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拍一部电影,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回答
拍一部电影,这可不是件小事,它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旅程,需要你对整个过程的方方面面都有个底,才能让它顺利抵达目的地。我来跟你好好唠唠,这背后到底需要多少学问。

首先,创意与构思是灵魂。

你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否有吸引力?它能打动人心吗?这是电影的根基。你需要具备:

故事叙述能力: 这不是光会写字就行,你需要知道怎么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如何设置悬念,如何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如何构建起完整的戏剧冲突和结局。这需要你对人性和情感有深刻的理解,知道什么能引起共鸣。
剧本写作: 电影剧本是制作的蓝图。你需要学会编剧的基本格式,比如场景设置、人物对话、动作描述等等。更重要的是,你要能写出清晰、有力、有节奏的剧本,让观众在脑海中“看到”画面,听到声音。这包括情节的逻辑性、人物弧光的完整性以及对话的生动性。
世界观构建: 如果是科幻、奇幻等类型的电影,你还需要搭建一个自洽的世界观,包括它的历史、地理、规则、文化等等。细节决定成败,这个世界的细节越丰富,观众越容易沉浸其中。
视觉化思维: 作为导演,你需要具备将文字转化为影像的能力。看到剧本里的文字,你脑海里就应该浮现出具体的画面、镜头运动、色彩搭配和人物表演。

然后,视觉呈现是关键。

电影是视听艺术,怎么把故事变成看得见、听得见的画面,这是技术活,也是艺术活。你需要了解:

导演技巧: 这是核心中的核心。导演是整个剧组的灵魂人物,需要指导演员表演,决定镜头语言(比如推、拉、摇、移、特写、全景等),构图,甚至场景布置的细节。你需要有自己的审美和风格,并且能够清晰地将你的想法传达给团队。
摄影: 这是用眼睛去观察和捕捉世界的技能。你需要了解摄影机的各种性能,不同的镜头功能(广角、长焦、定焦等),光线的运用(自然光、人造光、布光原则),以及构图的艺术。一个好的摄影师能用画面讲故事,营造气氛。
美术设计: 电影里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道具、每一个服装,都是美术部门的功劳。你需要了解如何根据剧本和导演的意图,设计出符合时代背景、人物性格和影片风格的美术风格。这包括场景设计、道具设计、服装设计、化妆造型等等。美术是影片的物质载体。
剪辑: 剪辑就像电影的骨架,将零散的镜头连接起来,赋予影片节奏和流畅性。你需要了解剪辑的基本原则,比如顺序剪辑、平行剪辑、跳切等等,以及如何通过剪辑来制造情感、推进叙事。好的剪辑能让影片起死回生,不好的剪辑则会让人昏昏欲睡。
色彩运用: 色彩不仅仅是美观,它能传递情感,烘托氛围。你需要了解色彩心理学,以及如何在影片中通过色彩设计来表达人物的情绪、故事的主题。

再来,听觉感受同样重要。

光有画面还不够,声音是让电影“活”起来的另一半。你需要关注:

录音: 现场录音的质量直接影响后期制作。你需要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麦克风,如何控制录音环境的杂音,以及如何准确捕捉演员的对白和现场的声音。
声音设计: 这包括为影片创造各种音效,比如脚步声、风声、撞击声,甚至是想象出来的声音。这些声音能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配乐: 音乐是电影的情感催化剂。你需要了解如何根据影片的情节和情绪,选择或创作出恰当的配乐,来烘托气氛,引导观众的情绪。
混音: 将对白、音效、配乐等各种声音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最佳的听觉效果。

然后,制作与管理是保障。

没有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再好的创意也无法落地。你需要掌握:

制片管理: 这是电影制作的总指挥。你需要了解电影的预算控制、拍摄计划安排、人员调配、合同管理等一系列制片流程。你需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管理: 电影制作是一个复杂的项目,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你需要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如何分解任务,如何跟踪进度,如何规避风险。
团队协作: 电影不是一个人能拍出来的,需要一个庞大而专业的团队。你需要学会如何与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士沟通,如何激发他们的潜力,如何建立一个高效协作的团队氛围。
法律与版权: 了解与电影制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版权保护、肖像权、劳动合同等,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营销与发行是延伸。

拍完电影,让它被更多人看到,这是最终的目标。你需要考虑:

市场分析: 了解你的目标观众是谁,他们的喜好是什么,什么样的宣传方式最能吸引他们。
宣传推广: 如何制作吸引人的预告片、海报,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如何与媒体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发行渠道: 了解电影的发行渠道,比如影院、网络平台、电视等,以及如何最大化影片的商业价值。

总而言之,拍电影是一个集艺术、技术和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你对故事有热情,对视觉和听觉有敏锐的感知,对团队有领导力,对市场有洞察力。这就像是在指挥一支庞大的交响乐团,每一个乐器、每一个音符都要准确到位,才能奏出动人心魄的乐章。所以,想要拍一部好电影,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需要持续的学习、实践和磨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王安忆:日常生活的常识


电影《半生缘》里,吴倩莲演的曼桢生病睡在床上,梅艳芳演的姐姐曼璐,进到妹妹房里来看望。看到写字台玻璃板下压着的妹妹和朋友的照片,眼光很锐利地说了一句:左边的那人比右边的好,“家底厚”。



“家底厚”这一句很对,指的不止是有钱,还是有渊源,有根基,是世家。这“家底厚”的人,就是黎明演的世钧。以前不怎么认识黎明,知他是“四大天王”之一,偶尔从电视屏幕上看他唱劲歌,也是张牙舞爪的。而此时,他却真是“家底厚”的样子。


他有些木。为了抢上班车,竟看不见在场的女士,将曼桢挤落了下来,他还会把涮筷子的水当茶喝。小市民出身的叔惠就不会。叔惠是要伶俐得多,这就是小家子的风格,上海话叫“活络”。他交际要比世钧广,人头也熟,世钧客居他家,倒比他还呆得住,很勤快地帮着大人冲开水。


这种“家底厚”的人,往往在外面是随和的,回到自己家里,自然就要上些脾气。可不是,他带叔惠回南京家中,饭桌上同他妈妈说话,微微颦着眉。还有,吃空了碗,等女佣添饭,就露出了尊严。而此时,叔惠则瑟缩起来,他的“活络”在这个森严的大家里,有些施展不开了。


一看,就是,世钧是这家的少爷,而叔惠不是。这样的大家,人事总是有些复杂,就有些烦心。所以,像大家的子弟,多半是会羡慕叔惠这样的小户家庭。人口简单,又没有多少利益,关系也就简单了。规矩不大,少约束,自由,而且人情淳厚。又所以,世钧才和叔惠要好,连过年都不愿回去。再看世钧的“木”,其实是包含了一种大家庭教养的安静的气质,还有一种寂寞的心境。这些,黎明都表现得恰如其分。


越剧《红楼梦》,王文娟扮的林黛玉,也是大家子的闺秀。她虽然多情善感,对宝玉有着私心,性子还有些乖张,但形态上却不失持重。她声调低低的,回眸转身都有些“慢”,这就是有规矩,稳重。


像电视剧《红楼梦》里,那一群小姐,不知为何一律那么“嗲”。说话尖起了嗓子,眼睛活动游转,神情又是那么娇嗔任性。贾母经常夸奖薛宝钗,说她“敦厚”,可见“敦厚”是大家风范里的上品。在此处,倒是应当学习戏曲里的行当,大家闺秀一般是由青衣来扮,青衣的一招一式就比较敦厚,不是像花旦那么敏捷灵活,尖嘴快舌。


看《宇宙锋》,装疯了,她还是不失大方,稳重。疯出来的一点媚,也不带轻薄相。尤其是梅派的!美就美在这里,大青衣的沉着,端庄的媚。要以行当分的话,电视剧《红楼梦》里的那一伙,该归作花旦,一群小丫头。中国戏曲是真正了不得的,它将日常生活的形态总结归纳为类型,一下子就抓住了实质。


现在都喜欢说“文化”,“文化”这概念过于伟大了,其实只是日常生活的一点常识。很多情理都是从常识里生出来的,缺乏常识就情理不通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像”。


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巩俐演的小金宝,就“不像”。看起来,导演和演员,对上海舞女这行当,都缺乏一般性的了解。“小金宝”形态显然是从一九四九年以后,工农化电影里,对“舞女”带有漫画式的描绘中演绎出来的。她不停地扭动腰肢,飞扬眼风,浪声大笑。并且,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电影电视里,凡舞女,妓女,交际花,大都是这一路的作派,比如多年前的电影《日出》,里面的陈白露。


风情可不是这么风情法的。曾经看过“百乐门”大舞厅头牌舞女的照片,你想不到她竟是那么贤良贞静的。脂粉很淡,家常的布旗袍。想想也是,已经到了这份上,就不必浓油重彩,隆重登场。尽可以收敛起来,也是大盗不动干戈。


声色场,尤其是上海的声色场,其实是紧跟社会的习俗和潮流。看史料上写,有一个时期,舞女妓女的流行是女学生的装束,素色衣裙,齐耳短发,甚至还配上一副眼镜。在开放的上海,声色场的风气也能倒过来,影响社会的时尚。可见这一行里,并不是那样娼门气毕露的。


她们这样从异性手里讨碗饭吃的,是要比常人更解风情,可什么是风情呢?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里,列数名妓,形态各异。有一个“汤二官”,特征是“善谐谑”。“钱三官”,姿色一般,“而豪迈有气”。“杨高三”,其描写大有深意,是“无门户习气”,什么意思?就是不像妓女。“梁桂林”,“性和缓”,“喜谈诗,间有佳句”。


张岱的《陶庵梦忆》中,写南京名妓王月生,不苟言笑,“寒淡如孤梅冷,含冰傲霜”,她一出场,只静静立于一隅,便“群婢见之皆气夺”。有一回,被一名公子包了半月,同食同寝,却不说一个字。终有一日,似有开口的意思,众门客奔走相告,“公子力请再三,蹇涩出二字曰:‘家去。’”这是何等不动声色的风情,不着一兵,已人仰马翻。


舞女和妓女,实际上都是自己养活自己的人,风情里都藏着些豪气。因是这样没保障的生计,就特别能领人的真心,又以赤胆相报。苏童的小说《红粉》,那个秋月就写得有点“像”了。但到底是电影厉害,某些情节在小说里说得通,一到电影,具体化了,就又“不像”了。


看小说是不觉得,看电影《红粉》,见那秋月从解放军的地方逃出来,逃到“王志文”家里,竟住了下来。住下来还不说,听“王志文”他妈说闲话,还要上去对嘴,发一通议论。这实在就很无理了,发的是小姐脾气,妓女可不是这样不懂世事的人。像秋月这样老辣的妓女,又是没有归宿的,她被解放军驱离妓院的时候,在紧张的形势下,她也会在身上藏一些钱财,以备不时之需。等她终于逃了出来,她就不用急着去找她的老相好,而是先在某一处租一间小屋落下脚,然后再与相好联络。联络上了,把那相好的男人缠在屋里,三天两头地不回家,他妈这时找来,秋月才可对人家说番大道理,声张做人的志气。俗话说,顺理成章,常识里就是有些理的。


大家庭,或者风尘中的常识到底与一般人隔得比较远,而离得近的,就在身边的百姓生活的常识,那里面的寻常道理,其实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但就是这寻常道理,因和你我他都有关系,却最有触动。


《儿女情长》为什么好看,就是有常识。父亲病了,大哥回来裁决,谁出多少钱,谁出多少钱,没人反对,只是沉默着。各人回到家,夫妻间都有一些口角,怨言,怪大哥派得不公,可还是服从,都按大哥的分配拿出钱来了。《唉哟,妈妈》里面,将那憨乎乎的小姑娘派给家境优越的“肖雄”做女儿,聪明伶俐的则给了清贫的“张闽”,也对了。穷人家的孩子才能长成精豆似的。


《北京人在纽约》的阿春,就有常识。穿一身笔挺的洋装,到厨房水槽上洗碗,一点不脏衣服,利利落落,像一个老板娘,靠自己一双手起家的,会劳动。劳动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识,可现在的演员,大多不会劳动。作家艾明之的小说《火种》,曾经拍过一部电视剧,女主人公殷玉花在烟厂撕烟叶,为表示她老实肯干,两手紧扯,浑身乱颤,看上去是干活最差的一个。


不止是她,大凡勤劳的人们,不知为什么,总是弄得很狼狈,一头一脸的汗和污浊。其实真正善于劳动的人,干活身上是一点不脏的。车间里的老师傅,可以穿着雪白的衬衫、笔直的西装裤上车床。农田里的把式也是,一天的活干下来,身上没有一星土,锄板上也没有土。人不邋遢,活也不邋遢。看把式干活,是很享受的。地里有一个好把式干活,田边过路的人,都会伫步观赏。看他一招一式,又简洁又有效,相当优雅。


又不知道为什么,影视作品里,常常把劳动搞得非常愁苦,非常不得已。再其实,一个健康的劳动者,在劳动时,是很快乐的。电影《骆驼祥子》,祥子刚拉上洋车的时候,在街上跑得多好!年轻,健壮,有的是力气,腿脚轻快极了,又兴兴头头的。日本电影《远山的呼唤》,倍赏千惠子多么会劳动!她也向“高仓健”诉苦:累得受不了,真想不干了。可一干上手,她却又是那么喜悦。即便在枯燥的流水线上,劳动者也还是能体会到劳动的乐趣。那些纺织女工,在弄堂里穿行,像燕子一样,看她接头,手指也像燕子。


看过两部描写普通女工的电影电视,一部叫《股疯》,一部叫《走出冬天的女人》,演员潘虹也是缺乏劳动的常识。像里面所要表现的,那类能干聪明的女工,手脚都应十分利索,可女主角做什么都别手别脚,性急慌忙。尤其是有一个镜头,重病的丈夫摔倒了,她去搀扶。真是没见过这样搀人的:先将男人的一只胳膊扛在肩上,再使劲往下压,就好像要利用杠杆的原理。为了节约,给出差的丈夫数草纸,这过分了,也不得法,甚至有些愚蠢。


一个会过日子的勤俭的女人,会有更合理的节约方法。比如买袜子,同款式同颜色的总是买两双,穿破两只以后可以再拼成一双。再比如,买香肥皂,是买大号的,因为用到后来,总是一个肥皂头,大号的使用率就高。她们有许多生活的学问,并不是那么没见识的。还有就是说话。女工中那类嘴利会说的,绝不是那么喋喋不休,出言粗鲁,且言语单调,满口什么“拎不清”“不要太好嗷”一类的流行语。她们说话要风趣得多。有一回,我在妇联信访站旁听采访,一个女工来告她的丈夫。她丈夫无中生有地怀疑儿子不是自己的,那女工很激动地说道:“这孩子真是争气,越来越长得和他像!”


《走过冬天的女人》里,后来女主角与一个京剧的龙套好上了,这也不像。她更可能会喜欢一个勤勉精明的做水产的个体户,她们崇尚生存的技能,而不是像小知识妇女那样,会被些小花头迷住。她们不是那一派情调的。那女主角怀了心事,在沙发上合衣坐了一夜,这可不是劳动的女性排遣心情的方式。有一个纪录片拍摄一个瘫痪丈夫的工人妻子,她说道,她心情烦闷睡不着觉,就从床上起来,把家里的玻璃窗全擦一遍。

所以现在人们都喜欢看纪实性的电视片,其实也就是里面有常识,合情理。我最喜欢的就是《毛毛告状》,当亲子鉴定下来,证明无业的残疾青年赵文龙,就是毛毛的父亲时,赵文龙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散了席的法庭里,那电视剧的编导走过去问他:做爸爸了高兴吧?这句话问得实在好,贴心。官司其实是赵文龙输了,她没有问:服不服?而是问:做爸爸高兴吧?这就是做人的常识,做人常识里的良善。然后赵文龙回答她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我没有办法。女编导再问:你有没有觉得对不起她们母女?他说:不知道她们能不能原谅我,停了一会,他又说:可我还是没有办法!他的话似乎都对不上茬,可明明白白,都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有哪个编剧能想出这样的好台词?张艺谋拍《一个都不能少》,干脆把台词交给非演员的演员自己去编,也就是要编出些日常生活的常识常理。编导们总是习惯将生活文艺化,结果倒还不如生活的原貌。


又要说到演员潘虹了。《人到中年》里,她有一个经典镜头,就是送孩子看急诊过后,来不及烧午饭,只得啃一只烧饼。她很艰难地啃了一口,随即热泪盈眶。这个镜头很是被专家们称道,可实在觉得文艺腔太重,不像。一个被生活煎熬了多年的人,对这些该是习以为常,早已经具备应付能力了。


在与此电影差不多的年代里,放过一个电视短剧,也是写一个女知识分子的辛苦生活。丈夫去世,独身带一个女儿,上班的学校又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每天很晚才能到家做饭。教育局的一个干部去她家访问,天黑了,还只有小女儿一个人在家。等了许久,忽然,从门外往床上扔进一个包,紧接着,又扔进一件外套,再接着,就听见油锅爆响了,然后,听那女教师朗朗地叫了一声:酱油!小孩子立即应声送上酱油。这一情景就有常识了,它不是像前者那样顾影自怜,而是,真的很艰辛。


好像是,过去的电影比现在的,有常识。记得旧电影《乌鸦和麻雀》,黄宗英演的那个小国民党官员的姨太太,出场时的镜头,是一双纤手,翻着一本连环画。这就合乎她的身份,趣味,生活状态。还有《马路天使》里,周璇演的小红。在卖唱的茶馆里,她独自一人玩着,将一本什么折子从楼梯扶手上滑下去,再追逐下去。在这嘈杂的茶馆里,她玩得这么开心,一点不悲戚,不知自己处境的卑贱和悲惨,她的浑然不觉,格外地叫人痛惜。这也符合她的年龄,身世,和所处的环境。那时候的电影,现在看起来还是好看。


另外,台湾的伦理片,似乎也要比大陆的更具常识。《喜宴》,那台湾的同性恋青年,为了应付父母,和想办绿卡的中国女留学生假结婚,想不到事情弄得尴尬了。父母从台湾赶来参加婚礼,女留学生爱上了他,而在一番假戏真做之下,女孩子真的怀上了他的孩子,他的同性恋伙伴西蒙则大怒。最后的结局非常合乎人情世故,四方都作了妥协:女孩子同意将孩子生下来再离婚,西蒙也认可了这个孩子,最微妙的是男孩子的父母,他们装作不了解这一切内幕,承认他们的骗局,好让女孩子给他们生下孙子。


还有,《饮食男女》里,那老厨子后来竟是和女儿的朋友结婚,令人大吃一惊,但再想想也对,其实老早就有迹象了。他每天做了饭菜,送到那年轻女人与前夫生的孩子的学校,把孩子母亲做的饭菜换回来自己吃掉。有一个镜头,后来回想很是温煦:老头用筷子很不解地拨弄一下那女人做的,铁硬的排骨,然后吃了下去。那女人也问过老头,她做的饭是他吃了吧,因为孩子从来不会吃完她的菜。这个细节很好,有一种上岁数的人,对年轻女人的爱。我们的电影电视,就比较缺乏这样的情景,大约是对生活了解得不够。其实,生活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节选自

《戏说》

作者: 王安忆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副标题: 王安忆谈艺术
出版年: 2021-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拍一部电影,这可不是件小事,它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旅程,需要你对整个过程的方方面面都有个底,才能让它顺利抵达目的地。我来跟你好好唠唠,这背后到底需要多少学问。首先,创意与构思是灵魂。你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否有吸引力?它能打动人心吗?这是电影的根基。你需要具备: 故事叙述能力: 这不是光.............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AI话,直接聊聊拍个射箭微电影,那些能让片子活起来的点。首先,射箭这事儿,本身就带点仪式感和力量感。你想拍的是什么感觉?是竞技场上的专注和爆发,还是山林间的隐逸和洒脱?是瞄准目标那一刹那的紧张刺激,还是箭矢离弦后的飘逸轨迹?确定了核心情感和风格,后面的事就好办了。一、人物.............
  • 回答
    太棒了!大一学习电影制作方向的多媒体设计,选择一台合适的相机对于你的学习和创作至关重要。关于 Sony a7 III 和佳能(Canon)的相机选择,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纠结,因为它们各有千秋。我会为你详细分析,帮助你做出更适合你的决定。首先,我们要明确你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拍摄作业为主: 这意味.............
  • 回答
    你好!作为电视摄影专业的学生,你对视频拍摄的需求非常明确。在预算一万五以下,有很多优秀且性价比高的相机可以满足你的视频作业需求。我会从几个关键方面来为你详细分析,帮助你做出最佳选择。核心考虑因素:在推荐具体相机之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作为电视摄影专业学生,在选择视频拍摄相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素:1. .............
  • 回答
    拍一部关于刘强东的电影,选角确实是个大学问,得既有气场,又能撑起这个跌宕起伏的人生。不是随便找个像的就行,更要能演出那股子狠劲、韧劲,还有时不时流露出的那种草根出身的朴实和精明。核心人物——刘强东这绝对是重中之重。我脑子里想了好几个人选,得是那种看起来有几分北方汉子的粗犷,眼神里要有故事,还要能ho.............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一个亿,是去追逐宇宙最深处的奥秘,还是去描绘人类情感最细腻的篇章?说实话,如果是我,手里握着这一个亿,我得好好纠结一番。选择一:拍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想象一下,一个亿!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意味着我可以邀请最顶尖的导演,最出色的编剧,最会讲故事的演员。我们可以搭建最宏伟的场.............
  • 回答
    冯小刚在某节目中对张艺谋的“十亿拍电影,三十亿回本”的说法进行讽刺,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事件背景与语境: 谁是当事人? 冯小刚是中国著名导演,以其独特的冯氏幽默、现实主义题材和商业片成功著称。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界泰斗级导演,以其艺术性和宏大叙事闻名,也.............
  • 回答
    这主意太棒了!疫情这几年,发生的故事太多太多,足够拍出一部令人动容、引人深思的作品。如果让我来构思,我不会只盯着病毒本身,而是想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挖掘那些被疫情搅乱的生活,那些平凡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闪光和转变。片名我想定为《静止之城》或者《我们呼吸着的日子》。前者强调疫情爆发初期那种突如其来的停.............
  • 回答
    肺炎疫情过后,如果要将这段经历拍成一部电影,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名字是—— 《昨日星辰》。这个名字承载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是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也是对重拾希望的礼赞。疫情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我们熟悉的世界,也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轨迹。当我们最终走出阴霾,回首望去,那些曾经的艰难、恐惧,那些牺牲、坚守.............
  • 回答
    一部电影拍砸了,烂片嘛,这事儿可不能轻易把责任全甩给一个人,导演和编剧,这俩哥们儿,那都是高危职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真要深究起来,那可是个复杂的故事。先说说编剧,这电影的“骨架”和“灵魂”。想象一下,编剧就是那个画蓝图的建筑师。电影剧本,就是那张蓝图。如果这张蓝图本身就有问题,比如: 故事逻.............
  • 回答
    好的!如果我来执导一部《守望先锋》电影,我会力求还原原作的精髓,同时注入更深刻的情感和更宏大的叙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团队竞技游戏改编,而是一个关于希望、牺牲、分裂与重聚的史诗故事。以下是我构思的剧本大纲和一些细节:电影片名: 守望先锋:觉醒 (Overwatch: Awakening)电影类型: 科.............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成龙大哥确实说过一些类似的话,但电影市场和演员的职业生涯都很复杂,有时候一句话可能指的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咱们就来详细说说这个事儿,尽量不绕弯子,就像街坊邻居聊聊天一样:首先,成龙大哥在宣传《十二生肖》的时候,确实说过一些话,大概意思是说这部电影是他自己比较.............
  • 回答
    吴京这些年来的电影,用“有如神助”来形容确实挺贴切的。不过,这“神助”背后,其实藏着他多年来的坚持、精准的判断,以及一些关键性的转折点。要说为什么他现在一部接一部地火,得从头说起,那不是一夜成名的故事。早年的积累与沉淀:磨出来的硬汉底子吴京出道的时候,走的也是功夫片的路线。你去看他早期的一些作品,比.............
  • 回答
    一部合格的中国科幻电影,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准备,涵盖创意、技术、人才、产业和市场等各个环节。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电影制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打造能够与国际接轨,同时又能体现中国文化和视角的科幻作品。以下是中国电影要拍一部合格的科幻电影应该做的详细准备:一、 创意与剧本开发阶段:扎实的故事根基.............
  • 回答
    嘿,哥们!懂你,懂你!写微电影剧本,尤其是想搞点“艺术范儿”的,确实容易卡壳。那种感觉就像你想画一幅抽象画,但手里只有蜡笔,想表达的情感和画面总有点出入。别急,我当年也这么过来的。给你掏心窝子说几个我踩过的坑,和一些我觉得挺管用的“路数”,希望能帮你打开思路。首先,别被“艺术”这两个字吓住。很多人一.............
  • 回答
    韩国娱乐圈确实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并且多次通过影视作品反映社会问题。然而,“改变国家”和“打倒财阀”这样的宏大目标,并非一部电影就能简单实现,这背后牵扯着韩国社会结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复杂的权力博弈。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何韩国娱乐圈目前不太可能拍出一部直接“改变国家”和“打倒财阀”的电影,以及其中涉及的方.............
  • 回答
    在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要拍出一部真正称得上“不烂”的电影,这其中的门道和挑战,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不是一条坦途,而是一条遍布荆棘,需要智慧、耐心和一点点运气的路。一、创作的源头活水:好故事是基石,但市场反馈的迷雾笼罩一切。电影的灵魂在于故事。然而,在中国,好故事的诞生似乎总被蒙上一层.............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好奇的点。要说美国人敢不敢拍揭露自己国家“恶行”的电影,答案是肯定的,并且这种现象相当普遍。但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看看美国社会、文化以及电影产业的运作方式。为什么美国人敢拍?首先,美国社会本身就建立在一个批判性思维和言论自由的基石之上。虽然这些理念的实践过程并非完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王阳明无疑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巨擘,他的“心学”思想影响深远,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然而,正如你所言,似乎并没有一部能真正触及他思想深度、又广为人知的电影问世。这背后一定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的是,“深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一个让所有电影人都头疼,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话题:电影拍到一半,主演突然离世了,这可怎么办?这绝对不是件小事,得一步步来,看当时的情况,还有项目的紧急程度,才能做出最合适的决定。首先,最直接的反应绝对是震惊和悲伤。无论是什么级别的明星,或者是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新人,他们的生命突然终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