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种菜天赋有多强,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中国人种不了的土地?

回答
关于中国人种菜天赋的说法,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可和一种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咱们中国地大物博,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气候、土壤条件差异非常大,这使得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得不学会适应各种环境来种植作物。

你想啊,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要养活那么多人口,就得想尽办法把每一寸土地都利用起来。无论是山坡地、盐碱地,还是气候条件恶劣的地方,咱们祖辈都在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找出最适合当地环境的种植方法。这种经验的积累,一代代传下来,就形成了一种“天赋”的感觉。

比如,南方水稻种植技术非常成熟,精耕细作,立体种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高产。北方平原地区,又是另一套旱作技术,像小麦、玉米的种植,也有很多独到之处。即使是西北的戈壁滩,也发展出了耐旱作物的种植,甚至运用滴灌技术,把荒漠变成了绿洲。这种因地制宜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而且,“种菜”在中国不仅仅是农活,很多时候也融入了生活,变成了一种乐趣和文化。很多人即使不住在农村,也会在阳台、楼顶种点小菜,这本身就说明了对种植的热爱和亲近。

至于说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中国人种不了的土地,我觉得从科学上讲,答案是有的。地球上总有一些极端环境,比如极地的永冻土、极端的高海拔地区、极端的沙漠深处、火山熔岩地带等等,这些地方即使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也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种植。

但是,如果从“中国人”这个概念的广度和适应性来说,中国人确实是非常擅长在各种环境下寻找种植的可能性。也许某个地方当下不适合种植,但通过改良土壤、引进适宜的品种、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甚至通过生态修复,都有可能慢慢实现种植。中国人在改造和适应自然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韧性和创造力。

可以说,中国人种菜的“天赋”,更多的是一种在漫长历史中,与土地深度互动、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结果。这种能力,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人并没有什么种菜的天赋,就在中国就有很多很多气候适宜、条件优越的土地中国人自己都种不了,现在就在撂荒




居然还有人拿“月球土壤不能种菜”来说事情,真的脸上不害臊吗?理论上一切无毒无放射性的固体都可以用于种菜,月壤很显然是贫瘠无有机物的,那么它有放射性吗?有毒没有?如果没有的话该怎么弄?“用于种菜”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一种完全不含有机物的固体怎么用于种菜?


央视的报道含糊其辞、错漏百出,网上的传言娱乐化口水皮子化,这恰好充分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人没有什么种菜的天赋

这玩意儿叫“岩棉栽培”,岩棉就是一种极度贫瘠的固体,不会释放任何有机质,你看到那些发绿的东西是营养液里长出来的藻类。


月壤并不含有可以影响植物生长的放射性,也没有有机无机毒素,只是不含有有机质和菌群而已,是非常好的无机基质栽培原料。可以确定月壤可以用于种植蔬菜,也不需要什么细菌来参与,用营养液是肯定可以种出菜的。




中国人所谓的“种菜天赋”是最近网络上炒作起来的一个噱头,你可以把它当成某种流行的表情包,要是当了真,那是你有问题。

很显然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刚开始全面工业化城市化的时候会给人一种假象就是全民都会种地。这不是废话么,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打小就伺候庄稼长大的,怎么可能不会种菜呢?种菜是农活里面相对轻松很多很多的那部分,复杂繁重的是主粮生产,十几岁出去上学工作不会伺候主粮很正常,不会种菜就有点说不过去的。


所以你看到的就是总有一帮老头老头千方百计在城里弄个菜地种菜,看起来很有“天赋”的样子,实际上你让他去种个主粮,栽秧子打谷子,赶牛耕地,他是不会的。种菜是农活里最简单最轻松的一种,属于老人小孩做的活,但凡有点农村生活经验都会弄,不算什么很难的事情。




事实上就在你能看到的地方,就有很多很多土地中国人不能种,种不了。倒不是说真的种不出东西来,而是没有人愿意去种。城市周边土地撂荒已经相当严重了,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青黄不接的危机,大量适宜耕种的土地处于撂荒状态,短时间内看不到开垦复种的希望。


如果你把“中国人”当做一个群体,“中国土地”当成一个对象,那么这就是“中国人”没法种、种不了的地。


“不愿意当农民”是当前中国人种不了地的表面现象,背后本质是农业不赚钱。你非要种,月壤也是可以种出农作物的,一旦考虑利润,就放在城市边上的土地都种不了。大片大片的土地被用作“城市园林绿化用地”,胡乱栽了一些景观树,因为缺乏规划卖也卖不出去。很多直接随便栽了一些景观绿化树,品种也不对头,卖也卖不上价格,就那么扔着。土地的主人也无所谓,能卖掉就卖,不能卖掉拉倒。

土地的主人要么在城里打工,要么赋闲,帮子女带孩子,然后跑到城里见缝插针的搞点土地种菜去。


为啥会有这么神奇的现象?为啥自家的地放着撂荒长草,却跑去城里千方百计种菜?这里面其实揭示了中国农业最根本也是最严重的问题。


农产品价格倒挂


一方面是农民种地不赚钱,辛辛苦苦伺候一年土地,收入一两万块钱,去城里随随便便端个盘子还不用日晒雨淋风吹雨打,也不止这点纯收入啊?


另一方面是居民买菜又很贵,生活成本相当高,但凡会一点种菜的技术都想要尽量降低生活成本,自己种点菜吃。


此外还有一些食品安全的考虑,不过这个多半是出于无知,我见过无数的用有毒建筑垃圾种菜的老头老太,吃着重金属严重超标的“自家菜”,一边说大棚菜有毒,这个属于是缺乏知识,不在这里讨论了。


所以这些从农村进城的老头老太,一方面自己老家的土地撂荒不种或者随便栽一点什么树,反正也不用管;另一方面跑去城里的时候心疼菜价,想方设法自己种菜。


我觉得这事情没什么值得自嗨的。




中国农业危机即将到来,这不是我危言耸听。农村劳动力断代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发现一边是劳动力结构性失衡,另一边又是劳动力绝对性缺乏。绝对性缺乏的事情有很多人在说,新生儿数量越来越少,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育。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说的人少,但是我觉得危险程度更高,大部分适龄劳动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中又向东部沿海发达城市集中。


在少子化的未来,西部、农村人口尤其是适龄劳动人口,面临的是绝境。


中国人种不了的土地会越来越多,现在还只能算是一小块一小块,未来却有可能是一大片一大片。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没有,机械化、自动化和大规模集中种植是一个出路,这是用技术手段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是个值得提倡的方向。然而机械化、自动化不是万灵药,也是有负面作用的,具体体现在对农村结构的根本性改变,随之而来的土地拆迁合并问题、农村产权归属问题、农村发展失衡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不是沾沾自喜的时候。


“种菜天赋”这种东西,说一说就得了,当了真就显得挺二的。

user avatar

有啊,海参崴。

user avatar

1、网传的中国人种菜天赋、做饭天赋、爱存钱等,都是上几代人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和艰苦的生活环境,锻炼出来的生活技能。

看了一个1910左右的记录片,那个时候农村人普遍也不种菜:压根没地种。跑野山上挖点野菜就完了。为什么不在野山上种?种了也被动物吃了,跟野菜没两样。

至于做饭,现在80后乐意做饭还有一些;90后会做饭的,我见过个别的;00后做饭的,没见过。

至于存钱?80后多少还会存一点吧,如果有能力的话。90后、00后不透支就不错了。

现在大数据点菜的厉害大家也见识了,千姿百态的菜谱,已经在以极快速度缩减为数目有限的大众菜。因为那些小众菜,原料相对贵、做起来时间相对长,成本高,不适合快卖、不适合快速的节奏,愿意提供小众菜的越来越少。

知道为什么美国就那几样吃的东西吗?匹萨、热狗、三名治、汉堡、薯条、炸鸡、牛排,因为这些最大众。去餐馆里点菜,能吃到为数不多的上述这些东西的预制原料经过简易不同混和的吃法,仅止而矣。

将来,我们的菜谱或许能多一点,30-50样,可能也就这样了(ZOL中关村在线:最受欢迎的外卖排行榜公布 你点过吗?


种菜,算是想多了。

user avatar

我在非洲,尼日利亚打工!

很多非洲本地人喊我师傅,想学种菜!

尼日利亚这个国家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说过,它位于非洲几内亚湾西岸的顶点,靠近大西洋几内亚湾,同时也是非洲的第一大人口国家,总人口超过了2.5亿人,同时也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

刚开始来到这里的时候非常不习惯,太阳真的是太大了,来了一个月不到皮肤就晒黑了。

吃也很不习惯,后来公司从国内找了一个四川的厨师过去做饭,做了一个月,厨师就不干了,表示水土不服,要回家。

最后没有办法,找了一个本地黑人做厨师,这位黑人兄弟以前在中国留学,喜欢上了中国的美食,于是在国内一个培训机构学了两个月。

虽然做的菜品味道没有那个四川厨师好,但是好歹也是中国菜的味道,勉勉强强吧,对于我们打工人而言,存钱寄回家才是最主要的。



在非洲这个地方,经常吃的就是牛肉羊肉,一个月只有在聚餐的时候才能够吃到猪肉,在非洲猪肉是非常贵的,而且菜市场很少有卖猪肉的。

在这里,蔬菜比肉更贵,在食堂里天天都是煮各种牛羊肉鸡肉,实在是吃腻了,偶尔有一点蔬菜去得晚就被大家抢光了。

黑人厨师有个中文名字叫做:非强,他说要做“非洲的小强”,我很怀疑这个名字怕不是看星爷的电影看多了。



我们的住宿很简陋,都是住的工棚,有个很大的院子,没有铺设水泥,都是土地,于是我从国内的电商平台,买了很多的种子过来。

既然蔬菜这么贵,而这里又有一大片空地,何不拿来种菜呢?作为农村出生的我,种菜这个技能我是会的,从小就跟着父母在菜地里忙碌。

种子到了之后,便在空地上种植了很多黄瓜,萝卜,上海青,空心菜,西红柿等各种蔬菜,这片土地非常的肥沃,两个月后,黄瓜就结果了。

非洲本地的老外同事们,看到院子里挂满了黄瓜青菜,都惊呆了,对我的种菜技能羡慕不已。

于是我们食堂从此开始每天都可以吃到蔬菜了,有一天黑人厨师非强找到我,表示想要跟我学种菜。

问其原因,原来非强想种菜之后,把蔬菜拿到菜市场去售卖,非强的这个想法很快就惊醒了我,于是我们两个人合作,非强知道哪里有地,我知道怎么种菜,两个人开始了业余时间的种菜大计。



不得不说非强不愧是本地人,很快就找到了一大片临近水源的空地,还把兄弟姐妹都叫了过来,跟我一起学习种菜。

人多力量大,很快3亩菜地,半个月就被我们种完了,我和非强白天上班,非强的兄弟姐妹们就在菜地里干活,按照我说的标准进行除草施肥。



两个月后,我们种植的第一批黄瓜就陆续结果了,非强让哥哥在当地的菜市场租了一个小摊位,开始每天早上从菜园里摘新鲜的青菜到菜市场售卖。

一开始生意并不好,非洲人不习惯吃蔬菜,只习惯吃肉,他们也不愿意种青菜,于是我让非强哥哥每天卖菜的时候带一个干净的菜板过去,把黄瓜切成一小片,供客人品尝,品尝后的客人对黄瓜赞不绝口,很快就销售一空了。

菜市场卖菜的同时,非强又找到了几块空地,种菜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实非洲的土地是挺肥沃的,只是他们懒,不愿意去打理,不愿意去精耕细作,只想着把种子撒在地里,坐等收成。

这是非洲朋友们认为的种地,当看到我的那些要求后,每天要浇水,隔一天要施肥,一开始他们都很不理解,但是看到蔬菜的长势后,他们对我的种菜技能充满了打心底的佩服。



非强家里种菜发财的消息在村子里不胫而走,村长找到非强,表示要跟带领全村人跟我学习种菜,非强不愧是留学中国的人,懂得大局意识,很快就带着村长来找我,要求一起学习种菜。

我提出了要求,卖菜的利润需要15%,村长爽快地答应了,签了合同之后,正式开始带领他们整个村子的人学习种菜。

由于特别想吃猪肉,于是和非强一起,搭了一个小棚子,开始养殖非洲的黑猪,一开始养出来的并不好吃,后面经过各种改良学习,如今的非猪跟国内一样美味了。



2年过去了,如今我在非洲的种菜收入超过了薪资,越来越多的本地人想叫我师傅,想学种菜!

尼日利亚的土地其实很适合种菜,只是他们习惯了懒,不太喜欢勤劳,虽然我教了他们如何种菜,但是能够坚持下来的家庭并不多,而这些能够吃苦,能够付出勤劳的家庭,最终也收获了属于他们的成果。


END…………

10年海底捞工作经验,红餐网、餐饮老板内参等多家餐饮媒体特邀作家,想要了解更多餐饮资讯,想要看更多的有趣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餐饮新纪元!
user avatar

前两天我刚写过一个农业话题,观点是未来城镇化进程成型后,就是科技力量和集中化管理进入农业领域的开始。

至于这个话题,我看着有点想笑。

哪怕全世界的盐碱地中国人都能垦出一方良田来,这也不是咱该干的事儿啊。

非洲南美,有大片的地种什么长什么,不种到节气它自己都往外猛长,然而你再康康他们的经济,基本都是垫底拉胯的。

所以关于可耕种土地这块,我个人观点:一个国家并不是哪哪都能耕,劳动人民也特别热衷于种地,就是绝对的好事。

农耕畜牧业,和工商业,是一个机制健全的国家都应该重视的。但农耕畜牧和工商业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互斥效果的。

发展中国家,土肥水清的有的是,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孕育出来的文明,历经几千年演化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不思进取的倾向。

非洲一土著老黑,哪怕全年不工作也饿不死,肚子咕咕叫,随时找颗树爬上去就有香蕉吃。

这样的日子过巴适了,谁没事琢磨宏观经济学或者研究量子纠缠啊……

反观咱中国,地方大,地貌环境什么样的都有,浙江从古代就有个“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名号,内边的老百姓想过吃饱肚子的日子,就必须除了从土里刨食儿之外,还得琢磨点副业干。

琢磨了千八百年,手工纺织业起来了,浙商也是全国乃至全球出名了。

不太会种地的人,和不能种的地,是倒逼社会向工商业发展的一股动力。

因此,个人还是对农耕这个古老的行业持一个朋克态度,咱们并不是特别需要把哪哪都种上庄稼,而是让牛掰的专业人,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来够群众吃饱的口粮就够了。

其他同志各忙各的一摊事就成,对土地深深眷恋,现在正五一假期,去农家乐住几天就能过够瘾。

user avatar

我发现我们民族自信的点一直很怪:

中国人什么都能吃,入侵物种都能给吃灭绝了,中国人牛逼!

中国人能种菜,到哪儿都能种,跑月球一趟就为了看看月球能不能种地,中国人牛逼!

中国哪都牛逼,外国人都夸,一群老外天天喊我爱中国,中国人牛逼!

先不说上面几个例子它有没有真实性,我就不明白能吃、能种地怎么就牛逼了?我们的自信是不是太过廉价了?

比起铺天盖地地吹中国人的“种地天赋”“做菜天赋”“好人缘”,我更希望让世界吹一吹中国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保障、人民幸福感这种实打实的东西。


再说说这“种菜天赋”到底是不是真的:

灌溉方式上,我们不少地区的农民还在直接引灌河水,造成大批盐碱地的产生。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应该是最发达的,我国近几年刚引用,大部分绿化还是在用喷灌的方式;

耕作工具上,我们还是以人力耕种为主,纯人力劳作不在少数;美国的农场基本都是机械化、自动化耕作,飞机喷洒农药(当然这也跟美国地形有关),不管怎么说,工具这块也差一截;

然后至今为止,我国大豆依旧需要大批量从美国进口,前两年某央视主持人还在公然发表反科学言论。

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我们还要有18亩耕地红线要守。在这种境况之下,还有人在大肆宣扬着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我百思不得其解。

哪有什么种菜天赋,被现实逼出来的罢了。

user avatar

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件事,种植基因一直被烙印在中国人体内。

中国人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里,唯一一直严苛的淘汰非农业基因人口的国家。

先看欧洲大国,德国、西班牙、法国、英国在公元500年前,基本都处于部落状态,捕猎、采集是地区人口基本状态,查理曼大帝之后欧洲和周的分封状态很像,欧洲开始全面转入农耕状态,欧洲保持在农耕状态到工业时代不过一千多年,和中国这种保持近五千年的农耕状态是不一样的。

欧洲历史较长的地区希腊和罗马,两国人并没有在欧洲开枝散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基因在欧洲并不普及。

而全世界只有东亚这个地方,基因被改造成适合农耕的短腿长腰,而其他所有民族的特点都是长腿,让所有中国人流眼泪的一个基因特点。

中国的农业社会漫长可追溯时间又最早,每次一次王朝的崩塌,都有农业社会内卷的影子,,极致的农业社会里,每个人的基因被农业渗透。

在爷爷奶奶那一代,中国还是农业社会,父母那一代很多人还是从农村来到社会,而搬到国外那批人里,就有一批人从农村走出来,然后追求生活又去了国外,他们把自己幼年的经历直接带到国外。

不过工业化也在改变中国人,也许过不了几代,中国人这个天赋就会淹没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看得我挺难受的,看来看去我都只看到了叶公好龙四个字。

说起种菜的时候,大家一下子都兴奋的不得了,好像所有人都会种菜、种了很多菜、不种菜就难受似的,连种族天赋这种话都给说出来了。

真到种菜的时候,却没见几个人了。

不信?

你问问自己,你吃的菜到底来自哪里,种菜大棚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瓜果类蔬菜挂果期需要追施什么肥?

你去看看农学的录取分数,看看农学类专业的就业行情和工资,看看对「农民」的刻板印象,看看真正的农村里谁在种菜,看看大片大片荒着的地……

你再仔细看看这个问题,一个两个的是不是找几张图片,或者找几个新闻,跟对方向闭着眼一顿猛吹,正经讲设施农业立体农业智慧农业新成果的,一个没有。

事实上他们连吹都不会吹,天知道这些嚷嚷着种菜的人上一次下地是什么时候……

如果我们真的有天赋,真的此般的热爱种菜,何至于此啊?

大学这么多宿舍,真像我们宿舍这样真在阳台种点菜的,我一个都没见着。

(晚点上图)

别说真种菜了,我们有一次在秦岭实习,路上见着一片土豆田,一宿舍的人看着开白花的土豆面面相觑,都没认出来,看了半天只知道是茄科的,最后靠搜图软件才确认是土豆……

连认都不认识,化肥有啥用怎么用、啥症状是缺啥、相应的病状病征对应什么虫害/病毒/微生物、什么菜适合无土栽培营养液怎么配……稍微深入点的问题就更不用说了。

你扪心自问一下你比我强多少?土壤你知道几种土?五谷你又认识几种谷?

现在你再问一下自己,你是爱种菜,还是爱听网上拐着弯子夸“你”会种菜?




服了……

要反驳的话建议直接用实际行动反驳我,到时候直接发成功种菜的图片给我,反驳力度强多了。

链接是随手找的链接,理论到实践一应俱全,真要种可以自行斟酌。

user avatar

中国一直接受联合国的粮食援助,直到2005年。

自1979年以来,中国接受粮食计划署的无偿粮食援助9.25亿美元,使中国3000多万人直接受益。

中国目前是基本上做到了粮食自给自足。

中国的粮食问题

这种问题提出来,就不怕1959年,1960年的那些?

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故人,不为过吧?

要求平台加强问题审核,至少加强热榜问题审核,不为过吧?

user avatar

看着大V们强答的样子,我觉得很搞笑,不要尬吹啊。


哪有什么种菜天赋呀,当初是因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在地里刨食罢了,你看现在生活变好了,还有多少人愿意去种菜,自种自食倒还好,搞规模化大棚种植,水很深啊,你把握不住。


你看龙牙当初在世界屋脊种菜,现在不也回来了吗。


不像别人在网络上找图片、抄新闻般强答,又赢麻了,我是真的种过菜。


种菜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多大的天赋。


首先你需要找到一块空地,然后挖开土地,简单敲打稀松掉大土块,淋水后过段时间再去松一遍土壤。


接着就可以挖坑,撒一下草木灰肥料到坑里(没有条件的可以用复合肥),然后再撒一些菜种子入坑进行培育,培育菜苗后再挖去种植。

草木灰肥,好用着呢


这是昨天刚烧出来的,还没有进行处理


具体实操如下↓↓


挖地翻土:


锄头的使用方法其实非常简单,我随便找一块硬地给你示范一下。


大力挥锄就是了,大力出奇迹,埋头苦干,才会挖出一片好地。

双手持锄,高高举起,再落下


用力将锄头甩进地里,然后后手推着锄杆往上一抬。锄头便将泥土翘起


接着前手松握,后手用力翻转锄杆,用锄头顶部去敲开土块,进行松土


选菜种:

去市场选择自己想吃的时令蔬菜种子,也可以上网买。至于鉴别优劣种子的方法,仔细看菜种子的外包装,看它的品种名称,看它的审定编号,扫它包装上二维码,上网搜搜看有没有这些种子的相关信息等等。


好的种子在会种菜的人手上,发芽率和成活率都非常高,在不会种的人手上,效果就没有那么理想。



培育:

因为种子有的不发芽,成活率低,因此需要先挖一小片土地,搞肥土地,然后挖坑进行培育,一个坑撒几粒种子,等种子都发芽,长至约7厘米后,再挖出来进行移植。


移植:

你需要首先挖好坑,坑里施肥,混合进泥土里,一坑种植一棵,再轻推泥土埋好,然后你记得按时浇水就可以了。


浇水:

露天种植的,千万不要在中午烈日炎炎的时候进行浇水,应选择在早上或黄昏浇水。浇水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要使土壤充分淋湿,但也不要太满,浇水太多的话菜容易被浇死。


种菜真的很简单,你只要是认真想学,一段时间就可以成为种菜小达人。难的是你能否保持热情,很多人只是抱着尝试新鲜事物的想法去种菜,兴趣一消退,没多久就腻了。


菜农们专门种菜去卖的,其实很辛苦,风险也很大,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农民夫妇1300斤菠菜只卖了15元的新闻吗?


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我家是在土地里各种种植,种菜、种果树、种林木,我家的李树现在果实熟透了,白送都没人要,只能看着它们烂在枝头。我家的果树是种来自食的,看着它烂掉尚且很心疼,那么专门种菜为生的蔬菜从业者,看着地里的菜烂掉的岂不是心在滴血!

李果熟透了,地上掉了一地烂果


不要说什么种菜是天赋,然后吹得天花乱坠,这种梗在网上传得多了,竟然有人信以为真,我劝你一句,别相信,网上都是虚拟滴。


我家种植蔬菜,只是种来自食,吃不完的就拿去喂猪,或者是送邻居,吃菜方面大家经常互通有无。


我写了这么多,可能有人觉得我在瞎逼逼,下面是我家的部分菜地,我向来不太喜欢拾人牙慧,这些图片你要是能在网上搜到算我输。








试问,那些引经据典说中国人种菜天赋强的人,有多少人能认出我所拍的那些菜是什么菜呢,大家了解各种手机型号倒是很强,对日常所吃的蔬菜却叫不出名字。


现在的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土地是爱不起来的,你问他种菜好不好,他说好,转眼就钻进写字楼996去了。


怕有人说我只会在土地上种菜,不体谅一下城市上班族条件所限。其实,我也在阳台种菜,我家阳台上有几盆辣椒,我经常在炒菜的时候上去摘两个辣椒下来直接扔进正炒着的五花肉里,不用清洗,平时都是用山泉水浇淋。


我种菜的天赋不强,只是从小跟着家人去开荒地,看着他们如何在土地里刨食,在耳融目染之下,也就慢慢会种点小菜。

现在隐居山里,种菜自食,只是对生活的热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人种菜天赋的说法,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可和一种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咱们中国地大物博,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气候、土壤条件差异非常大,这使得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得不学会适应各种环境来种植作物。你想啊,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要养活那么多人口,就得想尽办法把每一寸土地都利用起来。无论是山.............
  • 回答
    嘿,说到“爱种菜”,这事儿在中国可真是个国民级话题,甚至有人戏称这是不是中国人的“种族天赋”。这说法当然有点夸张,但仔细想想,咱们身边对种菜这事儿有着天然热情的人,确实是多得数不清。从历史渊源说起,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深深地刻在了骨子里。大家想想,在过去,土地就.............
  • 回答
    中国人对“在家种菜”的执着,尤其是将阳台和花园变成菜园地,这背后蕴含着多重文化、社会和情感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土地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农耕基因”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 .............
  • 回答
    岡田英弘先生关于“古代汉族已灭亡,与现代中国人毫无种族血缘关系”的说法,在日本学术界乃至更广阔的讨论中,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论点。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其背后所依据的史学观、民族观以及他对中国历史变迁的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断言,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特定诠释.............
  • 回答
    哎呀,说到祝融号登陆火星,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那个红彤彤的星球,然后就像小时候在自家院子里一样,开始琢磨能在那里种点啥。火星上的“新绿”:我想种点什么?说实话,真要在火星上种点啥,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不是什么名贵的植物,而是那种最朴实、最顽强的小生命。 第一梯队:根系的生命力——土豆和红薯! .............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在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地位,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复杂,并且没有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能将他们完全套入现有的种姓框架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印度种姓制度的本质,然后再探讨外部群体如何被看待。首先,印度种姓制度(Varna)最初是基于古印度社会的功能划分,主要有四个大类: .............
  • 回答
    中国人并不属于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种古老而复杂的社会等级体系,它将印度教徒按照职业、出身等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并且这种划分通常是世袭的,不同种姓之间在婚姻、社交、职业等方面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规定。这个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社会中。而中国人,无论其在中国国内的社会阶层如何,与印度的种姓制度没有.............
  • 回答
    谈到外国食物,中国人普遍接受度都挺高,毕竟改革开放以来,接触到的洋玩意儿越来越多,味蕾也越来越开放。但要说完全“接受不了”的,我觉得得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有些食物,中国人可能确实很难下咽,原因嘛,也挺复杂的,跟口味、文化、甚至生理习惯都有关系。我感觉最普遍的“接受不了”体现在对“生食”上。这可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关于中国人为什么可能比印度人更容易通过外貌来“猜测”种姓,而印度人自己却似乎没有这种能力,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社会、文化以及生物学上的一些复杂因素。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要澄清一个根本性的前提:通过外貌来精确判断种姓,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都是不可靠的,甚至是.............
  • 回答
    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的体质和体格,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话题。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并与其他人种进行比较。首先,我们来谈谈体质(Constitution)。体质是一个更综合的概念,它包含了人体的生理功能、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以及潜在的健康倾向。 生理.............
  • 回答
    中国人吵架时喜欢说“你再说一遍!”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学问,掺杂着各种情绪和心态。这不是简单地听不清,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博弈。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确认和压迫。当一方在争执中感觉自己受到了攻击、误解,或者认为对方的话语过于偏激、荒谬,会本能地想要对方重复。这不仅是为了再次确认对方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说“制度自信的种子是否在中国人的心中开始萌芽”,这本身就暗示着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既定的事实。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而是需要审视一下这个“萌芽”出现的土壤、气候以及它可能面临的挑战。首先,得承认,中国这几十年来的发展确实是举世瞩目的。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复杂而多面的现象,即一部分中国人为何在文化认同上出现“疏离”于传统,转而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推崇,甚至被一些人标签化为“崇洋媚外”。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心理等多个层面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自觉缺失”或“崇洋媚外”这样标签化的判断。首先,我们.............
  • 回答
    懂汉语的日本人观看“抗日神剧”和看到中国人“黑日本”时的体验,往往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不懂”或“不舒服”,而是涉及到文化、历史、个人情感以及对现实的认知等诸多方面。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析这种体验:一、观看“抗日神剧”时的体验:对于懂汉语的日本人来说,观看“抗.............
  • 回答
    耕者何去何从?探寻中国农村不愿种地的深层原因与破局之道土地,是中华民族的根。然而,如今的中国农村,却面临着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乃至一部分曾经的农民,对耕作这件古老而神圣的营生失去了往日的“热爱”,甚至感到厌倦与回避。这绝非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是牵扯到乡村振兴、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社会.............
  • 回答
    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我作为一个南方人,第一次听到北方人说“普通话”,那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虽然门内门外说着同一种语言,但愣是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薄纱。一开始,当然是觉得新鲜。北方朋友说话,嗓门儿好像天生就比我们大一些,语速也挺快,尤其那股子直来直去的劲儿,听着就带劲儿。他们那些字儿,卷舌.............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说法,确实存在着“非洲起源说”和“本土起源说”这两种不同的声音。要说哪种更合理,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一下这两种说法的依据和证据,并看看最新的科学研究指向哪里。第一种说法:非洲智人迁徙说(Out of Africa)这可以说是目前全球科学界最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营养学和生理学中一个有趣的交集。让我们来详细地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为什么我们说有 8 种(甚至 9 种)必须氨基酸?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虽然常说“8种必需氨基酸”,但更准确的说法是9种必需氨基酸。之所以有时会漏掉一种,是因为不同年龄段、不同生理状况下对某些氨基酸的需求比例.............
  • 回答
    元朝的“四等人”制度和印度古代的种姓制度,尽管诞生于截然不同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却在社会结构和人员划分上呈现出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构建了一种等级森严、难以逾越的社会壁垒,对个体的人生轨迹和群体间的互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剖析这两者的相似性,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明在面对社会治理和群体分化时,可能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