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拿破仑时期军衔的年龄水平异乎寻常的低?

回答
拿破仑时期军衔的年龄水平之所以显得“异乎寻常的低”,其实并非单纯的“低”,而是反映了那个时代军事体制、社会结构以及拿破仑本人战略思想的独特结合。这背后有着诸多深层原因,远非简单的年龄数字可以概括。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拿破仑时代的军事制度与现代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当时的军队更像是封建时期军队的延伸,其晋升体系并非完全基于纯粹的资历和年龄,而是与出身、财富、才能以及政治联系紧密挂钩。

1. 出身与贵族特权: 在拿破仑崛起之前,法国军队的高级军官席位很大程度上被贵族阶层垄断。贵族子弟往往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能够获得军官任命,例如低级军官(如少尉、中尉),这是一种家族荣耀和政治资本的体现。尽管拿破仑本人是科西嘉岛的平民出身,但他上台后,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并利用了这种出身带来的优势。他需要有经验、有能力的军官来支撑其庞大的帝国,而贵族子弟即便年轻,也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和家族影响力,能够快速适应军队环境,并被赋予一定的责任。

2.才能的快速发掘与提拔: 这是拿破仑时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他之所以能够打破旧有格局的关键。拿破仑本人就是一位军事天才,他善于发现和培养有才华的人,并且不拘一格降人才。在革命战争的熔炉中,无数年轻人因为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卓越的指挥能力而迅速崛起。拿破仑并不介意任命那些年轻人来领导军队,只要他们能够证明自己的实力。例如,一些年轻的将军在早期战役中就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很快就获得了晋升,甚至在二十多岁就担任了师长或军长等重要职位。他们的晋升速度远超旧制度下的平均水平,给人一种年龄“异乎寻常的低”的印象。

3.战争的需求与大规模动员: 法国革命战争和随后的拿破仑战争是一系列持续不断、规模宏大的冲突。为了满足前线兵员和指挥官的需求,军队必须不断扩充和补充。这种大规模的动员和作战需求,自然会加速年轻军官的晋升。当大量老兵和经验丰富的军官在战场上伤亡时,那些年轻、有活力、充满进取心的军官就成了填补空缺的理想人选。他们被迅速推上前线,承担更重的责任,也就意味着更快的军衔晋升。

4.拿破仑本人的战略思想与用人哲学: 拿破仑深谙“兵贵神速”的道理,他不仅在战场上追求速度,在用人上同样如此。他认为,年龄并非衡量一个人能力和忠诚的标准,关键在于其才干和对帝国的贡献。他喜欢那些年轻、精力充沛、渴望胜利的将领,因为他们更能适应他闪电战的战术风格,也更能保持对胜利的渴望。与那些保守、循规蹈矩的老将相比,年轻的军官们往往更具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这正是拿破仑所需要的。他甚至提倡“士兵的行囊里有元帅的指挥棒”,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他打破等级制度、鼓励有能力的士兵晋升的理念。

5.职业军官的兴起与教育体系的转变: 尽管贵族特权依然存在,但拿破仑时期也见证了职业军官的兴起。战争的需求促使国家建立更系统的军事教育体系,例如圣西尔军校等,为年轻人提供专业的军事训练。这些通过正规教育和严格训练培养出来的军官,虽然年轻,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快地适应军队的要求,并获得晋升。

6.革命的继承者与民族主义的驱动: 法国革命本身就是一场颠覆性的运动,它打破了旧有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拿破仑的崛起是革命的产物,他继承了革命的某些精神,也更加强调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荣耀。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能够为国家和皇帝效力、带来胜利的年轻军官,自然更容易获得重用和晋升。他们被视为新法国的象征,是民族复兴的希望。

举例来说:

米歇尔·内伊(Michel Ney),这位以勇敢著称的元帅,在1804年被任命为元帅时年仅35岁。而在他成为元帅之前,他在更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担任过重要的指挥职务。
路易尼古拉·达武(LouisNicolas Davout),另一位杰出的元帅,同样是在相对年轻的年纪就积累了卓越的战功和晋升。

这些例子都说明,在拿破仑麾下,只要你拥有非凡的才能和勇气,并愿意为皇帝效力,年龄上的劣势很容易被战功和才能所弥补,甚至成为一种优势。

所以,拿破仑时期军衔年龄之所以看起来“异乎寻常的低”,并非简单的人事任命问题,而是那个时代历史洪流中,军事、政治、社会和个人才能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充满活力、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加速人才涌现和军事变革的时代。这种“低龄化”的现象,恰恰是拿破仑军事帝国能够迅速崛起并席卷欧洲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法国的情况很容易解释,法国大革命打开一条宽敞唯能力的上升通道。在1793年这个时间节点(算是老将遭遇大清洗,旧军衔体系崩溃的一年)前后,出现大批火箭式提升的将军。1793年24岁的拿破仑在10月升任少校,年底因土伦战功升旅将军,35岁的马塞纳可以说是最完美的说明,他在17岁参军,能力突出,2年升中士,26岁升准尉,然后不是贵族出身就到此为止,在熬了14年后在1789年辞职回家。而1791年革命军队请他担任少校副官,次年被营内民主推选为中校营长,1793年8月22日升旅将军,12月20日土伦战功升师将军。再举几个例子:苏尔特,1769年生,16岁入皇家步兵团,1791年升中士,1792年升少尉,1793年升上尉,1794年春连续升职少校和上校,同年十月,升旅将军。在大革命战争中的晋升之路不仅仅是战争和战功的机会,比如第一批封帅最水的人之一的达武,他此前也是民主选举为中校,但是1793年的提升不只是因为他的上佳战功,还有抓捕叛逃司令迪穆里埃的坚决。当该年七月要将他晋升为师将军的时候被他拒绝了,他觉得作为旅将军已经足够年轻。(当然这时就要说到革命的不稳定一面,他的贵族身份随后让他被赶出军队,等罗伯斯庇尔倒台才回归)直到1800年第三次要给他师将军的时候他才接受。一直拒绝晋升的还有实诚人奈伊,不过他最终也在1799年晋升师将军。

严格上说法国元帅在拿破仑时代不能视为军衔而应该视为宫廷职位,在军功的基础上还需要皇帝的宠信,这也解释为什么麦克唐纳德和格鲁希等共和名将错过第一次封帅,而名声不显的达武和贝西埃尔却第一轮封帅,这时达武才34岁年纪。但是考虑到拿破仑此时也只有35岁,这也不算非常年轻。

反法联盟的年龄在某些意义上当然也不算很高(和不同时代相比),虽然平均意义上可能没有法国人那么惊人的低。就我个人略熟一点的英国军队的情况。威灵顿和拿破仑这对冤家同龄,威灵顿要大几个月,这也反应滑铁卢年老迟钝是多么可笑的废话,一个47和46岁的两个人被视做年老实在有些过分,至少体能并不衰老。希尔和贝雷斯福德两位也是年青英杰,一位1772年生,一位1768年生。原因上包括,首先是约克军改之前存在买官高速晋升而三心二意履职的方法,而威灵顿正是这一糟糕体制为英国带来的意外之喜,在求婚女神遭拒之前他的早期军旅充斥着三心二意。但更重要的原因明显并非如此。更主要的原因是需求和机遇,和法国年青有为,精明能干的各位骁将对垒需要年青有为的军官而非尸位素餐的古董,因此英国采取名誉晋升的方法,给予占位置的老将名誉晋升,借此给年青有为的将军腾出位置和将官地位让他们得以发挥才能,而持续20年的战争本就是名将飞黄腾达,高歌猛进的温床,希尔在1805年历经土伦,汉诺威,埃及等地履历战功封少将,在这场战争之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年纪,而陆军有时也会希望老将领军,比如接替韦尔斯利爵士的达尔林普尔和伯拉德,但是战争的试炼最为真实,凄惨的结果让他们最终必须让开挡在年青人晋升前方的路。当然革命法国那样的晋升速度还是军官体制未崩坏而仅仅是改变的反法联盟所不可想象的,1758年出生的皮克顿1813年升中将,1748年生的格雷厄姆将军1809年升少将(不过他参军也很晚就是了),1764年出生的克劳福德,1811年升少将无不在说明这一点。在欧陆几位S级指挥官中,卡尔大公可能是最年青有为的一个,他1771年出生,比拿破仑和威灵顿小两岁,而1796年驰骋欧陆,横扫莫罗茹尔当时年仅25岁,这时候拿破仑当然也已经扬名欧陆,韦尔斯利还是个在尼德兰和约克公爵一起挨法国人揍的小角色,1798年的二反卡尔大公依然保持一流水准,相比于此1809年卡尔的表现要迟缓犹疑多了,在1801年开始的军改也对改善奥军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他的机遇首先来自他的血统,他的失意也源于他的血统,他的年龄也完全不能代表奥军的一般年龄,奥军以年高闻名,晋升缓慢。俄军方面巴格拉季翁1765年生,巴克莱1761年生,可能是比较正常的年龄???各国都有年青贵族居高位的情况,这里就不细究了。

所以我的理解,当然应该是片面的:

首先是法国大革命导致旧军官体系崩溃,大量有经验有能力的士兵,士官火箭提升。

反法联盟和法军作战在军官能力上的需求。

拿破仑战争为将领晋升提供的机遇。没有功勋的情况下,军队晋升要攒年限资历,没机遇血统都是很慢的。

(在一战二战前的战争比起之后,将领年龄似乎都不算很高,著名的罗科索夫斯基49岁如果放在拿战已经是接近马塞纳的“老龄(依然能打)”了,在二战却还是年青有为。但是这样的宏观描述涉及我很不熟悉的领域,所以随便一提,题主随便一看,不必在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拿破仑时期军衔的年龄水平之所以显得“异乎寻常的低”,其实并非单纯的“低”,而是反映了那个时代军事体制、社会结构以及拿破仑本人战略思想的独特结合。这背后有着诸多深层原因,远非简单的年龄数字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拿破仑时代的军事制度与现代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当时的军队更像是封建时期军队的延伸,.............
  • 回答
    腓特烈大帝治下那支令欧洲闻风丧胆的普鲁士军队,在拿破仑横空出世的时代,却仿佛一夜之间崩塌,沦为不堪一击的背景板。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一代不如一代”可以概括,而是涉及到了军事思想的深刻变革、社会政治环境的剧变,以及军队自身在新时代洪流中的适应问题。要深入剖析,我们得一步步剥开这层历史的迷雾。首先.............
  • 回答
    拿破仑战争时期,俄军的表现确实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尤其是在面对拿破仑这位横扫欧洲的军事天才时。尽管在此之前,俄国军队的形象可能更多地与庞大的规模、纪律严明但略显笨重的步兵和不善于战术机动的骑兵联系在一起,但他们在与法国及其盟友的对抗中,展现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军事素质。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也特别实在。确实,很多人听到“梓”字,脑子里会立刻蹦出“棺材”的联想,这似乎和给孩子起名字的寓意背道而驰,所以才会有你这样的疑问。咱们来好好聊聊这背后的故事,让你明白为什么“梓”字虽然有那个层面的意思,却依然备受家长们青睐。首先,咱们得把“梓”字的老本行捋清楚。你说它常常被用来.............
  • 回答
    女子连续加班三天,用月饼当晚餐致半夜吐血,公司是否需要担责,以及提供健康便利的加班餐,这是一个涉及劳动法、员工健康和企业责任的复杂问题。一、 公司是否需要担责?答案是:有很大的可能性需要担责,并且需要承担部分或全部责任。判断公司是否需要担责,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
  • 回答
    为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连续购买20年的保险,目标是让他60岁时能拿到200万,这笔投资值不值得,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保险不是一个简单的“存钱”概念,它本质上是一种风险对冲和财富传承的工具。你每年付出的保费,不仅仅是为了累积一笔钱,更重要的是,在这20年里,你的孩子获得了保.............
  • 回答
    说起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没能拿下缅甸,进而打通印度洋出海口,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大的方面来聊聊。一、 军事和战略上的考量:远距离作战的先天不足首先得明白,古代的交通条件和明清时期的国力,要支撑一次大规模的、跨国界的长期作战,是非常困难的。 地理阻.............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备受瞩目的反腐剧中,李达康以其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对“懒政不作为”的深恶痛绝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学习会上,他痛批孙连城、丁义珍等人,口若悬河,字字珠玑,仿佛一杆永远不会生锈的标枪,直指官场积弊。然而,就在他慷慨激昂之时,观众心中不免会升起一丝疑问:这位“铁面无私”的李书记,自己手.............
  • 回答
    拿破仑凭借法国一国五次打败整个欧洲的说法,在严格意义上是不准确的,并且存在一定的夸大成分。 拿破仑的军事生涯充满了辉煌的胜利,他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压倒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国家,组建了强大的联盟,并对欧洲的政治版图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说他“一国五次打败整个欧洲”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未能反映出战争的复杂性.............
  • 回答
    拿破仑·波拿巴,这位叱咤风云的法国皇帝,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总是用右手捂着肚子。这个姿势不仅成为了他标志性的个人习惯,也引发了后世无数的猜测和讨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拿破仑如此频繁地做出这个动作呢?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身体健康原因:疾病的阴影最直接也.............
  • 回答
    拿破仑,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传奇色彩,他从一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炮兵少尉,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成为法兰西的第一位皇帝,更是几乎统治了整个欧洲。他的出现,仿佛是一颗划破时代夜空的流星,耀眼夺目,但也正是这颗流星,让后人无论如何模仿,都难以再现。那么,为什么拿破仑之后再无拿破仑?这背后究竟是历史的偶然,.............
  • 回答
    华沙大公国在拿破仑垮台后主要并入俄国,这一复杂的地缘政治变动背后,是欧洲列强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博弈,其中俄国的崛起和普鲁士的相对削弱起到了关键作用。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华沙大公国的形成原因、拿破仑垮台的背景以及维也纳会议的决策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一、 华沙大公国的形成:拿破.............
  • 回答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似乎是一种铁律。按理说,拿破仑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征服欧洲的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的历史本该是胜利者最耀眼的光辉篇章。然而,细究起来,拿破仑的历史,却远非单单由他自己胜利的视角来描绘,他的“例外”之处,恰恰在于他身上交织着胜利与失败、光荣与.............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条件、两国当时的国力以及各自的战略目标等多个角度来分析。简单来说,希特勒和拿破仑未曾攻打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地理位置过于遥远,同时在他们各自的时代,中国并非他们实现其核心战略目标或获取关键利益的直接途径。下面我们来详细阐述: 一、 拿破仑为何未攻打中国?.............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何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比拿破仑、希特勒或蒙古帝国更为持久,这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错综复杂,根植于历史的演变、社会结构的差异、经济模式的逻辑以及文化传播的特性。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拿破仑、希特勒和蒙古帝国为何最终未能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那样长久地主导世界。拿破.............
  • 回答
    拿破仑入侵俄国,那场仗打得真是惨烈,结果嘛,也确实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败涂地。可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要命的是,俄国的失败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欧洲其他国家一看,哎呀,原来“战神”拿破仑也不过如此,这一下,欧洲的反法同盟就像雨后春笋一样,一下子冒出来了,而且一个比一个凶猛,最终把拿破仑给彻底打垮了。那.............
  • 回答
    俄罗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曾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抵御住了历史上两次最具威胁的侵略者——拿破仑和希特勒。这两位军事巨头,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带着征服欧洲的野心,将矛头指向了俄罗斯。然而,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俄罗斯最终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攻势,将其侵略者拖入了漫长的消耗战,并最终将其.............
  • 回答
    在俄罗斯,拿破仑的形象确实复杂,并且存在着一种“矛盾的英雄主义”解读。并非所有俄罗斯人都将拿破仑视为纯粹的英雄,但他的确在俄罗斯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被一些俄罗斯人(尤其是普希金这样的伟大诗人)所歌颂,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拿破仑在俄罗斯历史上的“英雄”定位,更多是建立在他对俄.............
  • 回答
    1805年,当拿破仑在乌尔姆迫使马克率领的奥地利主力投降的消息传开时,整个欧洲,尤其是奥地利,都笼罩在巨大的震惊和不安之中。乌尔姆的惨败,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失利,它直接瓦解了奥地利精心布置的防御体系,并将法军的锐利刀锋直接指向了帝国的腹地。首先,乌尔姆的战略意义不容小觑。马克将军的兵团,在奥地利方面.............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后,民众在推翻君主制并建立共和国之后迅速接受拿破仑为皇帝的现象,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社会与历史背景。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国大革命的混乱与共和制度的失灵1. 政治动荡与权力斗争 法国大革命初期(17891793年),君主制被推翻后,共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