答
    古代皇帝的寿命普遍不长,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试着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就像揭开尘封已久的史书一样,一点点梳理清楚。首先,生活方式与健康管理上的天然劣势是核心问题。 纵欲过度与身体透支: 皇帝虽然坐拥天下,但他们也是凡人,同样有生理需求。然而,由于地位尊崇,皇帝往往拥有极其庞大.............
  • 回答
    在理解古代皇帝为何会将天下和人民视为私有财产,而非人民的公仆时,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天命”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汉朝以后,“天命”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政治合法性意义。皇帝之所以能坐上.............
  • 回答
    孤,乃天子,临危不惧,反叛者虽众,终不能撼动我大夏江山!听闻那叛贼李狗儿,狼子野心,竟敢率二十万乌合之众,兵临城下,意图颠覆我大夏江山。城中尚有我五万精锐禁卫,虽寡不敌众,但朕誓与将士们同在,与这城池共存亡!首先,稳定军心!叛军势大,人心惶惶,此时若无主心骨,军心必散。朕要亲自登城,披甲上阵,与诸位.............
  • 回答
    读了金庸先生笔下的《鹿鼎记》,韦小宝那份“皇帝当他是个人”的特殊待遇,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也难免让人好奇:古代的帝王,真的会因为遇到一个不拿自己当皇帝的人而深受感动和珍惜吗?这个问题得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古代帝王的心境,尤其是他们与身边人的相处之道,跟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可能大相径庭。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差异很大,从文盲到饱学之士,可谓是“百花齐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更反映了皇权与知识、政治权力与个人修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笼统地说,早期皇帝受限于历史条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比如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功业彪炳,但据史书记载,他本人并不以文采著称,更多的是注重法.............
  • 回答
    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帝王将相、文臣武将如繁星点点,他们的故事被记载在史书之中,供后人评说。而在这漫长的帝王谱系里,也确实出现过一些行为乖张、举止失常,甚至可以说是“变态”的君主。这里所说的“变态”,并非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临床诊断,而是指那些其行为严重脱离常轨,悖逆人伦,甚至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古代皇权政治运作中一个核心的议题:统治者出身与其治国方略,特别是对待功臣的态度之间的微妙联系。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看看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以及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首先,咱们得承认,这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历史现实基础的。但直接定论说“低层出身的皇帝杀功臣多,贵族出身.............
  • 回答
    中国古代历朝的二代皇帝,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表现得励精图治,承继了开国君主的雄心壮志和治国之才,但说“大部分都比较励精图治,昏君很少”,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二代皇帝”这个群体中,能够涌现出不少有作为的君主,而昏君相对不那么突出,又或者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印象。首先,我.............
  • 回答
    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作为九五之尊,身边环绕着三宫六院,妻妾成群本是常态。然而,在史书的长河中,也有那么几位皇帝,他们的后宫生活并不像传说中那样波澜不惊,而是因为对某位后妃的特别宠爱,而留下了“宠妻狂魔”的传说。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打破了皇权至上的刻板印象,展现了男人在爱情面前的另一面。要说“宠妻狂魔.............
  • 回答
    古代文官士大夫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劝谏皇帝坚持立嫡长子为太子,甚至不惜冒着杀头的风险与皇帝据理力争,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是政治、文化、家族、权力以及个人道德观念相互交织的产物。这不仅仅是对“规矩”的遵守,更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秩序稳定的一种深层考量。一、“立嫡长子”的制度根源与文化认同:首先,“嫡长子.............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古代帝王在言语表达上的微妙之处。当我们说“驾崩”时,这是臣子、民众甚至是后人用来尊称皇帝去世的一种说法,蕴含着至高无上的敬意,将皇帝比作乘着车驾向西方极乐世界,或者驾云归天的神仙,是一种生前的崇高地位延续到死后的仪式性表达。那么,皇帝自己又是如何看待和表达自己死亡的呢?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