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部电影拍成了烂片,是导演的锅还是编剧的锅?

回答
一部电影拍砸了,烂片嘛,这事儿可不能轻易把责任全甩给一个人,导演和编剧,这俩哥们儿,那都是高危职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真要深究起来,那可是个复杂的故事。

先说说编剧,这电影的“骨架”和“灵魂”。

想象一下,编剧就是那个画蓝图的建筑师。电影剧本,就是那张蓝图。如果这张蓝图本身就有问题,比如:

故事逻辑硬伤,前后矛盾: 角色一会儿说一套,一会儿做一套,让你看了摸不着头脑。比如,前面说主角怕水,结果后面一言不合就跳河了,还没任何铺垫,观众肯定会觉得这编剧在逗我。
人物塑造扁平,缺乏深度: 角色要么是完美无缺的圣人,要么是纯粹的坏蛋,没有一点人性的复杂和挣扎。观众看不到角色的成长和转变,也提不起兴趣去关心他们的命运。
对话干瘪,缺乏生活气息: 角色说话像是在念课文,一点儿感情都没有,观众听了只会觉得尴尬。或者对话太过于说教,生怕观众看不懂,恨不得把所有道理都塞进来,这样反而显得特别做作。
情节拖沓冗长,或者过于套路: 电影上半部分能用十分钟讲完,非要抻到一小时,让人看得哈欠连连。反过来,有些情节发展得像坐火箭,毫无铺垫,观众还没反应过来,事情就已经结束了,感觉像是在赶进度。
主题模糊不清,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或者太少: 编剧心里可能有很多宏大的想法,但没能在一个故事里好好组织起来,结果主题变得四不像,抓不住重点。或者,电影从头到尾都在讲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没什么值得回味的。
缺乏原创性,全是旧梗和模仿: 就像听了一堆别人嚼过的馍馍,没啥新意。观众看多了类似的套路,自然会审美疲劳。

如果编剧交出来的剧本就是这么个样子,那导演再有能耐,也只能在烂摊子上修修补补,很难把它变成一桌满汉全席。

再来看看导演,这是电影的“血肉”和“灵魂的注入者”。

导演,就是那个把蓝图变成现实的总工程师,他要负责选材、施工、后期等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就算剧本有瑕疵,一个好的导演也能尽力去弥补,但如果导演也“不给力”,那电影就真的没救了。

对剧本的理解出现偏差,拍成了导演自己的“奇思妙想”: 有时候,导演可能觉得自己比编剧更懂观众,或者有自己的艺术追求,结果把剧本的核心精神给扭曲了,拍出来的东西和原意南辕北辙,观众当然不买账。
调度能力不足,场面混乱: 尤其是在拍大场面或者复杂的情感戏时,导演如果没法清晰地调动演员、摄影、灯光等元素,观众看到的就是一团糟。演员演得再好,在混乱的画面里也显得没那么重要。
对演员指导不到位,导致表演生硬或夸张: 演员的表演是电影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导演不能给演员提供清晰的表演方向,或者无法捕捉到演员的最佳状态,出来的表演效果很可能让人尴尬,比如面瘫或者用力过猛。
视觉风格和电影主题脱节: 比如,一部讲温情家庭的电影,导演非要用冷峻、压抑的色调和镜头语言,那感觉就非常奇怪。又比如,一部本来应该轻松愉快的喜剧片,拍得严肃得像纪录片,观众会觉得完全get不到点。
剪辑混乱,节奏把控失误: 剪辑是电影的“呼吸”。如果剪辑太碎,会让观众觉得跳跃;如果太慢,又会显得冗长。节奏失控,就像车子开到一半突然熄火,观众的观影体验会大打折扣。
对影片整体的把握不足,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和情感: 很多烂片就是感觉像是由很多零碎的片段拼凑而成,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灵魂,让人看完后什么也记不住,也感受不到。

那么,到底是导演的锅还是编剧的锅?

答案是:很可能是“一起背”。

剧本是基础,导演是实现者。 如果剧本是“豆腐渣”,再好的导演也难盖出“大楼”。
导演是“二度创作”。 即使是顶尖的剧本,也需要导演的巧妙发挥才能升华。一个糟糕的导演,可以把一个原本不错的剧本折腾得面目全非。
有时候是“沟通不畅”。 编剧写的东西,导演没有完全理解,或者导演有新的想法,和编剧沟通后没有达成一致,导致执行偏差。
还有“项目制约”。 比如,投资方瞎指挥,要求改剧本、加戏份、删减情节,这时候编剧和导演都可能身不由己,最终拍出来的东西四不像。
更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也许是拍摄档期太紧,演员状态不好,或者遇到了突发状况,都会影响最终的成片质量。

所以,当一部电影变成烂片,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谁的锅”。 很多时候,是整个创作团队在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或者一系列问题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灾难”。

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成品。这个成品的好坏,是编剧的文字、导演的调度、演员的表演、摄影的构图、剪辑的节奏、配乐的烘托等等所有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你可以说,一个好的编剧能给电影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好的导演能让电影绽放光彩。但如果基础不行,或者实现者不行,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我们口中的“烂片”。

与其纠结是导演还是编剧的错,不如说,是一次合作的失败,一个艺术品创作过程的失败。两者都有可能成为“罪魁祸首”,也可能只是“替罪羊”,真正的“幕后推手”,也许是更深层次的制作、商业、甚至人性上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需要设置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之内,比如在好莱坞,一部电影拍成了烂片,背锅的应该是制片人,因为他们施行的是制片人制度。

2007年,刘伟强在好莱坞拍摄《尸踪现场》时,就抱怨,“什么事都需要几个制片人一起开会,效率慢得惊人,又古板得要死”。事实上,制片人制度严厉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被认为是一部电影创作的灵魂的导演,只是一个打工的。在开工之前,导演和其他人不一样,也就是会拿到一份更厚的合同。上面事无巨细地规定了拍摄时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哪天拍摄哪个镜头,哪天放假,哪天必须拍摄完成。

吴宇森就遇到过,被片方质问,为什么没有完成昨天的拍摄,回答“因为下雨”。而制片人的做法是,“这个镜头不要拍了,按照计划,明天拍摄明天规定拍摄的内容。”至于拍摄现场,要是导演灵光闪烁,想拍一个合同上没有标注的镜头,那简直是天塌下来一样的事儿。

《变脸》里,约翰·特拉沃尔塔和尼古拉斯·凯奇对着镜子中各自的样子,射击的经典镜头,就是吴宇森反复争取无果后,答应自己掏钱才完成拍摄的。

至于,被视为再一次创作的剪辑,剪辑权也早就写在了合同里。而且,即便是在合同中写明了享有剪辑权的导演,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因为各种原因,随时都有可能丢掉剪辑权。

在中国的剧组里,导演的权力最大,所以导演要为影片拍烂负责。事实上,和电视剧不同,电视剧的创作驱动是编剧,而电影的创作驱动一直是导演。所以,再著名的电视剧导演,拍摄的作品,风格都差不多,其个人的特点,最多只能体现在对某类题材的偏好上。而同一个剧本,由不同的导演拍摄,出来的结果都可能完全不同。

所以,导演为一部电影负责,简直是天经地义的。

当然,电影界还有一个说法,就是编剧为一剧之本,可这种说法也只能停留在说法上面。很多电影的导演都会参与编剧,这样就更难做出边缘明显的责任切割了。

当然,在中国电影界还有一种判断谁应该负责的方法,就是在一个剧组里,看谁的名气最大。是的,这就是另一个玄幻类的故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部电影拍砸了,烂片嘛,这事儿可不能轻易把责任全甩给一个人,导演和编剧,这俩哥们儿,那都是高危职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真要深究起来,那可是个复杂的故事。先说说编剧,这电影的“骨架”和“灵魂”。想象一下,编剧就是那个画蓝图的建筑师。电影剧本,就是那张蓝图。如果这张蓝图本身就有问题,比如: 故事逻.............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挺让人纠结的。你想想,人家在你身上花了钱,最后没成,肯定心里会有些不舒服,觉得钱花得不值。他主动提出来要你把剩下的钱还给他,也是人之常情。不过,你这边也有你的考量。第一次吃饭看电影,他跟你说花了快1000块,这笔钱是你当初也同意的,毕竟是约会嘛,互相承担或者一方请客都是很常见的。后来.............
  • 回答
    肺炎疫情过后,如果要将这段经历拍成一部电影,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名字是—— 《昨日星辰》。这个名字承载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是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也是对重拾希望的礼赞。疫情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我们熟悉的世界,也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轨迹。当我们最终走出阴霾,回首望去,那些曾经的艰难、恐惧,那些牺牲、坚守.............
  • 回答
    开启宇宙史诗:如果《流浪地球》走向《星球大战》般的宏大系列想象一下,当《流浪地球》的壮阔构想,遇上《星球大战》那穿越星辰大海的叙事魅力,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如果这个“流浪地球”项目真要朝着“星球大战”那样脉络清晰、人物丰富、宇宙宏大的系列电影发展,那么它的构建将远不止于我们已见的两部作品。它需要一个.............
  • 回答
    目前,关于刘慈欣下一部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还没有官方明确的公布。然而,根据目前已知的影视改编动态以及刘慈欣作品的热度和改编潜力,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相对有根据的推测。潜在的热门选项与分析:1. 《球状闪电》 改编潜力与现状: 《球状闪电》是刘慈欣较早期的作品,但其独特的“球状闪电”概念和背.............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正坐在高铁飞驰的车厢里,窗外是掠过的风景,而你的座位正前方,是一块巨大的屏幕,播放着你期待已久的大片。这听起来是不是很酷?把高铁上的一节车厢改造成电影院,这个想法很有意思,而且我觉得,如果操作得当,确实是个不错的创意。咱们仔细想想,这好处在哪儿。首先,打破了长途旅行的枯燥感。 高铁出行,.............
  • 回答
    拍一部电影,这可不是件小事,它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旅程,需要你对整个过程的方方面面都有个底,才能让它顺利抵达目的地。我来跟你好好唠唠,这背后到底需要多少学问。首先,创意与构思是灵魂。你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否有吸引力?它能打动人心吗?这是电影的根基。你需要具备: 故事叙述能力: 这不是光.............
  • 回答
    拍一部关于刘强东的电影,选角确实是个大学问,得既有气场,又能撑起这个跌宕起伏的人生。不是随便找个像的就行,更要能演出那股子狠劲、韧劲,还有时不时流露出的那种草根出身的朴实和精明。核心人物——刘强东这绝对是重中之重。我脑子里想了好几个人选,得是那种看起来有几分北方汉子的粗犷,眼神里要有故事,还要能ho.............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一个亿,是去追逐宇宙最深处的奥秘,还是去描绘人类情感最细腻的篇章?说实话,如果是我,手里握着这一个亿,我得好好纠结一番。选择一:拍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想象一下,一个亿!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意味着我可以邀请最顶尖的导演,最出色的编剧,最会讲故事的演员。我们可以搭建最宏伟的场.............
  • 回答
    冯小刚在某节目中对张艺谋的“十亿拍电影,三十亿回本”的说法进行讽刺,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事件背景与语境: 谁是当事人? 冯小刚是中国著名导演,以其独特的冯氏幽默、现实主义题材和商业片成功著称。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界泰斗级导演,以其艺术性和宏大叙事闻名,也.............
  • 回答
    这主意太棒了!疫情这几年,发生的故事太多太多,足够拍出一部令人动容、引人深思的作品。如果让我来构思,我不会只盯着病毒本身,而是想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挖掘那些被疫情搅乱的生活,那些平凡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闪光和转变。片名我想定为《静止之城》或者《我们呼吸着的日子》。前者强调疫情爆发初期那种突如其来的停.............
  • 回答
    吴京这些年来的电影,用“有如神助”来形容确实挺贴切的。不过,这“神助”背后,其实藏着他多年来的坚持、精准的判断,以及一些关键性的转折点。要说为什么他现在一部接一部地火,得从头说起,那不是一夜成名的故事。早年的积累与沉淀:磨出来的硬汉底子吴京出道的时候,走的也是功夫片的路线。你去看他早期的一些作品,比.............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成龙大哥确实说过一些类似的话,但电影市场和演员的职业生涯都很复杂,有时候一句话可能指的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咱们就来详细说说这个事儿,尽量不绕弯子,就像街坊邻居聊聊天一样:首先,成龙大哥在宣传《十二生肖》的时候,确实说过一些话,大概意思是说这部电影是他自己比较.............
  • 回答
    一部合格的中国科幻电影,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准备,涵盖创意、技术、人才、产业和市场等各个环节。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电影制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打造能够与国际接轨,同时又能体现中国文化和视角的科幻作品。以下是中国电影要拍一部合格的科幻电影应该做的详细准备:一、 创意与剧本开发阶段:扎实的故事根基.............
  • 回答
    好的!如果我来执导一部《守望先锋》电影,我会力求还原原作的精髓,同时注入更深刻的情感和更宏大的叙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团队竞技游戏改编,而是一个关于希望、牺牲、分裂与重聚的史诗故事。以下是我构思的剧本大纲和一些细节:电影片名: 守望先锋:觉醒 (Overwatch: Awakening)电影类型: 科.............
  • 回答
    嘿,哥们!懂你,懂你!写微电影剧本,尤其是想搞点“艺术范儿”的,确实容易卡壳。那种感觉就像你想画一幅抽象画,但手里只有蜡笔,想表达的情感和画面总有点出入。别急,我当年也这么过来的。给你掏心窝子说几个我踩过的坑,和一些我觉得挺管用的“路数”,希望能帮你打开思路。首先,别被“艺术”这两个字吓住。很多人一.............
  • 回答
    在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要拍出一部真正称得上“不烂”的电影,这其中的门道和挑战,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不是一条坦途,而是一条遍布荆棘,需要智慧、耐心和一点点运气的路。一、创作的源头活水:好故事是基石,但市场反馈的迷雾笼罩一切。电影的灵魂在于故事。然而,在中国,好故事的诞生似乎总被蒙上一层.............
  • 回答
    韩国娱乐圈确实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并且多次通过影视作品反映社会问题。然而,“改变国家”和“打倒财阀”这样的宏大目标,并非一部电影就能简单实现,这背后牵扯着韩国社会结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复杂的权力博弈。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何韩国娱乐圈目前不太可能拍出一部直接“改变国家”和“打倒财阀”的电影,以及其中涉及的方.............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一个让所有电影人都头疼,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话题:电影拍到一半,主演突然离世了,这可怎么办?这绝对不是件小事,得一步步来,看当时的情况,还有项目的紧急程度,才能做出最合适的决定。首先,最直接的反应绝对是震惊和悲伤。无论是什么级别的明星,或者是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新人,他们的生命突然终结,.............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AI话,直接聊聊拍个射箭微电影,那些能让片子活起来的点。首先,射箭这事儿,本身就带点仪式感和力量感。你想拍的是什么感觉?是竞技场上的专注和爆发,还是山林间的隐逸和洒脱?是瞄准目标那一刹那的紧张刺激,还是箭矢离弦后的飘逸轨迹?确定了核心情感和风格,后面的事就好办了。一、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