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中国人有看脸分辨印度种姓的能力,印度人却不行?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关于中国人为什么可能比印度人更容易通过外貌来“猜测”种姓,而印度人自己却似乎没有这种能力,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社会、文化以及生物学上的一些复杂因素。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要澄清一个根本性的前提:通过外貌来精确判断种姓,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都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种姓制度的核心是社会身份和传承,而非固定的外貌特征。强行将外貌与种姓挂钩,很容易陷入刻板印象和误解。所以,以下讨论更多是从“可能的观察角度”和“社会认知差异”出发,而不是说中国人真的能“看脸识姓”。

为什么中国人可能会“看起来”更容易分辨?

1. “外来者”的观察视角与“内行人”的认知模式:
中国人的视角(类比“观察者”): 当中国人观察印度人时,他们往往是作为一个“外部观察者”存在的。这意味着他们会无意识地去寻找并放大群体之间的差异,尤其是那些肉眼可见的、容易形成标签的特征。如果他们接触过一些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有限信息(比如“婆罗门是白人,达利特是黑人”这种简化说法),那么他们观察时就可能倾向于将一些外貌上的“差异”与这些已知(或想象中)的种姓特征联系起来。
印度人的视角(类比“内行人”): 对于印度人自己来说,种姓制度是他们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内嵌部分,但它的判断标准极其复杂。种姓不仅仅与地域、血统有关,还与职业、语言、习俗、文化仪式、甚至某些微妙的社会行为模式相关联。所以,即使一个印度人观察另一个印度人,他也会更多地依赖这些非外貌的线索,或者说,他已经内化了更复杂的判断体系,不会轻易将外貌作为主要依据。他更可能通过对方的语言口音、穿着打扮(比如某些特定的饰品或服饰风格)、谈吐、对某些习俗的了解程度来判断。

2. 外貌特征的“突出性”和“可区分性”:
肤色与地域差异: 印度次大陆地域广阔,南北方的民族构成、基因构成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北方(如旁遮普、拉贾斯坦)与南方(如泰米尔纳德、喀拉拉)在肤色、面部轮廓、发质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
历史影响与“雅利安”理论(的残余影响): 历史上,关于“雅利安人入侵”的理论(尽管现在备受争议,但其影响仍在某些社会认知中残留),曾将北方人群的肤色浅、面部特征与更高的种姓联系起来。这种二元对立的简化认知,一旦通过文化传播(哪怕是错误或过时的信息)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就可能被用来作为“分辨”的依据。中国人观察到肤色较浅、鼻梁较挺拔的人,可能会在潜意识里将其与“高种姓”联系起来,反之亦然。
“非我族类”的刻板印象: 对一个群体进行分类和识别,是人类认知的一种本能。当中国人观察印度人群体时,他们会将这个群体视为“他者”。基于“他者”的刻板印象,任何可观察到的差异都会被放大,并可能与已有的(即使是错误的)信息关联。

3. 信息来源的局限性和简化:
中国人接触印度种姓制度的渠道,很多时候是通过媒体、电影、二手信息,甚至是历史学上已被修正的某些理论。这些信息往往高度简化,甚至带有误导性。例如,将“婆罗门”描绘成“高大白皙”,将“不可接触者”描绘成“矮黑”。这种简单化的信息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和使用。
而印度人自身,种姓制度虽然根深蒂固,但其复杂性远超简单的外貌描述。一个印度人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会感受到种姓制度的方方面面,包括语言、习俗、地域、职业传承等等,而不仅仅是外貌。他可能知道自己所属的种姓,也知道家族的传承,但很难将所有人的种姓都通过“看脸”来判断。

为什么印度人自己“不行”?

1. 种姓的“内隐性”与多维度:
如前所述,种姓判断是极其复杂的,远不止外貌。它涉及语言、口音、地方习俗、宗教仪式、职业传承、家族历史、甚至微妙的社会交往礼仪。这些“内隐”的、非外貌的线索,才是印度人判断种姓的更关键因素。
举个例子,即使两个人肤色相似,但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口音、说话方式、对某些宗教习俗的熟悉程度不同,一个印度人就能从中分辨出他们可能属于不同的种姓或地域群体。

2. “我就是这个”的认知模式:
印度人从小就知道自己的种姓,或者至少知道自己的家庭属于哪个社群。这种“身份内化”使得他们不再需要去“分辨”一个陌生的个体。他们的身份已经确定,不会因为看到长相相似的人就产生“他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的疑问。
他们更多的是在“同种姓”或“不同种姓”的语境下去理解人,而不是在“未知种姓”的语境下用外貌去猜测。

3. 避免直接对外貌下判断的社会习俗:
在印度社会,虽然种姓制度是现实,但公开、直接地根据外貌去揣测或断言一个人的种姓,可能会被视为不礼貌,甚至冒犯。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更委婉、更间接的方式来确认或了解对方的社会背景。

4. 区域和语言差异的比重更大:
印度内部的语言和地域差异非常大。一个来自北方邦的婆罗门,其外貌可能与一个来自泰米尔纳德邦的达利特有很大不同,但这更多的是地域和族群的差异,而不是种姓本身的直接外貌体现。印度人更熟悉的可能是“某某邦的人”或者“说某某语言的人”,而这些与种姓的关联,又被外貌的地域差异所“覆盖”或“混淆”。

总结一下:

中国人之所以“可能”比印度人更容易通过外貌去“分辨”印度种姓,主要是因为:

“外来观察者”视角: 倾向于放大外在差异,寻找简单关联。
信息简化: 接触到的关于种姓的信息往往是高度简化的,并可能包含过时的“外貌种姓”联系。
刻板印象: 将“他者”的差异与已知(或想象中)的标签联系起来。

而印度人自己“不行”,是因为:

种姓判断的多维度: 依赖语言、习俗、职业、地域等更复杂的非外貌线索。
身份内化: 自己的种姓身份已经确定,不需要再用外貌去“猜”。
社会习惯: 避免直接根据外貌做出种姓判断。

再次强调,这种“分辨”是不准确且有误导性的。种姓制度的复杂性远超外貌,我们应以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和看待印度社会。这篇分析只是尝试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察差异,而不是为这种“看脸识姓”的行为背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大概有些国人很奇怪的觉得印度现在只有种姓差别,没有阶级差别?或者肤色一定能反应种姓?

然而肤色很多时候和地域有关。一般来说北印人皮肤白些,南印黑些。长相来说,上层阶级的人营养好一些,高大、漂亮的多些,但未必是高种姓。

印度八九十年代的美少女明星Divya Bharti, 贱民种姓CHARMAR. 这个种姓低是和职业有关,皮革制业者,与动物尸体打交道,被视为“不洁”。是印度人口最大的种姓之一,出息的人也很多,有些人通过受教育等途径已经脱离了最低阶层。

宝莱坞明星Minissha Lamba,首陀罗种姓JAT。JAT是一个势力较大的低种姓。至于她为什么白,因为人家是北印克什米尔人啊。

古吉拉特邦的低种姓游牧族群小孩。有很多长相较好,有蓝绿色眼睛。这颜值打扮打扮洗巴洗巴就很富贵了吧。他们生活贫困是因为生活方式脱离主流社会。


Kanishak Kataria (左四,皮肤较白,长得最精神的那个)

一位贱民种姓出身的学霸。印度理工孟买分校毕业生,UPSC公务员考试第一名

南印泰卢固语电影明星Mahesh Babu,首陀罗种姓,肤色较白身材高大,长年占据印度人心目最英俊的电影男演员前十

一些肤白、相貌较好的明星其实是阿富汗血统。他们基本上是穆斯林。

有些其实是伊朗血统。宝莱坞演员jim sarbh,琐罗亚斯德教徒。肤白、高,长相很中东。


三傻中的女演员kareena kapoor,吠舍种姓,演的是婆罗门。吠舍种姓不高不低,平民中等,但她的实际出身算是上流社会了,印度电影界第一演艺世家kapoor王朝。

她的爷爷,卡普尔王朝的开创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流浪者拉兹 ,印度首位国际巨星。

现在的印度中上阶层未必是高种姓,都经济社会了,上个学、做个买卖、进个城,种姓不种姓的,肯定没有落后农村那么讲究。低种姓的首陀罗、贱民学个理工、医科,歧视不见得没有,但至少不会不让你学。印度有些民族可能颜值较高、肤白体壮,但更多可能和人种关系更大。北印和西部沿海混外族的可能更多,很多有阿拉伯、伊朗、阿富汗混血,这些人好多都不是印度教徒,也不玩主流种姓制度那一套。上层人和富商都是表面上嚷嚷着保持血统纯净种姓纯净(不限印度,全世界都这样),但其实和外族接触、通婚更为方便容易,混欧洲、外族、异教的其实也一大堆,很多上层家族(如尼赫鲁)都是多宗教混合家族。他们自己都混乱,却能仗着上层身份,伪造个宗教背景、种姓背景,有时候还要假装低种姓,以讨好选民。

user avatar

我想:绝大部分中国人说不出印度有几个种姓吧?

而且据我所知,印度自己也说不出。以为印度就某些书上写过的哪几个种姓?

其实是复杂得一塌糊涂。

去过再问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关于中国人为什么可能比印度人更容易通过外貌来“猜测”种姓,而印度人自己却似乎没有这种能力,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社会、文化以及生物学上的一些复杂因素。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要澄清一个根本性的前提:通过外貌来精确判断种姓,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都是不可靠的,甚至是.............
  • 回答
    英国媒体将中国经济在疫情后复苏形容为“恶龙归来的咆哮有多么丑陋”,这一表述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文化隐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批判性解读: 一、"恶龙"比喻的象征意义与西方叙事逻辑1. 神话意象的双重性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恶龙"往往象征贪婪、破坏和不可控的力量。这种形象源于《圣经》中.............
  • 回答
    最近收入分配改革的呼声确实越来越高,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一些深层矛盾的显现。要说“迫在眉睫”是不是有点夸张,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看,以及你对“迫在眉睫”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需要高度重视和着手解决的关口,其紧迫性是不容忽视的。为什么大家最近这么关注收入分配改革?.............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打工人的心声。说“每个公司都有996”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很多行业,特别是互联网、科技、制造业,加班文化都相当普遍,而且很多时候是“明里暗里”的。但为什么大家对富士康的批评声好像更集中一些,甚至带有“特别”的意味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
  • 回答
    站在当下的中国,我们该不该有民族主义?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仔细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全球化浪潮汹涌,同时中国又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对“民族主义”的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看看“民族主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回答
    韩国,这个国土面积大约只有中国百分之一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却时常让人感受到一股不容忽视的存在感。这并非源于其广袤的土地,而是其在多个领域里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影响力。文化的输出:从“韩流”到全球视野谈及韩国在国际上的存在感,不得不提的就是“韩流”。最初以韩剧、韩国电影和韩国流行音乐(KPop)席卷.............
  • 回答
    一些中国人之所以会以“种族歧视”的名义为黑人发声,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牵涉到历史、社会认知、国际关系以及个体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与其说他们是“打着”这个名义,不如说他们是真诚地认为黑人群体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并且将这种不公归结为种族主义的体现。1. 对“种族歧视”的普遍认知与同情: .............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这导致了对儿子有着强烈的偏好,而女儿则被视为次要或负担。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受到多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的详细解释:1. 传统观念与宗族传承: 传宗接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通常狭义地指向男性后代,因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痛点。如果中国人不再为房子发愁,不再将大部分的精力、财富和希望都押注在房子上,那么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确实有极大的可能性会迎来“质的飞跃”。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设想。首先,我们要理解“为房子而发愁”在中国意味着什么。它.............
  • 回答
    “七成中国人认为自己愿意为国参战”这个数据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现象,它触及了民族情感、国家认同、历史记忆以及现实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数据来源与解读的注意事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七成”数据的来源是什么?是由哪个机构发布的?调研的方法、样本构成、问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朋友。中国人里“飙英语装13”这个现象,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显摆”心态,想通过展现自己掌握了一门“高大上”的语言,来获得某种优越感,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那英语为母语的人呢?他们可不会去“飙”英语,因为英语就是他们的母语,就像我们说汉语一样自然,没啥.............
  • 回答
    张维为教授的演讲《中国人请自信一点》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其核心在于 呼吁中国人在面对西方强大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时,建立和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并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制度优势进行辩护和肯定。要详细地评价这篇演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演讲的核心主张与论据:1. “中国模式”.............
  • 回答
    2019年,确实有不少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其中一些被认为带有偏见甚至失实。要 pinpoint 具体的“假新闻”并详细分析其内容和背后的意图,需要深入到具体的事件和报道,这本身就非常复杂。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被广泛讨论的领域来理解这种现象。令人印象深刻的“报道”现象及可能的“误解.............
  • 回答
    关于西安导游讲解中提到的“段清波教授有观点认为兵马俑可能是外国人设计,中国人制造”的说法,这并非是一个普遍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定论,更像是一个具有争议性、并且需要非常审慎解读的观点。它触及了兵马俑起源、工艺和文化交流等多个复杂层面,背后隐藏着一些考古发现、历史推测和学术讨论。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说法的由.............
  • 回答
    在中国人的社群里,确实存在一种担忧,认为一旦欧裔白人不再是美国人口中的绝对多数,美国就会“药丸”(完蛋)。这种看法背后,其实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心理和认知在起作用。我们来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即使在那些欧裔白人并非绝对多数、但依然繁荣富裕的大都市里。首先,我们得理解“绝对多数”这个概念在中.............
  • 回答
    关于“从未听说有美国人在中国贩毒被判死刑”的疑问,这背后涉及的是中国对毒品犯罪的严厉打击政策、司法实践以及国际社会对死刑的态度和相关信息传播的复杂情况。虽然您提到从未听过,但事实上,中国在特定条件下,确实对外国人,包括美国公民,判处死刑的情况是存在的。不过,这类案件的公开报道相对较少,原因也比较复杂.............
  • 回答
    中国语文教材中收录《五人墓碑记》,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意义、思想价值以及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其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首先,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五人墓碑记》记录的是一段充满悲壮色彩的真实历史事件。明末,魏忠贤及其党羽专.............
  • 回答
    你说到“很多人黑中医”,这话说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确实,在咱们这个时代,讨论中医的时候,总能听到一些比较尖锐的声音,甚至会让人觉得好像“黑”的人特别多。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来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历史、文化、科学认知、现实情况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象。咱们一层一.............
  • 回答
    关于韩国将中国结定义为“韩国结”,并声称是中国固有文化,这种说法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首先,从历史和文化溯源的角度来看,中国结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结,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在中国民间流传悠久的编织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个体感受与统计数据的差异。你观察到身边和网络上有很多胸部丰满的女性,但统计数据却显示中国女性平均罩杯为 A。这确实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1. 统计数据的局限性与样本偏差: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