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挺好》中有什么违背现实的神逻辑?

回答
《都挺好》作为一部非常成功的现实主义家庭剧,在播出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虽然它在许多方面都非常贴近生活,但也正如很多影视作品一样,为了剧情推进和人物塑造,存在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发生的,或者说是“神逻辑”的桥段。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中一些比较突出的例子:

1. 苏明玉的人设和情感处理上的过度理想化与矛盾:

极端的独立与隐忍的反差: 苏明玉在原生家庭中长期遭受不公平待遇,父亲重男轻女,母亲冷漠自私,哥哥们更是吸血鬼。然而,她却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靠自己的能力,从一个“不受待见的女儿”一步步成长为年薪百万的精英女性。这一点在现实中非常艰难,但并非完全不可能。但问题在于,她一边对原生家庭极度反感和抗拒,一边又在关键时刻,甚至是频繁地,不计代价地为家人付出。 尤其是对苏大强,明明知道他毫无责任感,却屡次被他“绑架”,用巨额的金钱去解决他的各种麻烦。这种极端的“刀子嘴豆腐心”,在现实中如果是一个真正想要摆脱原生家庭阴影的人,往往会更早地划清界限,甚至彻底断绝联系,而不是一次次陷入泥潭。她处理方式的矛盾性,既是为了展现她的善良和家族责任感,但又显得有些不符合她之前塑造的那个强大、理性、为了自保而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的形象。
对哥哥们的“过度包容”与情感依赖的摇摆: 尽管苏明玉屡次被哥哥们伤害和利用,但在关键时刻,她总是会原谅他们,甚至帮助他们。比如,当苏明哲在美国失业、苏明成为公司同事陷害时,明玉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甚至搭上自己的积蓄和人脉。虽然亲情是复杂的,但她对哥哥们反复的纵容和情感上的依恋,在现实中一个如此独立且被伤害过的人,会表现得如此软弱和依赖,显得有些超出一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模式。
高情商与低情商的切换: 作为一名职场精英,苏明玉展现了极高的情商,能够应对复杂的职场关系和领导的刁难。但回到家庭中,面对原生家庭成员的无理取闹和情感勒索,她的情商似乎就会大幅下降,容易被激怒或陷入被动。这种在不同情境下情商的剧烈波动,在现实中虽然可能,但在一个稳定成熟的职业女性身上,显得有些过于戏剧化。

2. 苏大强的“作妖”能力与缺乏现实制约:

无休止的“作”与无人能有效制止: 苏大强作为这部剧的“反派”之一,他的“作妖”能力堪称一绝,从一开始就想在明玉家蹭吃蹭喝,到后来为了面子和所谓的“自由”要跟蔡根花同居,再到后面被骗了钱要明玉养他,最后更是提出要回老宅,而且是把老宅卖了来养老。他不断地给孩子们制造麻烦,且手法层出不穷。但关键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如此不负责任、只顾自己的老人,其行为是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约的。 他的子女们虽然不愿意,但总会有亲戚、邻居、社区工作者,甚至居委会来干预。他的行为虽然可以被理解为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一些老人问题,但其极端化和持续性,以及子女们几乎是“单打独斗”地去承受,并且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外部力量来制止他,显得有些过于漫画化。
子女们对苏大强行为的过度“迁就”和“解决”: 尽管明玉、明哲、明成都很痛苦,但他们似乎总有一种责任感,愿意去解决苏大强制造的每一个麻烦。明哲在美国失业后依然要往国内汇钱,明成更是屡次掏空自己的积蓄。这种近乎“自毁式”的责任感,在现实中,虽然孝道是重要的,但子女们在面对一个如此自私且不讲道理的父亲时,总会寻找更合理、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次次地陷入“救火”模式。尤其是在苏大强被骗光钱财后,他依然能理直气壮地要求明玉养他,这种缺乏羞耻感和感恩心的表现,虽然真实,但子女们能够一次次地容忍并满足他的要求,显得有些“工具化”的安排,来推动剧情。

3. 亲戚关系的复杂性被高度简化和戏剧化:

亲戚的“一致性”和“工具性”: 除了苏家的核心家庭成员,剧中的其他亲戚,如小产房的舅舅、舅妈,都显得过于符号化和工具化。他们要么是为了衬托苏家人的“可怜”,要么是为了制造矛盾。在现实中,复杂的亲戚关系往往是模糊的、多层面的,很少有如此“脸谱化”的存在。 比如,苏大强的哥哥(也就是明玉的二叔)在关键时刻的出现和帮助,显得有些突兀,并没有太多前期铺垫。而像朱丽这个角色,她的父母对于苏明成的支持和后续的处理,也显得有些程式化,只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而存在。
群体性矛盾爆发的集中处理: 剧中经常出现一些集中爆发的家庭矛盾,比如一次家庭聚餐可能就会把积压已久的所有不满都引爆出来。这种戏剧性的集中爆发,虽然是影视剧的常见手法,但在现实中,家庭矛盾往往是更分散、更隐晦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和处理。

4. 少数角色的行为逻辑过于理想化或极端化:

石天冬的“完美丈夫”光环: 石天冬作为苏明玉的男朋友(后来的丈夫),几乎是一个完美的角色。他对明玉无微不至,理解她的痛苦,支持她的决定,还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帮助。虽然有这样的好男人存在,但他在剧中的“完美”属性,有些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烟火气,是为了衬托明玉的幸福而存在的。他的出现和对明玉的包容,可以说是满足了观众对理想伴侣的期待,但这种“恰到好处”的出现和支持,在现实中非常难以遇到。
苏明成的“恋爱脑”和反复的错误: 苏明成在剧中虽然浪子回头,但他的“恋爱脑”和屡次因为女人犯错的行为,比如和朱丽结婚后又因为小三的事情让家庭陷入困境,以及后来和童文洁的婚姻也面临挑战,这些情节的反复出现,有时会让人觉得他的人物弧光有些重复,而他对错误行为的反思和改正,也显得有些“工具化”,是为了让剧情有波折。

5. 职场线与家庭线的过于耦合:

职场问题直接影响家庭生活: 剧中,苏明玉的职场上升和挫折,往往会直接且迅速地影响到她的家庭关系,并且她总是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职场上解决问题。虽然现实中职场会影响生活,但像明玉这样,在处理复杂家庭矛盾的同时,还能在职场上保持如此高的成就和稳定性,并且她的职场问题能够被家庭问题轻松解决(比如被老板刁难,然后被石天冬出面解决),显得有些过于理想化。

总结来说,《都挺好》的“神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角色行为的极端化和模式化: 为了塑造鲜明的角色和制造戏剧冲突,一些角色的性格和行为被放大和简化了。
情节的巧合与推进的便利性: 一些事件的发生和解决过于“都合主义”,即为了剧情的需要而发生,而不是自然发展。
情感处理的理想化与矛盾的模糊化: 尽管剧本试图展现复杂的情感,但一些关键的情感转折和人物关系的处理,在现实逻辑上存在一定的跳跃和简化。

尽管存在这些“神逻辑”,但《都挺好》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抓住了中国式家庭关系的痛点,描绘了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深刻影响,以及在代际沟通、传统观念和个人独立之间的挣扎。正是因为这些“神逻辑”的存在,才使得剧本更有戏剧张力,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讨论,从而成为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介不是巧了吗?我正准备给大家聊聊这个问题。我在明玉让明成读道歉信后就不看电视剧了,因为剧中人物的逻辑简直匪夷所思。

《都挺好》电视剧是一个高开低走的状态,大家疯狂diss里面的人物不合乎正常人的思维逻辑,并也因此提出了《都挺好》这个故事的逻辑存在硬伤。这些都没错,所以我带着这个疑惑学习了小说原文。

看完小说之后,我可以给出这么一个结论:

电视剧里不合逻辑的部分都可以在小说里得到相对合理的解释。

回答根据目前知乎里大多数人对《都挺好》电视剧提出的合理质疑给出恰当的解释,并根据上下文给出编剧这么修改的可能原因。


  • 柳青这个形象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柳青这个角色根本没什么内容。电视剧里明玉是柳青的主心骨,还是明玉拉进公司的。柳青对老蒙没有感情,见面就是舔。

但是,这样的柳青是“众诚公司三个进钱的口子:江南,江北和外贸”之一的老大,地位上和明玉一模一样。老蒙装病的时候,他在外面挨打,明玉去翻四楼窗户。这些都合逻辑吗?

这是因为小说中老蒙对柳青和明玉是一样的爱,都是一手带出来的,所以俩人在公司的地位一样。二人还有点男女之情。老蒙装病的时候,是柳青从十一楼阳台往下翻到十楼进入到老蒙病房而不是明玉去翻窗户。这件事之后,老蒙对柳青是存在愧疚的,最后还给了柳青干股。最终结局是去武汉发财了。

然而,从电视剧的角度来说,柳青这个角色和明玉有着相同的地位和经历,定位其实有点模糊。那就只有将柳青变成弟弟来突出明玉的无私形象。那么柳青既然是明玉的弟弟,二人就不能有感情故事了,不然也太几把沙雕了。柳青也不该对老蒙有这么多情感,那就只有明玉去翻四楼窗户了。最终他也不能去武汉当异姓王,这活又给明玉了,明玉为了自己的圣母形象还不能要干股。

所以在故事里,明玉到处救火,就是因为她干了俩人的事,甚至逼得官方用柳青的嘴问明玉为什么要这么夸张的帮老蒙。编剧只好加上了老蒙因为明玉的关系出走原公司这段黑历史。

当然最后就是那个打不上的补丁:柳青的地位。柳青如果在公司是一个小弟,那他根本进不了中层联盟,那后面就没他事了。所以他只能变成一个地位和明玉一样却干着捧哏的活的沙雕。你都能感觉到编剧在装了一个逼后疯狂圆故事的绝望之情。

  • 青梅竹马不敌天降系石天冬。

这都是连锁反应。说实在的,明玉喝汤定终身的感情戏是比较突兀的,而且明玉吃饭和饭店老板眉来眼去的实在是有点刻意了,更别说二人的地位差距。

小说中明玉是和石天冬有感情戏的,但是和柳青也有。明玉是着实在二人之间纠结考虑过的。但是门当户对的柳青已经成为了一个沙雕,所以石天冬的感情戏不得不增多,最后直接给人一种钦定的感觉了。

其实这也挺好的,干脆利落的决定也不错。问题是二人的情感关系与小说相比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石天冬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更想介入苏家的生活。反而小说中的石天冬更多的时候就是一个倾听者,负责用温暖的身躯来给明玉抱抱。

这其实也是明玉的形象与原著相比发生了重大偏移的结果,也是特别值得研究的问题。就好像平行世界一样,电视剧和小说的前期只是产生了一点点的不同,后期就完全不一样了。

  • 小说中的明哲“人味”更足。

小说中明哲没有电视剧里的那么夸张、那么的工程师、那么的不通人情。

在小说中,明成和朱丽带苏大强去吃自助餐。苏大强疯狂吃蛤蜊直到把自己吃进医院。当小两口把苏大强送进医院后,他们很紧张地给大哥说明这件事。明哲虽然也是担心的不行,但是并没有指责和说教,他说的是:

“你们照顾爸辛苦了”。

明成和朱丽都要感动哭了。

不只是这样,电视剧里明哲的行为被简单化了,幼稚化了。

“你们真是太让我失望了”这种说出来除了伤感情没有一点用的屁话明哲说过吗?

说过一次,就是第一次见明玉时情感爆发时说的。但是在收到明玉不软不硬的回复后,他开始疑惑并思考其中有什么隐情。这才是一个智商在线的人应该有的表现。

再往后,明哲怀疑明玉和家里有隐情,他又做了什么呢?电视剧里明哲就是"我不管怎么样,苏家不能散!"。小说中明哲是暗地搜寻证据,并询问苏大强家里这些年到底是怎么对待明玉的,包括家里的老屋是怎么越来越小和家里的钱都哪去了(这些具体的事太有趣了,我们在明玉篇具体分析)。

不得不承认,明哲对小家庭的表现和电视剧上相差不多。他也是在吴非的提点下才醒悟并准备记录家族这些年的历史。这也引出了明玉对自己身世的怀疑和三兄妹对母亲当初是如何变成城市户口的探究。那这些都大白于众之后呢?

明哲对明玉最后的疼爱是手放开。

其实也是因为明玉的性格极为刚烈,明哲不得不选择尽可能不去打扰明玉的生活。并且明哲在后期对待落魄之后的明成很好,并且还是有底线的好。在明成最苦的时候,明哲尽到了当大哥的责任。就说一点,明成和朱丽离婚后,朱丽一家对明哲的评价还是比较友善的(在明成篇具体分析)。

  • 明成的“坏”被放大,“好”被缩小。

在知乎里给明成说一句好话都会被锤爆狗头,其实正常人也说不出什么好话。事实上,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小说里的明成都是一个巨婴,但是巨婴的程度有区别,有五岁的也有三岁的。

整部小说中,明成这个形象的反差是特别大的。

小说中明成在明玉第一次出现在他家的时,他能够友好的和明玉打招呼。这个时候他和明玉根本没矛盾,小说中明玉还每年回家三次呢。

你懂我意思吧,我一看都吓尿了。这还是那个一见面就咬起来的明成明玉吗?特别是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先看到的是明成明玉互相关系都不好,在第二集给出解释,最后真相大白,一切都木的问题。小说中明玉一开始是无视明成的,最开始的时候她显得特别横,也不够讨喜。反而明成的形象白白胖胖,开朗乐观。在老屋翻旧账环节,明成甚至说出他以前还一直很佩服明玉不花家里钱就能读大学,没想到自己在啃老。这个人简直被宠的不像话。

明成最大的恶行就是打明玉,这也引发了这个电视剧和小说最大的逻辑冲突,这段在电视剧里表现的特别违背常人逻辑。

打人不对,但是惩罚是不是也得合理?打一耳光剁一只手,打倒在地原地枪毙是不是有点过分呢?小说中的明玉的处置手法相当硬核。首先,明成在殴打明玉的时候没有下死手,杀戮的欲望没有高涨。明玉可以自行回家,并且叫来救护车,她的伤势没有电视剧中这么夸张。在狱中,她安排了其他罪犯对明成实行了殴打与QJ并录制视频作为证据。

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看,这其实已经够了,甚至有点过了。其实我认为在他工作单位把他打个多处骨折什么的就已经差不多了。

小说中可以把这事当作明玉和明成就扯平了。电视剧里明成就读了个jb忏悔信,还说读忏悔信的视频暴露了他就完了。完个蛋,明明是因为后面的剧情需要一个视频的出现,还需要明成特别在乎这个视频。大家把这个信的视频脑补成一个QJ视频就可以瞬间理解明成的绝望,自动变身91成先生。

最骚的是,经历过这些的明成,他成长了你敢信。

在理论上明玉根本不可能知情的情况下,他殴打了说明玉坏话的人并且他被打进派出所,他还在网上写博客疯狂舔明玉。这个人还在和朱丽离婚后好好的自己生活下去了。这人真的得了教训,长了记性。甚至明玉都不得不选择出手相助,这可是小说里的三星钢铁明玉而不是电视剧的一星圣母明玉。

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明成 “为明玉”打架和上网“夸明玉”,更多的是明成在那种绝境下潜意识的宣泄。他打架和写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明玉出头,而是想起了和明玉很像的母亲,然后下意识把母亲的形象和明玉等同代入了当时的情景。主观感性的行为其实是没有什么逻辑可言的,但这种下意识还是暗示了明成和明玉的敌对并没有到剑拔弩张的程度 。

至于小说中的钢铁明玉在最后出手帮明成是因为不管明成的动机如何,明玉都是明成行为的既得利益者,钢铁明玉有一报一,这些美丽的误会成为了化解积怨的契机。

(感谢 @海茜May提供的分析视角)

(附正文: 终于,一阵脚步声快速接近,明玉挺直肩背,看向门囗,一会儿,穿着沾有可疑斑点,已经识别不清原本底色睡衣的明成出现在门囗。才两夜,整个人似是脱了形,原本目光炯炯的眼睛现在白多黑少,走路更是歪歪斜斜,下盘虚软,一点不比昨晚明玉自个儿出院时候强。明玉看着只觉得解气,但一瞥之后便不再理他,起身与办事人员寒暄致谢,递烟聊天,将明成抛在一边。)

  • 钢铁明玉百战不殆

明玉特别野、特别猛、特别职业化。

首先,明玉和家庭的矛盾远不到电视剧里那么夸张,并且她对蒙总没有那么多的感情。小说故事中处处体现出一个极为刚强、极为勇毅的勇士明玉现象,见人就盘。给你一个狠厉的眼神:


很多人奇怪明玉为啥这么有钱,到处是别墅,出行全豪车。其实这些都是公司配置的福利,明玉只有使用权。海边别墅也不过是公司宿舍。当年蒙总自行出来创业的,巧了,苏母正好把明玉在家的床位给扔了,明玉无处可去,只有跟着蒙总了。她也只不过是因为蒙总提供宿舍罢了。没想到最后反而混成了创业元老。蒙总也没这么好玩意,也有个七八奶,和妻子蒙太早分居了。这个人大腹便便,大概是长这个样子:

顺便给大家说一下苏家卖房子的具体情况,电视剧里一间一间卖简直扯淡,他们都是三室一厅换二室一厅再换一室一厅,苏母再把钱匀出来给她弟弟和苏明成花。

明玉最心寒的时候是她发现她不过是苏母为了强行不和苏大强离婚的手段。苏明哲出生时家里鸡飞狗跳,夫妻俩把明哲寄养在乡下外婆家。明成出生时家里百废待兴,苏母拿了城市户口找了好工作,心态膨胀。明玉出生时家里分崩离析,苏母就靠着怀孕哺乳期为由强行不离婚才把她弟弟弄到城市里来。这种连出生都被否定的孽,只不过是明玉心中痛苦的一小部分。

你懂我意思吧,这种事是会把人逼成变态的。

明玉后期对苏家人是相当的冷漠,而且甚至很担心自己会变成苏母第二、石天冬成为苏大强第二。这就是被伤的太深,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勇气,她非常害怕把自己的孽流传给下一代。这种心酸,这种一个人的夜我的心要放在哪里我走在没有你的夜里好大的北京的折磨只有懂的人才懂。很多时候,一个人默默的自我销毁才是这类人的归宿。

但是毕竟还有石天冬小天使,明玉结尾时还是过得挺好的,还把苏大强带去过年了。

明玉的核心逻辑就是:

一饭之恩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苏明成表现出的哪怕莫名其妙毫无逻辑的善,也有明玉的一报。

这种与苏家完全的割裂才是明玉的自我救赎。

不吃你一碗饭,不拿你一分钱。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明玉在的地方全tm是钢铁道理。当然这也和她的身份地位有关,她在苏家有底气说这种话。


桑大宝贝儿的《都挺好》三部曲。


user avatar

斯坦福硕士,履历丰满工作多年,年薪9万刀?

失业还找不到工作?新工作派到上海来一年12万刀?

我的同学没有牛B到去斯坦福的,但他们留在硅谷的年收入税前都是6位数。

可能硅谷对斯坦福的认可度比较低。


中国家族企业的中层干部,能把手伸到美国顶级IT企业里面去?

参照之前大火的那部电视剧大江大河,您觉得水书记能和扎克伯格谈笑风生吗?

您觉得众诚和金州化工,哪个国际影响力更大?

金州化工取景于马鞍山钢铁厂,您要觉得马钢衰败了,用其他大型国企参考一下也行。

更别说众诚这种做机床的家族企业了。

老蒙有这种能量我勉强信了,一个从业十年的年轻中层……


明玉进公司才10年。

车子+房产,总价怕不是要2000万朝上走。

再看明玉从头到脚的名牌,平时的消费习惯,年收入200万绝对不夸张。

据某IT从业者表示,如果不考虑股票,阿里P9拿不到这个收入。

这还没考虑明玉刚入职时的低薪阶段呢。


我们可能低估了众诚。

这是一个坐落于苏州的机床企业,未上市。

公司中层待遇极高,并且与美国顶级IT企业有密切往来。

上一个这么牛B的家族企业,是赵瑞龙的美食城。

user avatar

主角周围的人全是错的。

爹不懂事,丑态百出老年痴呆。

大哥失业,死要面子活受罪。

二哥啃老废物一个,打女人。

舅舅废物一个。

舅舅儿子智障。

师傅老糊涂了。

师傅他儿幼稚不成熟,后被收服。

孙总大阴谋家。

男闺蜜不成熟,就会哔哔。

亲妈不是人,打麻将扑街。

烧菜小哥因为是自己留着用的,勉强能看。


主角,清华的实力,大house,大豪车,钱多到没数,一贯正确。

结论:千万不要得罪作家。

user avatar

这个电视剧在很多方面道出了国内的社会现状和家庭矛盾,几个明理独立的女性角色,和苏家三个男混球鲜明对比尤为难得。

问题出在解决之道简单粗暴脱离现实:能干的姚晨出钱搞定一切。

更无奈的是结局硬拗一泡污。

至于无脑黑硅谷码农就当编剧无知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都挺好》作为一部非常成功的现实主义家庭剧,在播出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虽然它在许多方面都非常贴近生活,但也正如很多影视作品一样,为了剧情推进和人物塑造,存在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发生的,或者说是“神逻辑”的桥段。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中一些比较突出的例子:1. 苏明玉的人设和情感处理上的过度.............
  • 回答
    说起苏明玉,我脑海里立刻跳出几个人的身影,虽然她们和苏明玉的人生轨迹不尽相同,但那种在原生家庭里被边缘化,却又咬牙挺过来,最终活出自己色彩的劲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我有一个表姐,她跟苏明玉一样,在家里是最小的那个,但地位却最低。她上面有两个哥哥,父母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从小到大,家里最好的东西,.............
  • 回答
    《都挺好》里的苏明成,这人啊,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复杂角色。说他坏吧,他又不是那种十恶不赦的坏人,就是被宠得太厉害,脑子不太够用,情商也跟不上。但说他好吧,他做的那些事儿,又真是一桩桩一件件地让人心堵。被宠溺的“巨婴”:苏明成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他那“妈宝”属性,而且还是个长不大的巨婴。从小到大,.............
  • 回答
    《都挺好》这部剧,真真是把咱们中国家庭里的那些个弯弯绕绕、鸡毛蒜皮都给扒了个底儿朝天。要说里头最让人又爱又恨,又忍不住想替她操心一把的角色,那朱丽绝对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刚开始看这姑娘,那叫一个锦衣玉食,嫁了个好老公,在外人看来,简直就是人生赢家。苏家这几个兄弟姐妹,就数她过得最“稳当”,最体面。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的不同感受。为什么现实中的男生大多挺好,而在网络上却总能看到一些特别爱挑拨性别对立的男性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和网络社交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 现实生活: .............
  • 回答
    .......
  • 回答
    电视剧《都挺好》的结局是否算“烂尾”,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在观众群体中存在着广泛的争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剧情发展、人物塑造、现实意义以及观众期待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剧情发展与收尾的合理性分析:从整体剧情逻辑来看,《都挺好》的结局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硬伤或前后矛盾。主要角色的问题都在一.............
  • 回答
    《都挺好》这部剧,乍一看,讲的是一个普通家庭里,儿女如何面对一个“作妖”的老爸,以及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羁绊。但细细品味,剧里那些看似平淡的细节,却像藏在角落里的暗流,时不时涌上来,让人心里一沉,不禁要问:“这正常吗?这合理吗?”一、苏大强的“爹味”与“巨婴”的完美结合,令人不寒而栗。苏大强这个角色,.............
  • 回答
    《都挺好》这部剧,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咱们苏州人来说,看这部剧的心情,那叫一个复杂,既有认同感,也有一些哭笑不得。首先,说实话,这部剧把苏大强一家设定在苏州,这地理位置选得太对了。苏州的市井生活、小巷子、老房子,还有那些慢悠悠的节奏,都被它拍得特别真实,特别有烟火气。很多在苏州生活过的人,或者现.............
  • 回答
    《都挺好》这部剧,在我心里,最渴望看到的结局,不是那种简单到“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话式结尾。它太扁平了,也不符合这部剧一直以来探讨的现实质感。我更期待的是一种“和解”的结局,但这个和解,不是没有代价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每个人都在自己身上做出了改变,并且这种改变能持续下去。首先,是苏明.............
  • 回答
    苏明哲这摊子事儿,确实让不少人看得心里捏把汗,也替他捏把汗。你说,好不容易拿个海归博士的光环,结果回国没多久就因为那一股子“苏氏”执拗,把饭碗给弄丢了。这下好了,钱袋子空了,面子也挂不住了,关键是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反而成了他继续“守株待兔”的枷锁。眼下,摆在他面前的,无非就是两条路:一是认怂,先找.............
  • 回答
    苏明哲这个角色,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尤其是在看《都挺好》的时候,感觉他就像家里的一个大孩子,总是想做好,但经常用力过猛,最后弄巧成拙。说实话,初看苏明哲,你会觉得他挺招人喜欢。在外打拼,事业有成,学业优良,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眼中那个懂事、有担当的长子。他身上那种“男子汉”的责任.............
  • 回答
    这真是个甜蜜的烦恼!恭喜你,遇到了两个都让你觉得不错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不过,如何在“父母的期待”和“自己的心意”之间做出选择,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父母认为好的”和“你自己喜欢的”具体指的是什么?父母认为好的: 他们的标准是.............
  • 回答
    《都挺好》这部剧,可以说是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赤裸裸地摆在了我们眼前。它不是那种温情脉脉的讲述,而是带着点撕扯,甚至让人看得有些心塞,但恰恰是这种真实,才让我们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体悟。扭曲的爱,滋生出的“巨婴”与“扶弟魔”剧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苏家这几个成年子女的“奇葩”.............
  • 回答
    《都挺好》的大结局,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圆满的句号,不如说更像是一个被精心梳理过的、勉强趋于平静的“和解”。这部剧在播出期间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真实地触碰到了许多家庭中存在的原生家庭创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所以,当结局到来时,观众们带着期望,也带.............
  • 回答
    说到《都挺好》里的大嫂吴非,我得说,她绝对是这部剧里一个挺有意思的存在,而且,如果细究起来,她身上折射出的那种“理想家庭媳妇”的影子,以及她为了维护这个“理想”而付出的努力,可以说是挺值得聊的。首先,吴非这个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体面”和“有分寸”。她出场的时候,就带着一股子精英范儿,说话得体,举.............
  • 回答
    《都挺好》这部剧,说实话,看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正午阳光出品,这四个字就代表了质量的半保证,从《琅琊榜》到《知否》,他们总能抓住观众的眼球,玩转权谋也好,展现家长里短也罢,都做得有模有样。这次《都挺好》,算是把镜头对准了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原生家庭”话题,而且是赤裸裸地,毫不留情地往你心窝子上捅。首先.............
  • 回答
    《射雕英雄传》中的全真七子,个个都称得上是武功高强、德行高尚的宗师级人物。他们师承王重阳,作为全真教的领袖,无论是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还是对武学道德的坚守,都让人肃然起敬。比如马钰,慈悲为怀,即使面对郭靖这样的粗汉,也耐心教导;丘处机,虽然性情刚烈,但为人光明磊落,对郭靖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回答
    正午阳光的《都挺好》啊,这剧出来的时候可真是火得一塌糊涂,街头巷尾都在讨论,尤其是那个“苏明成”,简直成了行走的表情包和国民“啃老”代表。要说评价,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才能说得明白。首先,剧本的现实主义力量是它的最大亮点。《都挺好》触及的家庭矛盾,特别是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太扎实了。它讲的不.............
  • 回答
    这种情况真是让人头疼,平时练车顺风顺水,一到考场就好像变了个人,结果还是一样的糟糕。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我们一起分析分析,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承认,考试和练车,这俩是两码事。练车的时候,你可能是在驾校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盘上,教练就坐在旁边,一个指令一个动作,出错了他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