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球资源够不够外星人来一次的油费?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融合了我们对宇宙的好奇以及对地球资源消耗的思考。要回答“地球资源够不够外星人来一次的油费?”,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推演和假设,因为我们对“油费”的定义、外星人的飞船能源需求以及他们的技术水平都一无所知。

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并给出一些可能的解读:

第一步:理解“油费”的含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油费”在这里可能代表什么。

字面意义上的“油”: 如果外星人使用的是类似我们地球上的石油、汽油等化石燃料作为能源,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地球的石油储量是否足够为一次外星人到访提供能量?
广义上的“能源消耗”: 更可能的情况是,外星人的能源形式可能与我们完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油费”可以被理解为他们进行一次星际旅行所需的总能量消耗,这可能涉及到飞船制造、推进系统、生命维持、甚至可能存在的星际通讯等等。

第二步:估计外星人一次到访的“油费”(能量需求)

这一步是最大的挑战,因为我们完全没有数据。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进行估算:

类比地球科技(假设):
科幻作品中的星际旅行: 很多科幻作品描绘的星际旅行,其能量需求是天文数字。例如,为了达到光速的百分之一或百分之几,或者进行超光速旅行(通过曲速引擎等),所需的能量可能是我们目前能够想象的任何能源形式的总和的许多倍。
一次航行的能量: 如果我们假设一次“到访”指的是一个外星飞船从其母星抵达地球,然后可能进行一些活动(如观察、登陆、甚至进行某种形式的资源采集),再返回。这相当于一次长途星际旅行。即使是短距离的星际旅行(例如从最近的恒星系统Proxima Centauri到地球,距离约4.24光年),如果以我们目前掌握的相对论物理学来计算速度,所需的能量是极其巨大的。

外星文明的技术水平: 这是关键因素。
高度发达的文明: 如果外星文明已经掌握了更高效的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例如:
聚变能: 如果他们能实现可控核聚变,能量来源可能非常充沛,从“油”的概念就可能改变。
反物质湮灭: 这是理论上已知能量密度最高的能源形式之一,但其生产和储存极其困难。
零点能/真空能: 一些理论推测可能从宇宙的真空能中提取能量,如果属实,则能量供应几乎是无限的。
戴森球/环: 建造围绕恒星的结构来收集能量,这将提供远超单个行星的能量供应。
早期或不同发展阶段的文明: 如果他们仍然依赖类似我们早期文明的能源技术,那他们的星际旅行能力可能非常有限,或者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才能抵达。

第三步:评估地球资源的“油”的储量

地球上的石油储量: 目前已探明的可采石油储量大约在1万亿桶左右(根据不同的统计数据,会有一些变化)。
能量换算: 一桶原油约含1.7万亿焦耳的能量。如果全部用于燃烧产生动能,这个能量是巨大的。
转化为星际旅行的能量: 然而,将这些石油转化为驱动星际飞船的能量,效率会非常低。更重要的是,我们之前提到,科幻作品中的星际旅行所需的能量往往远超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的总和。例如,要达到光速的1%,可能就需要比地球上所有石油加起来还要多得多的能量。

地球上的其他能源: 如果我们考虑更广泛的“能源”,例如煤炭、天然气、铀矿(核裂变),甚至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球的总能源储量依然非常巨大。
化石燃料总和: 地球的化石燃料总储量远超石油,但同样面临效率和技术限制。
核能: 铀矿是目前已知的高能量密度能源。
可再生能源: 虽然潜力巨大,但目前的利用效率和存储技术仍有待提高,而且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来收集和转化。

第四步:进行比较和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可能的结论:

如果“油费”指地球的石油:
可能性非常小。 即使外星人使用和我们相似的内燃机技术,单次星际旅行的能量需求也极有可能远远超过地球上所有石油的总和。地球的石油更像是“一次性消耗品”,足以满足人类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地球内活动需求,但不足以支撑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星际“通勤”。
外星人可能不会使用地球的石油: 考虑到他们能进行星际旅行的技术,他们不太可能依赖一种如此低效且在宇宙中可能并不普遍的能源。他们更有可能携带自己的能源,或者利用宇宙中的通用能源。

如果“油费”指一次星际旅行的总能量消耗:
地球的能源总量是庞大的,但不足以支持高效率的星际旅行。 地球上所有形式的能源加起来是巨大的,但与驱动星际飞船所需的能量相比,仍然可能是一个非常小的比例,尤其是在涉及到接近光速或超光速的旅行时。
外星文明的技术水平决定一切。
非常先进文明: 如果他们能够通过高效的能源转化(如反物质、零点能),或者使用非常先进的推进技术(如曲速引擎),那么地球的整体能源储备(包括化石燃料、核燃料、可再生能源)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仅仅是“一种可用的补充能源”,甚至可能根本不屑于利用。他们的“油费”可能来源于他们自己的恒星或宇宙中的其他更丰富能源。
有限或不同技术文明: 如果他们的技术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发达,他们的星际旅行可能是非常缓慢和耗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地球的某些资源也许能“勉强”够上,但这仍然假设了他们愿意或能够利用我们的资源,以及他们的能源消耗恰好与地球资源的某种转换效率相匹配。

更深层次的思考:

能源的“普适性”: 外星文明很可能拥有在我们看来是“通用”的能源,而不是特定于行星的化石燃料。他们可能早已解决了能源问题,并且其技术水平远超我们对“油费”的理解。
资源的“目的性”: 如果外星人到访地球,他们的目的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科学考察、资源采集、甚至是殖民。如果他们是来采集资源的,那么他们会选择对他们而言最有价值的资源,而不一定是“油”。他们可能对我们的水、稀有金属,甚至是我们星球的生物多样性更感兴趣。
“一次”的定义: 一次“到访”可以非常简单(只是飞掠地球),也可以非常复杂(建立短期基地)。这会极大地影响能量需求。

总结性的回答:

从字面意义上讲,地球上的石油储量可能远远不够外星人进行一次意义上的星际旅行所产生的“油费”。然而,将“油费”理解为外星文明进行星际旅行的总能量需求,那么问题的答案则取决于外星文明的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方式。

如果是高度发达的文明, 他们的能源获取和利用方式可能远远超出我们对“油费”的理解,地球的能源储备对他们而言可能微不足道,或者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消耗我们的能源。
如果他们的技术水平与我们相近甚至较低, 那么他们能进行星际旅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并且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携带自己的能源,而不是依赖地球上相对“原始”的能源。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如果外星人能进行星际旅行,那么他们拥有的技术和能源系统很可能已经解决了我们所说的“油费”问题,并且这种解决方案很可能超越了我们对地球资源的简单消耗。 因此,地球的资源,无论是石油还是其他形式的能源,不太可能成为他们星际旅行的关键“燃料供应商”。他们更可能像我们一样,利用更高效、更普遍的能源来驱动他们的宇宙航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宇宙的资源多的超乎你想象。以下分析不考虑异国情调的幻想,而是谈现实合理的思考。

先说燃料问题吧,能星际飞行的不可能烧煤、烧石油。至少也是核聚变,核聚变燃料可以用氢、氘、氦3(聚变能量最强)等。而地球上的氢主要存在于水里,需要耗能的电解去分离出氢。氚是氢的同位素,从氢或者水等含氢物质里进行同位素分离提取,参见重水氦3是氦的稀少同位素,由于地球的位置离太阳比较近。氦的密度又比地球大气低的多,所以地球上的氦基本都飘到地球大气边缘逸散到太空了,地球上的氦主要来自天然气的杂质,而氦3更是少之又少(比黄金还少得多)。月球上的氦3分散在月球土壤里,要提取也挺折腾的。可以说地月系统根本不适合大规模补充燃料

那太阳系里什么地方最适合补充燃料?我觉得是木星,众所周知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质量是地球的317.8倍!主要由氢和氦构成,而地球主要是硅酸盐和铁镍构成。这意味着木星是核聚变燃料的最佳来源,可以直接从木星大气层里抽取氢氦,然后分离出氘或者氦3补充燃料。而且木星的天然卫星例如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上有非常多的冰,冰下还有含盐液态水海洋,所含的水远比地球海洋多。更妙的是木星有太阳系行星最强的磁场,能够俘获一些神奇有趣的玩意例如少量反物质粒子,这是宇宙射线和星际介质原子互相核反应产生的反质子,反质子配上正电子就成反氢原子,而正电子很容易人工制造,医院里的正电子断层扫描早已不是新玩意。如果外星飞船以反物质为燃料,那也许可以捞一些被木星磁场困住的反物质粒子来补充。当然木星的引力相对大,而全磁场除了反物质还会俘获宇宙射线高能粒子产生强电离辐射。不过这对于能星际航行的文明而言肯定不是问题。木星的大气层也能作为气动减速用,类似太空漫游2010里的列昂诺夫号,这样就能节省抵达时减速推进剂。地球在太阳重力井里的位置比木星更深,从太阳系外来要减速进入地球轨道需要消耗比进入木星轨道大的多的能量。由此可见,要加油请去木星

接下来谈地球上的资源,地球上无论是金属还是无机矿物、有机物、挥发物都远没太阳系其他地方丰富——要金属和无机矿物可以去水星、小行星、气体巨行星的卫星。要有机物,太阳系里土卫六上的有机物多到令人发指,气体巨行星大气层里也有不少有机物特别是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彗星上同样也有有机物。要挥发物,例如水、氢、氦这个前面说过了,去气体巨行星和其卫星找。

那地球上有什么独特的资源?我觉得是生物圈系统、生物和人类的文化艺术,这是独一无二的。我不觉得宇宙另一颗行星上也有和地球上一模一样的大熊猫、黑掌树蛙等神奇生命。也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贝多芬、莫扎特、尤克里里、达芬奇、雅典卫城等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都是宇宙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独一无二的。物以稀为贵,地球本身的物质资源真的不值一提,重要的是上面居住的生物和生物创造出的文化艺术。

那太空飞行是否像开车一样途中要找路过的星球停下加油?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太空中不存在实质性的阻力(太阳系附近的本地泡星际介质密度只有0.25颗粒子/立方厘米,数据来自新罕布什尔大学Interstellar Medium Learning Pages)。太空飞行是加速完后惯性飞行,不会停下来,关掉引擎后,惯性依旧会让你向目标飞相反中途要停下来才需要启动引擎反方向启动来减速,把速度降低到足以被目标星球引力俘获才能进入轨道,否则只会掠飞而过。新地平线(新视野号)冥王星探测器就是没能力减速,于是到了冥王星也不能停下来细看只能短暂的观测一下随着惯性飞走。因此在星际航行里除非发生非常紧急的事,例如飞船严重损坏,需要小行星资源来修理等特殊情况。否则是不可能中途找星球停下加油的,因为那样毫无意义,反而会额外损耗引擎,还无故的增加航行时间,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科考一番了。不过我觉得用小型无人探测器更好,没必要让大伙一起折腾。另外由于星际空间非常空旷,飞向目标恒星的轨迹上基本不可能有路过的星球。这意味着如果真要找星球停下,得额外多烧推进剂改变航向轨迹,最终烧掉的推进剂比直飞目标还多的多,耗时也更长。

有人问星际航行的食物问题,解决办法是封闭式循环生命支持系统+转基因生物。用立体结构人工光照水栽农场大量、迅速培育转基因高产作物繁殖极其迅速的单细胞藻类经过适当的处理例如破壁加工后也能作为食物原料,同时处理废物,经过基因改造的有益菌也能迅速的处理废物并且生产有用的物质例如天然聚合物。至于荤菜,可以通过人工培育动物肌肉组织来获取人造肉。一些甲壳类动物也很容易人工养殖培育。此外还能通过纯人工化学方式合成糖、淀粉、蛋白质等,实现自给自足。这些技术问题在近未来都能轻松搞定。水的循环利用更是已经越来越成熟,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喝的就是净化处理过的尿。

有人问那生命支持等飞船设备消耗的能源怎么解决?这个好办,毕竟核聚变的能量密度很高,一吨氦3核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5000万桶石油燃烧的能量。因此可以轻松储备够用几百、上千年的聚变燃料。

有人问核聚变点火装置很复杂,会不会带来太多死重?我觉得看电子计算机刚发明时是占满几个房间的庞然大物,而如今各位用来上知乎的电脑、手机个头比最初的计算机小很多,性能也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所以随着技术进步核聚变装置可能也会像计算机一样更紧凑更强,近年来超导、超级电容等技术发展的也很快

此外核聚变点火还能使用反物质湮灭来催化。众所周知正物质-反物质湮灭产生的能量非常强,然而反物质本身难以获得,目前用粒子加速器等方式生产的反物质太少。在可预见未来纯反物质推进是不切实际的梦想。然而如果用极少量的反物质作为核聚变的点火能量,那就完全不同了,好比是一根小火柴就能点燃森林大火。大大降低了反物质需求,这样可以极大的简化聚变引擎的设计,同时对反物质的需求在未来也可能足以承受,当然还是要大大提升反物质产能和生产效率,不过比纯反物质推进容易多了,或许可以通过打捞气体巨行星磁场里的反质子来获取,NASA的人还真的思考过。

有人说勘察不同恒星系统,就需要停下补充燃料考察完再走。然而太空探测特别是恒星际探测跟当年大航海有很大不同。要勘探一系列不同的恒星系统,最好的办法是先用巨型望远镜观察分析确定目标,然后短时间内分别发送一系列高性能无人探测器去细探,这样经济又快速。不用昂贵的巨型载人飞船冒险折腾。

由于我觉得脱离现实谈太科幻的东西毫无意义。因为这种情况下就取决于作者的嘴,自己怎么设定等,没营养最后容易成为“空”对“空”的撕逼。另外如果人类以后去了其他恒星系统的类地行星,那我们人类对于那里就是外星人了

因此谁如果说星际航行把沿途星球当加油站补给啥的,那这肯定不是硬科幻,这作者也缺乏基本的航天、天文常识。要提高自己的科学水平,不要犯这种荒诞可笑的低级错误。航天飞行不是地球上开车。

更不要盲目的把曾经的大航海时代盲目无脑的搬上太空!


有人问中途修正或者规避危险等消耗燃料的问题,下面我就举例

上图是引擎RS-25引擎,是航天飞机主发动机,推力达2279千牛顿。下图是航天飞机、阿波罗登月舱等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用的R-4D,推力只有490牛顿。可见推力相差之悬殊,对燃料的消耗量也是天壤之别。太空飞行中修正轨迹之类的一般用姿态控制系统就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融合了我们对宇宙的好奇以及对地球资源消耗的思考。要回答“地球资源够不够外星人来一次的油费?”,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推演和假设,因为我们对“油费”的定义、外星人的飞船能源需求以及他们的技术水平都一无所知。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并给出一些可能的解读:第一步:理解“油费”的含.............
  • 回答
    地球资源使用量早已越过我们每年设定的安全边界,这个现象我们称之为“地球超载日”提前到来。但令人费解的是,尽管科学界不断发出警告,大多数人似乎仍然对此漠不关心,继续按照既往的生活模式行事。这种“我行我素”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人性、社会结构和经济驱动力。首先,对危机的感知度不足和延迟性是关键因素。我们大多.............
  • 回答
    地球资源枯竭之际,人类发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家园——一个资源丰富且宜居的星球。然而,这个星球并非荒芜之地,而是早已被其他智慧文明所居住。面对如此复杂而严峻的局面,人类的反应将是多方面的,并且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我们自身的文明程度、新发现文明的性质,以及我们是否能有效应对潜在的冲突和合作。以下是.............
  • 回答
    假设地球的资源含量,从矿产、可再生能源,到土壤、水源,甚至是空气中的某些稀有气体,都瞬间翻了 100 倍。这可不是简单地多个几倍那么回事,这简直是把我们星球的“库存”一下子扩充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那么,我们如今的人类文明,会经历一场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首先,经济体系的根基会动摇。我们现在的很多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困境之一:资源有限与永不满足的欲望之间的矛盾。如果所有地球人都希望达到美国人当前的生活水平,那确实会引发一场灾难性的资源枯竭和环境崩溃,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而由此衍生的“注定不公正”的论调,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现有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下的必然推演。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刘慈欣在《三体》系列中描绘了一个未来人类文明面临生存危机,不得不放弃母星走向宇宙的故事。其中,他对人类向外太空索取资源,却忽略地球自身环境的批判性思考,可以说是点醒了很多人。首先,让我们仔细看看刘慈欣的这个“假设”:人类放弃了太阳系十万个地球资源,而注重环保。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反常。通常我们认为,资源.............
  • 回答
    2030年,想象一下,中国10亿人,享受着跟现在发达国家人民一样的生活水平,这幅景象听起来是多么振奋人心。可是,当我们拨开这层美好想象,深入探究一下地球的承载能力,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了。首先,咱们得明白,所谓的“发达国家生活”,那可不是简单的吃饱穿暖。它意味着人均住房面积更大、家用电器普及率更高、汽.............
  • 回答
    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这是个沉重又尖锐的问题,关乎我们每个人,也关乎子孙后代。要说还能用多久,这事儿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完的,得把账算清楚,还得看咱们怎么折腾。先说说能源这块儿。咱们现在最依赖的还是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天然气。这三样东西,那是地球经过亿万年才攒出来的家底。 石油: 大家都知道,汽油.............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也是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难题。如果我们认真地想一想,地球上那点资源,在浩瀚宇宙面前,就像沧海一粟,甚至连一粒沙子都算不上。然而,我们人类的好奇心,对未知的渴望,却驱使着我们一次次地仰望星空,向宇宙伸出手。核心矛盾:资源有限,宇宙无垠问题的关键在于“地球现有资源”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科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关于人类智慧、耐心以及能否改变自身行为模式的哲学难题。地球的资源,严格来说,就像一个账本,我们一直在消耗它。至于能否支撑到我们找到下一个“家”,答案复杂得如同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本身。账本的现状:一点也不乐观,但也不是完全绝望首先得承认,我们的账本现在就赤字不.............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关乎我们人类的未来走向。要回答“目前地球上的资源是否足以支撑人类发展到能够开设地外文明”,我们得拆解一下几个关键点:1. “地球上的资源”:我们到底指的是什么?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讨论的“资源”范畴。这不仅仅是石油、天然气、矿产等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物质资源。更广泛地讲,它还.............
  • 回答
    地球上的资源究竟能支撑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它不单单是化学公式和物理定律的叠加,更是人类智慧、创造力以及最关键的——资源管理能力的一场博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核心层面。1. 基本物质基石:矿产与能源的无限潜能想象一下,构成我们所有科技成果的,不过是原子排列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没法给出一个精确到年的数字。这就像问“我多久会饿?”一样,答案取决于我吃了多少、吃了什么、身体情况如何,还有周围有没有食物。地球资源也一样,它的“消耗速度”受到太多太复杂因素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消耗大户”来聊聊,看看大致的趋势和可能的情况。1. 能源:化石燃料的“燃眉之.............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名来自遥远星系的访客,跨越亿万光年的星际旅程,最终抵达这颗名为“地球”的蓝色星球。你会最看重它什么?不是黄金,也不是钻石,那些在宇宙尺度上不过是寻常的元素,甚至可能在其他星球上更为富饶。外星文明真正可能觊觎的,是那些对于我们来说习以为常,但对于他们而言,却是稀缺、珍贵,甚至是生存.............
  • 回答
    打个比方,咱们就好比是一个生活在某个富饶岛屿上的年轻人。这个岛屿,它承载了亿万年的风雨沧桑,孕育出了无比丰厚的宝藏。想象一下,在岛屿的深处,埋藏着无数闪闪发光的金块,还有一些像宝石一样晶莹剔透的矿石,这些都是岛屿历经漫长地质变迁才积累下来的。咱们这个年轻人,就如同人类一样,突然来到了这个岛上。起初,.............
  • 回答
    想象一下,一夜之间,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突然膨胀成了原来的两倍。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我们现在要探讨的假设。地球变大,地貌也随之巨变,曾经熟悉的各个大陆板块被拉扯、重组,最终汇聚成一块巨大无比的超级大陆,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广阔无垠、深邃莫测的新海洋。这样的巨变,对人类文明来说无疑是一场前所.............
  • 回答
    关于人类科技能否在物理意义上毁灭地球这个问题,答案是:理论上,是的,但是实现起来的难度极高,且需要动用的资源和技术将是天文数字。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可能的途径,并尝试从一个更具象、更少技术术语的视角来理解。想象一下,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一个精巧的生命载体,它承载着大气层、海洋、陆地,以及数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天体力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简单来说,如果持续不断地将太阳系中的卫星资源开采、提炼并运往地球,地球的质量确实会增加,而这一定会对地球的轨道产生影响。不过,这个影响是怎样的,以及影响的程度,则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
  • 回答
    “我们的家园终将走向终结”,这似乎是一个冰冷的预言,一个深植于我们文明肌体里的警示。正是因为这份对未来的清醒认知——也许是来自地质变迁的证据,也许是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又或者是宇宙本身的浩瀚无垠所带来的渺小感——才让一部分人心中燃起了那份对星辰大海的渴望,以及一个看似简单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不倾尽.............
  • 回答
    让一块天外来客按照我们的意愿“走”回地球,这确实是个充满诱惑的想法,也是科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就目前的人类科技水平来看,这个设想并非遥不可及,但要实现它,需要克服的挑战也是相当严峻且复杂的。核心难题:控制与降落首先,我们要明白,小行星并非一颗静止不动的石头。它们在太空中以极高的速度运行,围绕着太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