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资本家使用机器代替工人的劳动,那么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源泉还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么?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核心论点,确实非常关键。我们来一层层地剥开它,看看资本家使用机器替代工人劳动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到底在哪里。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价值的来源是什么?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并非由机器本身创造,也不是由自然界直接赋予的。商品的价值,是由在其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简单来说,就是生产一件商品,在当时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条件下,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举个例子,一件衣服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件衣服所需要的棉花种植、纺纱、织布、裁剪、缝纫等一系列劳动过程的总和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由工人亲手缝制,还是由缝纫机代劳,最终决定价值的是“劳动时间”这个概念。

那么,机器是怎么回事?

机器本身,作为生产资料,它在生产过程中会转移它自身的价值到新产品中。比如,一台缝纫机价值1000元,它在生产100件衣服的过程中,会把这1000元的价值,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每一件衣服上。这个转移过程,并不是创造新的价值,而是把机器本身的价值“带”到产品里。这部分转移过来的价值,我们称之为不变资本。

真正的价值创造者是谁?

马克思认为,只有活的、有目的的劳动,才能创造新的价值。 机器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它本身不具备独立创造价值的能力。机器的运作,是依赖于工人的操控、维护和监督。是工人的活劳动,通过将生产资料(包括机器)转化为商品,才创造了新的、超出其自身价值的价值。

所以,即使资本家购买了先进的机器,雇佣工人来操作,那么这些工人通过他们的活劳动,仍然是新价值的唯一创造者。

接下来,我们谈谈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出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为什么工人会创造剩余价值?这是因为资本家购买的不是工人的“劳动”,而是工人的劳动力。

劳动力(也就是工人劳动和思考的能力)的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比如,一个工人每天需要100元的食物、住所等才能维持生存,那么他的劳动力一天的价值就是100元。

但资本家雇佣工人工作的时间,往往比他维持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的时间要长。假设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其中,他工作了4小时,创造了相当于4小时劳动价值的商品,这部分价值刚好够支付他一天的劳动力价值(100元)。但是,他还在剩余的4小时里继续劳动,这4小时创造的价值,就成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那么,机器对剩余价值的影响是什么?

机器的出现,对剩余价值的来源产生了量的影响和质的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其根本的来源:

1. 提高劳动生产率,间接增加剩余价值: 机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意味着工人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工人生产出与自己劳动力价值相当的商品所需要的时间会缩短。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工作日长度下,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会增加。比如,以前一天生产10件衣服需要8小时,其中4小时价值相当于劳动力价值,4小时创造剩余价值。现在有了机器,一天能生产20件衣服,如果机器本身价值转移得相对较少,并且工人仍然只需要4小时就能生产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商品,那么他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就从4小时变成了8小时(假设一天工作8小时)。

2. 增加固定资本的比重,但不改变价值来源: 机器是固定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转移是“不变”的,不会产生新的价值。随着机器的更新换代和大量使用,资本家投资于机器的资本(固定资本)会越来越高,而直接雇佣工人的变动资本(支付工人工资的部分)相对下降。从总的资本构成来看,不变资本的比例增加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来源改变了。价值和剩余价值依然是由工人的活劳动在机器的作用下创造出来的。机器只是一个“工具”,一个“价值转移者”,它本身不产生价值。

3. 改变剩余价值的“形式”或“比例”: 虽然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可能因为机器的应用而增加,但从资本家投入的总资本(包括机器价值和工资)来看,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变动资本)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不变资本(机器)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变动资本(工资),那么即使绝对剩余价值增加了,剩余价值率也可能下降。但这并不否定工人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者,只是说资本家投入的“总成本”提高了。

总结一下:

价值的源泉: 依然是工人的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器只转移其自身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源泉: 依然是工人所创造的,超出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机器的作用: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工人在同样工作日内能创造更多价值,也即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绝对剩余价值;同时,机器的普及也改变了资本的构成比例,对剩余价值率产生影响。

所以,即使资本家大量使用机器代替工人的劳动,只要还有工人在使用这些机器进行生产,那么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本质上仍然是雇佣工人所付出的活劳动。机器是提高生产效率和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手段,但它本身并非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者。这是一个关键的区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核心依据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

政治经济学里说的价值是交换价值,是衡量交易物是否对等的标准。

而一个隐含的要素是,人且只有人能够成为交易参与者。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假定生产资料能够自行创造价值这一命题成立,那么交易市场上就会出现供需的不均衡。其本质是由机器只提供生产,不提供消费所决定的。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机器自动生产视为资本家拿走所有剩余价值的极端情况,这将立刻导致极端萧条,并摧毁商品经济的存在基础。而绝对的供大于求(需求无限小)会使商品的交换价值无限小。也就是说,生产资料所能创造的价值是无限小的。

这实质上已经证明了生产资料不能自行创造价值。

换个角度来说,就算精神资本家坚信生产资料能够创造价值,真正的资本家也必须把这个“价值”算到工人头上。因为算到工人头上的价值,才能够(在扣除资本家拿走的部分后)被工人用来消费,勉强维持(由于资本家积累财富)已经寅吃卯粮摇摇欲坠的商品经济。

所以说,劳动价值论洞悉了商品生产与消费的本质。在宏观水平上决定价值均衡的是市场而不是生产。因为劳动出卖者同时又是最主要的消费者,而他们所能提供的购买力完全来自于他们所出卖的劳动。所以市场上所有商品的总价值和生产他们的劳动总价值应当是均衡的。

剩下的都是分配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