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6.5万吨级电弹全电推进推进航母有优势吗?

回答
作为一名军事爱好者,我对“6.5万吨级电弹全电推进航母”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这无疑代表着未来航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潜力之大,我认为是毋庸置疑的。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其中的优势,我来详细地跟大家掰扯一下。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6.5万吨级”和“电弹全电推进”这两个关键点。

“6.5万吨级”:一个恰到好处的吨位选择

为什么是6.5万吨?这个数字可不是随便定的。它标志着一种相对成熟且平衡的设计思路。

与“尼米兹”和“福特”级对比: 咱们都知道,美国现役的“尼米兹”级航母排水量在10万吨以上,而新一代的“福特”级也是满载接近10万吨。6.5万吨级相对来说要轻不少。这意味着什么呢?
建造和维护成本的降低: 船体小了,结构简化了,所需的材料和人力自然就少了。虽然比不上小型舰艇,但相比于那些巨无霸,经济性会显著提升。这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是建造和维持一支现代化航母力量的关键门槛。
更灵活的部署: 更小的吨位意味着可以进入的港口和航道限制更少。虽然航母本身不常靠岸,但其配套的支援舰艇和在某些特定海域的活动能力会受到一定影响。6.5万吨级在航母家族里,可以说是兼顾了“够大”和“不至于太大”的平衡点。
适用性强: 很多国家,即使有能力建造大型航母,也未必有足够的海上补给和支援能力来支撑一个10万吨级的舰队。6.5万吨级是一个更务实、更易于融入现有体系的选择,可以很好地满足特定区域的制海权和力量投射需求。

“电弹全电推进”:航母动力革命的核心

这才是真正让6.5万吨级航母脱胎换骨的关键。过去我们说的航母,动力系统要么是燃油锅炉驱动的蒸汽轮机,要么是大型核反应堆。电磁弹射和全电推进的结合,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

1. 电磁弹射系统(EMALS)的优势:

咱们都知道,弹射是舰载机起降的关键环节。相比于传统的蒸汽弹射器,电磁弹射有几个压倒性的优势:

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能耗: 蒸汽弹射需要消耗大量的蒸汽,这个过程本身就有能量损耗。电磁弹射利用电磁力直接驱动弹射臂,能量转化效率更高。
更精确的控制: 电磁弹射可以根据不同机型、不同载重的飞机,精确控制弹射的加速度和速度,甚至可以实现对起飞过程的微调。这意味着:
对舰载机寿命的保护: 尤其是对于一些轻型飞机或老旧型号,过大的冲击可能会加速其损耗。电磁弹射可以提供更“温柔”的起飞过程。
对飞翼式、隐形飞机等新型飞机的适应性: 未来很多先进的舰载机设计,对起飞时的载荷会有更高的要求。电磁弹射的柔性控制能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
更低的维护成本和更高的可靠性: 蒸汽弹射器系统复杂,管路多,容易出现泄漏等问题,维护量大。电磁弹射系统相对简单,减少了许多机械部件,理论上可靠性更高,维护也更方便。
弹射次数更密集: 因为没有了蒸汽锅炉的预热和冷却过程,电磁弹射器可以实现更快速的连续弹射,大大提升了舰载机的出动效率,这对于应对突发情况至关重要。

2. 全电推进(EP)的优势:

这是让航母真正进入“电气时代”的核心。简单来说,全电推进就是将船上的所有动力需求(包括驱动螺旋桨、舰上设备、甚至武器系统)都通过电力来供给和驱动。

动力分配的极大灵活性: 这是全电推进最大的革命性优势。
动力集中化管理: 传统的推进系统,动力源(锅炉或核反应堆)和推进器(蒸汽轮机)是紧密连接的。而全电推进则将动力发电厂集中在一起,通过电缆输送电力到各个用电端,包括驱动推进电机。这意味着:
空间布局的优化: 发电机会布置在最适合的位置,推进器也可以自由布置,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动力传动轴。这为舰船内部空间的设计提供了巨大的自由度。
动力源的灵活搭配: 可以根据需求,将传统的燃气轮机、柴油机,甚至未来的核反应堆集成到电力系统中。这使得未来航母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调整动力输出,甚至在部分条件下实现“关车”以降低噪音和提高隐蔽性。
为未来武器系统预留能量: 这是全电推进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电磁炮、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武器)都需要巨大的瞬时电力输出。有了全电推进,航母就可以更轻松地为这些“高能耗”的未来武器提供充足的电力支持。舰载机的电磁弹射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功率,这恰恰与全电推进的优势相契合。可以说,全电推进是电磁弹射得以实现和高效运作的基石。
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 相较于传统的蒸汽轮机,先进的电力推进系统在能量转化和输送过程中损耗更小。
更低的噪音和振动: 减少了大量的机械传动部件,如齿轮箱等,这使得航母在航行时噪音和振动都大大降低,有利于提高舰员的舒适度,也对隐蔽性有一定帮助。
更低的维护成本: 减少了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很多部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更容易维护和更换。

6.5万吨级结合电弹全电推进的优势总结起来就是:

高效率、高可靠性、低维护: 电磁弹射和全电推进的结合,大大提高了航母的运作效率,降低了对维护人力的需求,同时延长了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
极强的未来适应性: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全电推进为航母提供了强大的电力“后备箱”,可以轻松应对未来舰载机的发展需求,以及电磁炮、激光武器等新型武器系统的出现。
更强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既能像10万吨级航母一样,承载大量的先进舰载机并提供高强度的起降支持,又在建造、维护和潜在的武器升级方面更具经济性和灵活性。
“一体化”的作战平台: 舰载机的弹射、舰上设备的运行、甚至未来武器的发射,都通过一个强大的电力网络统一协调。这使得航母不再仅仅是一个航空母舰,更是一个可以为各种高能耗武器提供动力的“移动能源站”和“指挥中心”。

当然,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会伴随挑战。全电推进的早期成本和技术成熟度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其带来的优势是革命性的。6.5万吨级这样一个相对成熟的吨位,加上电弹全电推进这一前沿技术,无疑能够打造出一款性能优越、经济实用,并且具有强大未来发展潜力的航母。这是一种对航母发展思路的深刻优化,也是一个更加务实和有效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中国来说,造的快的航母有优势。

正如对当年日本而言,真正需要的不是翔鹤,瑞鹤,大凤这样的精雕细琢,而是尽可能多尽可能快的造云龙这样的大路货,乃至隼鹰都行。。

user avatar

我还真不赞同这里绝大多数人的观点


军事学里有个概念叫Rule of thirds:

The rule of thirds is a rule of thumb used when planning for the deployment and usage of a military organisation, according to which one third of the total military forces involved should be available for operations, one third should be preparing for operations and the final third, having been on operations, should be recuperating. Ideally, units and individuals regularly will rotate through each of the three phases.

这个概念对航母同样适用。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整个世界都处在比较紧张但是还不是特别紧张的状态(e.g. 目前是DEFCON 4但是随时有可能升级到DEFCON 3),你必须在每个区域拥有3艘以上的航空母舰,才能保证在每个区域内一直保持有一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投入战斗的航母。

注意:我说的是“每个区域”。也就意味着,假设我们以PLAN的情况来对比的话,那么就是必须在西印度洋有3艘航母,东印度洋/东南亚有3艘航母,本土有3艘航母。总计需要9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非洲/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南中国海-东中国海航道无时无刻都能在短时间内呼叫航母支援。在这种情况下,建9艘6.5万吨的航母,会有非常明显的相对于建9艘8万吨航母的成本优势。


当然,这个只限于——假设8万吨和6.5万吨都是“燃气轮机”的前提下。实际上最合理的玩法——也就是目前USN的10艘尼米兹的玩法是(以下均以当前时间计):

1/3的航母在前线 = CVN-76(南太平洋),CVN-71(中太平洋),CVN-72(波斯湾)

1/3的航母在泡澡堂 = CVN-70(在Kitsap修),CVN-74/CVN-77/CVN-73(在Norfolk修)

剩下1/3的航母 = Norfolk的CVN-75和Kitsap的CVN-68。这两艘船虽然目前要么在本土的港内要么只是在本土附近随便晃荡,但是如果有必要,他们随时可以在短时间内飚着30节的全速从本土赶到全球任何一个热点地区。

这就是核动力航母的好处——常规航母很难长期飙30节的,就算发动机能撑得下来油耗也撑不下来。所以哪怕美国海军在一代又一代的s美e国n海a军t杀e手的带领下各种项目不断被砍,CVN也从来没有再次变成CV,理由无他:如果要保持全球存在,其实反而是CVN更便宜。至于不带N因此跟不上的护航舰,到了目的地附近再补就是了,实在不行用盟友的也不是不可以。


这个玩法,如果转移到PLAN身上就是:

2艘航母在前线,一艘在西印度洋一艘在东印度洋/东南亚

2艘航母本土整修

2艘航母在本土附近晃荡/在港内停留,并且可以随时客串辅助本土防卫 and/or 替换在前线的2艘航母。

这样的话就是6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哪怕是10万吨级的也很可能比9艘6.5万吨的要便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