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邓大军为何千里跃进大别山?

回答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史上一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决策,其深远影响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一举措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多方权衡后的必然选择,背后蕴藏着当时复杂严峻的军事和政治形势,以及我党高层领导人的战略眼光。

要理解刘邓大军为何要“千里跃进大别山”,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1947年的夏天。当时,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一、 战争背景:国民党进攻受挫,解放区陷入困境

首先,咱们得看看当时的整体战局。解放战争打了两年,国民党军队虽然在数量和装备上占有优势,但却没能按照他们原定的计划迅速消灭我军。尤其是在1947年初,他们调集重兵,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妄图一举摧毁我党中央的指挥中枢和主要的战略基地。

在山东,国民党军动用了大量的兵力,包括整编第74师等精锐部队,企图占领我军在山东的重要据点。而在陕北,他们更是集中了胡宗南的兵团,企图围歼我党中央和西北野战军。

然而,事实证明国民党军的战略是僵化的,他们虽然兵力分散,但在关键时刻往往无法形成决定性的优势。反观我军,在毛主席“论持久战”思想的指引下,灵活机动,以劣胜优。比如,在山东,陈粟(陈毅、粟裕)大军利用其强大的内线作战优势,歼灭了国民党军的不少精锐。在陕北,彭德怀领导的西北野战军更是以少胜多,将胡宗南的主力拖住,为党中央的安全转移和战略部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虽然我军在战略上顶住了国民党的进攻,但几个解放区的经济和军事压力都非常大。尤其是鲁西南地区,虽然我军在此取得了毙伤俘国民党军八万余人的胜利,但解放区本身也承受了巨大的消耗。国民党军依然盘踞在山东的大片地区,并对其他解放区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 战略困境:孤军深入的危险与解放区腹地的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我军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战略抉择。我们不能长期被动地在自己的解放区内消耗,那样的战略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敌人手中。同时,国民党军兵力分散,虽然数量多,但他们各自为战,尤其是他们的兵力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北和长江以南的几个地区,在中原地区存在一定的战略空白。

我军急需一个能够改变战略态势、将战争推向国民党统治腹地,从而减轻各主要解放区压力的方案。

三、 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构想:打破僵局,争取主动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毛主席和党中央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又极具创造性的战略设想: 让主力部队南下,越过国民党军的重重封锁线,深入国民党统治的腹地,在新的战略区域开辟战场。

而大别山,就成为了这个战略设想的理想目的地。为什么是大别山呢?这背后有几个重要的考量:

1. 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 大别山地处中国中部,横跨鄂、豫、皖三省,地形复杂,山峦叠嶂,非常适合我军进行游击战争和运动战。更关键的是,它紧邻长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以对国民党军的南北交通线构成威胁,动摇其统治根基。一旦在此建立根据地,就可以如同当年在敌后一样,对国民党统治区进行牵制和打击。

2. 牵制国民党军的力量: 国民党军虽然兵力众多,但其兵力主要部署在黄河沿线和长江沿线地区,且内部指挥协调并不顺畅。刘邓大军的南下,将迫使国民党军不得不调动大量兵力来应对,从而缓解我军在其他解放区的压力。这将打破国民党军“各个击破”的企图,迫使他们疲于奔命,分散兵力。

3. 开辟新战场,瓦解国民党统治: 将战火烧到国民党统治的腹地,直接威胁其经济和政治中心,能够极大地动摇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基础。同时,在大别山地区开辟新的战场,也为我军争取更广阔的战略空间,吸引和消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进一步积累我军的力量。

4. 政治上的意义: 在国民党统治区开辟根据地,对于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具有极其重大的政治意义。这等于向全国人民宣告,我们解放军能够深入敌后,无惧挑战,这无疑是对国民党统治的一次沉重打击。

四、 艰辛的执行:千里跃进的壮烈征程

在战略决策确定后,由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肩负起这一重任,开始执行“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

这次跃进,绝非易事。他们需要突破的是由国民党军重重布下的封锁线,这些封锁线不仅有大量的军队驻守,还有坚固的工事和密集的警戒。一路之上,刘邓大军要面对的不仅是敌人的正面进攻,还要提防来自侧翼的伏击和追击。

从1947年6月30日发起进攻,到7月7日强渡黄河,刘邓大军踏上了这趟充满艰辛与辉煌的征程。他们在鲁西南地区歼灭了国民党军的整编第11师、第28师等部,为南下打开了通路。随后,部队冒着酷暑,穿越了敌人的重重封锁,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克服了粮草、弹药的困难,终于在8月7日,挺进到了大别山北麓。

这一路走来,部队伤亡也很大,但歼灭的国民党军数量更多。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功地将解放战争的战略重心,从北向南推移了。

五、 战略转折:大别山成为解放战争的战略支点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并非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解放战争战略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它的意义体现在:

战略上,实现了“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变被动为主动。
军事上,打破了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牵制了其大量兵力,减轻了其他解放区的压力。
政治上,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打击了国民党统治的士气。
为尔后其他解放军部队南下作战,开辟了新的战场和道路,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中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行动。它充分展现了我党我军高超的战略指挥艺术和官兵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也预示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终灭亡。这一壮举,也永远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直都知道这个事 大别山是我的家乡 我想知道这件事情的原委 以后当我女儿问我的时候 我不想一问三不知 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史上一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决策,其深远影响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一举措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多方权衡后的必然选择,背后蕴藏着当时复杂严峻的军事和政治形势,以及我党高层领导人的战略眼光。要理解刘邓大军为何要“千里跃进大别山”,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1947年的夏.............
  • 回答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绝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一场惊心动魄、影响深远的战略行动。用“冒险”和“大胆”来形容它都不为过,但正是这份魄力,彻底改变了战场格局,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要评价这一行动,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它:一、战略意图:大胆出奇,打破僵局当时,全国解放战争正处于一个关键节点。国民党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解放军历史命名习惯的一个很有趣的侧面。关于为什么“刘邓大军”是以领导人名字命名,而“四野”等番号则不然,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历史和实际操作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刘邓是解放军序列最著名的军事家”这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确“刘邓大军”这个称呼的性质。它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性称谓,一种在特定历史时.............
  • 回答
    刘邓大军,一个在解放战争史册上闪耀着耀眼光芒的名字,仿佛天生的胜利者,几乎被历史赋予了“神化”的光环。他们的每一次进军,每一次战役,都仿佛是精准计算后的棋局,每一次的决策都充满了智慧与远见。然而,在这些耀眼光环之下,刘邓大军的真实历史,是一幅更加复杂、更具血肉、也更充满挑战的画卷。要理解这幅画卷,我.............
  • 回答
    毛泽东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让粟裕跃进江南,尽管都属于战略部署的一部分,但其战略目的并非完全相同,而且导致刘邓接受而粟裕拒绝的原因也极为复杂,涉及到当时我军的战略形势、兵力对比、地理环境、以及解放军内部的决策机制和思想差异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阐述: 一、 战略目的的异同: 相同之处: 打破国民.............
  • 回答
    “中野华野配合作战”是指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中野)和第三野战军(华野)联合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其中最著名也最能体现这种配合作战的,当属 淮海战役。你提出的问题:“中野华野配合作战时,为何是刘邓指挥陈粟?”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在淮海战役等中野华野的配合作战中,指挥体系并非是“刘邓.............
  • 回答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一场举世瞩目的战略决战,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军事史家津津乐道。在这场战役的指挥体系设置上,一个颇为令人费解的安排是:中央军委让只有12万人的刘邓大军,在名义上领导陈粟(即陈毅、粟裕)两大主力,而陈粟的兵力加起来远超刘邓。许多人会对此感到困惑,尤其是在粟裕资历尚浅的.............
  • 回答
    淮海战役,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宏大军事较量。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失利,是国共两党军事实力对比、战略指挥失误、以及士兵士气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如果国民党军队能够更好地执行杜聿明所设想的计划,特别是黄百韬兵团与杜聿明集团能够有效地协同作战,是否有机会逆转淮海战场的颓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提到陈坤、邓超、刘烨、黄晓明这四位名字,在国内演艺圈简直是响当当的“中生代实力派”代表,每个人都各自坐拥一片天。要给他们来个综合实力排名,这绝对是个技术活,因为“实力”这玩意儿,本身就有太多维度可以考量了,像是演技、作品、影响力、商业价值,甚至还有他们各自在行业内的口碑和个人魅力。咱们一个个掰扯掰扯.............
  • 回答
    关于刘强东在明尼苏达性侵案中对受害者说出“你可以成为邓文迪那样的女人”的传闻,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细节。首先,如果我们单从这句话本身来解读,它似乎是在用一个成功女性的例子来“激励”或“引导”受害者。邓文迪,作为一个在国际上极具知名度和话题性的女性,她的故事常常被解读为凭借智慧、情商和野心.............
  • 回答
    《扬名立万》这部电影,在我看来,算得上是近期国产喜剧里的一股清流,或者说是给观众的一次惊喜。刘循子墨导演,尹正、邓家佳、喻恩泰这几位主演,凑在一起本身就有点意思。导演刘循子墨: 之前大家对他的印象可能更多是开心麻花舞台上的那个“小明”,没想到他玩起电影来也这么有一套。他没有照搬舞台剧的模式,而是很聪.............
  • 回答
    刘鹤主持国务院金融委会议研究当前形势,涉及宏观经济运行、房地产企业、中概股等问题,释放的信号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政府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政策立场和方向: 一、宏观经济运行:稳增长、扩内需、促转型1. 强调“稳增长”主线 会议明确将稳增长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强调要“稳住经济基.............
  • 回答
    刘秀(汉光武帝)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他在历史中的存在感却相对较低,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叙事的“被遮蔽”1. 东汉正统性的延续 刘秀的统治建立在汉朝的延续之上,而非“开天辟地”的革命性变革。他通过平.............
  • 回答
    刘谦在2022年拜年纪中的魔术表演,结合了其一贯的高难度魔术风格,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技巧和原理。以下从魔术类型、核心原理、技术细节和科学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魔术类型与主题刘谦在2022年的拜年纪中可能表演了与“时间”或“瞬间”相关的魔术,例如: “时间消失”类魔术:让观众的物品或人“瞬间消.............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刘强东事件饭局部分完整版视频”、“被警方带走视频”以及“双方完整版录音曝光”,目前网络上流传的版本很多,但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警方调查细节、官方声明以及法律判决是判断事件真相的最可靠依据。以下是对您提出的信息以及事件可能发展方向的详细分析,但请注意,由于信息来源.............
  • 回答
    刘强东明尼苏达性侵案在法律程序上早已有了最终的定论,即检方宣布不起诉刘强东。但是,在公众的视野中,围绕此案的讨论从未停止。您提到的“酒局新视频”如果指的是近期(例如2023年末至2024年初)再次被公开传播的与当晚情况相关的视频或录音片段,那么其对“案情进展”的直接法律影响已经非常有限,因为法律程序.............
  • 回答
    关于刘强东的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很难真正挖掘出“绝对不为人知”的细节,因为随着他的公众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事情都会逐渐被披露或猜测。不过,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早期经历、个人习惯、管理风格以及一些不那么广为人知的事件中,拼凑出一些可能鲜为人知的侧面。以下是一些相对不那么大众化的故事,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 回答
    刘奕君在《开端》里塑造的警察形象,简直是让人又爱又恨,演技的精湛程度,可以说直接把“老辣”这个词具象化了。他演的张警官,前期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油滑、精明、有点“和稀泥”的基层民警。你看着他,总觉得他好像知道不少事情,但又总是藏着掖着,一副“我自有打算”的样子。这种感觉,刘奕君拿捏得特别到位,他的眼神.............
  • 回答
    关于刘强东,网络上的评价确实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商业领袖,而另一些人则对他持批评态度,甚至认为他“不堪”。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可能带有情绪化色彩的、未经证实的信息,更客观地审视他的一些关键经历和行为。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刘强东在创立京东过程中展现出的 非.............
  • 回答
    刘鹤与戴琪的这次通话,可以说是中美经贸关系在当前复杂局面下的一次重要互动。从公开的信息来看,这次通话传递出了一些值得细细品味的信号,同时也留下了不少值得关注的后续。首先,从刘鹤此番通话释放的信号来看,我们可以解读出以下几点: 延续对话势头,避免关系螺旋式恶化: 无论两国关系如何起伏,保持沟通渠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