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消费主义有哪些典型语录?

回答
消费主义的根基,在于一种不断刺激、满足、再刺激的循环。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各种诱人的话语将“拥有”包装成“幸福”。以下是一些典型语录,我试着将它们抽丝剥茧,让你看到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消费主义逻辑。

1. “你值得拥有!”

这句简直是消费主义的“圣旨”。它巧妙地绕过了理性消费的考量,直接诉诸情感,将购买行为与自我价值挂钩。

它为什么起作用?
心理锚定: 所有人内心深处都有对自我价值的渴望,希望被肯定。这句语录就像是给你贴上了一个“高价值”的标签,而购买某个商品,就成了实现或确认这种价值的方式。
对抗“配不上”的焦虑: 在一个充满比较和竞争的社会里,很多人会感到自己不够好,不够有吸引力,不够成功。这句语录就像一针强心剂,告诉你,某个产品是你应得的“奖励”,是弥补你内心“不足”的捷径。
情感转移: 当你感到失落、压力大或者情绪低落时,用购物来“奖励”自己,似乎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解压方式。“你值得拥有”就是你为这个行为寻找的完美借口。
例子: 看到新款手机,设计师包包,或者是昂贵的护肤品,广告语会赤裸裸地说:“犒劳一下辛苦的自己吧,你值得拥有!” 好像不买,你就辜负了自己。

2. “不买就out了!”

这是典型的制造稀缺感和群体压力,让你觉得自己不属于“潮流”或者“先进”的群体。

它为什么起作用?
恐惧错失(FOMO): 人天生害怕被落下,害怕错过某些重要的体验或机会。这句语录直接击中了这种恐惧,让你觉得不拥有这个东西,就等于被时代抛弃。
社交焦虑: 很多消费行为是为了融入群体,获得认同。当某个商品成为社交货币,成为大家都在谈论和拥有的对象时,不拥有就意味着你可能无法参与到某些话题,或者会被边缘化。
“新”的崇拜: 消费主义常常将“新”等同于“好”、“先进”、“酷”。这句语录强化了这种观念,让你觉得只有拥有最新的、最流行的,才能显得有品味、有格调。
例子: “新款手机上市了,还在用旧款?不out了吗?” “今年流行XXX风格的穿搭,你还没跟上?” 这种话语让你觉得自己不够时髦,生活方式陈旧。

3.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以及这些产品)。”

这句话本身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但消费主义将其曲解,用物质来填补精神的空虚。

它为什么起作用?
精神空虚的填补: 当人们感到生活单调、乏味,缺乏激情时,消费主义会提供一个“解决方案”:用物质去制造“仪式感”,用旅行、体验、新物品来点亮生活。
“解决方案”的诱惑: 它将“诗和远方”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成具体的商品和服务——一次昂贵的旅行、一套高品质的家居、一辆敞篷跑车。购买这些,似乎就能直接获得那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逃避现实的诱饵: 它暗示我们,通过购买和拥有,可以暂时逃离现实中的烦恼和压力,进入一个更美好的“消费幻境”。
例子: “想去海边度假,不如直接订个XXX套餐,立刻享受阳光沙滩!” “工作太累了?买个按摩椅,把SPA搬回家,生活品质立刻提升!”

4. “买它!它能解决你的所有烦恼!”

这是赤裸裸的虚假承诺,将产品包装成万能的“灵丹妙药”。

它为什么起作用?
问题导向的营销: 广告商会放大你的某种“痛点”——身材焦虑、颜值焦虑、效率低下、收纳困难等等,然后推销产品,声称这是解决这一切的终极方案。
简化复杂问题: 生活中的烦恼往往是多层面的,是情感、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消费主义将这些复杂的问题,简化成只需要一个产品就能解决的“技术难题”。
“效率”的崇拜: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效率。如果一个产品能“快速”解决问题,就能带来巨大的吸引力。
例子: “这款减肥药,让你轻松瘦身,告别臃肿!” “这个学习APP,让你每天进步一点点,轻松通过考试!” “这款收纳神器,立刻让你的家整洁有序!”

5. “拥有了XX,生活就完美了。”

这是将“拥有”与“完美”划等号,制造虚假的终点,让你不断追逐下一个“完美”。

它为什么起作用?
“完美”的陷阱: “完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状态。当商家将某个产品包装成能让你达到“完美”的关键时,你就陷入了无休止的追逐。
对“最终拥有”的幻想: 人们总希望能找到一个“终点”,一个买了之后就可以安然享受、不再需要改变的“圆满”。消费主义就是利用这种心理,让你以为买了这个,就能一劳永逸,但实际上,下一个“更完美”的产品总是在不远处等着你。
制造“不完美”感: 它的反面是,如果你不拥有这个,你的生活就是“不完美”的。这种暗示让你不断审视自身,寻找“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通过消费来“完善”。
例子: “有了这套智能家居,你的生活就进入了全新境界!” “集齐XX系列,你的收藏就圆满了!”

6. “这是投资,不是消费。”

这是一种将非必需品包装成必需品,或者将短期消耗品包装成长期价值的说法。

它为什么起作用?
理性化的借口: 当某件物品价格昂贵,但你又非常想买时,冠以“投资”的名义,可以让你在心理上合理化这笔支出。
制造“增值”的假象: 很多时候,这“投资”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例如购买昂贵的衣服,认为它是“经典款”,可以穿很久,或者购买所谓的“增值”收藏品,但实际价值远不如预期。
延缓购买的内疚感: “投资”听起来比“花钱”更有价值,更能带来长远的回报,所以购买的内疚感会大大降低。
例子: “买个名牌包,这是对品味的投资。” “报个名贵的课程,这是对未来职业的投资。” 很多时候,这些“投资”的性价比和回报率,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高。

这些语录,看似简单,却有着强大的心理穿透力,它们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欲望和焦虑巧妙地编织起来,最终指向“购买”这个行为。理解它们,或许能让我们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多一丝清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花呗语录,建议全文背诵。

1、

2、

3、

4、

5、

6、

7、

8、


9、厚积薄发,想花就花,花呗花吧,你的专属。

10、双十二神州再暴走!横扫商城衣料酒,不愁口袋有没有,就找花呗。

11、花呗,让无变有,让不可能变可能。

12、人生最大悲剧:该用钱的时候口袋没钱!花呗变现,让没钱变有钱,土豪~交个朋友吧~!

13、可以变现当然想花就花呗。

14、以前花钱心疼,现在花钱变现,想花就花呗。

15、呗呗们,该花就花了,有信用,就有花呗了,有花呗,就可以变现了,花呗变现,秒现。

16、花呗变现,安全无忧,从此花钱不用愁。

17、就缺一点,会纠结;着急着用,更纠结;去找人借,最纠结;花呗变现,不纠结。

18、花呗变现,有困难找。

19、花呗变现来了后,你就不用担忧,更多惊喜等着你。

20、吃,愁穿,愁住?花呗变现,一秒让你变身,不再愁。

21、花呗变现,就是有钱花!

22、如果你有钱,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如果没钱……花呗变现,让生活变得更简单;想花就花,就是这么任性!

23、花呗变现,让花钱更自由。

24、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人生如果没有钱……花呗变现,让钱来的更容易。

25、有钱就是任性,没钱只能认命。花呗变现,从此不再信命。

26、花呗花呗,变现变现,助你花呗变现一步到位。

27、我是资金猎人,擅长花呗变现的猎人。

28、花钱上花呗提现。

29、花呗在手,现金就有,花呗变现,快速实现。

30、想用现金,就在花呗变现。

31、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的成功,需要大量的金钱。花呗变现, 距您成功?只差,临门一脚!

32、花呗变现,精彩由你,您身边的移动ATM。

33、支付宝【花呗】可以变现啦! 额度大,门槛低,比信用卡更牛逼,1分钟即可收款,为您解决资金燃眉之急。

34、

35、

36、

37、

38、

暂时找到这么多,找到了继续更新。

大家帮我顶上去鸭~


一觉醒来突然第一了,让我这个知乎小透明有点惶恐。。

然后我看评论里有些人评论杨白劳,那个其实是其他贴吧里的恶搞,我就拿过来了。

为什么?

因为花呗广告里面有一个爸爸用花呗给女儿过生日。

而上一个爸爸借钱给女儿过生日的还是杨白劳。

我觉得这波活学活现,复刻得很棒,所以就拿过来啦。



另外,市面上类似的公司这么多。

为什么单单选了花呗作为典型语录?

因为我之前大概找了一下,京东金融和度小满还真找不到这样的广告。。

如果你要说是京东和度小满没钱打广告,我也无话可说。


再更新一波。

其实从心里,很希望花呗可以拓展美国业务。

川宝快没钱了,建议花呗救救他。


2020.11.06 下午两点

五千赞的回答,掉到第十名就离谱。。


2020.11.06 下午三点半

有点厉害。。调到十七名了。

陷入沉思。。


是这样,这个回答全文下来,并没有抨击花呗本呗。

如果要抨击花呗,那京东金融和度小满也要说一下的。

花呗相比其他小额贷,可以说是好的,因为确实提供给人们相应的便利。

同时不得不承认,24分期确实是很香。


但我要表达的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

是这些广告带来的不良影响。

这些影响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本质就是影响消费心智。

说白了就是每个月只需要还一小部分,会让你觉得很有钱。

而且花的钱都是某呗上的,你的余额会显示很多,进而造成你很有钱的现象。

然后你再消费,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的工资都是为贷款而发。

同时它也会影响到各个头部企业。

很明显的,不管巨头还是中尾部公司,你可以发现现在各个企业都开始了这种贷款服务。

你借一家,没有问题,因为确实借不了多少钱。

可是,人的欲望一旦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就关不上了。

你会去找到各个APP去借钱,然后你再还钱。

当然你们也可以反向思考一波,为什么现在各个APP 都在提供这样的服务??

到底是利润作祟还是其他原因??


好了,该说的都说了,大家看到就好,这个回答要掉就掉吧。

五千赞的回答排二十多名,确实是怕了怕了。

也希望大家都有个警醒吧。



11.10 下午五点

我看到评论区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具体为下图两个观点,点赞数五五开,下面的评论也很多。

是这样,现在的消费主义会有一种营销手段。

就是把「消费」进行包装成「必要消费」或者说是「理性消费」。

可以说,这是一种高端的包装方式,它利用的就是人们内心的焦虑创造需求。

而这些焦虑往往会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女生的爱美心理、考研考公的效果等等。

再往深一点讲,将房子跟成功人士或者家庭进行挂钩,以卖出更多的价格。

只要我们在社会这个网中,这些焦虑就会不断给你渗透,可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

阶级啥的你也懂的。

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这是一种高端的方式,让人很容易就陷进去,而且不易察觉。

就拿上面举例子。

外卖小哥真的需要本科学位吗?可能需要,也可能不需要。

本科学位能带来多大的收益呢?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

这些都不确定。

但能确定的是,外卖小哥的钱都跑去哪了。


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有所启发~~

理智消费,从我做起~

user avatar

加点钱就能上一个级别。

user avatar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事实是,我们的孩子中之绝大多数,无论他曾经怎样用功,怎样拼搏,早晚都会被一堵永远不可逾越的叹息之墙挡在外面,发现自己其实就是输在起跑线上。

而大多数家长自以为的,为孩子在起跑线上做出大量弥补性的挣扎和补救,之所以看上去让孩子暂时在人生路上没输,只是因为你的孩子还没有真正触碰到那些在起跑线就已经赢了的孩子们真正在乎的核心领地和势力范围。

换句话说,你的孩子之所以看似在赢,是因为那些起跑线就赢了的孩子在这些地方根本不屑于和你们争。

号称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的彼得定律,是这样说的:所有人在组织里都会得到晋升,并且会一直晋升到一个自己不能胜任的职位为止。

而我发明的“马丁success.起跑线定律”,核心要义是这样的:一个社会中,所有人都有机会获得一些小赢,直到他发现,自己在这条路上最终再也赢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自己当年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了。

你前半生所有看似在赢的不懈努力,不过是让这一骨感本质最终图穷匕见地暴露出来。

user avatar

支付堡花呗的界面,有一个让人细思恐极的细节:不告诉你“欠款多少”,只告诉你还有多少“可用额度”

哪怕信息重复,也只是重复告诉你还有多少额度。

问题来了——花呗里有没有出现过“应还额度”这个词

比如说,你额度是3万,用了2700块,花呗会告诉你:“你还有2万7300元可用”

而不是告诉你:“欠款2700元”

一下子让人觉得,自己还很有钱哦~(其实是负数)


主页面里没有“应还额度”,那我们点进下一层详情页面

这里也只会用和背景色接近的颜色的数字写“已用额度”,不会写应还额度。

UI 牛逼!

同时还不断使用无中生有的理由,让你提升额度。

大部分人是右利手,单手应该点不到左边这个按钮“我的账单”,况且视觉上也不明显

因为只有在我的账单里,才能看到“本月待还”。

这里强烈建议支付堡的产品团队,把上图中“我的账单”也改为“我要提额”,这样就算是左撇子,也不会有看到自己待还金额的风险了。

如果我的这个建议有点意思,请给我点个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