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律就是在压抑自己的欲望吗?

回答
“自律就是压抑自己的欲望吗?”

这个问题抛出来,很多人脑子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人眉头紧锁,面无表情,像个机器人一样,日复一日地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拒绝所有能带来片刻快乐的诱惑。这个画面,确实和“压抑”这个词紧密相连。但如果自律真的只是压抑,那它听起来可就太痛苦、太不人性化了。

仔细想想,“压抑”是什么意思?它是指把某些东西强行按下去,不让它显露出来,甚至试图消灭它。如果你把对美食的渴望压抑住,不让自己吃一点点甜食,每次看到甜点都像看到洪水猛兽一样避之不及,那确实是在压抑。如果你把休息的念头死死按在心里,逼着自己每天工作到深夜,即使身体已经发出警告,那也是在压抑。

这种“压抑式自律”,听起来就很僵硬,也很容易让人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彻底崩溃: 长期压抑就像拉弹簧,拉得越紧,一旦松懈,反弹的力量就越可怕。很多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压抑”后,会突然爆发,报复性地纵情享乐,把之前压抑的欲望全部释放出来,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甚至比不自律还糟糕。
要么变得麻木: 有些人习惯了压抑,久而久之,就真的不再“感觉”到自己的欲望了。他们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执行者,虽然完成了任务,但生活也失去了色彩和乐趣,变得索然无味。

所以,如果仅仅是压抑,那自律的确不是一件好事,也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状态。

那么,自律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更准确地说,自律是一种选择和掌控,而不是简单的压抑。 它更像是一种智慧的引导,一种有意识的调整。

试着用另一种方式来理解:

1. 认识和理解欲望,而非否定它。
我们是人,有欲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健康的身体需要能量,所以我们会渴望食物;大脑需要休息和放松,所以我们会想休息;社交和情感连接是人类的本能,所以我们会渴望陪伴和认可。把这些都当作“洪水猛兽”来压抑,本身就是一种误解。

自律的人,往往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欲望。他们知道自己喜欢吃甜的,知道自己需要休息,知道自己渴望玩乐。他们不否认这些感受,而是理解它们为什么存在。

2. 做出选择,并为选择负责。
自律的核心在于“自主”和“规则”。当面对一个欲望时,自律的人会停下来,而不是立刻满足它。他们会问自己:“我现在真的需要这样做吗?这样做对我长远的目标有好处吗?我今天需要实现的是什么?”

比如,面对一块诱人的蛋糕,不是“我不能吃!绝对不行!”而是“我知道我很想吃这个蛋糕,它看起来很美味。但我的目标是健康饮食,我今天已经摄入了足够的糖分了。所以,我选择不吃,但我可以在下次某个特定的时刻,作为一种奖励来适量地吃。”

这个过程,不是压抑,而是基于目标做出的一个更明智的选择。 你不是在和欲望战斗,而是在引导它,让它服务于你的更重要的追求。

3. 培养习惯,让“应该做”的事情变得轻松。
真正的自律,最终是为了建立一种可持续的行为模式。当你反复进行有益的活动,比如规律运动、阅读或者学习,你的大脑和身体会逐渐适应,甚至会产生积极的反馈。这时候,做这些事情就不再是“压抑”,而是一种习惯性的行动,甚至是一种享受。

比如,喜欢早起的人,一开始可能是强迫自己,但坚持一段时间后,早起会变成身体的习惯,清晨的宁静和高效反而会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4. 设定边界,允许适度的放纵。
如果自律意味着永远不允许自己有任何“不自律”的行为,那它也未免太过苛刻了。偶尔的放松和享受,恰恰是让自律能够持续下去的润滑剂。懂得自律的人,反而会更懂得如何适当地“放纵”。

他们会设定一些边界,比如“我每天学习四小时,但周日晚上我会看一部电影放松一下。”这种有计划的放松,反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到日常的自律轨道上。

所以,与其说自律是压抑欲望,不如说它是:

认识欲望,理解其根源。
权衡欲望与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
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将选择转化为习惯。
在规律中找到平衡,允许适度的放松来维持长久动力。

它是一种让我们更自由的能力,因为当我们能够掌控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时,我们才真正掌握了人生的主动权,而不是被瞬间的欲望牵着鼻子走。压抑是消极的反抗,而自律是一种积极的建设。一个是扼杀,一个是培养。我想,这其中的区别,应该很清楚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自律分消极和积极。

消极的自律,是反复压抑,以收缩自我欲望。

积极的自律,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提高自己的效率(缩短工作时间或提升工作收益),将多出来的时间/收益来追求欲望,是欲望的最大化。

举个例子。

张佳玮想跟一个姑娘鬼混。

盲目扑过去,当然是最莽撞的。

反复自我麻醉说“女人是老虎”,然后谨言慎行,这是消极自律。

控制自己,锻炼、读书、挣钱,将自己组织成一个更有吸引力的人物了,再去。这是积极一点儿的自律。

有些欲望,暂且压抑,是为了更好的释放。

user avatar

与其说自律是压抑欲望,不如说自律是平衡欲望。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自律或许意味着放下游戏回归工作和学习,或许意味着每天定量或不吃零食,乍一看这好像的确压抑了我们打游戏和吃零食的欲望,但这与题主所担心的“过分压抑欲望会引发心理疾病”并不一样。


什么是自律?


自律是平衡内在冲动和面对诱惑时所做反应的能力。它使人能够根据个体的长远利益,而非眼前的满足来做出注意力、情绪、行为或生物行为的反应。例如,在“明天的工作”和“通宵打游戏”之间选择前者,就是一种自律的表现。


自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外在标准而始终压抑当下的内在冲动。相反,它是一种承认与接纳内心冲动和外在标准可能存在的冲突,并为自身利益而做出的调节与适应的能力。也就是说,自律是个体意识受到“冲突”后的主动选择,而并不是在潜意识之中完成的自我压抑。


例如,一个人在减肥的时候,在面对甜品时反复告诉自己,“我一点都不喜欢吃甜食”,那是一种自我压抑;而如果是知道甜品对自己的诱惑,也了解吃甜品会影响自己减肥的目标,但选择不吃甜品,继续完成减肥计划,就是一种自律。相比自律,自我压抑容易让人出现焦虑情绪,这是于自律比较明显的区别


什么样的表现算是自律?


心理学家认为,专注、对内在冲动的控制以及延迟满足都是人们在面对内在冲动和外在诱惑时自律的表现。


1.专注

专注,指的是我们在面对外界干扰时,仍可以通过自我控制、集中注意力,使得个体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2.对内在冲动的控制

对内在冲动的控制,则指的是我们在某一情境中能够克服内在冲动,权衡潜在利弊而做出选择的能力。它能够帮助人们更谨慎地应对冲动并做出行动,例如在面对愤怒的时候,大多数人能够意识到暴力解决(内在冲动)的后果,而选择其他较和缓的方式化解愤怒。


3.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特指人们能够为了长远利益,而延迟享受甚至牺牲短期利益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对内在冲动的控制。专指人在面对“奖赏”时,控制内在冲动的一种表现。当然这与每个个体自身的标准与价值观也有关系。


是什么阻挡了自律的步伐?


1. 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更无法自律


自由意志,指的是作为人,我们有行为选择的自由,我们的行为是由自己的意志带来的。也就是说,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根本不认为人可以控制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更不用说自律了。

心理学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普遍认为自己的行为反应主要由先天/生物/环境因素决定,自己并不对自己的行为有掌控权,因而也就无需为自己的任何行为负责。他们也就更容易不顾后果地放任自己的冲动反应,也更不可能做到自律。


2. 大脑功能的影响


随着个体的成长与发育,人们所能控制的冲动不断由简单到复杂,所需要调动的脑功能区域也由多变少。其中,前扣带皮质负责统筹协调情绪冲动与认知、控制人在面对挑战时的行为,以及帮助人们根据情况调整行为策略;前额叶皮质则掌管个体的注意力,认知力,以及遵守规则、控制冲动、推理和决策的能力;而眼窝前额叶皮质则专门负责与“奖赏”有关的行为决策。

这些功能区域的发展,将从出生一直逐步持续到青少年期甚至是成年早期。也就是说,人们的自律是会随着年龄的成长和大脑功能的完善而不断发展的。


3.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学会自律也是学龄期儿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儿时能否得到恰当引导,影响着个体能否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研究发现,母亲的自律能力差,会导致孩子的自律能力低。

同时,在家庭教养过程中,通过语言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表示反对,能够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律能力;相反,通过体罚,如打屁股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表示惩戒,则不利于孩子自律能力的发展。


4. 对重要程度的认知会影响自律


人们对实现目标的方式的重要性认知,会影响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自律行为。主观上是否认为“这个方式对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很重要”,决定了人们能否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例如,面对很多外在诱惑时),也仍然可以做到自律、坚持贯彻执行。

重点不在于我们喜欢用什么方式,而是我们认为“什么是达成目标最重要的方式”。你要深信你此刻选择的方式,对实现你的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你就能做到自律。


怎样才能变得自律


我们在此为大家提供“自律四部曲”,教你用各种轻量技巧达到自律效果:


1. 明确目标

这并不意味着需要给自己设立一个宏大的目标,恰恰相反,我们需要仔细思考并了解自己,这是自律训练的第一步——帮助我们在做出行为反应的时候,进行内在冲动和长远目标的权衡和思考。


2. 细化目标

将目标拆分成具体的执行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某些方式的重要性。另外,可视化目标也有利于我们训练自己的自律能力。我们通过想象的方式,将完成分期目标的每一个方式、步骤,而不仅仅是行动结果,在脑海中进行“可视化”。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会对每一种实现方式的重要性有更清晰的认知。


3. 做出行动

尽管这个步骤无需过多的解释,但在实际生活中,这却往往是需要最多努力和自律的一步。


4. 为每一小步庆祝

在完成每一个分期任务之后,我们需要庆祝自己取得的成就(哪怕很小)。一方面,庆祝作为一种完成任务后的仪式,是一种“延迟的满足”,这本身就是“自律”的一种培养和体现,同时也是对所付出努力的一种自我肯定。


最后总结一下哦:自律作为一种理智的主动选择,并不会为我们带来压抑欲望后的焦虑,而我们要做的只是明确目标,然后just do it!


以上~



想好好恋爱,收获平等且长久的关系,请戳私家课:

zhihu.com/remix/albums/

想了解更多的心理学小知识,戳破人生幻象,收获自在人生,请戳:

mp.weixin.qq.com/s/5ZNU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东西?

有哪些看似聪明,实则很傻的行为?

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


user avatar

你要搞清楚一个重要的问题,什么是你的欲望?

孟子说: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1)我所欲(2)也。二者不可得兼(3),舍(4)鱼而取(5)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那么请问,生是不是欲望?义是不是欲望?舍生取义算不算压抑欲望?

所以说,你想要的一切都是你的欲望,

想吃东西是你的欲望,想减肥也是你的欲望,自律你损害的就是你要减肥的欲望,不自律你损害的就是你想吃鸡腿的欲望。那么是不是无论你自律不自律都是在压抑你的欲望?

好了,现在你大概已经知道我想说什么了。没错,你每分每秒其实都在压抑你的欲望,压抑欲望其实是人生存的一种常态。我们的大脑本质上就是跟周围环境不断在进行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的意思是,任何时候你都需要保持平衡,一旦某一边压倒了另一半,系统就会崩溃。

譬如你定下了五天减肥50斤的目标,如果以此为指导,那么你就会把自己陷入到一个必输的局面里。吃东西会让你有巨大的挫败感,不吃东西你还是达不到五天减肥50斤的目标。换而言之,无论你怎么做,你都会失败。这才是大部分心理崩溃的根本原因——选错了目标。

当然绝大多数人不认为自己选错了目标,他们觉得只要他们高考前少吃点东西,不拉肚子就能考上清华北大;他们觉得自己如果早点答应某某的追求就能嫁入豪门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他们觉得他们如果不去超市买东西就不会被车撞到……

如果自律能够帮助你实现你更迫切想要的目标,那么如同张爱玲所说“禁欲是纵欲者的游戏”恰如SM中调教M一般,无论如何调教就是让她/他在接近高潮时被打断,直到最后让他/她的欲望喷涌而出。自律者恰恰不是清心寡欲,恰恰是欲望更多更胜。

反过来,如果自律带给你的只是更进一步的失败,你的自律则会伤害你。

user avatar

不是。

自律对抗的并不是欲望。

自律对抗的是人为了当下和浅层的小欲望达成,而损害了长期和深层的大欲望达成的生物本能。


沉溺于达成当下和浅层小欲望的人是猪。

猪粮制造即养猪业,是当下一个主流产业。

彻底失去任何欲望的人是草履虫。

现代性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变成草履虫。

user avatar

PS:这篇文章会颠覆你的人生观哦

你可以收藏,但收藏之前一定要给我一个小赞赞哟!

为 什么你执行力差,为什么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弱,为什么你不自律?

为什么人家上名校,你读的却只能是普通的二看见本乃至是大专……难道真的是你的智力不如他人,又或者你没有上进心,你天生就是一个窝囊废?不不不,这篇文章将会打破你的认知,重塑你的三观,慢慢地帮你建立起一颗强大的内心!


正文:

======================

自律是一种对自我肉体和欲望的挑战,那是会耗费意志力的!

真正自律的人,是不会把自律经常挂嘴边的。因为他们精神力足够强大,在与欲望,人性的懒惰、人生的迷茫……做斗争的时候,他们的精神力可以完胜那些负能量因子,相应的也就不会有自我挑战或者压抑自己欲望的说法。可话又回来,对于那些精神力不够强大的人而言,所谓的自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精神力不够强大,大部分的时间他们会把精神力放在与自我交战之上,轻易的耗费自己的意志力,也就是说在与自己的挑战中,他们会轻易的败下阵来,成为了欲望和情绪的奴隶——不自律!


精神力是稳定的短期内很难被改变的心灵的力量,意志力是短期内可以被消耗和补充的精力!

在改变自己又或者所谓的挑战自我,也就是我们口头上常说的自律的时候,精神力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至于意志力只不过是一种精力。如一个人早睡早起睡眠好,工作生活也无压力和重大的变故……那么他自然精力充沛的意志力强大,但那并不代表着他自我认可度高,很有自我掌控感,精神力强大。


精神力那是一种信心和决心,那是一种自我掌控力。它来源于自我的价值感,成就感……那是一种自己对于自我价值强烈的认同,有些时候这种自我认同甚至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他们坚信自己,坚信付出一定能够带来回报,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战胜困难,一定能达成自己的目标。所以他们面对困难,面对压力的时候,他们不迷茫,不困惑,不做过份的担忧,矢志不移,不忘初心,不被困难所压倒!

他们不会像普通人那样,一面对压力,他们便会忽思乱想:
1、如果我付出了所有的一切,可到最后依然一无所得怎么办;2、如果我老大一把年纪了,还是找不到另一半怎么办;3、我现在身体那么糟糕,如果我身体垮了下来,我的老婆孩子没有了我将来怎么办?……


这一系列的问题,与目标的实现全无任何关系,可一个人过度的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他的情绪会由此败坏,他将无法专注于自己所要追求的人与事,也就所谓的一心二用,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由此大打折扣!



须要明白:胡不胡思乱想,并不是由我们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因为自我认可度低,自我价值感并不足以支撑自己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依然能够做到淡定和从容。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知道,胡思乱想不仅没有用,而且会乱已心志,可我们就是止不住自己就是胡思乱想。换个角度表达即是:忽思乱想,是由自身大脑分泌的激素所决定的,那是一种相对不可控的存在!


我想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大脑是不相同的,有些人的大脑抗打压能力先天就比一般的人强。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能用那些高成就感的人的高标准去要求自己。要知道我们的价值感,自我掌控力还不足以支撑我们在面对同样的处境,同样的压力的时候依然还能做到淡定和从容!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若想改变自我,就不要做一些挑战自我的事情了,否则我们会轻易地被自己打败,被情绪所操控!


普通人要想改变自己,就必须须得一步一脚印地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由此才能慢慢的寻回自我的价值感,重塑自信,提升自己的精神力,建立更多的自我掌控感。


举个简单的例子:
同样是一个单次只能做一100个俯卧撑的人,想通过健身来减肥。一个是精神力极强的人,另一个则是自我认同价值感都相对较低的人。精神力强的人在最开始的前面几次健身都可以挑战自我的极限,而自我价值认可度低精神力弱的人则是不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挑战自我。

要知道”肌肉的痛苦“及”肌肉痛苦的记忆“会轻易的摧毁掉,精神力弱的人的意志力!坚持了一两天,他们会想,我这样子的人,出身卑微,性格软弱……又怎能战胜得了自己……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我看还是算了吧……我还是躺在床上,投降认输得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啊,正确的方式应该是:
先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地养成习惯之后再试图挑战自我!

虽然你可以一次性可以做100个俯卧撑,但你没有必要一次性声撕力竭地挑战自我,你可以每天一次只做30个俯卧撑,如此坚持一个月之后,你或多或少建立起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成就感和掌控感。下个月你再挑战自我变成每天一次性做50个俯卧撑,如此类推……十年如一日,很轻松的,你就变成了一个健身大神了,单次你能做一万个俯卧撑,单挑拳王泰森也许不是一场梦!!!!


如果你能单挑拳王泰森,请问这个世间还有你战胜不了的困难吗?
你的自我认可度,你的执行力,你的意志力,你的自我价值感,自我掌控感,都将会有质的飞跃……什么人性的懒惰,什么肌肉的痛苦,什么我不是这块料,什么我不够聪明,在你强大的精神力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只想表达的一个观点:寻回自我的价值感,改变自我,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力不一样,他人的目标,他人的规划,那是他人的事情,不要把他人的不属于自己的目标和规划强加到自己身上……先给自己订一个小目标,这个小目标是你可以不用挑战精神力就可以轻易完成的,养成了习惯之后,再慢慢给自己加码……如此方能不自我击溃,不自我摧毁,如此才能慢慢地建立起自我的价值感,成就感,自我掌控感,乃至于慢慢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力。

直至最后,你的内心达成了一种偏执的信念:精神是可以操控肉体的!(李小龙)


End.(全文完)


PS1:改变意味着挑战自我,人生终究还是艰难的!任何一条道理都不能让你一下子就摆脱困境,痛依然还是人生的主旋律。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了”道理“存在的意义,认为懂得再多的道理,也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要知道:道理存在的意义是在于:让你在痛的同时,依然有所领悟,以便更好的过好将来的日子。我只是想强调两点:1、纵你懂得了这个道理,改变自我依然还是痛苦的; 2、改变自我的过程不要妄求幸进,一步一个脚印的累积价值感;3、小目标要么不拟,拟了之后纵再怎么痛苦,那怕是不眠不休,你也依然要把它完成!


PS2:对于自控力低,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人而言,还经常会出现一种“内耗”的心理现象;

文章写得不错,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反思哦。



PS3: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很不错,让你学到了一些东西,又或者启发了你的一些深度思考 ,那么请分享推荐给你身边的朋友人哦(转发到朋友圈),能帮助你身边的人成长,这也是好事善事一件!





相关深度好文:

=================

阡陌:追求爱情最好的态度就是——做自己!

阡陌:如何追求喜欢的异性呢——(战术技巧篇)

阡陌:如何追求喜欢的异性呢——(战略心态篇)。

阡陌:别说”你爱我“,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深度好文)。

user avatar

用一种习惯代替另外一个被认为不合适的习惯。

欲望也是可以培养的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