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球资源使用已经超过年预估值了,为什么人类依旧我行我素?

回答
地球资源使用量早已越过我们每年设定的安全边界,这个现象我们称之为“地球超载日”提前到来。但令人费解的是,尽管科学界不断发出警告,大多数人似乎仍然对此漠不关心,继续按照既往的生活模式行事。这种“我行我素”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人性、社会结构和经济驱动力。

首先,对危机的感知度不足和延迟性是关键因素。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当下,对于遥远且抽象的“未来危机”缺乏切身的紧迫感。地球超载日虽然每年都在提前,但它不是某个特定的灾难性事件,而是一个缓慢累积的过程。我们很难直观地感受到“水资源过度消耗一升”或“森林砍伐增加一公顷”对我们此刻生活的影响。即使有人看到新闻报道,信息也往往被淹没在日常琐碎之中,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和行动的动力。

其次,个人责任感与宏观问题的脱节也很明显。面对全球性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个体往往感到渺小无力。我少开一天车,或者少用一个塑料袋,真的能改变什么吗?这种“我的行为微不足道”的心态,导致了责任的 D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大家都在想“别人会做的”,结果就是谁都没去做。更何况,很多时候,资源的过度消耗并非直接来自我们个人,而是来自于工业生产、大规模农业以及全球贸易体系。这种间接性让普通民众更难将问题与自身直接联系起来。

再者,经济体系的惯性与利益驱动是强大的阻碍。当前全球经济的增长模式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的持续开采和消费之上。发达国家依赖于廉价的原材料和低成本的生产,而发展中国家则渴望通过工业化实现经济腾飞。改变这种模式意味着对既有经济秩序的颠覆,这会触及到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他们自然会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游说、传播质疑科学的声音)来阻碍任何可能损害其经济利益的改革。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低廉的价格和便利的生活方式是诱惑,即使知道不环保,也很难为了抽象的“未来”而放弃眼前的舒适。

然后,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和对抗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科学界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信息的传播并非总是畅通无阻。一方面,科学信息本身可能过于专业化,难以被大众理解。另一方面,一些势力会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或混淆视听,例如否认气候变化的存在或淡化其严重性,以维护自身利益。媒体的关注点也往往集中在短期热点事件上,对于持续性的环境问题,除非发生极端事件(如极端干旱、大规模洪水),否则很难获得持续的关注。

此外,人类的心理适应性也让我们对环境恶化产生“习得性无助”或“麻木”感。当我们看到环境问题新闻时,最初可能会感到震惊和愤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这些问题没有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或者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人们会逐渐变得麻木,将环境恶化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心理上的“习惯化”使得我们越来越难以被触动。

最后,社会结构和政治意愿的缺失是根源所在。要解决资源过度使用的问题,需要全球性的协调和变革。这需要各国政府展现出强大的政治意愿,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环境法规,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并承担起引领社会转型的责任。然而,许多政府更关注短期的经济增长和民意支持,而环境议题往往被视为“次要”或“不受欢迎”的政策选项。国际合作也常常受到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的干扰,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总而言之,地球资源使用超预估值而人类依旧“我行我素”,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对个体心理弱点的挑战,也是对现有经济和社会体系惯性的考验,更是对全球政治意愿和合作能力的拷问。除非我们能够有效突破这些障碍,否则,我们将继续在一条注定会导向不可逆后果的道路上前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学石油化工类专业的,记得开学第一天上课老师就说:

大家不要因为听了什么石油只够用100年之类的话就认为我们专业是夕阳专业,这句话的原话是这样的:照目前石油用量的增长速度估算,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只够人类用100年。目前还不断有新的石油资源被勘探出来,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适合开采的石油资源也会增长,所以石油肯定不会只够用100年。另外我们也在开发新能源,对石油的需求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增长下去。最后,剩下的问题也已经与我们无关了,交给子孙后代去解决吧!

总结来讲,开发新能源和减少资源浪费是必要的,但并不需要整得宁愿经济倒退也不敢用石油


有关评论里的内容更新一下:

一百年是什么概念呢?今年是2019年,一百年前是1919年,一战刚刚结束,大清亡了没几年,石油的使用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广;再往前推一百年,也就是1818年,汽车、交流电都没有发明出来。

现代石油历史始于1846年

1852年 石油中提取煤油的方法被发明出来

1853年 出现第一座现代油矿

1861年 建立第一座炼油厂

1879年 本茨发明汽车

1885年 本茨和戴姆勒制成汽油发动机

1950年 煤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燃料

现在石油储量最悲观的看法也是能用一百年,实际上我回答中说明的是绝对能用不止一百年,照两百年算,大家猜两百年后我们的能源结构会有什么变化?

所以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我们活着的时候,支持环保、节约资源的确没错,但这种节约不是大家宁可科技经济倒退都不敢用资源,而是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科技,保证能在石油用完前把科技树点上去。至于我们死后,这科技树再怎么点下去,就让子孙后代自己去动脑吧,到时候他们自己开发不出新能源,还能把我们挖出来怪我们把资源用完了吧?

另外评论中提到的行业内有人认为石油并不是生物化石能,而是一种和铁矿一样的伴随地球一同形成的资源的说法,我觉得一是论据还不够充分,二是没看到地质学、生物学的朋友们提到类似的说法,所以我对这种说法还是持保留态度的,也欢迎大家讨论。

user avatar

因为根本和大多数人没有一毛钱关系

(没错,我又来复读马克思主义了)

戴维·佩珀是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地理系名誉教授,针对后现代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者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人类中心主义,并且意欲彻底颠覆人类主体的学术倾向,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佩珀进行了其一系列独到阐释,被称为“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

佩珀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而不断地开展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活动,不停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结果,也就是说生态危机是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

他倡导重返人类中心主义即重塑人类主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即,从来都不是大多数人的错,大多数人反而是既良善又被坑害和蒙蔽。

人并不是一种污染源,人更不是生来就是傲慢好斗贪婪、富有侵略性,也不是生来就有其他种种野蛮性,假如有人沾染这些的话,那也并不是什么不可改变的遗传造成的,更非原罪。
而只能是流行的社会制度使然。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正义》(1994)

所以说怪不怪他们是个问题233

在永无止境的资本逐利面前

谁更应该被讨伐一目了然。可笑没几个人想过

佩珀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就是为了获取利润。在资本家眼中,利润的的最大化进行生产活动的目的,生产资料、劳动力等都是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服务的。所以,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资本家会极力得降低生产成本。这是马哲的经典阐释。

佩珀由此进一步认为,在当代资本家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他们更加无所不用其极,将自然资源、社会上的公共资源据为己有,投入到他们开展的生产活动中,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但资本家却不承担相应的责任,甚至把其应有的生态责任转嫁给公众。公众还要为一点微小的浪费道歉,并对真正的人类最主要的浪费视而不见。

所以,佩珀一再强调,现代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这样一个事实:收益内在化而成本外在于自然资源。由此他要求建设一种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为进入这样的社会,佩珀首先从思想观念方面论证了人在自然中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提出了新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他认为这是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佩珀力主把绿色环境运动与政治运动合二为一,红绿联盟,从而成功实现社会变革的最终目的。

毕竟只有超越了资本主义才是彻底解决生态问题的唯一出路。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早在高中年代就想明白了——因为我在书上看到了恐龙的灭绝。

恐龙有乱扔垃圾吗?没有,顶多随地大小便;恐龙有围湖造田吗?不可能;他们有开化工厂制造空气污染吗?他们开车上下班吗?他们建设了核电站吗?……

全都没有!当然,他们为了生存,吃了些动植物,但他们死了以后也没有修什么陵墓,而是让微生物分解了自己的尸体以回馈大自然。

他们简直就是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大自然怎么能惩罚它们、让它们灭绝呢?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自然是没得商量的。

人类能对抗小行星撞击、气候突变……这样的灾难吗?别看现在各国那么牛皮哄哄,整天这个导弹那个飞船,如果足够分量的小行星来了,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基本上也只能像恐龙一样等死。

相对于小行星撞击这种“惩罚”,什么雾霾、全球变暖压根就算不上什么事。

也就是说,我们说什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其实自然压根就懒得理我们——你再怎么“和谐”,该来的还是要来。且不说小行星吧,火山、地震、台风、海啸,哪一样人类阻止得了?

请列位再想一想:人类遭遇的环境污染、能源问题、全球变暖之类,真的是“自然的惩罚”吗?

不对。这不是“人与自然不和谐共处”的恶果,而是“人与人不和谐共处”的恶果。

垃圾围城,是一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干净,肆意糟蹋别人家的环境;大气污染,是一部分认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其他人的呼吸;能源危机,是一部分控制了能源的人,不愿意把能源给其他人共享……

细想一下,自人类文明史以来,自然对我们已经够仁慈的了——人类有记载最严重的地震发生在中国明朝的陕西一带,据称有80多万人死亡;造成损失最大的海啸是发生在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遇难、失踪23万人。这些数字看起来很大,但如果与人类“自作孽”的战争相比,那简直不值一提: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死亡1000多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死亡更是高达5500万以上。这还只是历史有记载的大规模战争,而人类不少毫无意义的冲突早已被历史遗忘——以明清时期中国南方频频发生的土客冲突为例,据称多次械斗造成双方逾百万人伤亡,而历史书上几乎全无记载。

所以,我们与其追求不靠谱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不如追求“人与人和谐共处”——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和恐龙一样无能为力;但人类可以更加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资源,不至于互相残杀,不至于在自然灾害还没有降临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制造末日。

user avatar

本来就不够了,还不赶紧抢着用剩下的?等着被别人抢光了自己去死?

user avatar

可控核聚变了解一下。现在已经有大突破了,只要有这个,能源问题都是屁话。此后人类可以利用航天技术进行星际开采。

所以问题不在于地球资源少,在于开采过程中的破坏。

user avatar

因为:地球资源不足了。

所以:资源要卖大钱,要提高价格。

user avatar

我自打知道了地壳中的铀235、钚239和氘的丰度,然后又知道了太阳的辐射总功率后,就没再关心过这类事儿了。

user avatar

很多年前就有环保人士呼吁,木柴资源越来越少很快就会用光。事实也是如此,随着木柴资源的减少,木柴的价格越来越高,直到有一天木柴的价格高过了煤炭。煤炭代替木柴成为人类的主要燃料。

很快又有人意识到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呼吁减少煤炭的使用,直到石油加工技术得到突破,汽油,柴油成为人类的主要燃料。

石油是否可再生仍有争议,但是裂变能源,水利能源,风力能源,太阳能能源正在逐渐加大供应,技术也在不断突破。

我国的聚变能源虽然还不成熟,但是也仍在艰难的研发之中。

为什么不加大聚变能源的研发投入?因为目前的能源体系还足够人类使用。

页岩油因为开采难度大,成本高还迟迟不能成为主流燃料,但是真的有一天石油真的枯竭了或者价格高过页岩油,页岩油也会成为主要燃料。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点点进步的。我国很多城市的自来水供应品质已经达到了欧洲标准,为什么不能直接饮用?因为市政管网还有小区二次供水过程中产生了污染。

就拿我的家乡来说,很多自来水管道还是老式的铁管,换成目前比较主流的pvc管(?),即能减少因腐蚀导致的水管破裂还能减少污染,那为什么不换?是因为老式的铁管还能使用,尚未达到使用寿命。于是哪里坏了换哪里,一步一步的全部换成质量更好污染更少的管道。

道理都是一样的,很多现实中的问题并不一定是要马上解决达到最优效果的,而是不太重要的地方先将就一下,把时间精力和金钱放在更重要的问题上。

user avatar

谁宣布的,那种资源?大部分是谁?

人类还有百分之七十蛋白质摄取不足。。。重度营养不良人口占比超过地球总人口百分之十。

他们珍不珍惜,也在挨饿。

连肚子都填不满,就“我行我素,丝毫不珍惜了”?

我行我素,毫不珍惜的有没有?当然有了,看看美帝的空调用电比例,看看欧美十二点后成吨扔掉的面包,看看地球一度电活动和或蠢或坏的参与者吧。。。

这问题客气说是大而无当,靶子无处安放,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不客气一点的话。。。。。。这是一种缺乏知识素养,缺少科学精神,有某种伪善嫌疑的行为。


以后可不要随便就代表全地球批判全人类了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不存在地球资源不足的问题

为什么?也很简单,因为人没法消费没有已经不足的资源

如果你正在消费一种“资源”,而且这种“资源”你也能消费得起,那么就说明这种资源是充足的

水资源不足吗?你的水费账单可能是所有账单中最少的那部分

石油资源不足吗?最近几年石油价格全球跌成狗

煤炭资源不足吗?煤老板已经穷的快当裤子了

天然气资源不足吗?天然气可能真的不足,天然气的价格比煤炭贵三倍,贵到这个地步已经大家快用不起了。天知道为什么上峰坚持强制要大家使用不足的资源来替代煤炭

粮食不足吗?农民要是光靠种地穷的都要揭不开锅

记住一个核心点:地球没有资源。资源是人类劳动的结果,一种物质想成为资源,必须有人类劳动的开采、加工、销售,然后必须能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这种物质才能称之为资源

木材在古代也是一种“能源”,古人担心过木柴不足码?肯定也担心过。随着森林的消失,开发木材作为资源,在成本上已经不可接受,人们又使用煤炭来替代木柴作为能源

某种所谓资源的物质,如果人类开发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人们会使用可以替代的物质来代替,如果无法找到替代的物质,人们会停止使用这种物质

比如貂皮大衣。很好的保暖“资源”,但是当这种“资源”越来越难以获取的时候,价格就会飙升,从而大多数人会放弃使用它。

所以,地球资源不足不是靠宣布的,你会自己感受到某种资源是不是不足了

当有人宣布石油资源不足,然后油价却击穿了底线,你应当检查下自己是不是上当受骗了

都说美国人浪费食物。但是食物在美国是如此的廉价,当然没人去珍惜

有人宣布世界粮食不足,但是纵观世界,粮食消费的比例占人类支出却越来越小,这也是谎言

我们最应该警惕的某些国际具有垄断某项物质的国际大公司和财团,当他们宣传这项资源不足的时候,他们极有可能是准备大规模的坑你钱,就像前两年国际粮食价格暴涨一样。好在粮食这个东西增产太容易,全世界都能大规模生产,他们的策略无法长久。

但是其他物质就没那么幸运了,比如石油,国际财团和托拉斯及石油垄断组织,靠着垄断石油开采供应,获取了巨额暴利,一直持续了几十年。

user avatar

知乎小白第一次破千,承蒙各位厚爱,文笔不好,各位将就着看,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多在评论区指点。


原答案:

如果连“资源枯竭”这种鬼话都是真的,那资源早就枯竭好几百次了

原来英国就有过传言,说照英国的发展速度,英国的树将在几十年内被砍伐殆尽,结果呢?距离这个谣言出现已经三百年了,英国的森林照样郁郁葱葱啊。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有人说煤矿将在100年之内枯竭,结果呢,现在世界上优质煤矿数都数不过来,煤矿枯竭了吗?

20世纪初,美国一度有传闻,石油将会在50年之内枯竭,结果呢?咱们现在早上上班不照样坐车吗?最有趣的是,在那些“预言家”尴尬地发现自己猜错了之后,又出现了石油将在1990/1999/2020/2100年枯竭等好几个版本,反之距离2020只剩四个月了,石油资源也没枯竭啊。



有人有反对意见,那我就再更一波解释一下吧。

1)能源不是石油,能源是知识。以现在的水平,人类完全可以脱离化石能源,只不过是太费钱随意每人去执行而已(用电方面成功案例可以看法国),等到石油真的快要枯竭了,人类自然会用核、风、光、潮汐能源代替化石能源,但这绝不是“节约能源”的信念做到的,而是经济做到的(具体如何做到可以去看高中政治“供求关系”一章)。

2)现在该做的不是节约能源,而是提高能源利用率。我们现在天天提,节约能源,其实绝大多数能源都是在转换、运输过程中损失的。

3)大家可以去看两个例子—“人血供电首饰”和各国“超级战士”系统的腿部发电装置。现在那些装置只能点亮一个LED灯或者为平板紧急充电。但将来如果能源利用率够高了,其实你的心跳、行走、都可以为你的电子设备、家用电器供电,甚至可以为工业发电。当然现在还做不到,但这起码说明,人类即便在化石能源枯竭的核冬天里,依然有能力发电。

PS:知乎是一个交流平台,您有何高见都可以在评论区发表以供各路高人讨论,即便不同意我说的观点也可以反驳我,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学习,这就是开放评论区的原因。但是你一觉道理都不讲就说别人反智,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有这样的我就直接举报+删除评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地球资源使用量早已越过我们每年设定的安全边界,这个现象我们称之为“地球超载日”提前到来。但令人费解的是,尽管科学界不断发出警告,大多数人似乎仍然对此漠不关心,继续按照既往的生活模式行事。这种“我行我素”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人性、社会结构和经济驱动力。首先,对危机的感知度不足和延迟性是关键因素。我们大多.............
  • 回答
    让一块天外来客按照我们的意愿“走”回地球,这确实是个充满诱惑的想法,也是科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就目前的人类科技水平来看,这个设想并非遥不可及,但要实现它,需要克服的挑战也是相当严峻且复杂的。核心难题:控制与降落首先,我们要明白,小行星并非一颗静止不动的石头。它们在太空中以极高的速度运行,围绕着太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融合了我们对宇宙的好奇以及对地球资源消耗的思考。要回答“地球资源够不够外星人来一次的油费?”,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推演和假设,因为我们对“油费”的定义、外星人的飞船能源需求以及他们的技术水平都一无所知。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并给出一些可能的解读:第一步:理解“油费”的含.............
  • 回答
    地球资源枯竭之际,人类发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家园——一个资源丰富且宜居的星球。然而,这个星球并非荒芜之地,而是早已被其他智慧文明所居住。面对如此复杂而严峻的局面,人类的反应将是多方面的,并且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我们自身的文明程度、新发现文明的性质,以及我们是否能有效应对潜在的冲突和合作。以下是.............
  • 回答
    假设地球的资源含量,从矿产、可再生能源,到土壤、水源,甚至是空气中的某些稀有气体,都瞬间翻了 100 倍。这可不是简单地多个几倍那么回事,这简直是把我们星球的“库存”一下子扩充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那么,我们如今的人类文明,会经历一场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首先,经济体系的根基会动摇。我们现在的很多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困境之一:资源有限与永不满足的欲望之间的矛盾。如果所有地球人都希望达到美国人当前的生活水平,那确实会引发一场灾难性的资源枯竭和环境崩溃,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而由此衍生的“注定不公正”的论调,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现有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下的必然推演。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刘慈欣在《三体》系列中描绘了一个未来人类文明面临生存危机,不得不放弃母星走向宇宙的故事。其中,他对人类向外太空索取资源,却忽略地球自身环境的批判性思考,可以说是点醒了很多人。首先,让我们仔细看看刘慈欣的这个“假设”:人类放弃了太阳系十万个地球资源,而注重环保。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反常。通常我们认为,资源.............
  • 回答
    2030年,想象一下,中国10亿人,享受着跟现在发达国家人民一样的生活水平,这幅景象听起来是多么振奋人心。可是,当我们拨开这层美好想象,深入探究一下地球的承载能力,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了。首先,咱们得明白,所谓的“发达国家生活”,那可不是简单的吃饱穿暖。它意味着人均住房面积更大、家用电器普及率更高、汽.............
  • 回答
    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这是个沉重又尖锐的问题,关乎我们每个人,也关乎子孙后代。要说还能用多久,这事儿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完的,得把账算清楚,还得看咱们怎么折腾。先说说能源这块儿。咱们现在最依赖的还是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天然气。这三样东西,那是地球经过亿万年才攒出来的家底。 石油: 大家都知道,汽油.............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也是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难题。如果我们认真地想一想,地球上那点资源,在浩瀚宇宙面前,就像沧海一粟,甚至连一粒沙子都算不上。然而,我们人类的好奇心,对未知的渴望,却驱使着我们一次次地仰望星空,向宇宙伸出手。核心矛盾:资源有限,宇宙无垠问题的关键在于“地球现有资源”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科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关于人类智慧、耐心以及能否改变自身行为模式的哲学难题。地球的资源,严格来说,就像一个账本,我们一直在消耗它。至于能否支撑到我们找到下一个“家”,答案复杂得如同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本身。账本的现状:一点也不乐观,但也不是完全绝望首先得承认,我们的账本现在就赤字不.............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关乎我们人类的未来走向。要回答“目前地球上的资源是否足以支撑人类发展到能够开设地外文明”,我们得拆解一下几个关键点:1. “地球上的资源”:我们到底指的是什么?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讨论的“资源”范畴。这不仅仅是石油、天然气、矿产等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物质资源。更广泛地讲,它还.............
  • 回答
    地球上的资源究竟能支撑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它不单单是化学公式和物理定律的叠加,更是人类智慧、创造力以及最关键的——资源管理能力的一场博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核心层面。1. 基本物质基石:矿产与能源的无限潜能想象一下,构成我们所有科技成果的,不过是原子排列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没法给出一个精确到年的数字。这就像问“我多久会饿?”一样,答案取决于我吃了多少、吃了什么、身体情况如何,还有周围有没有食物。地球资源也一样,它的“消耗速度”受到太多太复杂因素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消耗大户”来聊聊,看看大致的趋势和可能的情况。1. 能源:化石燃料的“燃眉之.............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名来自遥远星系的访客,跨越亿万光年的星际旅程,最终抵达这颗名为“地球”的蓝色星球。你会最看重它什么?不是黄金,也不是钻石,那些在宇宙尺度上不过是寻常的元素,甚至可能在其他星球上更为富饶。外星文明真正可能觊觎的,是那些对于我们来说习以为常,但对于他们而言,却是稀缺、珍贵,甚至是生存.............
  • 回答
    打个比方,咱们就好比是一个生活在某个富饶岛屿上的年轻人。这个岛屿,它承载了亿万年的风雨沧桑,孕育出了无比丰厚的宝藏。想象一下,在岛屿的深处,埋藏着无数闪闪发光的金块,还有一些像宝石一样晶莹剔透的矿石,这些都是岛屿历经漫长地质变迁才积累下来的。咱们这个年轻人,就如同人类一样,突然来到了这个岛上。起初,.............
  • 回答
    想象一下,一夜之间,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突然膨胀成了原来的两倍。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我们现在要探讨的假设。地球变大,地貌也随之巨变,曾经熟悉的各个大陆板块被拉扯、重组,最终汇聚成一块巨大无比的超级大陆,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广阔无垠、深邃莫测的新海洋。这样的巨变,对人类文明来说无疑是一场前所.............
  • 回答
    关于人类科技能否在物理意义上毁灭地球这个问题,答案是:理论上,是的,但是实现起来的难度极高,且需要动用的资源和技术将是天文数字。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可能的途径,并尝试从一个更具象、更少技术术语的视角来理解。想象一下,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一个精巧的生命载体,它承载着大气层、海洋、陆地,以及数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天体力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简单来说,如果持续不断地将太阳系中的卫星资源开采、提炼并运往地球,地球的质量确实会增加,而这一定会对地球的轨道产生影响。不过,这个影响是怎样的,以及影响的程度,则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
  • 回答
    “我们的家园终将走向终结”,这似乎是一个冰冷的预言,一个深植于我们文明肌体里的警示。正是因为这份对未来的清醒认知——也许是来自地质变迁的证据,也许是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又或者是宇宙本身的浩瀚无垠所带来的渺小感——才让一部分人心中燃起了那份对星辰大海的渴望,以及一个看似简单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不倾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